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西府民间音乐的特征分析与发展研究

    时间:2020-09-30 08:02:3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文章概述了陕西西府民间音乐的形成,西府民间音乐的分类;分析了西府民间音乐的特点,西府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和困境,探讨西府民间音乐的发展方向和保护建议:一是整合各类资源抓优化;二是结合院校教育抓普及;三是借助经贸交流抓推广。

    【关键词】 民间音乐;分类;特征;困境;发展建议

    西府泛指陕西关中以西区域,核心地区包括宝鸡市三区九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长期的历史演变中,西府地区形成的民俗民风,青铜器艺术、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等都对华夏文明产生了积极深远影响,其中,西府民间音乐以历史悠久、作品完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闻名,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是研究我国民间音乐历史传承和艺术性的瑰宝。

    一、西府民间音乐的形成

    與大多数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成形一样,西府民间音乐也深受自然环境、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人类行为文化的影响。宝鸡麟游史家塬遗址的发现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西府地区就有先民涉足,在渭河之滨、金陵河谷等处存有大量仰韶文化遗址,随着时代发展,西府地区先后诞生了璀璨的岐周文化和雍秦文化,汉唐时期,该地区唐风汉韵盛行,此后也一直以此为基础,逐渐演变发展了形式多样的地区文化。西府民间音乐受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古老的艺术传承影响,奠定了其发展轨迹和艺术基调。从其来源和形成发展看,西府地区早期的人类活动产生了劳动号子等原始的音乐艺术形态,从先秦开始,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区域,许多宫廷音乐流传民间,并与民间音乐交融演变,逐渐形成了以宫廷“宫曲词”为基础演变而来的西府曲子等;同时也要看到,西府地区一直处于我国南北文化的交汇地带,不同音乐形态在此交融渗透,相互影响,民歌、小调等逐渐兼顾“汉”“胡”、连通“南”“北”,加上民国、抗战时期西府地区受到的战争袭扰少,保证了该地区民间音乐的赓续性。[1]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中,一代代艺人对西府民间音乐进行了传承、创新,逐渐形成了一座内容丰富、别具特色的艺术宝藏,绽放神韵优美、历久弥芳的艺术气息。

    二、西府民间音乐的分类

    西府民间音乐的内容形式丰富多样,简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根据题材内容分:有反映民间风情的,以婚丧嫁娶、娱乐嬉戏为题,体现普通百姓的风俗之情和现实生活的,具有浓厚的世俗化气息;有反映历史故事、神话故事、佛教故事的,以帝王将相建功立业、征战杀伐为题,进行褒贬评述,具有朴素的价值追求;有反映日常生活的,以劳动、求学等为题,讽刺丑恶,弘扬美好,抒发大众的内心情感等。

    根据演唱场合分:有在土工劳动、山区中薅草以及锄秧时即兴喊唱的劳动号子和山歌;有春节、元宵节期间玩耍时以歌舞和戏剧造型形式表演呈现的社火调;有婚嫁酒宴上边猜拳饮酒边演唱,唱错了字就要罚酒的“酒曲”;有姑娘出嫁时吟唱、表示难舍情分的“哭嫁”,还有亲人过世时,表达感恩、缅怀之情的“孝歌”等等。

    根据区域特点分,有分布于凤县,融合了巴蜀韵味和陇南调味的凤县民歌;有分布于陈仓区,源于唐代宫廷音乐,以当地方言清唱为主的西山酒歌;有在叫卖货物时,以小调、山歌形式呈现的眉县民歌;有分布于陕甘宁交接地的陇县,受甘肃宁夏等地少数民族歌曲影响的陇州小调等等。这些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艺术形式共同构建了璀璨夺目的西府民间音乐。

    三、西府民间音乐的特点

    西府民间音乐大多是经过长期的口头传唱而形成发展起来的,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了无数群众的智慧和心血,真实反映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爱情和愿望,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与我国众多民间音乐一样,西府民间音乐的通俗化、大众化、区域化等特征很明显。通过认真分析,深入挖掘,还可总结出以下特点:

