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发展阶段分析

    时间:2020-08-14 07:58:5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认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1)意识不明,囗传手教——原始社会的美术教育(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朝代);(2)脱离原始,涵于“六艺”——奴隶社会的美术教育(夏商周春秋);(3)官学私学,师徒父子——封建社会初期的美术教育(战国秦汉);(4)师承明显,欣赏凸现。专长一科,师法自然——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美术教育(魏晋南北朝至隋唐);(5)画院教育,范本临摹,美术创作,人才培养——封建社会后续发展时期的美术教育(五代两宋);(6)山水花鸟,自然情趣;宫廷美术,人物画显;服务政治,西洋画现;学校世业,艺技分流——封建社会后期的美术教育(元代明清)。

    关键词:中国古代 美术教育 囗传手教六艺 官学私学 师承 画院 宫廷美术

    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a)-0000-00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侧重师承又能师法自然,最终形成了学校、世业,艺、技分流的布局。现阐述如次。

    1 意识不明,囗传手教——原始社会的美术教育(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朝代)

    教育随着人类制造工具的出现而发生,美术教育也在人类制造劳动工具中诞生。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始打制石器、采集和狩猎,在制造和改进劳动工具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萌发了原始的审美观念。新石器时代,在以磨制石器、发明陶器、编织、纺织、牙雕、玉雕等工艺的发展中,尤其在壁画和陶器的制作与装饰中,人类早期的审美观念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使这些观念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活动是原始的美术教育,它带有明显的无意识特征,表现为父子、长幼之间囗传手教的原始教育形式。

    2 脱离原始,涵于“六艺”——奴隶社会的美术教育(夏商周春秋)

    约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在奴隶社会生产状况下,人类出现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促进了美术教育脱离了原始状态,最终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这时出现了学校,在学校教学内容中,礼乐是重要的内容,它蕴含着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工具,也作为其内部道德伦理关系协调的武器。

    商朝的建立,促进了教育的全面发展,商的学校教育以宗教和军事为主,具有武士教育的特点。其中的“六艺”教育:礼(仪式、行为)、乐(音乐、舞蹈)、射(弓术)、御(马术)、书(书法)、数(算术)表明,,此时虽没有明确提出美术教育的内容,但“礼”、“乐”、“书”与美术教育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美术教育的相关内容。

    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教育空前发达,“六艺”成为西周学校最主要的课程。并由商崇武教育转变为以“明人伦”为主的文武兼备的教育,“六艺”得到了充分重视,它虽然没有当代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但“六艺”本身也已经包括了这些内容。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只有通过审美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把道德的境界与审美的境界统一起来,才能成为自觉的人格,主张通过艺术的潜移默化,实现人的基本价值。

    在整个奴隶社会时期,“六艺”中的“礼”、“乐”、“书”在人们的认识中已占在重要位置,并提出了美术教育功能,但在学校教育中还未有一席之地。

    3 官学私学,师徒父子——封建社会初期的美术教育(战国秦汉)

    战国开始了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铁器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同时促进了私学的产生,美术作品内容以人物画为主,重在为维护封建礼教服务。

    秦王朝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在全国兴办官学,形成了以官学为主,以私学为辅的局面,强化了教育服务政权的职能。并在建筑、雕塑、绘画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现存的秦兵马俑就足以说明秦王朝时期的美术教育在受教育规模、美术水平等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

    汉武帝推行了一套学校制度,它把官学(太学、郡国学)和私学结合在一起,还建立了专门研习文学艺术的学院——鸿都门学(因学校设在洛阳而得名)。这里正式开设了“字画”这一课程,它是我国最早的专科大学,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文艺专门学院。汉代的美术教育仍是师傅带徒弟的师徒、父子方式传授绘画技能。当时的美术主要功能是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美术教育主要为统治者培养从事为政治服务的工作者。

