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人性的践踏与无力的救赎

    时间:2021-03-11 09:12:0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女心理师》是毕淑敏的一部心理力作。在展示人性的五彩斑斓、探索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和救赎突围的过程中,作者展示了形形色色的人对于道德、人性的有意无意的践踏,体现出作者对当下社会道德困境的关注与思考。女心理师为来访者所开出的心理“药方”尽管解除了一些心理纠结,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文化层面的痼疾。心理疗救的无力折射出的是作者对病态社会和复杂人生的无奈和绝望。

    关键词:毕淑敏;《女心理师》;救赎;悲观与绝望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6-0013-02

    本文从《女心理师》文本形形色色的案例以及女心理师扣人心弦的救赎中,从诸来访者各各不同的心理症结里,读解出他们对人性、社会道德观、价值观的一种有意无意的践踏。女心理师所面对的,既是五花八门的个体的心理困惑,更是当代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的社会困惑。正因如此,所以女心理师为来访者所开出的心理“药方”,可能暂时打开了患者的心结,却无法从根本上疗救这个沉疴遍体的社会。这种有限的救赎,让我们体味到了作者对于复杂社会人生的无奈和绝望,而这种绝望无奈又与作者11年戍边、20年行医的人生经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一、亵渎与践踏的人生百相

    《女心理师》以女心理师贺顿的曲折成长经历为主线,在叙述她和丈夫柏万福、情人电台主播钱开逸与心理权威姬铭骢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中,穿插了来自不同阶层的若干来访者的故事。在充满惊奇、悬念的故事情节的描述中,揭示了一系列值得人们重视的社会问题,比如婚姻家庭问题、情感背叛问题、封建思想对人的残害的问题以及社会弱势群体的心理治疗问题等等。文本中的故事虽然各个不同,他们的心理症结也彼此相异,但我们却在这些不同的故事里发现了一个共同的事实——对人性、对社会道德观、价值观的践踏。这种践踏大体说来,呈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对身体和尊严的践踏

    大芳的案例最鲜明的体现了这种形式的践踏。一心想要实现生母“你一定要做大”遗愿的大芳,处心积虑的想让丈夫老松有外遇,她一次又一次地把那些美丽女子请到家中,让他们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蝇营狗苟,以求在这种畸态的关系中,完成对一个苦命亲人最神圣的承诺和尊敬。然而,除了变态的心灵满足,大芳还收获了什么?她成了一个割除了盲肠、胆、一个肾脏、脾脏,胃也只剩了一半的空壳子!在向母亲“践诺”的过程中,大芳却践踏了自己,她付出了天大的代价以慰藉一颗早已逝去的苦难的心灵。随着身体零件的一次次丧失,她的尊严也慢慢地消失殆尽。女主人公贺顿一次又一次的身体放逐虽然都有着高尚的理由,正因如此,她可能更易获得读者的谅解,但毋庸置疑,这种行为仍然是一种践踏,一种包裹在高尚动机下的更为可怕的身体践踏。

    (二)对婚姻爱情的践踏

    小说中的多个案例都关涉婚姻爱情问题,大芳、李芝明、苏三、桑珊、阿团的父母、下岗夫妇,当然也包括贺顿。在上述关乎婚姻爱情的故事中,对婚姻家庭的背叛成为其中的关键性症结。有异性间的背叛,也有同性间的背叛。背叛者有身份显赫的官员,也有生意场上的精英,更有为了理想而不择手段的逐梦者。背叛的理由更是五花八门,花心、猎奇、财富、理想,不一而足。通过这些故事,毕淑敏将当下社会的婚恋状况作了真实的反映。老松内心深处对于和妻子带回家的各色女子发生关系既渴望又畏惧,在享乐的同时又时常忏悔。于是在分裂之中他的记忆发生了奇怪的组合,他毫无愧色地遗忘和改写了事实的真相,把所有责任嫁祸于大芳,以求自身的逃脱。这是一种缘于花心的对爱情和家庭的背叛。与老松情况相似的还有苏三,金屋藏娇十四年,面对毫不怀疑、死心塌地的老婆以及无欲无求的地下恋人,他对于婚姻家庭以及爱情的背叛之感想必尤为强烈。还有心理师贺顿,为了实现做心理师的梦想,她放弃了有“性”也有爱的钱开逸。但在与柏万福维持无爱的婚姻的同时,她还和钱开逸保持着性的关系。贺顿既背叛了爱情,也背叛了婚姻,她的背叛是双重的,基于重重背叛与道德价值践踏之上的目标追求再崇高,也是为当今社会主流价值所不齿的。尽管作者在文本中使尽浑身解数地来张扬贺顿的高尚,但其中的裂痕终归是无法弥补的。

    毕淑敏以细腻的笔调为我们讲述了曲折而生动的心理故事,触及到人类神秘的心灵深处。然而在这些扣人心弦的心理故事背后,我们同时也读出了社会生态,发现了诸多的社会现实问题。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女心理师》不仅是心理小说,更是一部深切关注现实的社会小说。

    二、无力的心理救赎

    在小说中,每一位来访者的问题在故事的最后都得到了圆满解决,主人公贺顿更是卸去了全部的包袱,轻松步入学术的更高殿堂。然而,来访者的这些问题真的彻底解决了吗?如果说这些心结尚能通过心理疏导暂时打开,那么心结背后的社会层面的现实问题也能随之消散吗?

