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论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历史结局

    时间:2020-08-14 07:58:1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历史可以明鉴,可以强化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即使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思维、认知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在历史环境中对历史事件展开研究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笔者针对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历史结局展开研究,为人们更加系统的认识我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历史;农民战争;历史结局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中世纪我国发生了数十次的大规模农民战争,而相对规模较小、分布较不集中的农民战争几乎超过1600次,这在同时期的其他国家非常罕见,针对农民战争的作用,历史学家一直存在争议,为对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产生较系统的认识,笔者针对我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历史结局展开研究。

    一、我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分析

    农民战争即农民阶级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而发起的战争,是封建设备农民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其通常以封建地主阶级不断向农民阶级增加赋税徭役或统治阶级腐败昏庸为导火索。我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均发生了农民战争,而且均被统治阶级镇压,例如秦朝陈胜吴广起义、汉朝黄巾农民起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赵广起义、隋朝瓦岗农民起义等、唐朝黄巢农民起义等、宋朝京东路农民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清朝太平天国运动等。结合我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可以发现,其虽然均对当时的封建统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但并未直接推动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力量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甚至被直接作为封建统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

    二、我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历史结局分析

    1、我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历史结局的判断标准

    封建社会实行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约束,推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结合《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等资料可以发现,封建社会本质要在资产阶级社会自我批判过程中逐渐认知,可见在封建社会时期,试图通过思想观念落后、社会地位较低、对封建社会本质不可能全面认知的农民发动战争,创造出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力量不具有可行性。所以笔者认为不是农民自觉进行的农民战争并不能以是否创造出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力量作为衡量历史结局的唯一标准,而应从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历史使命角度分析。

    2、我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历史结局的判断

    (1)从农民战争的历史发展作用角度判断

    《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认为,我国农民战争在本质上可以视为在自然灾害严重、统治无序状态下,农民因与生产资料分离,生存受到威胁而产生的本能反抗。可见我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并不是生产制度直接引起而是统治者的无序统治诱发,所以其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是为解决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分离问题而开展的革命性运动,其在推动社会生产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角度可将我国历史上农民战争视为成功的战争。另外,结合我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可以发现其主观上并不是为了推翻封建统治,而是改善在封建统治下的生活状态,而结合我国一系列农民战争对封建统治的影响可以发现,在农民战争推动原有腐败的封建王朝灭亡,促使新的封建王朝成立的过程中,新建封建王朝通常会主动借鉴腐败王朝的灭亡教训,使封建统治的无序状态在农民战争的推动下逐渐改善,即使部分农民战争并未直接推翻当时腐败的封建统治,但也可以使封建统治阶级对腐败的统治政策产生更加系统的认识,可见农民战争已经完成了其当时的历史使命,属于胜利的战争。

    (2)从封建地主阶级历史存在的合理性角度判断

    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反杜林论》可以发现,马克思将历史洪流中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剥削行为视为历史发展中社会分工差异的必然产物,并不会受到某个人或某个阶级的意愿发生改变,为历史上剥削的出现赋予了正当性和合理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阶段大部分人将剥削视为阻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将消灭剥削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使其合理性被打破,但这并不能完全的否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比消灭剥削现象较弱的历史阶段,剥削现象产生的合理性,而封建社会的剥削现象由地主阶级发生,所以在认识到封建剥削现象在历史上的合理性的同时,人们应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历史作用产生客观的认识,从此角度分析,也可以证明农民战争未推翻封建统治并不能说明其失败。

    (3)从历史上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角度判断

    《中国农民战争史论丛》中,将我国历史上农民阶级视为封建社会最基本的革命阶级和与封建社会根本对立的阶级,但《路易·巴拿巴的五月十八日》中马克思结合农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条件和社会地位等,强调农民在封建社会条件下不能作为积极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因为其既不能在战争中直接代表自己特定的阶级,也不能将自己阶级的要求直接的表达实现,所以其只能在原有的阶级体制、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利益最大化。可见马克思对我国历史上农民阶级的定位与《中国农民战争史论丛》中对我国历史上农民阶级的定位完全相反。笔者从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状况角度分析,可以发现,在封建社会我国农民进行着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农民和市场并未建立密切的关系,这必然导致农民阶级在思想上通常以自给自足的土地等生产资源作为评价封建统治好坏的重要标准;另外,在这种小农经济的作用下,农民阶级在认识社会时并不能从全局、社会发展整体脉络等高度出发,其发动的战争也会脱离改造社会的高度,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否定了农民阶级是反对封建统治积极因素的观点。除此之外,小农经济下,农民群体之间的全国性联系被严重限制,使其虽然具有相同的生产方式,但并不是真正的“阶级”,这直接导致其在封建社会难以形成针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有效力量,必然难以实现社会革命,而农民群体在先天具有政治观念薄弱、组织观念较小等特点,所以要让农民战争完成社会革命不具有可行性。可见农民阶级在历史上的地位和特点决定其并不能直接推翻地主阶级的统治,其在历史上被封建统治阶级镇压或被封建统治阶级作为改朝换代的“工具”具有必然性,所以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历史上农民战争失败,而且结合农民在历史上被动的地位和其推动历史生产关系进步的贡献,可以将我国历史上农民战争视为成功的战役。

    在对我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历史结局进行认识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并不是阶级对立就会发生阶级战争,而农民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虽然是对立的关系,但两者在历史上均是基本的社会发展力量,所以两者还具有统一关系,农民阶级在生产力水平难以消除剥削的情况下,未推翻封建统治阶级,并不是其失败,而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虽然并未直接推翻封建制度,但在其行动的作用下,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又无序、混乱状态逐渐转变为有序、正常状态,对封建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我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并不完全失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应对其隐性的胜利结局予以肯定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姜锡东, 王晓薇. 漆侠先生与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1-8.

    [2] 苏  磊. 东汉农民战争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3] 方之光. 农民战争史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以太平天国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0,04:2-9.

    [4] 臧知非. 农民战争与历史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田昌五先生农民战争史研究述评[J]. 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154-160.

    [5] 陈芳芳. 20世纪以来宋代农民战争史研究述评[J]. 天中学刊, 2016,02:109-114.

    相关热词搜索: 农民战争 中国历史上 结局 历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