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提高古诗教学有效性,为学生习作减负

    时间:2021-02-24 08:01:0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古诗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古诗的学习依然有着重要地位,它是了解中国悠久文化的重要渠道。在课堂上适当引导,提高古诗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语感,诱发学生的共鸣,更能提高学生习作水平,为学生减负。

    【关键词】古诗教学;习作;语感;语言实践

    2014年度新学期开学,上海市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取消了旧版本中的八首古诗,这个消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全国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发,各大媒体也发表相关言论,而大部分人的意见都偏向于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应该保留。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也指出:“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总书记关于古诗文学习的话不多,但分量很重,涉及植文化根、铸华夏魂的问题,对教材编选、课程改革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的诗词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如浩瀚的海洋,蕴藏着数不尽的珍宝,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吟诵赏析,从中体味人生苦乐,感悟生活哲理,议论社会时弊……它们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了解中国悠久文化的重要渠道。所以我们不能丢弃古诗,而是应该更好地运用它们,给古诗教学注入新理念,让古诗焕发新颜。指导学生习作向来是语文老师头痛的问题,于学生而言也是个极大的负担,其实,我们大可以通过提高古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习作减轻负担。

    一、培养语感,积累习作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小学生今天做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对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换言之,诵读、想象、感悟古诗词,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思想、语言方面的积累,为学生习作打下坚实根基。

    语文,说白了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学科。古诗,就是让我们很好地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美的一个工具。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前三句是一人领唱,后四句是众人和唱,以方位描绘出鱼儿们在荷叶间嬉戏游弋的动人情景,显得活泼、自然、有趣,具有很强的音乐感。诗中没有一个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写,却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好的诗歌既可用心阅读,更是能用嘴读之诵之。诗词里的平仄韵律,仿如一首首优美的歌曲,在诵读的过程中,语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如学生在熟读了《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后,在写作文时写道:“小草青青柳色新”、“烟花三月,又是一年最美的季节”,其实就是被古诗中的优美语言熏陶了,然后加上自己的思考内化,变成了自己的语言。所以,学习古诗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个便道。

    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读诗歌要有一定的格律,要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通过声音显示出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生动有力地再现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古诗的情感,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我们可以把“诵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在学生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从感情色彩、轻重音、语气顿挫等方面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仔细品味,进而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另外,采用丰富多彩的吟诵形式,开展各类课外活动,这样不仅形象地表现了诗的韵律美,更激发了学生吟诵古诗的兴趣。也可以开展配乐朗诵的活动,选几首优美的古筝伴奏曲,配上诗歌,高山流水,诗乐交融,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二、推敲字词,促进习作水平

    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以及与他人交流的一种手段,怎样才能更准确更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那就考验学生用字用词的能力了。“推敲”的故事很多语文老师应该都熟悉,“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突出月夜的寂静,成了全诗的神来之笔,让人深深体会古人在遣字用词时的严谨。其实在很多诗词里都有这样的典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的诗句,活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因为“绿”字能给读者以色彩感和想象的空间。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品味:“绿”字原来只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却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风一般只能以听觉和感觉辨别,但春风却是和煦的,过耳无声的。现在用“绿”去描写它,化不容易传达的听觉、感觉而为视觉,既体现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细细感受,对学生写作时的锤炼字句肯定有很大启发。如有学生在写说明文的习作时借鉴了一些科普书籍的说法,写到“猫是一种昼伏夜出的动物”,可是该学生产生了疑问,因为他家的猫并非这样。后来通过深入了解才知道他家养的是宠物猫,而很多宠物猫由于后天人类的驯化,已经改变了夜游的习性以适应主人的生活。于是学生就把句子改为“大多数的猫爱昼伏夜出”,这样一来,学生的文章就严谨多了。学生的习作习惯和能力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能因势利导,充分挖掘有利于学生习作能力培养的因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那么习作就不会再是让老师头痛、让学生厌烦的事情了。

    三、赏析选材,开启习作角度

    好的文章除了谴词造句精妙外,选材的角度也是举足轻重的。同样写春天,杜甫《在春夜喜雨》中选取了春雨在暗夜悄然而至,顺着春风默默润泽万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在《江畔独步寻花》则另辟蹊径,写就了“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之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勾勒了繁花丛中蝶舞莺啼、生机盎然、纷繁热闹的情景,优美和谐,春天的气息流淌而至。

    月亮,是古今中外很多文人墨客爱写的题材,但有智慧的诗人不会拾人牙慧,而是从自己独特的角度出发,舒展自己的情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本来天下明月同一轮,无所谓谁明谁暗,可是在诗人的眼里,故乡的明月却分外明亮,而且充满肯定色彩。这里表达了诗人微妙的内心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再看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同时还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明月松间照”“江清月近人”,分别从林间、江上的不同角度描写,不雷同和重复,这些都是很好的习作指导材料,即使同一事物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描写、思考,这样就能杜绝学生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流弊。

    四、诱发共鸣,调动习作情感

    好的习作应该是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真实的情感是生活的积淀,是文章的灵魂,更是学生习作功力的体现。只有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写出灵动的文字。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好地诱发学生的习作情感,让学生融情于文字,抒情于纸上。“情”是古诗的根源,没有诗人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因事缘情,有的借景抒怀,有的托物言志,无不饱含着作者浓烈的感情。教学中我们充分运用这些方面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登高望远,想家乡、想亲人,情深意切。《游子吟》更是强烈地赞颂阳光般的母爱,给人以不尽的启迪。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引起强烈的共鸣,那么学生在写作中也能融入自己的内心感受,甚至会不自觉地运用古诗文表达情感的句子。写父母的爱时,可能会用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写“二十年后回故乡”或“我的家乡”时,就会引用上“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

    五、巧设练笔,强化语言实践

    教学古诗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外,还可以充分抓住空白点或者训练点,创设练笔机会,让学生想象并动笔,促进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如学习《秋思》后可以让学生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画面,然后把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又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是李白,你怎样与朋友道别?你会说什么?做什么?然后让学生写下来。在动笔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学生把想象的画面或者当时的情景表达出来时,实践了语言,积累了语言,也丰富了语言。这样学古诗,简直就是一次富足的精神之旅。学生的情感积淀了,书面表达能力得到训练,一举两得。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永远值得我们这些后人去亲近、品赏和弘扬传承。而对这样一座宝藏,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而灵动地带着孩子们去亲近它,去撷取一些精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

    相关热词搜索: 减负 习作 古诗 有效性 提高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