    4 师承明显,欣赏凸现。专长一科,师法自然——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美术教育(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绘画艺术,出现了丰富多彩的面貌。此时在中国的历史是出现了第一批有明确记载的画家,如: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但当时的美术传授,还是沿袭了师徒、父子式的传授形式,有明显的师承关系,如:卫协师曹不兴,顾恺之师卫协,陆探微师顾恺之。此时美术教育的功能仍是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可喜的是这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美术的欣赏功能,认为山水画使人感到精神上的愉快,是其它文学艺术作品无法比拟的。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美术教育也有了重大发展。宫廷绘画日益兴盛,唐明皇创置了我国最早的翰林院,并广招艺术人才奉于宫廷,授予官职,同时也集中了一些画家,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宫廷绘画力量,虽无画院之名已具画院之实,奠定了出现画院的基础。此时的绘画技能技巧的传授仍是靠师承关系,但因绘画分科的细化,出现了大量专长一科的画家,并提出了绘画应向自然学习,积累素材,才能造化在手。这一主张的提出为师徒、父子师承的美术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这一时期的美术关注到了美术欣赏的意义,打破了单纯追求美术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功能,开辟了美术的欣赏功能;在美术教育中提出了“师法自然”的艺术主张,使师承学习不再是唯一的方式,成为这种美术教育方式的有益补充,“自然”成为了“师”外之“师”,为关注人的自身感受提供了契机。

    5 画院教育,范本临摹,美术创作,人才培养——封建社会后续发展时期的美术教育(五代两宋)

    五代时期,绘画继续向前发展,蜀地绘画空前兴盛,后主孟昶创立了翰林图画院,我国历史上的画院正式诞生了。画院除为皇帝绘制各种图画外,还承担皇家藏画的鉴定和整理及绘画生徒的培养。美术教育的形式主要采用临摹的方法,选择优秀的临本进行临摹,教师教学也是选择好的临本或自行绘制临本供学生学习。具说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卷》就是专为其子习画所绘。

    自北宋开始,宫廷画院承担了美术创作与人才培养的两种功能。宋微宗崇宁三年(1104年)设立画学,这是中国历史是第一个皇家美术学院。其录用考试的标准发展了“师法自然”艺术主张,既要求状物绘形的严格写实技巧,又强调立意构思,多摘取诗句为题目。画学的学科分为专业课和共同课,专业课有:道释、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等六门;共同课有:“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此外设问答(绘画理论)。可见此时的美术教育不仅关注绘画的技能技巧,也关注到了绘画理论,更关注画家自身的文化修养。

    南宋偏安江南,集中了北宋画家,恢复翰林图画院,又一次掀起了宫廷绘画的高潮。同时,辽金为政法需要也设立了画院,培养自己的美术人才。

    五代、两宋是古代画院正式形成和发展时期,画院体制逐渐完善,规模不断扩大。

    6 山水花鸟,自然情趣;宫廷美术,人物画显;服务政治,西洋画现;学校世业,艺技分流——封建社会后期的美术教育(元明清)

    元代的美术教育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但程朱理学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的思想。美术创作与美术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元代的政治与文化的高压统治,绘画创作的内容多从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转向了描写自然美的山水画、花鸟画。取消了宫廷翰林图画院的制度,在工部、将作、大都的官署中设置了梵像提举司、织佛像提举司、画油具、画局等机构,这些机构本身除了进行美术创作外,仍有美术教育的功能。元代失意的文人画家成为美术创作与美术教育的强大力量,涌现出大量的知名画家。他们抛弃了统治者所追求的“成教化、助人伦”的教育功能,而以“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和“写胸中逸气”,强调了美术的欣赏功能、娱乐功能、宣泄功能,绘画朝着强调自我表现,写主观感受的方向发展。

    明朝恢复了汉族传统的文化典章制度,在锦衣卫中隶设各种宫廷美术创作机构,发挥着画院为满足统治者进行美术创作的功能,但其美术教育功能被大削减。明万历年间,欧洲宗教组织,带来了大量的西洋圣像,这些美术品对中国人物画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人物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

    清沿用明代体制,但设立了专门机构——画院,并对宫廷绘画设有专门的场所。美术为统治者服务的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功能成为宫廷美术创作的出发点,涌现了大量描绘帝王、后妃、宫廷生活等为帝王歌功颂德的美术作品。外国传教士加入宫廷画家的队伍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变化,他们擅长以西洋油画或中西结合的形式表现宫廷生活,彼得统治者赏识。这些西洋传教士在宫中授徒,开创了西洋美术教育的先河。这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画家的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

