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立文之本

    时间:2020-08-14 07:57:4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作者简介:刘艳丽,女(1984.12—),汉族,本科,中学二级语文教师,籍贯(安徽省阜阳市)

    摘要:针对中学生作文时材料不足,思想难以深入的状况,具体阐述了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的积累方法。

    关键词:观察 体验 积累 思考

    每当捧起鲁迅的杂文,总会被他有力的论辩折服。他对历史材料的驾驭是那么娴熟,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是那么细致,思想是那么深刻;他的作品在犀利的笔锋下总带着自己真切的感受,以独到的见解使读者动容。且看《灯下漫笔》(高中语文第三册),就是抓住生活中钞票贬值以及当时人们的心态这一现实材料,引出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并由此深入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点,得出“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具有创造性结论,同时,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实质: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尖锐讽刺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既表现了他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暴君的强烈憎恨,又表现了他对中国国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同情,他满腔热情的呼唤:“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试想,如果作者没有丰厚的历史知识,没有对现实的深切感受、深入思考,哪里会有如此宏观而理性的分析、火热的激情和强烈的感染力?

    说到这儿,自然联想到我们中学生的作文,许多同学急于提高作文水平,却常苦于材料不足,思想难以深入,只能在平浅的层面上徘徊,特别是面临中高考,更感到无奈和茫然。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呢?鲁迅的文章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从积累资料入手,训练思维,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广泛积累历史材料,以便在历史的比较分析中,增添文章的厚重感;敏锐地把握现实材料以便在对现实的阐发中增强时代感。

    怎样积累资料呢?鲁迅说要“留心各种的事情,多看看”,《红楼梦》中写黛玉的处事原则“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概括了积累的诀窍。具体来说,积累材料要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直接材料,这指学生要留心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关注身边发生的平常事情,对生活中的平常的现象认真观察、体验、思考。一个对社会漠不关心的人,是很难对生活所提出的种种问题作出正确而可信的回答的,而这往往又是同学们容易忽视或不以为然的。1987年广州试题要求学生为学校图书馆写一则借书规则,但结果成绩普遍不好,有关专家评价说这是“浅水淹死人”。对身边生活,有的同学觉得司空见惯,毫无价值,恐怕这是没多看看、多留心所致吧。读读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韩寒的“书店”、“求医”两篇作文,也许能得到一点启示,他通过自己在书店的观察和一次看病经历,人情世态均收眼底,因而行文时挥洒自如,幽默中显出讽刺的智慧。可见,如果用心审视一番,身边平淡的件件小事就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比如有的班上课安静,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教室里干干净净;有的班上课很乱,学生没规矩,教室很脏;有的班集合速度很快,有的班上很慢;有的同学乐于助人,有的同学损人利己等,这些事是每个学校都有的,每个学生都看到的,这些材料有价值吗?你不去留心就没有价值,你深入思考就有价值。同时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如果把这些事与社会影响,家庭影响联系起来,就能写出生动的文章。如果走出校门来到街上,你便看到有人在清扫街道,有的人在随地吐痰;有的人在帮助别人,有的人在行窃、乞讨;有的地方高楼林立,有的地方危楼破旧。这些现象还不能调动你的情感?回到家中,听听父母、客人的谈话,听听他们以前的生活情况,看看自己身边的一切,拿历史与现实对比,能否得出一两个结论呢?只要留心在意了,任何一件小事经过认真观察,反复思索都会显现出它不平凡的光彩,成为作文的重要材料。

    第二,间接材料,这主要指从书籍、报刊、影视及谈话中得来的材料。就学生而言,这部分材料应该比来自生活的材料更丰富、更生动。积累时要注意对材料的整理和分析:每一个材料或相关的材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或者换一种方式整理一一能说明某一问题的材料有哪些?如几年前广东连续发生两件中国员工在外资企业受侮辱的事:一是在珠海,韩国女老板迫使工人干十五六个小时,因一名老职工在十五分钟上厕所时间内在工作台上打了个盹,老板便喝令厂内全体中国工人下跪反省。一是中山市一家台商,因怀疑三名工人偷窃,便勒令他们当众下跪一个多小时,并挂上“我是贼”胸牌。对此,1997年5月12日《北京日报》发表了一篇醒目的文章——“人格值多少钱”。引起了人们的深思与共鸣。又如一篇“颠倒是荣辱观”的文章,文中列举了中外几个不同的事例:(1)1943年罗斯福总统秘密飞往凯撒布兰卡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会晤,制定盟军进攻欧洲大陆的计划,长达42小时的飞行中,这位年高而又双腿瘫痪的总统没有任何特殊要求,也不去享受躺着的特殊待遇。(2)1941年来中国做蒋介石顾问的拉铁摩尔到重庆时硬是不肯把人当“役畜”而坐轿,结果让迎接他的达官贵人也只好陪着他步行。(3)引用《环球时报》6月13日刊登的一篇驻外记者的海外见闻《中国人怎样就不学会排队》——外国返乡劳工拉着大箱小包规规矩矩排队,而中国公务员和商人却在登机口挤成一团。(4)6月19日《新快报》报道两位“特殊人物”要带一个朋友上飞机却拒不接受检查,遭到工作人员拒绝后,他们便打电话让飞机飞不了……。作者运用这些材料通过比较和分析,让人真切感受到了在众多国人头脑中被颠倒的荣辱观:“平等待人,平等待己是无能之辈应被轻视;趾高气扬,众星捧月才有成就感。”读来发人深省。

    材料是立文之本,同学们如果能经常不一些相似或相反的材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逐渐养成对事物的细致观察能力,准确概括能力,合理联想能力,敏锐的判断能力。善于思考生活,体验人生,就解除了“无米之炊”之忧,腹有“材料”气自华,作文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参考文献:

    [1]张中行。《作文杂谈》,中华书局,2007年版

    [2]周振甫。《文章例话》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年第2版

    [3]2003年8月4日《中国青年报》

    [4]鄢烈山,吴越。颠倒的荣辱观——《语文新圃》2004年10期

    相关热词搜索: 之本 立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