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淮阳寻古

    时间:2020-09-29 08:01: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文字产生以前的人类历史是由神话与传说构成的。伏羲女娲、共工盘古、炎黄尧舜,把华夏文明的源头演绎的诡谲绮丽。

    一个产生大量神话与传说的国度,一定是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度;一个集中产生神话与传说的地方,一定是一个不寻常的地方。

    这里汇聚了太多的神话与传说,地上遍布的古迹,地下层层叠叠的遗存,民间代代相传的习俗,又与神话传说有着太多的呼应与印证,这使得淮阳更加不同寻常。

    位于豫东平原的淮阳县城被万亩城湖围绕,增添了几分江南水乡的风韵。我曾十数次到淮阳。最初是一种对于自己远祖痕迹的寻找;后来则更多是为了一种浸入心扉的对于远古信息的感受。有时真觉得这里连空气都弥漫着六千年前的气息。

    这里的一切都必须从每一个华夏子孙心里都装着的祖先—伏羲说起。

    天下第一陵:太昊陵

    浩繁的古书典籍勾画出这样一幅历史图景:6000多年前,太昊伏羲率领他的部落从成纪(今甘肃天水)沿黄河东下,来到豫东平原的宛丘(今淮阳)定居下来。他结网罟教民渔猎,画八卦以识万物,制嫁娶改变群婚,定姓氏人始有姓名,以龙纪官分理海内,开启了华夏文明的先河。

    太昊伏羲氏的陵墓就在淮阳城北与城一湖之隔的蔡河畔。古籍中伏羲被称为“百王之先”、“三皇之首”。伏羲墓全国仅此一座,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陵”。伏羲墓“陵高十寻”(一寻相当于今8市尺),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意),古柏成阴,巍峨壮观。

    据《淮阳县志》记载,太昊陵在汉代已有祠,唐太宗曾颁诏“禁民刍牧”,宋太祖置守陵户,昭示三年一祭。南宋以后,祀事不修,庙貌渐毁,到元末已荡然无存。明洪武年间复加修葺,至清乾隆年间又经过多次扩建整修,遂成今天格局。

    整个陵庙占地五百余亩,由南向北,过蔡河之上的渡善桥,进入午朝门,过玉带桥、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方到达伏羲墓。数十座殿台楼阁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严整。

    最大的建筑是统天殿,俗称大殿,龙凤大脊,黄瓦盖顶,殿前月台,台高七级,可容千人同时跪拜。殿内伏羲塑像头上生角,腰着虎皮,肩披树叶,手托八卦,端坐正中。统天殿西侧还有玉皇、女娲、三仙三观,堂堂玉皇大帝在伏羲面前也只能屈居一侧。淮阳人称伏羲人祖爷,传说伏羲、女娲乃兄妹成婚,所以称女娲为姑姑。把女娲置之一旁,说明伏羲之时可能已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到淮阳来的最佳时间,当是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这时整整一个月的太昊陵庙会,方圆数百里进香朝祖的每天10多万人,逢五、逢十达20多万人,把太昊陵挤得水泄不通。进香朝祖至今仍是淮阳乃至周边县市百姓每年必不可少的仪式,往往一村一地结队而来。庙会期间,所有通往淮阳的道路上人们执旗挑幡,高奏鼓乐,烧纸焚香,极为隆重。

    太昊陵的庙会可以追溯到久远。传说中伏羲、女娲被奉为“高媒”,部落男女在这里举行婚媾仪式可能是庙会的起源。这种仪式往往与石头有关,要有“高媒石”作为象征或凭据,史学家称之为“灵石崇拜”。“高媒石”就在太昊陵二殿一人多高的台基上,不过人们给了它一个很通俗的名字,叫“子孙窑”。这是一块普通的青石,上面凿出一个圆孔,仅容下一根手指,应该是象征着女性生殖器。现在子孙窑成为求子的形式,前来游玩的人们也总要摸一下,寻个开心。后来太昊陵庙会逐渐变成祭祀先祖的活动。

    原始巫舞:担经挑

    古书中保留了不少与原始宗教巫术有关的歌舞材料,反映了原始宗教在舞蹈起源中的重要作用,不少祭祀就是以乐舞为主要表现形式。古代担任宗教神职的人称为“巫”,“巫”与“舞”古音相同,是浑然不分的。