    明清时期还有一支庞大的画工队伍,以绘画为终身职业的绘画工人,也称丹青师傅。这些人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没有文化。但他们在工场或作坊中做学徒,在实践中学习,成为宫廷画工或民间画工。他们也为美术发展和美术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明清时期,出现了以版画的形式复制名家名作的形式,也就是画谱。画谱的出现为美术欣赏、美术交流、美术平民化提供了平台,也为临摹教学提供了更广泛的范本教材,推动了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发展。其中以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浙江画家王概根据李流芳的课徒画稿整理、增编而成的《芥子园画传》影响最大。画谱成为从摹习古法掌握前人经验与程式入手的绘画教科书,画谱影响了自画谱产生后的大批画家。

    总之,元、明、清时期,虽没有画院,但都有宫廷画家。美术服务政治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功能依旧。元失意文人成为宫廷之外的重要美术创作力量,开辟了美术重自我表现,强调主观感受的新方向。西洋画家的出现为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明清版画画谱的出现为师徒、父子的师承美术教育形式、“师法自然”的美术教育形式外的自学形式成为可能。

    我国古代的美术教育,在普通学校的教育中始终没能占一席之地。宫廷画家和在野的文人士大夫画家学习绘画都从临摹入手,选择优秀的临本进行临摹,掌握笔法、墨法,并通过父子、师傅的师承方式进行。隋唐时期提出“师法自然”的主张,元代文人以强调自我表现、追求感受为发展方向,明清西洋画家的出现为民族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版画画谱的出现使自学成为可能。一个以临摹继承传统,“师法自然”获得素材,借鉴西洋取得突破,依助版画取得发展的古代美术教育格局已经形成。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在发展的大河中,形成了学校与“世业”并存的局面,构成了古代美术教育的一大特征。由此,我国古代美术教育就形成了以精神性为主旨的美术教育和以实用为主旨的美术教育,前者重“艺”,后者重“技”,也就是以培养宫廷画家和文人士大夫为主流的重“艺”的美术教育和以培养宫廷画工或民间画工为主流的重“技”的美术教育。

    重“艺”的美术教育浮于上层社会及文化人中,如:宫廷画家、文人士大夫,美术教育主要作为一种提升道德,陶冶性情的精神文化活动而存在。特点是重美术的娱乐消遣,抒情达意,技术只是为此服务。还强调通过诗书棋琴、自然山川的熏陶形成整体学习氛围。基本的学习内容是绘画和书法,主要的学习形式是师徒式和类学校式(如鸿都门学、宋画院等)。美术创作的内容多以统治者或文人士大夫自身的审美情趣为中心,重视美术教育服务政治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功能,重视美术创作者、美术欣赏者的感受。这种美术教育比较注重师承关系,表现为师从某人,耳提面命,亲聆教诲的直接师承和借用美术作品或画谱选择某一人或某一画法或风格予以效仿的间接师承两种形式。重“艺”的美术教育是培养专业美术创作者的教育,其师承性和学习的方式相对开放,在教学思想、内容、方法上,值得借鉴。

    重“技”的美术教育具有实用性和物质性的特征,主要指社会中属于匠人的一类,这类美术教育范围广泛,据《考工记》(公元前221年前)载述,品类竟达30余种,分属木工、金工、皮工、设色工、刮摩工和埴工6大类。画、塑、铸、剪、刻、雕、漆、烫、磨、贴等技能无所不包。

    重“技”的美术教育基本上是以严格的父子、师徒传授制来完成的,呈严密的封闭状态。这种父子、师徒相传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它有助于某种技艺向精深娴熟发展,另一方面又容易形成封闭保守,甚至导致某一技艺的失传消泯。这部分从事重“技”的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人是不曾受到统治者重视的,也不被普通的人看重,甚至被从事重“艺”的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人鄙视。但就是这些人才真正推动了中国古代工艺的发展,创造了中国古代的文明,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重“艺”与重“技”两种美术教育构成了我国古代美术教育的完整内涵,为社会展示了美术不同的视点,从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提示了美术与生活、美术与生产、美术与政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经济的关系。

    “艺”与“技”的纷争甚至影响到了今天人们对于美术的看法,也影响了我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制约着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娅.浅析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发展(J).中州大学学报,2009,(3).

    [2] 张鹏辉.宋徽宗与美术教育及院体风格的形成(J).许昌学院学报,2009(3).

    [3] 中呼宇.世纪美术教育初探。科教文汇(上旬刊) (J).2009(5).

    [4] 庞晶晶.试论我国近代美术教育功能的转变(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8(12).

    [5] 左边.对孔子辨证教育观的解读(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9,(12).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