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曲调来源、创作手法及其显著特征

    时间:2020-11-21 08:01:2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提 要]中央苏区创作了大量的红色歌谣,这些歌谣在苏区广为传唱,有力地支持了苏区的革命斗争,丰富并提升了苏区军民的精神生活,对现代中国歌谣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央苏区的红色歌谣曲调来源广泛,创作手法多样,内容积极向上,富有宣传鼓动性,为当代音乐的发展以及革命歌曲的创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央苏区;红色歌谣;曲调来源;创作手法;显著特征

    [作者简介]卢致苑(1969—),女,赣南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苏区红色歌谣。(江西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与文化自信重塑研究”(17XK S007)

    中央苏区红色歌谣随着土地革命斗争的发展,对土地革命运动起着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并结出了累累硕果。这种借鉴现有曲调为革命服务的创作传统一直保留至今,为当代音乐的发展和革命歌曲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曲调来源

    (一)来源于民间曲调

    民歌在当时的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具有悠久的传统、世世代代为人民所喜爱的艺术形式,格外受到中央苏区军民的青睐。江西本地民歌,如山歌、渔歌、茶歌、田歌、小调等等,多是劳动者生产实践中自己创造的,土生土长,最为群众熟悉,适于即兴抒情,因而也就最受欢迎。中央苏区军民所利用的民间曲调中,有的是明末、清初已盛行的民歌,如《采茶调》、《茉莉花》、《送郎调》等。还有的流传在某个区域的民歌,如《兴国山歌》等。从这些革命民歌中,我们不仅可以倾听到中央苏区人民的心声,还可以了解他们对民歌艺术的爱好,熟悉他们常用的音乐语言,以及他们利用民歌传情达意的表现方法。

    (二)来源于旧军歌曲调

    辛亥革命以后,在中国各系军队中流传着不少军歌,有反映三国时期军事斗争的《三国战将勇》,有表现军人英雄气概的《枪队》,还有教育士兵如何训练如何作战的《射击军纪歌》、《战斗动作歌》等。

    中央苏区宣传机关为纪念五月份众多节目而编写的《红色五月歌》,其曲调就是来源于《三国战将勇》。

    1901年以后,清政府为稳固清廷统治而颁布了一系列新法令。“改革军制、编练新军”便是其中的一项。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骨干,清政府每年都派人到日本学习军事,这些被派遣的人,把日本的军歌也带了回来,填入新词后在军中歌唱。《三国战将勇》的曲调便取自一首名为《凯旋》的日本军歌。

    用《凯旋》曲调编写的《三国战将勇》,很受士兵欢迎,在中国旧军队中一直传唱到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军民又把它作为旧军队的歌曲加以利用,编写了《红色五月歌》。

    例谱:

    (三)来源于学堂乐歌曲调

    “学堂乐歌”是“五四运动”前后,对校园歌曲的一般称呼。伴隨着1901年以后的废科举、办学堂和日本派留学生,我国有了一个不同于旧式文人或封建士大夫的、逐渐扩大的、新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中那些热心于音乐的人,回国后积极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在新式学堂中开设唱歌课,教学生唱那些他们用外国歌曲填词创作的“学堂乐歌”。所以说,学堂乐歌曲调来源基本上是通过音乐教师,根据日本歌曲或西洋歌曲的曲调填词改编而形成的。这些乐歌曲调,为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创作提供了参考。

    在1906年5月出版的《小学唱歌初集》中,沈心工的《十八省地理历史》是一首根据日本歌曲的曲调填词的学堂乐歌。通过此首歌曲宣传我国内陆十八省的地理状况及历史渊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此歌原有十八段歌词,举例其中一段。

    例谱:

    红军时期根据这一曲调填词的《工农兵歌》,把每句的十三个音完全填满,唱起来节律铿锵:

    “我们工人创造世界人类食住衣,不劳动的资产阶级反把我们欺,起来起来齐心协力巩固我团体,努力奋斗最后胜利是我们的。”

    “我们士兵为谁牺牲血流遍地鲜,反动军阀利用我们来把地盘占,工农弟兄武装起来巩固我战线,同心协力一致争取工农的政权。”

    ………

    中央苏区根据该曲调填词的另一首歌曲《工农革命歌》,由于歌词音律的需要,将原曲的附点音符几乎全部去掉,这样更适合战士们的歌唱习惯。这首歌也在中央苏区军民中广泛传唱,历久不衰。

    例谱:

    另外,在中央苏区的一首著名红色歌谣《工农兵联合歌》,是根据日本学堂乐歌《学生宿舍的旧吊桶》填词的中国学堂乐歌《中国男儿》再次填词而成。

    (四)来源于外国歌曲曲调

    随着俄国十月革命战争的成功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苏联的一些革命歌曲也在革命根据地中流传,并随之产生了一些歌曲曲调填词而成的红色歌谣。曾任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团中央宣传部长李求实,在任《中国青年》主编时,编辑出版了一本根据苏联歌曲或以苏联曲调填词的《革命歌集》,本歌集共收录十五首歌曲。对苏联歌曲在中国的传播以及革命根据地中大批外国歌曲曲调填词的红色歌谣的产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志们,勇敢地前进》是俄国诗人拉金在一九一七年依据俄罗斯民歌《光明颂》曲调编写的革命歌谣。这首歌传入中国后,最早由李求实依曲填词为《进行曲》,发表于《革命歌集》中。

    例谱:

    歌词:

    我们全部来自人民,来自劳动大家庭,我们的战斗口号:“团结得像一个人!”