    1、融合大量方言,特色鲜明

    以西府民间音乐中的凤县民歌为例,目前主要流传着四大类:一是“下江调”,主要流传于凤县南部的三岔、南星、温江寺等乡镇,因属民先祖中的一部分从湖南、广西、四川迁徙至此,生活习俗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民歌中湖广口味重,巴蜀韵味浓。二是 “花儿调”,主要流传于凤县的张家窖村和唐藏镇区域,因与甘肃陇南两当县接壤,居民生活习性语言口音与陇南地区相似,所唱的民歌明显有陇南“花儿调”韵味。三是 “上江调”,主要流传于凤县的平木、岩湾、河口等乡镇,受关中平原文化影响较大,带有明显西秦曲调。四是 “土著调”,主要流传于凤县坪坎镇和凤州镇一带,有明显地方特色,代表作也已列为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方言的影响也体现在西府曲子的韵脚上,曲子中个别字的方言发音与普通话发音差别较大,甚至与西安、咸阳等地的“秦”音也有较大差别,如“心儿里叹一声么奈何”中的“何”和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河”,按照西府方言都发“huo”的音,与“心里面念一声阿弥陀佛”中的“佛”形成对仗,也压上了韵,类似的地方还有很多,是西府民间音乐的一个显著特征。

    2、唱词韵味古朴,简单纯粹

    以西府民间音乐中的西府曲子为例,将原生态的民歌、民间歌舞小曲与行拳酒令相结合,演奏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场所,充分发挥民间艺人的丰富创造力和老百姓的敏锐感知力,既能“串”出词,又能表达“情”,还能感知“韵”。作为一种戏曲音乐,西府曲子的唱词一般都比较简单,但都讲究压韵,形成“韵脚”,这样自然而然就要加入朗朗上口的“来来来”“哎嗨哎嗨哟”“哎呦喂”等口语性的字词句,即加入衬词或衬句。[2]唱词有“绝句”形式,与唐诗中的五言、七绝类似,如“梳妆懒对菱花镜,漫步金莲出门庭”唱段;有韵体长短句和典型的“两句半”形式,如“三月里来正清明,清明佳节放风筝,风筝飞上天”唱段,也有山歌体形式,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字词韵律感强,如“问:什么开花在水里?什么开花在路旁?什么开花叶叶尖?什么开花一身刺? 答:浮萍开花在水里,马兰开花在路旁,桃子开花叶叶尖,玫瑰开花一身刺”等等。[3]这些颇有韵味的唱词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来源也是深受当地风情的影响。一方面,可能受宫廷乐、古军乐和文人作品影响,西府曲子歌词工整,唱法严谨,虽然看似简单,实则独具古韵。另一方面,不同于我国少数民族的酒歌,西府曲子运用场合比较多,在朋友聚会、老人过寿、男女婚嫁、欢庆丰收及过年过节等把酒言欢时,人们都可以即兴唱曲、随意填词,真实反映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质朴情感。

    3、旋律起伏跌宕,优美绵延

    西府民间音乐多以五音调为主,民歌中徵调、羽调和商调比较多,曲子中宫调和徵调比较多,转调比较频繁,大量使用偏音,而且多用在强拍上,用于突显多变的调式,使音乐色彩更加丰富。旋律起伏较大,超过四度的大音程的跳进比较多,能表现强烈的情绪变化,如西府民歌《十二花》,以十二种花描绘了一年的十二个月,旋律从最高音的 g2到 c1,短短两个乐句形成了十二度的起伏,勾画出了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再如西府曲子《古城会》,是三国故事唱段,旋律中有很多五度到八度的跳进,高亢苍劲,符合三国时期群英纷争的场景预设,也与地方方言高度契合。同时,西府民间音乐特别是曲子中的类比和排比运用得比较多,如曲子《十不亲》中“把日月好比是千条箭,四季好比是四张弓”就是将一年四季比喻为实物,保持旋律节奏的一致性又恰到好处,十个“不亲”从天和地,到儿女和妯娌,再到朋友和夫妻,独立成段,层层递进,唱词中多是生活中的事例,也容易增进观众认同,引起群众共鸣,这种排比在曲艺和音乐作品中的运用对于作品的节奏旋律的稳定性具有积极作用,凸显了西府民间音乐的特色。可以说,正是这些鲜明的特色使得西府地区的民间音乐亘古流传,持续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喜爱。

