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你是谁?”

    时间:2021-02-25 08:03:3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心理现实主义是“心理”和“现实”的有机结合。“心理”指现实的心理化;“现实”是心理的现实化。心理现实主义是爱丽丝·门罗创作的鲜明标签之一。在《你以为你是谁?》这部小说集中,该特点有着突出的表现。小说集通过露丝的心理透镜,勾画出她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体验到的现实及她所进行的不懈的身份探索。最后,她回到出生并且成长的地方,方才认清自己“是谁”这个最大最迫切的现实。

    关键词: 爱丽丝·门罗    《你以为你是谁?》    心理现实主义

    爱丽丝·门罗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休伦县温海姆镇,这个小镇是她日后创作中恒久的故事背景原型。她于1968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该小说集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之后她接连创作了14部作品并多次获奖。尤为重要的是,2013年10月10日,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是加拿大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文学院认为,门罗“以精致的讲故事方式著称,清晰与心理现实主义是其写作特色”。

    作为现当代欧美文学中一个重要流派,心理现实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感伤文学,它真正源起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司汤达、福楼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小说。但是,直到19世纪末,亨利·詹姆斯由于对这一文学现象的系统理论阐释和自觉创作实践才被评论界视为心理现实主义的开创者。到20世纪后期,经过欧茨、塞林格等一代欧美作家的努力,这一小说流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

    心理现实主义是“心理”和“现实”的有机结合。“反映现实”是小说之所以能够立足的重要根基,亨利·詹姆斯认为,“小说唯一能为自己申辩的就在于它企图反映生活”。至于“心理”,他说,“心理原因对于语言描写是最有希望的了;抓住心理原因的复杂性—这样的使命可以鼓舞人从事宏伟的劳动”。“心理”和“现实”这两个方面对小说创作都非常重要。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心理”不是纯精神的,而是打上了客观现实烙印的心理,亦即“心理”是精神和客观现实的熔铸物;同样,“现实”不等同于纯粹的客观物理世界,而是贴上了主体精神标签之后的客观世界,亦即“现实”是精神和客观物质世界的熔铸物。一句话,心理现实主义是心理现实化和现实心理化的融合。

    爱丽丝·门罗以心理现实主义为创作特色,细腻地走入她的小说人物心理深处,尤其是女性人物。她描摹她们幽微的心理波动,刻画她们在那样的心理状态下感受到的刺痛或者隐秘的快乐。从这些心理层面出发,她揭示了时代和社会的风貌在个体心理中留下的投影。门罗并不关注道德判断,相反,她关注特定的环境触发的人物的心理和灵魂悸动。本文以《你以为你是谁?》这部荣获1978年加拿大总督奖的短篇小说集为例展示门罗小说的这一特性。

    短篇小说集《你以为你是谁?》以露丝为主人公,通过10个各自完整又彼此联系的故事追溯了她一生对自我身份的不懈探索。小说集讲述了她的童年、中学和大学时代,恋爱,结婚,婚外情,离婚,单身母亲,和不同男人若即若离的关系,回到故乡,并以她童年时代的玩伴拉尔夫·吉莱斯皮的死作为结束。

    开篇故事《庄严的鞭打》讲述了露丝的童年时代。她出生并成长在安大略省汉拉提镇的一家小杂货店里。那里环境破败,了无生气。她的家庭状况非常困窘,“弗洛(露丝的继母)省下了些钱,在房子里加了个浴室,但是除了把它塞进厨房角落之外,就找不着其他空间了。那扇门不合适,墙壁也都是硬建筑纸板做的。结果呢,你在里面撕一张厕纸、换一下蹲姿,在厨房里干活、聊天、吃饭的人都能听见”。露丝觉得这样的环境侮辱了她,她竭力否认和这样环境的关系,“他们住在镇上比较穷的区域,镇上有汉拉提和西汉拉提,一条河在其间流淌。这边是西汉拉提,那边是汉拉提……而在西汉拉提,有工厂工人和铸造工人、大批出来瞎混的赌徒、妓女和一事无成的小偷们。露丝觉得自己家是跨过河流,不属于任何一处的,不过事实并非如此。她家的小店就在西汉拉提,在主干道那个乱哄哄的尽头”。她想“跑开,她得逃离”。