    太昊陵庙会期间和每月的初一、十五,在太昊陵都可以看到一种非常原始的乐舞祭祀形式—担经挑。担经挑又称担花篮,三副经挑,六个花篮。每班四位50至80岁的老斋公(老婆婆),其中三人表演担花篮,一人打着竹板数唱伴奏。花篮制作精巧,有龙、凤、狮子、虎、宝瓶等式样。舞者全身黑色服饰,大腰裤均镶边,黑鞋绣花,黑头纱长约五尺,从背后垂下,下坠二寸长穗。有人认为古人尚黑,也是一种生殖崇拜遗俗。

    担经挑舞步变化有三种形式:一是“剪子股”,表演者按“十”字路线,对面侧身穿插;二是铁索链,一人走这条路线,两人走另一条路线,像拧麻花一样反复交错相迭;三是“蛇蜕皮”,一人在前,三人(包括打经板者)随后沿履而舞,然后每二人从中交叉而过,像委蛇之行。三种舞步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舞者交叉时,定要背靠背擦身而过,此时背后的黑纱长尾相互碰绕,以此象征伏羲、女娲交尾状。担经挑还是淮阳一带民间求子、还愿的一种形式。谁家没有儿子,就要通过担经挑向女娲姑姑要儿子,如果来年得了儿子,要连请三年担经挑来还愿。

    拴娃娃是淮阳向女娲求子的另一种风俗。太昊陵庙会上随处可见出售的娃娃塑像,买来一个,在娃娃的脖子上系一根红线绳,再焚香祭拜,希望来年喜得贵子。在淮阳人的心目中,儿女都是女娲姑姑赐予的,自己都是伏羲的子孙,伏羲、女娲的地位就远非他人可比了。

    真图腾活化石:泥泥狗

    淮阳代代相传的民间习俗,把古文化的信息带到了今天,不仅没有走样,而且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比起担经挑来,“泥泥狗”更耐人寻味,不仅是繁多的品种、奇异古怪的造型,还有背后一连串的传说故事。

    黄河淤积而成的豫东平原,土质适于制陶,地下黄泥质细柔软,干而不裂。每年入冬以后,县城周边的村落家家户户便开始忙碌起来,掘土挖泥,捏制点画,制作、囤积大量的泥泥狗,以供庙会上上百万人所需。

    泥泥狗的制作工艺非常简单,把淤泥充分和匀后,用手捏成各种造型,晒干后着色。底色为纯黑然后用红、黄、白、绿、粉红五色,绘以点线结构的图案,既有楚漆器艺术的风格,又像绳纹、方格纹古陶画法,简练随意又质朴古拙。

    泥泥狗因太昊陵的缘故又称陵狗,是太昊陵庙会上泥玩的总称,叠用两个“泥”字是一种爱称。泥泥狗的造型并不只有狗,而是包括鸟兽虫鱼等各种动物,约有120多种样式,为什么独以“狗”称?对淮阳古文化颇有研究的霍进善先生告诉我:太昊伏羲氏是我国畜牧业的始祖,狗可能是最先被驯服,为人守户、报警、保护畜群的家畜,与古人的生活最为亲密,人便把狗看作上天派来帮助、保护人类的动物,后来出现了以狗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狗图腾和许多部落的图腾,随着太昊陵祭祀活动,被用泥巴复制出来,而统称为“狗”,这样狗成为所有这些图腾复制品的代称。考古专家称它是“真图腾,活化石”。泥泥狗的许多造型与《山海经》记载的奇异虫兽极为相似,包含着丰富的远古时代的信息。泥泥狗中的人面猴,躯臂长,两腿短,浑身有毛,胸前彩绘是一个夸张的女性生殖器图案。人面猴中还有一种草帽猴,是对古时到太昊陵摸子孙窑后,男女以草帽遮面进行交媾传说的印证,据说现在新娘以红布遮面的风俗就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的。还有不少双头连体鸟兽,也象征男女交媾,可以说生殖崇拜是淮阳泥泥狗的一个突出主题。

