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中国文化史》课程结构启发式教学的设想与实践

    时间:2021-05-05 07:53:3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结构启发式教学”是指在《中国文化史》的课程教学中通过相关教学素材的提示性启发讲解,逐步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并设计当日教学内容的大致结构。采取这种教学方式,能在传授中国文化史基本内容的同时,尽力拓展学生的文化与历史思维,引导学生从结构角度把握中国文化史的线索与架构,从而达到在教学中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到自主思考、自主创新的转变。

    [关键词]中国文化史,结构启发式教学,宏观,微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18-0061-03

    《中国文化史》课程是高等院校历史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①针对文化史课程重视文化理论及文化结构分析的特征,笔者在具体教学中尝试采取了“结构启发式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所谓“结构启发式教学”,即在《中国文化史》的课程教学中通过相关教学素材的提示性启发讲解,逐步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并设计当日教学内容的大致结构。同时,力求在传授中国文化史基本内容的同时,尽力拓展学生的历史与文化思维,引导学生从结构角度把握中国文化史的线索与架构,并努力培养起学生自我构建文化史相关选题与设计方案的能力,从而实现在教学中推动学生实现从被动接受到自主思考、自主创新的转变。

    具体到本课程,结构分为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宏观结构就是关于《中国文化史》课程的整体构思、结构及具体各章节的整体构思、结构。微观结构就是《中国文化史》各章节所涉相关具体文化问题的内在结构。下面笔者就从“宏观结构启发”“微观结构启发”两个方面论述如何在中国文化史课程的教学中具体展开相关教学环节。

    一、课程宏观结构的启发教学与整体框架的引导式讲解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对课程结构框架的分析讲解是课程教学设计的一大重点。“宏观结构启发”主要针对中国文化史课程的整体结构与各章节的宏观结构。在对课程“结构”的具体分析中,力求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课程结构,同时也尝试锻炼学生自我设计、架构相关文化史选题结构的能力。

    1.课程整体结构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所谓课程整体结构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主要指对本课程的整体线索、思路与目录框架的启发教学。此种教学模式主要在教学初期阶段采用。通过此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教学的初期阶段即能从文化及文化史的高度把握《中国文化史》课程的整体框架及内在构思思路,并据此举一反三,初步完成选题的确定、定义的把握与选择、目录框架的设计等学术研究的初步方法。

    在本课程的教学初期,为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从整体结构与脉络上把握住《中国文化史》课程的内容,有必要处处扣紧“结构”展开教学。如在讲解文化及文化史的概念时,其教学重点不仅在对概念的讲解,更在引导学生展开对《中国文化史》课程框架的整体思考。其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教学时,先回顾并讲解定义的方法及文化的基本概念。同时展示和陈述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定义,并让学生从中选择一项自己最认同的定义并陈述其选择理由。

    第二步,讲解本课程指定教科书对“文化”定义的选择及这种选择对教材整体目录框架及内容的影响。

    第三步,由文化概念引申出“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分。并讲解和分析“广义文化”“狭义文化”的内涵及分层。在厘清“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概念后,引导学生分别从“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两个角度去思考《中国文化史》课程的整体写作架构,并比较两种目录框架的不同之处。随后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点并具体讲解,并引导学生对照教科书的目录进行逐项分析,引导学生梳理、理解教材目录编排的内在思路。

    以上三个教学步骤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通过概念辨析、对比分析等方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关于《中国文化史》的整体结构及各章节结构的设想。教师在对学生的各类设想展开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再进行具体讲解。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不仅学习和掌握了文化的概念,更为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从概念入手对文化史的相关大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并具体架构写作方案的方式、方法。

    2.篇章结构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所谓篇章结构的启发教学模式主要针对课程组成各章而言,是指在适合采用结构启发式教学的各章的具体教学中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其框架结构与内在设计逻辑。

    如在讲解“宏观视野下的中国文化生态环境”一章时,其教学重点就在引导学生从宏观视野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中国文化生态环境,并引导学生自我设计出本章的写作框架。其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宏观视野”的分析视角。对比分析“宏观视野”与“微观视野”在学术研究中的不同之处。

    第二步,引导学生从“宏观视野”的角度去分析和归纳“文化生态环境”的构成。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其归纳、总结为自然环境、外域因素、经济土壤、社会结构四个组成部分。

    第三步,学生分组讨论。由于“文化生态环境”一般由自然环境、外域因素、经济土壤、社会结构四个部分组成,全班学生也据此分为四组,分别就相关部分展开分析讨论“中国文化生态环境”,然后每组推举一人上台讲解。