    这里不仅环境压抑,而且人也粗俗。比如,有的父亲仅仅因为女儿残疾,就会大打出手;镇上的人还喜欢八卦,他们甚至会盛传这位打人的父亲和女儿有乱伦关系。露丝本人也因为说脏话和反抗弗洛遭到父亲毒打,“她跑着,尖叫着,哀求着。她父亲追她,时不时用皮带抽她,随后把皮带丢在一边,直接上手。扇向一只耳朵,扇向另一只耳朵。反复扇,她的脑袋嗡嗡作响。给她的脸来一巴掌。把她推到墙上,又来一巴掌。他摇晃她的身子,推到墙上打,踢她小腿。她语无伦次、神志不清、大声尖叫。原谅我!求你了,原谅我”!)整个暴力场景被描述得好像一场表演。露丝在这场表演里努力扮演好受害者的角色,而她的父亲则很好地扮演了施暴者的角色,“露丝已经融入她的角色,身处这同样的恶劣与夸张之中,她的父亲也一样,在这由他造成的局面里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她则扮演着受害者,她正用那入戏的劲头激起或者可能希望激起他最后那厌恶的蔑视”。这场暴打之后,露丝决意离开父亲和继母,离开这破落的地方,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她所处的环境,经由她心理的过滤,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现实是经过“心理染色”的现实,而心理则不可避免地受到客观现实的“触发”。在“心理”和“现实”紧密互动的“织锦”里,读者似乎可以窥探到露丝将要走的路。

    在《特权》里,露丝暂时离开渴望逃离的家,开始了求学生涯。由于学校仍然在西汉拉提,其不堪的环境氛围必然延伸到了校园。他们到了适当的年龄,但是社会上却没有他们能够做的工作,所以仍然不得不待在学校里。他们对未来并不抱有任何希望,所以他们经常在学校里打架、做爱、偷窃。至于老师,“在衣帽间发生的事,饭盒被偷走、外套被撕破,或者当众脱别人裤子这些事情,老师不觉得是自己该管的”。在这看似毫无希望的环境里,露丝甚至能够在鸟儿的照片里发现亮色,“红色脑袋的啄木鸟,黄鹂,蓝雀,加拿大雁。它们的色泽清雅而长久。背景是皑皑白雪,纸条上花儿绽放,夏日天空甚是醉人。在一个平常的教室里,它们看上去并不出奇。在这儿,它们明亮而有力,这照片与周围一切是如此的不同,看上去,它們代表的并不是鸟儿本身,不是蓝天和白雪,而是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有坚守的纯洁,有充裕的信息,有它独特的无忧无虑。那里没有偷饭盒、撕外套、脱裤子,也不会有人用棍子把你戳得很痛,没有性爱,没有弗兰妮”。字里行间流溢着她想逃离学校,去往一个更美好地方的愿望,就像她想逃离困窘的家一样。和该想象同一性质的是,她“爱上”了女孩科拉。她视她为女王,甚至会因为科拉主动要给她涂指甲油而感到享受了莫大的特权。这两者都反映出她爱想象,重视心理感受,渴望和不堪的环境切割,以为自己配得上更好的生活的心性。但是,想象出的事物毕竟脆弱。多年以后,“科拉已经变成个头高大、皮肤黝黑、满脸愠怒的女孩”,和美好完全无关了。露丝的幻想破灭了,只能看向别处。

