•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热衷科举的原因

    时间:2020-08-14 07:54:0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收买和笼络知识分子以巩固其统治的一种手段,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它是逐渐形成的。从周代的三年一次“德行道艺”的“大比”、汉代的察举贤良方正的制度、魏晋南北朝的九品官人法品评人才优劣授官任用到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以后各朝基本沿袭隋制,明清科举制度更加严密完备,至1902年才正式取消。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多年。

    再来认识一下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是指五四运动之前、整个封建专制时期的士人,是以做官为职业的读书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并非什么书都读,主要是读“儒家”一派的书。读书人为什么一定要以做官为职业呢?自春秋战国时代以来,作为知识阶层的读书人就有“君子自强不息”的强烈的入世精神,他们大都有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而儒家文化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思想意识,使之与人的本能冲动相结合,构筑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特有的人格心态。《论语·微子》中有这样一段话: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何为夫子?”……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孔子与其学生周游列国时,遇到一位隐士荷莜丈人,丈人骂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好好劳动,到处去求官做。孔子就让子路向他解释:读书的人不做官就是不讲大义。长幼之间要有礼节,君臣之间要有大义。长幼的礼节不可废,君臣的大义又如何能废呢?读书明理的人去做官,是行其大义而已)。可见读书人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认为做官是其天职、本分,是行“大义”。到了孟子,他又进一步发挥了士人必须做官的道理。《孟子·藤文公下》中也有一段话:……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曰:“士之失仕也,犹诸候之失国家;仕也,犹民之耕也。”(有人问孟子:“古时读书明理的人也要出来做官吗?”孟子说:“要做官。古书上说,从前孔子三个月没有为国君做点事,就感到惶惶不安。”又说:“读书人不做官。就像诸候失掉了国家;读书人做官,就像农夫耕种田地一样。”)

    但先秦的儒家思想,并不为各国统治者所欢迎。只是到了西汉,汉武帝刘彻出于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才取得了“独尊”的地位,逐渐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可以说,儒家在思想上,从百家争鸣的辉煌灿烂的文化之林中,以其能适应当时中国社会的需求,有利于王者的统治,才逐步取得了竞争的胜利,得到优先发展的机会。从职业分工看,儒家是创造了一个新的职业,专以读书、做官为终身职业。儒家的一套经典叫儒学,它既是一套教育思想,又是一套教育制度。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正是通过这套思想教育塑造出来的。作为一种历代思想独尊的优势力量,一种优势的教育制度,儒家思想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优势的选择力量。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迫使不愿或不能尊奉儒家思想的人在社会中得不到适当的生存权利和适当的发展,只能默默无闻而死;而信奉它的人却能平步青云、飞黄腾达。因而,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便始终形成一个精神群体——脑力劳动群体。“劳心者治人,劳力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做官也就自然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终生追求。“学而优则仕”、“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自然成为士人、君子的不贰志愿。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看出,范进之辈的孜孜追求大概不会是源于及第后的境遇改变、青云直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热衷科举,究其根源乃是儒家思想教育所塑造出来的他们人格心态的一种必然。所以,尽管求仕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可他们却仍然会“上下而求索”。

    姚兵,安徽庐江第三中学教师。

    相关热词搜索: 科举 知识分子 中国传统 热衷 原因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