    就如小说中的婚外恋问题。故事里的老松和苏三,一个是企业高层,一个是政府官员。人到中年的他们,早已对自己的婚姻产生审美疲劳。但在地位与名誉面前,他们又不得不设法保留住无爱的婚姻。然而,在性欲的驱使下,老松一次次和大芳带回来的女人蝇营狗苟;在所谓的爱情面前,苏三选择了金屋藏娇十四年。他们的行为无疑是对婚姻家庭的背叛,也是对社会道德伦理的摧残与践踏。如老松和苏三这样的家庭婚姻背叛,的确已成为当下生活中屡见不鲜的现实问题。婚外情不是单纯的文学想像,而是铺天盖地的社会现实。面对着形同虚设的道德律令和肆意蔓延的性开放,又岂是一两次的心理疗伤和道德训诫所能拯救得了的?在小说里,他们的问题看似解决了,那么社会的问题也就此解决了吗?回归以后的老松和苏三,还会不会再次奔突出来?

    再如,破裂家庭对子女的影响问题。女主人公贺顿,生父的抛离,生母的沦落,继父的凌辱,童年的悲惨经历带给她深深的创痛,尤其是妈妈以卖淫维持生计,深深影响了贺顿的心理。她一方面要竭力自强赢得别人的尊重,另一方面又对性有着异于常人的态度。为了实现目标,她可以把身体作为工具一次又一次的出卖。破裂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随着近年来离婚率的攀升而日益严峻,并非一些物质上的抚慰就能弥补孩子的创伤,也不是简单的把父母叫到一起谈谈话,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过错就能解决问题的。

    小说形态各异的案例从根本上体现了现代社会价值观、道德观的颓败,折射出当下社会问题丛生的病态现实。事实上,如果这些问题不能从根底上得到解决,无论采取多么科学的心理学解决方案也只是隔靴搔痒,心理救赎只是一个神话。

    三、在心理救赎神话的背后

    毕淑敏自称她骨子里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而《女心理师》中的心理救赎或许就是作者特意搞出来的“一点希望”或一个“方向”。

    毕淑敏的悲观与绝望,与其早年当兵、做医生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从17岁起,毕淑敏跋涉万里到达了青藏高原最边塞和险恶的阿里,在那里当了11年的兵。昆仑的环境造就了作者创作的心理和精神结构,她对文学的基本认识、写作的核心的东西都是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奠定的。11年的戍边经历和20年的从医生涯让毕淑敏目睹了太多的死亡,也因此让她把生命看得更加深刻: “我相信一切深刻的灵魂都蕴藏着悲观……真正深刻的灵魂决不沉溺于悲观”。①可见,悲观是深刻灵魂的内在品质,毕淑敏正是在对生与死、苦难与顽强的深切体验中,学会直面生死,学会以冷静、敏锐的眼光透视社会人生。

    而乐于“在绝望中搞出一点儿希望来”,主要源于毕淑敏作为医生、作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复原后,她继续当医生,后来弃医从文,学习心理学并且开办了心理诊所……这些经历都帮助作者更真切地感受社会、体味生活。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曾经的医生和现在的作家,她深知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去书写温暖、救赎灵魂。在《女心理师》的序言中作者坦言:“人是多么神奇的生物,我们理应让它更美丽。我越是看到人性的幽暗之处,越相信它会有出口。”②

    毕淑敏的戍边经历和从医生涯让她学会直面现实,直面社会人生。她面对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决心要珍爱生命。但在冷漠的自然面前卑微得像一块石头的她对于生命本质上持一种悲观态度。这些深深影响了她的创作,让她的文字总是残酷和温暖交织。心理师的经历丰富了她的内心,让她看到了人性的丰富斑斓,不只有美好的东西,更有幽暗之处。于是她笔下的《女心理师》,虽说意在“救死扶伤”、拯救灵魂,也确实通过呈现一系列社会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文化层面的关注,但实际上,她所设置的心理救赎的神话无疑成为她悲观绝望的态度的有力佐证。

    注释:

    ①周国平.爱与孤独[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79.

    ②毕淑敏.雪山上的少女[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95.

    参考文献:

    [1]毕淑敏.女心理师[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相关热词搜索: 践踏 无力 人性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