    《半个柚子》显示出露丝爱慕虚荣的一面。在这个故事里,她终于离开西汉拉提,到较为发达的汉拉提读高中。她竭力要摆脱环境烙刻在身上的痕迹,并且想要和来自汉拉提的同学尽快扯上关系。她的方式就是撒谎。当老师问起同学们早餐吃什么,其他同学的回答是“油炸土豆”,“面包,还有玉米糖浆”,“茶和粥”,等等;而她却回答“半个柚子”。显然,这是谎言。此后同学们耻笑她,她也因此感受到持久的心理阴影。另一个细节也暴露出她的虚荣,“不过弗洛从来没有听她(露丝)说过半个柚子的故事。要是那故事不能把她自己摆在一个优越的、俯视者的角色上,她就不会讲”。贪慕虚荣意味着在以后的人生中她还会遭受更多的波折,亦即,她自我求索的路还很长。该故事以露丝的爸爸得了不治之症及鲁比·卡拉瑟斯死于癌症作结,阴暗的结尾为她后面的人生之旅蒙上了不祥之兆。

    《野天鹅》讲的是露丝在火车上被牧师骚扰的经历。她在去多伦多的火车上遇到一个向她大谈“白雪”和“野天鹅”的牧师,这让她觉得他和家乡的人不一样——他们粗俗,而他却诗意而文雅。可是,在牧师看似睡眠的状态里,他却把报纸下的手伸向她的大腿,这唤醒她肉体欲望的同时,也让她感到一阵“眩晕的、错乱的作呕”。这次旅程足以让她看清现实和想象之间巨大的差距。同时促使她成长,“去挑战它,去摆脱它,独自踏上那段荒谬的旅程,以脱胎换骨的身份”。

    《乞丐新娘》是小说集中相当有分量的故事。露丝和帕特里克结婚了。他对她的爱及他让人钦羡的家庭背景,都使得這段婚姻看起来非常理想。但是在这看似理想的婚姻里,想象的成分却非常多。帕特里克想象自己是骑士,露丝是“落难少女”。他想象自己是“国王”,露丝是他的“乞丐新娘”,“很高兴,你是个穷人,你这么漂亮。你就像乞丐新娘”。但是露丝却认为,“她需要的那位国王,皮肤黝黑、个性敏锐,透着热情、聪明和野性的气质。他那凶猛的欲望会让她春心荡漾。他身上没有那种歉意,没有信念不足,没有畏畏缩缩,而这些似乎在帕特里克身上处处可见”。他们的恋爱及随之而来的婚姻,根本就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的。在想象力的作用下,他们看到的对方便成了想象中的样子。如此,他们之间巨大的分歧就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但是这些一开始就存在的巨大分歧注定其婚姻会以失败告终。当故事临近结束,所有的伪装都被掀开后,只有恨意留下,“他对她做了一个表情。这个表情,是一个真切的痛恨,凶狠的警告,显得幼稚、没有克制,却似乎是精心设计过的;像是一个厌恶和憎恨的定时炸弹”。

    因为他们爱情和婚姻中想象的成分太多,所以在《淘气》里,露丝才会和乔瑟琳的丈夫克里福德发生婚外情。她完全忘却了自己母亲和妻子的身份,毫无顾忌地投入到这场无法见天光的感情里。为了她和克里福德约定好的见面,她向丈夫和女儿撒谎并为此进行了精心准备。但是当她想用婴儿润肤油为自己擦身体的时候,匆忙之下却用了洗甲水。不吉利的开局,本应是上天对这份婚外情的惩罚,只是露丝太过沉迷,完全不领会其中意味,她继续跟随欲望,跟随心思而行,追求着自己认为的美好。她喷上从温哥华机场买来的香水,尤其是花起了自己根本花不起的钱。她看着商店的橱窗里映出的自己颇为满意。对于这场会面,虽然她有着超高的期待,结果却让她极度失望——克里福德已经恢复了理性,完全没有了往日的激情,并说这一切都只是“淘气而已”。轻轻一句话就把露丝所有的梦幻粉碎,她终于醒悟,“她觉得他们(克里福德和乔瑟琳)在愚弄她、欺骗她,向她展示她那明晃晃的不足之处”。显然,这样的指责是不公正的,因为正是她自己“那明晃晃的不足之处”才导致了这样荒诞的结局。