    四、西府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和困境

    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西府民间音乐也经历了形成、积淀、发展的过程,从先秦时期的萌芽,到宋、元时期随着曲艺文化发展而成型,再到清末时期的成熟与繁荣,一路走来,西府民间音乐因传唱范围的地域限制,对外交流少,求稳有余,思变不足。当前,虽然西府民间音乐在当地还有一些市场、还有一些影响力,但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传承发展也受到了巨大挑战,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听众减少。一方面,城乡一体化进程让越来越多的乡村和小城镇富余劳动力向大城市集中,其中年轻人占了绝大多数,西府地区也不例外,越来越多的青年都变成了城里人,空穴老人、留守儿童现象很普遍,西府民间音乐传播的“种子”在逐渐流失。另一方面,受流行音乐和外来音乐的冲击,人们对音乐的多样化需求越来越强烈,不少青年人不再喜欢当地的民间音乐,而是热衷于电影、电视、网络等中的音乐,这种多元文化娱乐消费形式改变着人们的文化消费理念,也改变着人们文化生活中的审美取向,民歌的需求市场越来越小。二是传播不畅。一方面,传播的方式过于单一,从西府民间音乐的传播方式看,其多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来传承的,这种传播方式过于单一,传播的效率不高。另一方面,传播的地域比较窄,目前西府民歌还多是在眉县、凤翔等县级行政区域传播,陇州小调也多在陇县李家河、八渡等乡镇传播,传播的时域比较短,演奏时间大多集中在乡镇物资交流会、庙会等时机,在地域性、时空性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外延拓展不够,在信息网络时代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西府民间音乐的“关注度”在逐渐降低,“点击量”也越来越少。三是保护不力。西府民歌的老一辈民间艺人大都已到古稀之年,他们中大多数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对他们的关注度还不够高,加之专题研究西府民间音乐、收集整理资料的专业人员比较少,相应的专项研究资金比较短缺,也导致了对民间音乐的保护不够及时,保护的效果上不够理想,甚至有个别的西府民间音乐形态已经走到濒临失传的境地。

    五、西府民间音乐的发展方向和保护建议

    近几年来,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对外交流的层次不断提升,文化交流发挥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凸显,是加强不同国家、地域人民之间相互了解的“金钥匙”。西府地区既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又是新“一带一路”规划区域,还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副中心城市,保护和发展好当地独特的民间音乐形式,有利于和“凤翔泥塑”“剪纸”等一道,打造“民间艺术之乡”的城市标签,塑造开放包容又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从而推动地区政治、经贸、文化的协调发展。

    值得欣慰的是,关于西府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已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西府曲子、西山酒歌等均已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信在政府的鼎力支持下,能够获得显著的保护效果。在此基础上,也可试着从更广的角度去传承和发展。一是整合各类资源抓优化。不可否认的是,民间音乐有其精华的同时,难免会有缺点不足,比如运用俚语较多,有的用词也不够文明礼貌,民间艺人的文化程度整体不高,这就需要地方文化局等单位邀请专家、学者与民间艺人共同研究探讨,对音乐特别是唱词部分进行加工完善,这种“老曲谱新词”的办法不失为打磨、重塑西府民间音乐形象最便捷的途径。同时,要抓好西府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用好专人和专项资金,在分类研究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修订完善,提高音乐自身的吸引力。二是结合院校教育抓普及。在西府民间音乐的传承发展上,接班人的培养和遴选必须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这是西府民间音乐发展的根本。现在当地的博物馆、地方高校也成立了研究中心,但还没有将这些山歌、戏曲等请进课堂,中小学的课外活动大多被各种补习班所侵占,接触的机会更少。因此,有必要在学校课堂上适度推广西府民间音乐,比如教唱一些戏曲和民歌的小唱段,通过表演的形式进行演示,从培养兴趣入手,引发关注,找好接班人。三是借助经贸交流抓推广。如果想被大众所熟悉,民间音乐就必须要有好的展示平台,保持较高的曝光率。可考虑在对外招商引资和推广中,将民间音乐、戏曲、工艺美术等进行打包推广,增强吸引力;可在人口密度高,流动量大的广场社区、旅游景点定期安排不同西府民间音乐形式表演,培养人们的浓厚兴趣,从而逐步稳定和扩展观众市场。相信通过加大政府投资、课堂教学、舆论引导和对外宣传等方面的力度,西府地区民间音乐定能借助新时代发展的东风,重现新的辉煌,在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和精神生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20-21.

    [2] 李爱金.西府曲子唱词和曲调的艺术特征[J].大舞台,2015(5)125-126.

    [3] 陜西省凤翔县文化馆编[Z].西府曲子,1980.4.

    【作者简介】

    李媛媛(1984—)女,陕西宝鸡人,宝鸡文理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相关热词搜索: 特征 民间 分析 研究 发展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