    通过以上几个教学步骤,学生会对“宏观视野下的中国文化生态环境”一章的章节架构方式有更深入的理解,若能举一反三,学生应该能对《中国文化史》相关篇章的架构方式有具体而清晰的理解。通过不同章节的反复教学及训练,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章节内在结构的认识,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二、课程微观结构的启发教学与相关具体问题的引导式讲解

    如果说“宏观结构启发”主要针对课程整体及各组成部分(章节)的框架,“微观结构启发”则主要针对中国文化史课程各章节所涉及的一些重大、典型和具体的文化史问题。

    为说明问题,此处先枚举《中国文化史》课程所涉及的一些具有典型性的具体文化问题:如中国文化的“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中国传统的文化思维模式;龙图腾的形成与龙文化的特征;诸子百家后的文化本质;中央集权国家政体的形成及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魏晋名士的文化分析;隋唐科举制度的文化分析;理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种态度;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对接问题等。

    以上所举仅是《中国文化史》课程相关章节部分有代表性的具体问题。对于这些具体问题,在相关的教学环节中,除了注重对具体知识的讲授外,为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还可尝试从结构启发的角度展开启发式教学:即通过对具体文化问题内在结构的启发式分析,引导学生完成对具体文化问题的深入分析与把握。现将此过程分解为以下几个具体教学步骤:

    第一步,指导学生在课前展开相关材料的收集、准备。在讲授某一具体的文化问题前,先指定一定量的背景材料让学生课前收集,阅读,为具体教学环节的展开做好材料准备,使学生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能迅速进入“场景”, 能务“实”而不“虚”,人人有想法,人人有话讲。如笔者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这一具体文化问题时,提前布置学生收集阅读以下材料:一是胡适的《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二是鲁迅的《狂人日记》;三是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的部分章节。学生在收集、阅读相关文化材料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的各种态度已有所了解,再经过课堂教学的具体讲解,学生可以更为深入地把握、理解这一文化问题。

    第二步,引导学生从框架角度对具体文化问题展开分析。再以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这一问题为例,在学生阅读指定的材料后,再引导学生讨论“评价”的态度种类,并引导学生分析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态度。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归纳出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种主要态度,并据此引导学生构建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这一问题的分析框架。经过以上的教学环节,学生基本都能从“肯定”态度、“否定”态度、“折中”态度三个角度搭建起分析框架。

    第三步,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分组展开具体的分析、归纳、讨论。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将全班学生分为三组,每组指定一个讨论方向,分别从“肯定”的文化态度、“否定”的文化态度、“折中”的文化态度三个维度展开具体的材料分析。经过小组讨论后,每组推举一个代表进行详细陈述。学生讲解后,教师再对每种文化态度的主要特点及利弊做一简略而系统讲解,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三、总结与反思

    从教学目的看,“结构启发式教学”主要是努力通过对课程内容相关结构的启发教学以达到启迪、培育学生整体性、系统性、创新性思维的目的。就《中国文化史》这门课程而言,所谓整体性思维的培育,即是培育学生从整体性结构的角度去把握中国文化史的相关问题;所谓系统性思维的培育,即是培育学生能从宏观的、系统的角度去思考中国文化史的相关问题;所谓创新性思维的培育,就是培育学生能就中国文化史的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与见解。

    从具体的教学环节看,“结构启发式教学”主要通过课前材料收集、课堂上课程结构引导分析、学生小组讨论、教学启发式讲解四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展开,使学生基本能把握中国文化史相关问题的结构及分析方法。

    从教学可行性看,“结构启发式教学”对教学硬件并无特别要求,各学校图书馆有关中国文化史的藏书丰富,足以为学生课前材料准备提供足够的图书资源支撑。

    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学效果看,由于网络的发达,有关中国文化史的一般性知识均可通过网络查阅,如果仍然沿袭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自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大学生知识视野不断扩展的今天,尝试从课程结构的启发角度入手展开教学,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笔者近年来具体的教学实践,采取“结构启发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思维及文化创新能力均有显著效果。

    当然,在具体教学中采取“结构启发式教学”尚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处理好结构启发与具体文化史知识的关系。结构启发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理解文化史知识,但如果过分强调结构分析,有可能不利于学生对具体文化史知识的把握。为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有必要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划分,每次教学均要留出一定比例的时间用于具体文化知识的讲授。

    二是关于对学生整体积极性的调动问题。由于结构启发教学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要求高,不管是课前的资料收集阶段,还是课堂小组讨论阶段、课堂发言,均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有可能使一部分内向,或不善配合、表达的同学难以有效参与到教学中来。为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有必要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这一部分学生,采取相应手段如课前谈话、课堂鼓励等,有效调动其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

    【作者简介】曾光光,男,贵州遵义人,暨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责任编辑:全骜颉】

    相关热词搜索: 文化史 中国 启发 设想 实践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