    在《天意》里,露丝和克里福德的关系暴露,帕特里克和露丝的关系恶化,露丝继续在爱情的旅程中上下求索。她又想把自己的命运和生活绑缚在另外一个男人身上,同样还是以失败告终。这条路走不通,天意如此。她和汤姆之所以约定了见面,却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未能如愿,就是这一事实的最佳说明。她的希望破灭了,女儿安娜回到前夫帕特里克身边,帕特里克再婚了,安娜在新的家庭里,“看上去娴静又满足”。露丝在人生的路上继续飘摇。

    《西蒙的运气》讲述露丝和另一个男人西蒙的爱情纠葛。似乎这一次,她遇到了真爱,因为她的确感觉到了幸福,他们之间可以“向对方敞开心扉:欢愉、故事、玩笑和坦白”。一切都似乎非常理想。他甚至计划为她建一个花园,露丝感到西蒙是她“生命中的男人”。但是当她准备好一切,充满希望地等待他再次光临的时候,她却永远没有等来他。在门罗的小说中,似乎上苍冥冥之中有意志,可以决定人的命运。露丝心中充满各种猜测,读者也可感知到,在这段感情中她投入得有多深,“她会在周末继续等,用借口让自己变得强大些,又被怀疑搞得心生厌恶,为了防止电话铃响,她不会离开房子。周一她会去上班,用这现实世界冲冲头脑,稍微缓和下来,就有了点勇气给他写个纸条”。了无希望的等待,最终使露丝感到屈辱。她想起她对男人的那些希望和欲望,感到了自己的愚蠢。她开着车离开她和西蒙共度良宵的地方,以使自己能够摆脱这无谓的希望。终于,她成功地从这种状态中走出。当一个个男人从她身边走开,当她从对男人的渴望中抽身开来,她得到了深刻的领悟,“他们相信自己在可预见的灾难发生时会受到保护,同时在那些重要的转机发生的时候,故事线会扔出一个开放的问题,混乱的状态会需要一个全新的判断和解决方法,在那些不太恰当而令人忘怀的场景里,一扇扇窗户会打开”。“一扇扇窗户会打开”,露丝以后的生活里也许会拨云见日。

    在《拼写》中,弗洛已经步入老年,并去了养老院生活。那里,一个老妇人展现出很强的拼写能力。尤其是当你了解到她的状态,“她蜷缩在有围栏的床上,裹着尿布,头发像顶着三堆破土而出的蒲公英,黑乎乎的,她像个疯子一样”,就会感觉更加惊讶。她会拼写,但是已经无法知道这些单词背后的意义。语言成了无意义的语音符号,飘浮在空中。老妇人的世界,露丝无法进入。弗洛的世界也和露丝有隔阂——弗洛曾经认为露丝的工作“丢人”,露丝也清楚地知道她们之间“隔阂有多深”。弗洛已经神志不清,认不清露丝是谁。她似乎只是世界上的一个孤魂。

    《你以为你是谁?》是压轴之作。在这个故事里,露丝回顾了她少年时候的同学拉尔夫·克莱斯皮及她和她周围人共同的笑料弥尔顿·荷马,她也回顾了自己的电视主持人生涯,“她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些看上去高高在上的事情。她记得自己在电视里当访谈主持人的时候,那粉饰过的自信和魅力,如今无人得知那仅仅是一种欺骗的假象。她的表演则是另一回事。那些让她感到羞愧的事情,并非他們认为她应该感到羞愧的事情,不是那种衰败的胸部,是一种她自己也拿不准、说不清的失败”。弗洛死了,露丝准备把房子卖出去。拉尔夫·吉莱斯皮死了,露丝和她过去的联系画上了句号。弗洛的一生,喜欢对他人品头论足;吉莱斯皮的一生,以模仿别人尤其是弥尔顿·荷马为乐。但是他们都死了,他们模仿和取笑的人却还继续活着。露丝一直向往着所谓“更好的生活”,但是她现在孤零零地存活在世界上。她的未来怎样,门罗并没有交代。唯一确定的是,她还会和男人周旋,因为欲望的火还在她心中和身体里燃烧,而那和爱情无关。在抛却了和过去所有的联系后,露丝新的身份依然尚未明晰。你以为你是谁?你谁都不是。只是一颗浮萍而已,顺着欲望和心理的河向下漂流。

