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0-05-12 07:56:4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学科融合的趋势更为明显,它对于改变学科本位的现状,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就思想政治学科而言,基于教学主题的学科融合、基于生活主题的学科融合和基于活动主题的学科融合,是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科融合值得去尝试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融合;教学主题;生活主题;活动主题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朗朗的背书声出自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的第一课“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的课堂,从同学们熟悉的初中语文名篇白居易的《卖炭翁》开始了我们的经济学之旅。

    设问1:白居易的这首叙事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回答:卖炭翁烧炭、卖炭和被抢炭的过程。

    设问2:老翁为什么要去卖炭?

    回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卖炭是为了买自己需要的衣服和食物。

    设问3:卖的炭和买的衣服食物,有什么相同点吗?

    回答:它们都能满足人的不同需要,都是人们劳动的产品。

    设问4:诗人为什么为卖炭翁抱不平?

    回答: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辛苦的劳动成果被非常低廉的价格掠夺了。

    这几问表面上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却渗透了经济学问题的思考,是笔者对学科融合课堂的设计和实践的一例。在高中政治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笔者积极尝试学科融合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思考。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介绍几种不同学科融合的模式与实施策略。

    一、基于教学主题的学科融合

    课堂教学中,学科融合是为了完成某个教学内容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方式。所以,设计时首先要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确定融合点,以教学主题为统领,筛选能为其服务的、有价值的相关学科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使之形成合力直指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课中,笔者全课以卖炭翁为主人公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在卖炭翁生活的唐朝,集市上通常是以什么方式交易呢?”“如果卖炭翁穿越到不同的时代,这种商品交易的方式可能会有什么不同吗?”学生结合历史情境从物物交换和以贝壳等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金银货币为媒介的交换,一直讲到纸币,还讲到了卖炭翁如果在现代生意做大做强了可能还会有信用卡、支票,对外贸易中的外汇支付等。通过回顾货币发展的前世今生,明确了货币的实质。为了突破货币基本职能的教学内容,笔者设计了卖炭翁在集市上交易的兩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卖炭翁在集市上被问价,竹炭每筐三两银子,木炭每筐二两银子,买卖双方讨价还价,体现了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观念上的货币,通常以价格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二个场景是买卖双方最终成交,卖炭翁用卖炭换得的二两银子去菜市上买了大米和衣服,货币在此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也正是这种媒介的出现使得交易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分离,体现了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卖炭翁》中还蕴含了其他丰富的经济学资源,例如在讲授“影响价格的因素”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原因:卖炭翁希望天冷下来,买炭的人多点,可以卖个好价钱,体现了供求影响价格;诗中最后一句“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为什么打抱不平?这个交易究竟有多不公平?带领学生回到当时的历史时代进行考证,唐代交易史称钱帛兼行,小额交易使用铜币称为通宝,大额交易常用丝织品当货币,所以公差使用绡和绫付账,在形式上并无不公。根据当时的史料记载,绡是生丝制品,半匹红绡的价格大约为100文,绫价格比绢贵很多,一丈绫是280文,半匹红绡一丈绫合计380文钱,相当于普通劳力一个月的收入。而千斤炭耗费的成本包括柴火和劳动力,大约值1500文,怪不得白先生义愤填膺。在诗句营造的氛围中,在历史的考证中,在数学的计算中,学生理解了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同时也在政治学习中再次唤起对弱者的同情和对强权的愤恨。

    政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等各种不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课堂需要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和感悟,内化成学生的道德情感,外显成学生的行为实践,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基于教学主题的学科融合,以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辅助思想政治课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淡化政治的说教感,增强政治学科的可信度和感召力,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基于生活主题的学科融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说过:“生活即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尤其是近几年来的高考各个学科都关注社会热点,努力将课本知识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或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结合起来,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家国情怀。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开设基于社会生活主题的学科融合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多方位了解时事,辩证地分析社会现象。

    例如,中日钓鱼岛争端矛盾尖锐时,我们开设了“从地图看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的合作主题讲座,地理教师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了我国周边产生纷争领域的重要战略价值,历史教师分析了这些地区与中国的历史渊源,政治教师则分析现代社会中周边社会形势的变化以及目前各国交往中的微妙关系。同学们从讲座中了解了时事问题的历史渊源,深刻感受到了“地缘政治”的危机感。“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举世瞩目,我们抓住这个契机,开展了“飞天——走进‘神舟十一号’”主题讲座,揭秘飞船升空的科技奥秘,感受外太空不一样的日常生活,寻觅航天科技带给我们生活的影响,感叹中国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感悟航天人的无私奉献、勇于攻坚、开拓创新,激发同学们传承和弘扬航天精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适时的教育在带给学生科普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了政治认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生活每天都在继续,我们不缺学科融合的话题,我们缺的是对话题挖掘和融合多学科知识的意识和素养。我们可以选取社会生活的主题,融合不同学科知识,科学分析其本质,澄清错误观点,就事实现象判断对错,就社会影响剖析利弊,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真正达到发展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培养出有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素养的现代公民。

    三、基于活动主题的学科融合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活动型”课程是本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的亮点,也成为聚焦核心素养的关键抓手。课程方案首次把“社会活动”列入必修课,占1/3的教学时间。活动课是基于课内学科知识的延伸、拓展和深化,“課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这为学科融合提供了更多时间和空间,更为思想政治课程转变教学方式、提升德育实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政治学科承担了很多德育的综合类活动,如公民教育、模拟政协、模拟联合国、模拟法庭、研究性学习等,这类活动需要多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融合。我校教师开展了公民教育项目“深陷重度雾霾,探索有效突围”,围绕这一活动主题,带领学生对市民进行问卷调查,走访环保局、气象局、卫生局等部门,获得了大量一手的数据,做了雾霾危害的简单实验,编制了防雾霾顺口溜向群众普及,并向有关职能部门提送了倡议书,通过人大代表上交相关提案,所提建议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学生在此活动中核心素养也得到有效提升。还有如“广场舞噪音污染防治”“校门口交通拥堵的原因与对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调查”等活动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活动主题的拟定都是密切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具有开放性、思辨性、综合性、引领性,活动内容的复杂性要求我们既要重视观察角度的多维性,又要注重探究途径的多样性,整合相关内容,发展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素养,达成“知识内容依托活动”“活动过程提升素养”的目标。 [1]“通过这次模拟政协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锻炼了我们的沟通交往能力,培养了我们严谨、自信的气质。更让我们跳出课本,体会中国政治体系和运作模式。”“或许会有人说,模拟政协只是活动,但我想说,如果你抱着比赛的心而来,那么它只是比赛,如果你抱着改变社会的心而来,它就是你起飞的翅膀。”翻阅着学生们参加活动后的所思所想,笔者看到了一个个活跃而负责任公民的成长。

    现实生活本质上是综合的、多元的、复杂的,学生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是综合性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要淡化学科划分时的人为界限,合理地重组课程内容。多种学科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学习能力、操作技能等方面通汇交叉,可以建构起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知识的融会贯通中内化成学生的核心素养,并由此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归根到底,学科融合的实质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明光.关于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的思考[M].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4).

    相关热词搜索: 学科 融合 实践 思考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