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以人民为中心是文艺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时间:2020-11-22 07:51:2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一贯主张,同时也是文艺工作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对此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刻阐述。关于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习总书记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他倡导文艺工作者“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天职”。他指出,不同门类的艺术“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在习总书记的讲话中,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为人民服务是一个重要方面。对文艺创作者与文艺理论研究者而言,这既是一种职责,也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

    文艺创作与更为广泛的欣赏者具有可交流性。欣赏群体通过观赏作品,同作家或艺术家进行生活经验的交流和心灵世界的交流,并分享审美的精神愉悦。这体现在文艺家、文艺作品与欣赏群体各个参与因素之间的彼此沟通、互为默契、相互理解的关系之中。因此,取得广大人民群众在心灵世界上的同构感应是文艺实现“二为”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或重要前提。

    文艺要真正达到“二为”的目的,重要的环节是使广大人民群众为文艺作品的艺术力量所吸引、所感动,进而获得健康向上的审美愉悦与精神鼓舞,直至影响到自身的人格建树与实践行为。因此,要解决好文艺实现“二为”的问题,就特别需要强调文艺家与民众之间在审美期待、精神需求以及心理世界的诸多方面取得尽可能多的相知与相通,并能为适于对方的期待与需求而积极努力。正如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这不光是一种理论上的确证,更主要的是过去与现在所一直面临并关系实效的关键性问题。

    将与民心同构作为实现“二为”的一个关键性环节看待,这既与文艺活动的普遍规律相吻合,也显示出社会主义文艺规律的特殊之处。文化史的研究表明,人类文艺活动的最初形式是创作者(或表演者)与观赏者面对面,通过二者合为一体或集体聚合的方式合作交流,即兴完成(如歌舞等表演艺术),共同体验。这种朴素的精神活动是在相互作用、自然沟通的动态中进行的。随着社会分工的专门化,生存环境与文化状况拉开层次,文艺家的主体性得到自觉张扬,艺术语言不断得到发展,艺术创造与艺术接受渐次分离并向个体化的更高级更复杂的形式转化。但是,文艺活动的审美交流特质及其生命机制——文艺活动需要文艺家及其创作与欣赏者的能动接受共同来完成的整体性却依然不变。而且可以断定,未来合规律的文艺发展也绝不会抽去这一点。因为无论如何,文艺自身价值的实现都是始于其成为人的意识中的事实之时,始于其与审美群体的世界观和审美取向发生关系之时。文艺不可或缺的魅力正在于激活与满足人们的心理期待或精神需求,这是一条具有恒久性的规律。社会主义文艺在合此规律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与民众的血脉联系,强调促进人民的进步事业的价值,包括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如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文艺创作及作品与民心同构,则主要是从文艺家与民众共同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对现实精神的理解、文艺创作应有的情感力度与民众的精神期待、表现方法与审美习惯等方面体现出,是属于契合于内在规律的精神层面上的认识与判断,而绝不可能、也不应该视为某种模式。文艺起始于民间民众,其丰富和发展同样也植根于民间民众,并最终适于民间民众,这是人类文艺健康发展的轨迹与规律。所以,遵循社会主义文艺的“二为”方向,使文艺成为人民群众能够感受并愿意接受的对象,则必然需要文艺家置身民众之中,在对现实精神的理解上与民众赤诚相照、情意融合,这是首要的一步。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这是很有见地的。

    作家或艺术家只有敞开胸襟面对并拥抱现实和人生,体察到社会现实和人民大众的精神,才可能真诚相许并与之对话。当然,这需要付出代价,需要经受几多劳碌、几多磨砺、几多甘苦,甚至甘于终生寂寞与清贫。在中国的文艺传统中,始终保持着关心现实、关心人民、忧国忧民的内在精神,而这也正是那些不失良知的文艺家将自己置于人民之中,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成为人民命运的关怀者与代言人。屈原自己身处逆境,却仍“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杜甫则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不少献身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文艺家继承了这一优秀传统,并不断注入新的精神内涵。

    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生命线,这是许多文艺家的共识。因为其中道理是明白的,即“交流”的形成是双方的,所以需要以真诚换真诚,以理解换理解。这就是文艺家与民众在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方面的同构,是在心心相通、相印中而实现的精神上的升华。这也是文艺引起“共鸣”,感召民众、鼓舞民众的基础。

    我们看待文学艺术的品质与价值时,需要面对并且必须正视一个现实,那就是文学或艺术作品所实现的审美效应和流传的程度往往取决于其被接受的程度。“二为”的实现同样更需经历这个环节的考验。体现在文艺活动中,除上述几方面外,还需要在艺术形式与审美趣味以及接受习惯上相适相通。不然,若文艺创作的表现方法与民众的欣赏习惯相互脱离或抵牾,交流通道受阻,文艺作品的价值体现不出来,也就无法达到服务于民众和社会的效果。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