    英国作家A·S·拜厄特说:“即便是在她(爱丽丝·门罗)写作生涯的最初阶段,她也几乎没有写过传统的那种‘结构结实’的小说。她的故事是片断性的、时空颠倒的、启示性的,但是它们通常能在很短的篇幅中表达出一种整体性,一种完整的生命体验,并指明背后所蕴含的哲理。”在《你以为你是谁?》中,不仅单个故事表达出一种整体性,而且前一篇和后一篇之间也联系紧密,使整个短篇故事集自成整体。整个故事集就是露丝一生完整的生命体验,包括她在每一个阶段里对自我身份的求索。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求索并不是以理性为主导的,相反,它以心理和身体体验为指引。心理和现实不停互动,促使露丝的每个人生阶段显现出不同面貌,诚如亨利·詹姆斯所说:“很少有什么事物比一个心理上的原因更能使我感到激动不已的了。”既然心理和现实的互动是推动人物成长和故事发展的关键所在,很自然地,生命就是一种只关乎个人的深入灵魂的体验,和道德判断无关。因此,每个人的人生才比任何模型都要复杂,其中的断裂、关联、错位给人带来迷惘、困顿和痛苦,同时促使人成长。门罗用她精到的观察、细致的体验和独特的文笔,把普通女人的生活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同朱辉所说,我们生活得复杂,“却给作家带来了展示的机会”。门罗这种由心理和身体的体验流泻而出的文字创造出她独特的风格——门罗式的心理现实主义,套用罗兰·巴尔特的话说:“语言结构在文学之内,而风格则几乎在文学之外:形象、叙述方式、词汇都从作家的身体和经历中产生,并逐渐成为其艺术规律机制的组成部分。”

    露丝一路兜兜转转,最终又回到原地,方才认清了自己是谁——谁都不是。大概人只有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才会真正看清自己,知道自己是谁。不管那个地方,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如何让你感到不堪,你都无法将自己和它进行切割。在一个人成长的漫长过程中,在他/她对自我身份漫长的追索中,可能会碰到种种诱惑,诱惑他/她离开正途,用浮华炫丽的东西迷惑他/她的眼睛,让他/她以为那些才是自己的追求,那些才是足以为自己的身份正名的东西,这其中包括爱情、婚姻、职业等。等到他/她见证了所有这些皆不足以确认自我的身份时,他们才会明白地方,他出生并且在那里成长的地方,才是最终塑造他/她身份的要素。《你以为你是谁》用冷峻的口气,质疑了人在寻找身份过程中的种种虚妄。你其实并不是你以为的那么光彩夺目,在很多方面超出其他很多了不起的人,在根本的层次上,你和那些和你共处同一个地方的人共享了那块土地所能赐予的很多东西。虽然这个认知的过程是艰难的,但也是苦痛的,但是值得。

    参考文献:

    [1]傅小平.爱丽丝·门罗:人类的关系和心理之谜,就是文学的本质[N].文学报,2013-10-17(002).

    [2]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艺术和意识的中心[A].崔道怡,朱传.“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C].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

    [3]关晶,胡铁生.欧茨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贡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180-184.

    [4]爱丽丝·门罗,著.邓若虚,译.你以为你是谁?[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

    [5]周怡.艾丽丝·门罗:其人·其作·其思[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4.

    [6][美]亨利·詹姆斯,著.朱雯,等译.小说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2001.

    [7]朱辉.我的表情[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

    [8][法]罗兰·巴尔特.写作的零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相关热词搜索: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