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列强的四次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四次近代化探索

    时间:2020-03-29 07:57:5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一、列强的四次侵华战争

    19世纪中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西方各国对外扩张的步伐骤然加快,它们在世界各地寻找商业机会,掠夺资源,挟坚船利炮,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清王朝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在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一步步滑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一)鸦片战争

    背景:根本原因: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直接原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过程:英舰侵入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北上占定海→直逼天津→占领香港岛→到达南京江面→清政府求和。

    结果: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在英国炮舰的威逼下,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主要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③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鸦片战争以后,由于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背景:鸦片战争后,英国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

    过程:1856年10月到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华民族再次蒙受沉重灾难。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洗劫并烧毁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结果:1860年10月,英法侵略军占领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此后,日本把对外扩张作为基本国策。

    过程:1894年,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在黄海大战、辽东半岛之战、威海卫之战中涌现出了邓世昌等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落后,最终中国战败。

    结果:清政府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1895年4月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背景:列强企图镇压义和团运动,并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 过程:1900年,英、法、德、奥、意、日、俄、美八国联军在西摩尔率领下,由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遭到义和团的痛击。但不久侵略者相继攻陷天津、北京,清政府彻底屈服。

    结果: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条约主要内容: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抵押;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人民的四次近代化探索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在国门洞开和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风尚等方面,开始了深刻的变革。

    (一)洋务运动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内容: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兴办民用工业;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兴办新式学堂,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

    结果: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评价: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积极作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二)戊戌变法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过程:①开始:1895年,“公车上书”。②发展: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上书光绪帝。③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任川维新派进行改革。④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

    评价: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它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三)辛亥革命

    背景:1894年兴中会成立,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中国同盟会创办了《民报》,孙中山阐发了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过程:①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全国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②高潮: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③失败:由于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破坏,袁世凯乘机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辛亥革命失败。

    评价: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华民族振兴的进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辛亥革命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四)新文化运动

    背景:北洋军阀对外出卖主权,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步伐,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开始:1915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内容:初期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评价: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使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

    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对中西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

    [精选精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所谓“近代化”是指中国社会由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以及思想文化上的“西化”。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艰难起步,主要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材料二: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这一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显得急促而又悲壮,却一刻也未曾停留,走过了自强、变法和革命的历程,经历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想说明什么道理?文化的变革。

    (1)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经济、政治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各是什么?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它们对中国近代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你认为主要指哪些政治力量?

    (3)请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回首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你有何感悟?

    2.中国近代史不但是一部痛苦的屈辱史,更是一部艰难的探索史和不屈的抗争史。某班开展了一次以“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1)为了体现这一主题,你需要搜寻哪些素材?你将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这些素材?

    (2)你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展示这一主题?通过这次活动,你参考答案:

    1.(1)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戊戌变法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2)洋务派、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3)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2.(1)素材: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火烧圆明园、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图文材料。途径:上网查找、参观博物馆、到图书馆查阅等。(2)展示方式:多媒体展示、黑板报、手抄报等。道理: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等。

    相关热词搜索: 四次 列强 中国人民 探索 侵华战争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