    世世代代受苦受难,男女老少受饥寒,如今黑暗要消散,只等把血债讨还!

    时候已到快准备好,高举长枪和大刀,我们的队伍像洪涛,冲垮那黑暗皇朝!

    ………

    另外,根据苏联歌曲《红军最强大》填词的《红军歌》,用《布琼尼骑兵队》填词的《上前线去》和利用《红海军共青团员之歌》填词的《纪念五一歌》等等。

    借鉴美国歌曲的有:用《健儿们,前进!》填词的《杀敌歌》,用《佐治亚进军》填词的《“五一”劳动节歌》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传唱的《国民革命歌》,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国内的主要矛盾的性质已转变为豪绅地主与广大农民的矛盾,而被填上了新词,成为《打倒豪绅地主》歌,这两首歌曲的曲调来自法国民歌《约克兄弟》。

    二、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创作手法

    (一)基本照搬

    《射击军纪歌》是当时冯玉祥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减少战时伤亡而利用他做礼拜时听熟的赞美诗曲调,填上他自己制订的新兵训练内容而创作的。他要求官兵在出操、训练的路上演唱这首歌谣,以便士兵对训练的要求易于通晓,便于记忆。

    例谱:

    歌词:

    时时留意官长,更须注视敌人,如无官长命令,不准擅自发枪。敌人消灭有令即停,不能命中决不轻发。

    或见目标消灭,或闻官长之令,指挥各兵停发,即行停止射击。射击军纪至为重要,节省子弹人人须知。

    ………

    这首《射击军纪歌》被中国工农红军采纳后,基本保留了原貌。除了按照红军部队的习惯用语,将原歌词中的“官长”、“注视”、“有令即停”、“轻发”、“令”、“停发”等,分别改为:“首长”、“注意”、“停止放枪”、“轻放”、“命”、“停放”外,还在第一、二段之间增加了“随时练习射击,经常目测距离,为使射击正确,爱护擦拭武器;每天五分举枪瞄准,时时保护准星枪机”一段。同时取消第四、五段,以“发扬枪火效力,全凭武器精良,发现坦克骑炮,沉着齐放毁伤;机枪扫射给予阻击,飞机奇袭听令射击”作为第四段,使之与红军的作战条件和作战手段的变化相符合。

    民歌中基本照搬原谱原词的有《新十杯酒》和《穷人调》等,它们都是在原词原谱上新加一段词而成。

    (二)舊瓶装新酒

    旧瓶装新酒是我国民族民间编歌、唱歌的传统手法之一,在中央苏区时期得到了广泛运用。如山歌《白军冒 红军好》,就是根据《度度节节记住你》的曲调填词而成的。现将这两首歌记于同一个谱对照。

    例谱:

    这是一种曲调上直接继承、照搬原谱的填词歌曲,在中央苏区的歌谣中随处可见,所用的曲调既有民歌、旧军歌、学堂乐歌、外国歌曲,也有创作歌曲,如用《苏武牧羊》唱的《骂军阀歌》等。

    中央苏区时期,有几首用江西地方民歌填词的歌谣受到官兵的喜爱。瞿秋白同志讲话中说:“通俗的歌词对群众教育作用大,没有人写谱就用民歌曲调填词,好听好唱,群众熟悉,能马上流传,比有些创作的曲子还好。”由《竹片歌》曲调填词而成的红色歌谣《争先恐后当红军》,便是众多歌谣中的一首。

    例谱:

    (三)改编创作

    在我国的民歌创作中,历来存在着一种以既有民歌曲调为基础,根据新的歌词、新的内容,来重新创作的一种特殊创作方式。而这种创作方式会使我们常常听到许多歌名和歌词内容完全不同,而曲调却有着明显的联系,甚至十分相似的歌谣。中央苏区许多依据民歌曲调填词的歌谣就使用了这种特殊的创作方式。

    如《快去当红军》是在《一双红绣鞋》的基础上重新创作出来的,但仍可归为填词歌谣一类。这种填词歌谣一经唱出,就标志着一首新民歌的诞生。但从创作过程来看,这只是它创作的开始。它还要在被群众接受以后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加工,每个传唱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从内容到形式,对它进行增删润色,许多新的歌谣就是这样产生的。

    《快去当红军》是从福建长汀收集的,《打破旧世界》是从江西永丰的藤田收集的。可以说,《打破旧世界》实际上只是《快去当红军》的一种变体。总之,一首民歌的流传过程,也就是它再加工创作的过程。由于每传唱一次都可能产生不同的改编,所以民歌曲调具有不断变异的特点。单举《送郎当红军》为例,各地收集的曲谱,无论是曲调还是歌词都不完全一样,仅是曲调的第五个小节就变化多样。

