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康熙读书治天下

    时间:2020-08-15 07:55:1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清朝康熙皇帝,姓爱新觉罗,名玄烨。顺治十八年(1661)即位,时年8岁,取年号康熙,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去世,在位61年。

    康熙帝一生,勤苦为政,励精图治,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政通人和、空前统一、经济与文化繁荣昌盛的新时代。他去世前,曾自评其人生:“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此岂仅‘劳苦’二字所能该(概)括耶!”

    康熙帝不仅“劳苦”治国,就是读书,亦达到“劳苦”的地步。他执政时期,正是国家多事之秋,可谓“日理万机”。但无论军机政务多么繁忙,他仍坚持每天读书不止。藉书籍文字,以古圣先贤之智慧,为行政处事之借鉴。晚年自以为治理天下60余年,尚无大过,均为书籍之赐。

    四种境界

    康熙读书,有四种境界——欣然、愤然、敬然、陶然。

    一是欣然境界。欣,是欣喜。1684年,康熙曾对大臣高士奇讲过他学习儒家经典的经历:朕自五龄即知读书,八龄践祚,辄以学庸训诂询之左右,求得大意而后愉快。日所读者,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敢自欺。及四子之书既已通贯,乃读《尚书》,于典谟训诂之中,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期见之施行。及读大《易》,观象玩占于数,圣人扶阳抑阴,防微杜渐,垂世立教之精心,朕皆反复探索,必心与理会,不使纤毫扦格。实觉义理悦心,故乐此不疲。

    正是这种乐此不疲,让他读120遍《大学》(1753字)、《中庸》(3567字)、《论语》(15876字)、《孟子》(35261字),合计56457个字,直至老年,还能背诵。

    二是愤然境界。愤,是发愤。《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康熙初年,以杨光先为首的本土派和以汤若望为首的西洋派在历法制订上引起争讼,本土派先赢后输。这场中西历法之争,让年幼的康熙深切地感到:自己不懂得,怎能定是非?于是,他在理政之余,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西洋科学,尤其是西方数学和天文学。

    康熙学习西方数学非常刻苦。据当时向他传授数学知识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记述:每日破晓我就进宫,立即被引入康熙的内殿,并经常到午后三四点钟才告退。我单独与皇帝在一起,为他读书和讲解各种问题。

    法国传教士白晋在撰写的《康熙帝传》中也有类似的记录:“康熙带着极大的兴趣学习西方科学,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同我们在一起,晚上还要用更多的时间自学……尽管我们谨慎地早早就来到宫中,但他还是经常在我们到达之前就准备好了,他急于向我们请教一些他已经做过的一些习题,或者是向我们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三是敬然境界。敬,是尊敬、恭敬。在康熙晚年口述的著作《庭训格言》中,“敬”字出现41次。有了敬心,才会好学:向智者学,向长者学。康熙说:“人多强不知以为知,乃大非善事。是故,孔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朕自幼即如此。每见高年人,必问其以往经历之事,而切记于心,决不自以为知,而不访于人也!”

    四是陶然境界。陶,是和乐。他自己也说“读书乐志”。中年以后的康熙开始读经、史、子、集,每次讲官给他讲书,他如果不满意,就自己再讲一遍,重新感受书中的内容。他认为经学可以增长智慧,史学可以增强治国的能力,把经史子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打通来博学。康熙老年读书就不求博了,他说书不贵多,而贵精,一个人小时候读书少,重在培养兴趣,贵在养成习惯;青年读书多,重在打下基础,贵在读懂扎实;盛年读书重在博览群书,贵在提高素养;老年读书重在回眸人生,贵在融会贯通。

    《诗经·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康熙将读书学习看作是一种和悦的、快乐的事情,读到愉悦,读到赏心,读到快乐,也读到幸福。

    四点经验

    康熙读书有四点经验——贵恒久、贵思悟、贵知行、贵著述。康熙说,读书的方法,应当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从文字语义中,从容领会其真意;在德行操守方面,力行而体验。然后,做到心中平静,道理明晰,从而体味出妙旨。

    第一,贵恒久。康熙读书,既重恒,又重久。一个人读点书并不难,难的是长久坚持;一个人平时读书并不难,难的是动荡时静心坚持读书。康熙读书有毅力,善坚持。

    在平定三藩之乱时,局势紧张,京师地震,官民惊恐,十分困难之际,康熙不仅“每日军报三四百疏,手批口谕,发纵指示”,还坚持经筵讲习不可废误。

    康熙学书法规定自己一天要写一千个毛笔字,三十年从不间断,后来中风,右手写不成就用左手写。身边的传教士白晋,回到法国向皇帝路易十四报告说:康熙写了一手很漂亮的汉文字和满文字,都是苦练得来的。

    第二,贵思悟。康熙读书,既重思,又重悟。不读死书,不信空文。康熙说:“董子(仲舒)所云‘风不鸣条,雨不破块’,谓之升平世界。果使风不鸣条,则万物何以鼓动发生?雨不破块,则田亩如何耕作布种?以此观之,俱系粉饰空文而已。”