    一画开天:画卦台

    八卦是由伏羲创制的,是最有名的古老传说之一。而淮阳告诉你,伏羲画八卦就在画卦台。

    画卦台在淮阳城北一里许的环城湖中,台基约十亩,环台皆水。画卦台上历代修建的亭台殿阁已不复存在,只有一棵古柏与前些年新建的一座绿瓦八卦亭相依为伴。

    八卦是古人的哲学体系、科学体系和宇宙模型。对于八卦的研究,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足见其影响深远。但是,八卦深奥而神秘,有关著述汗牛充栋,流派纷呈,争论蜂起,民间之说更是五花八门。不知何时,一位精通八卦的高道,在伏羲陵前建一八卦坛,坛面为先天八卦图,中心却凿出一个方洞,上立四不像一尊,既是对世人浅尝辄止、自以为是、众说纷纭而又不得要义、结果把八卦弄成“四不像”的嘲讽,也是对八卦研究者治学态度的一种提醒。如今八卦坛仍在,方洞依旧,四不像已不知去向,留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禾稼之始:五谷台

    豫东平原是著名的粮仓,淮阳所在的周口市小麦产量全省第一。很可能这个“第一”从炎帝神农时代就开始了。

    伏羲、神农孰先孰后在史书中说法不一,还有同母之说。据《帝王世纪》记,炎帝神农最初建都于陈(即淮阳),后来东迁到山东曲阜去了。神农氏在淮阳干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就是教人们种庄稼,一下子把人类社会从游牧狩猎推进到农业社会,使华夏文明出现了一次大的飞跃。

    淮阳城东北5公里处有一五谷台,面积十亩,两丈多高,台上建有五谷庙,内塑肩披树叶,手捧五谷穗的神农像。相传神农氏就在这里教人们种庄稼,兴农事。他发明了最早的农具耒耜—一种带把的木锹,提高了耕地的效率;发现了麻可纺织,人类穿上了第一件麻布衣;知道了一些植物有治病功效,就亲尝百草,创立了医道。据说他曾一天尝过七十次毒草,终能“神而化之”。考古证实,五谷台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以前也发现过石斧、石锛、石镰等生产工具,与传说的神农时代大致相同。

    神农氏在淮阳做了那么多好事,自然备受尊崇,当地百姓称其为“五谷爷”,并把他的生日定在农历正月初五。每年正月初五至初九,人们纷纷前来焚香祭祀,祈求五谷丰登,盛期每天达数万人。

    远古都城:平粮台

    平粮台在淮阳城东南4公里处,又叫“贮粮台”。这个名字与宋时南粮北运途经淮阳蔡河有关,高台上是贮存皇粮的地方。

    平粮台高出地面5米,古城遗址呈正方形,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城墙上宽10米,下宽17米,夯土筑成。四个城角呈弧形。1980年考古发现在城门下有倒“品”字形组合的陶质排水管道,直径30公分左右,每节都有榫口,用于对接。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城内排水设施。城内还有三排土坯垒砌的高台建筑,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锛、骨鱼钩等石器、骨器,专家们认为,平粮台就是伏羲建都时的宛丘,古城的出现则在其后约两千多年。

    民间对平粮台却另有说法:传说北宋时四国舅往米里掺沙子侵吞皇粮,包拯赴陈州办案,不畏权势,秉公执法,用虎头铡铡了四国舅,将沙子筛出来,堆成了这座台,这是由豫剧《下陈州》引出的故事,在淮阳妇孺皆知,所以平粮台也叫“老包筛粮冢”。

    “陈蔡之厄”:弦歌台

    春秋末期,淮阳是陈国的国都。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周礼仁政,虽然面对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形势,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常常受到冷遇,但以他的盛名弄到没有饭吃的地步,还只在淮阳。这件事在历史上很有名,史称“陈蔡之厄”。

    孔子断粮而居的高台,在淮阳城外西南隅湖中,三面环水,台东一条小道可通行人,风景优美。汉时台上有孔子庙,明代重修后叫“厄台祠”,清嘉靖年间增建正殿七间改称“弦歌台”。走进庙门,迎面可见正殿门两侧石柱上镌刻的一副对联:“堂上弦歌七日不能容大道,庭前俎豆千年犹自仰高山。”表达了对“陈蔡之厄”的纪念和对孔子的景仰。

    (作者单位:河南省摄影家协会)

    相关热词搜索: 淮阳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