    例谱:

    而歌词的差别就更大了。如《八月桂花遍地开》和《红军》同是用《八段锦》的曲调填词的,但它们之间除了基本框架和基本音形一致外,其他方面则存在较大差别。所以说,民歌曲调的相对稳定,绝对变异的特点在中央苏区的革命民歌中依然存在。这些从同一首歌中派生出的许多不同的变体,可以同时存在,共同流传。在流传中它们又会继续不断地派生出许多新的变体。虽然它们变化的程度不同,但都是对民歌曲调的丰富,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民歌艺术的发展。

    中央苏区的歌谣创作在借鉴外来曲调时,往往都会做一定的修改,或变动节拍和音型,或选其部分曲调进行创作,目的都是使其更符合中国人的演唱习惯,更顺口易唱。

    三、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显著特征

    (一)曲调来源与创作手法的多元性

    由于中央苏区时期没有专业的文艺工作者,更没有专业的音乐创作人才,就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内,作曲家也是屈指可数,而在国民党的封锁下,革命的文艺工作者也很难进入革命根据地,因此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创作,多采用现成曲调填词以及旧歌改编的方式来进行,既简单快捷,又便于传唱。之所以使用这样的创作方法,除缺乏专业音乐创作人才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革命形势瞬息万变,极需要这种短平快的创作方法为革命形势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宣传鼓动支持。所谓现成曲调来源包括:民间曲调、旧军歌曲调、学堂乐歌曲调、外国歌曲曲调;所谓创作手法包括:基本照搬、旧瓶装新酒、运用原有曲调。这些曲调来源和创作手法,不仅为红色歌曲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音乐资源,同时,也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进行革命道理的教育,鼓舞红色军队士气,推动红色苏区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支持苏区革命战争的宣传鼓动性

    以歌谣来宣传发动工作是中央苏区常见的方法,有的地方经广泛的宣传动员后,群众思想觉悟大大提高,广大青年纷纷报名参加红军。如于都县在一个半月中,“扩红”5000多名。瑞金县在一个月内,扩大红军5400名,成为“扩红”的突击“模范县”。被誉为“一首山歌三个师”的兴国县,在80%的青壮年都已参加红军的情况下,一个月“扩红”5000余名。到1934年6月底,整个中央苏区实际“扩红”62269名。同时,苏区人民还筹集了被子、毯子2万多床,自编草鞋20多万双,棉花8万多斤,以及其它大量军需物质支援前线。中央苏区群众作出如此重大的贡献,除了当地原有的良好群众基础外,这与用歌谣形式展开宣传动员也是分不开的,中央苏区歌谣所蕴藏的艺术魅力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三)对现代革命歌曲创作影响的深远性

    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央苏区创作了大量的红色歌谣,它们充满了正能量的主题意蕴,具有特定的艺术审美特征,它和中国民间、民俗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中国歌谣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其对后来艺术的影响则最为明显。在广为传唱的红色歌谣中最具魅力和影响力的当属《十送红军》。《十送红军》的曲调来自于赣南采茶戏“三腔一调”中茶腔的传统曲牌《送郎调》,原曲缠綿悱恻、依依相送的情绪令人动情,而曲牌联缀,层层递进的手法则使情绪的宣泄达到极致。《十送红军》连唱带演、情景交融的表演形式,在中国第一部大型歌舞《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中与全国观众见面后,受到专家及观众的青睐。2001年,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连续剧《长征》再次选用《十送红军》为主题曲,打动了全国观众。后来,江西等地组织的红歌会也反复演唱此歌。《送郎当红军》是中央革命根据地一首非常著名的歌谣,它的曲调来自《十月怀胎歌》。在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中,作为第二主调音乐被反复演奏。《送郎当红军》感情真挚,旋律优美,革命爱情的题材在革命歌曲中也不为多见,受到专业音乐人士以及观众的喜爱。此外,兴国山歌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歌谣《苏区干部好作风》,在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中,作为整个剧目音乐的主旋律贯穿始终。几十年来,《苏区干部好作风》被当地文艺工作者以多种演唱、演奏形式进行了多次改编,直至现在,仍广为传唱,歌词中的苏区干部廉洁奉公的模范形象,至今仍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云.中央苏区文化艺术史[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

    [2]钟俊昆.中央苏区文艺研究——以歌谣和戏剧为重点的考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汤如庆.中央苏区文化建设史[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6.

    [4]中共赣州地委党史办公室编.中央苏区史研究文集(赣南党史资料第12辑)[M].1989.

    [5]江西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江西苏区文化研究[M].江西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1.

    [6]张鹭.中国红色革命歌曲歌词语言的修辞艺术[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7]胡军华.异军与正道——以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为考察[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4.

    [8]文白.细微之处见精神[J].共产党员(河北), 2006,(20).

    [9]宁欢.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瑞金地区革命歌曲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10]胡建军.论江西苏区音乐创作的特色[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2).

    [11]陈雅萍.红军时期江西革命歌曲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责任编辑:黄贝如]

    相关热词搜索: 苏区 曲调 歌谣 手法 特征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