    康熙读书,追问根底。他看到石鱼即鱼化石后,查阅《水经注》、《酉阳杂俎》、《池北偶谈》等书有关记载后,发问:“其与鱼俱生耶,抑鱼之化?”是鱼与石同时生的,还是鱼化作石的呢?又如,对潮汐现象,他到山海关、天津、钱塘江等处观察潮涨潮落,询问当地人,并问西洋传教士地中海的情况,还观察泉、井水位的变化,命人做记录,最后得出同先贤一致的结论。

    康熙二十四年(1685)三月,康熙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目》、《纲目大全》三部编年体史书通读,朱笔圈点,做出批注,达107则。

    第三,贵知行。康熙读书,既重知,又重行。他说:“明理最是紧要,朕平日读书穷理,总是要讲求治道,见诸措施。故明理之后,必须实行。不行,徒空谈耳。”

    康熙在出师、行猎或巡视各地时,注意到各地的方言习俗、山川物产、动物虫鱼、药材草木等的异同关系。如蝗虫滋生的规律,各地农作物像水稻、小麦、西瓜、葡萄等生产的情形。又因为他学过西洋的科学知识,他对自然界的若干现象也有所探究。他从瀚海的螺蚌壳,推知远古蒙古大沙漠曾是水乡泽国。

    他为了观察风向,在宫廷院中设立小旗,查看风向、风速,还在一些地方设点测风,又命各直省作晴雨风雪奏报,从中得出“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雨”的结论;他对人体解剖学有极大兴趣,还亲自解剖冬眠熊;南巡的船,他试坐多种,后亲自参与设计、制作;在亲征噶尔丹的行军路上,运粮困难,与官兵同甘共苦,他说:“将士每日一餐,朕亦每日进膳一次”……

    第四,贵著述。康熙读书,既重编,又重著。他创建了南书房制度,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等典籍60多种。

    他喜欢以自己的书房命名著书。例如,在畅春园的书房为渊鉴斋,他命以此为书名,编纂类书《渊鉴类涵》450卷;还有佩文斋,并命以此为书名,编纂辞书《佩文韵府》444卷、《佩文书画谱》100卷等。

    康熙还亲自著书。他晚年体弱多病,亲自口述,由皇子或侍从笔录,著成《庭训格言》一书,雍正继位后出版。全书27419个字,共246条,讲述养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验与道理。书中有1/6的条数是讲读书学习的。康熙认为:“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多读书,则嗜欲淡;嗜欲淡,则费用省;费用省,则营求少;营求少,则立品高。”他引述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论道:“圣人一生,只在志学一言,又实能学而不厌,此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千古圣贤与我同类,人何为甘于自弃而不学?”就是说,圣人不是高不可攀的,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其关键是两个字——志学。

    读遍西学

    康熙是一位开明的皇帝,对有科学知识的耶稣会士,给予信任与尊重,积极主动地向他们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康熙年间,清朝的耶稣会士国籍已经扩展到意大利、法兰西、奥地利、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瑞士、波兰、墨西哥等国家。

    康熙很喜欢数学。耶稣会士法兰西人白晋、张诚,葡萄牙人徐日等,每日(或隔日)在紫禁城养心殿,用满语向康熙讲解几何学、代数学和三角学。这些知识在今天,一个中学生就可以完全掌握,但在当时,康熙皇帝可以说是全国数学水平最高的人之一。当康熙到瀛台或到畅春园时,洋教师们也随同前往。讲完之后,康熙背诵定理,做习题。

    康熙从传教士那里学了数学知识,又传授给周围的人。不过,康熙皇帝对西方数学在中国传播所起的巨大作用并不是他的直接教学工作,而是主持编写了《数理精蕴》这部著作,康熙五十二年(1713)始编,雍正元年(1723)刻成。该书汇集了自1690年之后输入中国的西方数学知识,并吸收了当时中国数学家的一些研究成果。它包括初等数学各个分支的内容,被誉为初等数学百科全书。因该书为御制,所以在国内流传广泛,对18、19世纪中国数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康熙重视天文学。他命南怀仁为钦天监监正,将观象台旧仪器加以改造。并亲自观测日蚀,南巡至南京,登观象台,观察星象。他接受张诚和白晋的建议,于1713年在畅春园蒙养斋创建了算学馆。蒙养斋的任务是专门从事天文观测,以及编纂《历象考成》、《数理精蕴》等大型历算著作。《清史稿》对蒙养斋也有记载:“圣祖天纵神明,多能艺事,贯通中、西历算之学,一时鸿硕,蔚成专家,国史跻之儒林之列。测绘地图,铸造枪炮,始仿西法。凡有一技之能者,往往召直蒙养斋。”

    康熙还很关心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康熙三十二年(1693),他派白晋带着赠送给路易十四皇帝的大量中国书籍回到法国,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双方的文化交流。同时,他也向沙皇彼得大帝表示了同样的愿望。

    康熙帝一生刻苦读书,不仅精通中国古代传统的各学科知识,同时也深悉兴文教、重教化是为治国之根本。他说:“朕惟至治之世,不以法令为亟,而以教化为先……盖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维于可久。若徒恃法令,而教化不先,是舍本而务末也。”

    康熙帝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学习,都为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念,并付诸于治国的实践中。

    相关热词搜索: 康熙 读书 天下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