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高校师生关系不和谐问题探析

    时间:2020-03-11 13:40:4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单一化——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异端化——师生关系宗派化、雇佣化和功利化;冷漠化——师生之间普遍缺乏认同感;单向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轻视双向沟通与交流。

    关键词:高校;师生关系;问题

    中图分类号:D64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0-0214-02

    师生关系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石,其关系的好坏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理论和实践。当前,高校师生关系总的看是和谐的,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市场经济的负面冲击、信息时代的巨大影响、高校改革的相对滞后等原因,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问题。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对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和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师生关系单一化

    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与育人。《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明确规定,高校教师的职责是“担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或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可见,高校师生关系不仅仅包括工作关系,它还包括人际关系、组织关系和心理关系等。所有这些关系处在不同的层次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但是,绝大多数高校师生仅仅是相互认识的人,而不是关系亲密的人,他们的关系越来越趋向单一,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种纯粹的工作关系。正如杨福家院士所指出的:“国内老师上完课就不管学生了……他们跟学生的关系就是课堂上的授课关系。”[1]显然,单纯的“授课关系”使教师例行公事般地履行“教”的职责,“育”的成分微乎其微,这一状况加剧了师生之间的隔阂与冷漠。如此,必然影响到了课堂气氛的和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单一化的师生关系是导致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师生关系单一化还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从高校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来看,他们处于既成熟又不完全成熟时期,常常对人生与社会的许多问题感到困惑,需要老师的点拨与引导。此外,由于社会、家庭以及学生性格的个性差异,高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正逐年增加,据调查显示,某高校有20%的新生有自杀念头,其中念头强烈者竟达20多人[2]。这些学生,更加需要教师的关注与关怀、指导与帮助。师生关系单一化使得教师“育人”职责相对弱化甚至缺失,老师不会或者很少注重“教书”职责之外的“育人”工作,诸如指导与帮助学生理智地看待社会现象、正确地调适心理问题、有效地改善性格缺陷等等。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与高校校园的和谐。

    二、师生关系异端化

    “师”是一个多么神圣与纯洁的字眼!千百年来,为人所推崇备至,在传统文化中有“天地君亲师”之说,人们习惯在“师”之前加一个“恩”字或在“师”之后加一个“父”字,称“传道授业解惑”者为“恩师”、“师父”。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个体价值的自我关照已经具体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需要。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师生关系随之更多地被打上了社会世俗的烙印,社会不良风气的“校园化”诱使这一神圣与纯洁的人际关系变得庸俗与低级、实用与功利。正如有的学者指出,“长期以来,传统文化倍加推崇的师生关系中的那种神圣光环,已在我国高等学府这块神秘而诱人的领域里开始消失和减退”[3]。

    师生关系宗派化。高校一些师生基于学缘关系及门派作风所组成的“学术集团”,排挤、压制甚至打击其他持不同学术观点的人或其他学术派别,大搞宗派主义,并在宗派内相互为获取既得利益或声誉大开方便之门,全然不顾学术的科学性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发展方针。有调查表明,在高校研究生教育中,有53%的研究生只是偶尔与其他教师有所交流,18.3%的研究生从不与其他教师交流[4]。师生关系从一种公共兼私人的关系异化为纯然的门户化私人关系,宗派化现象日趋严重。这极大地妨碍了学术的发展与繁荣,人为地造成高校校园和学术界的种种不和谐。

    师生关系雇佣化。有的导师将所带的硕士、博士当做廉价劳动力,作为其商业活动中的赢利工具,完全不顾学生的学业,这已在一些高校中成为不争的事实;研究生将导师“尊称”为“老板”,已是高校校园流行的词语,见怪不怪,“教授商人”一词也就应运而生。由于这种雇佣化的师生关系能够为教师带来巨大利益与声誉,有的导师特别是所谓的名师,广招门生,所带博士十几个,硕士几十个,两者相加甚至超越百人,这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师生关系功利化。在高校师生交往中,功利主义之风正蔓延滋长,有愈演愈烈之势。有的学生为了考试过关或达到其他目的,给老师送礼乃至进行某些不正当交易,甚至于在学生本人社会活动能量有限的情况下,家长利用其社会关系为学生的某些不当要求或目的鸣锣开道;有的教师为能让学生选修自己所开课程或使学生在评教时给自己多填“满意”,往往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学生在选课或评教时也常常以教师是否“好说话”为标准,你选我开的课,我给你要的分,你高兴,我喜欢,可谓皆大欢喜。凡此种种,师生关系功利化倾向可见一斑。

    三、师生关系冷漠化

    师生关系承担的专门的教育功能,是一般人际关系所不具有的。但这里的教育,不是教师凭借自己学术和年龄上的优势,把学生看做是外在于自己的存在而所进行的心灵隔离活动,而是师生对知识、经验、精神、价值等共同的感悟与体验。高校师生之间的认同对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效果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高校学生具有较高的认识理解能力,在接受到教师良好期待的信息后,会调动一切潜能,克服困难向期待目标奋进。同样,学生对教师的良好期待能够激发教师更大的工作热情,教师将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或创造条件,去实现学生期待的目标。师生之间的相互期待与认同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高校师生之间普遍缺乏认同感,师生关系日益冷漠化。

    心理关系存有距离。作为教育活动的共同参与者,师生在心理上的沟通而产生的心理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师生良好的心理关系是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而当前高校师生心理关系没有达到所期望的程度。师生心理距离的产生主要缘于不平等。师生之间信息的交流也是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单向交流,信息主要是从教师流向学生,学生的信息不能反馈给教师,没有信息上的互动,师生就不能形成真诚的信任和求同存异的理解,无法形成和谐的心理关系。教学过程中师生缺乏情感交流也是师生产生心理距离的重要原因。教师把课堂仅仅当成传授知识的场所,忽视情感的投入,师生缺乏心灵沟通、精神交融,从而导致情感上的距离。此外高校师生在课堂之外交流机会很少,教师对学生缺乏生活上的关心、心灵上的爱护,已使传统的“师生如父子”的深厚感情丧失殆尽,许多师生情感如此淡漠甚至于在课堂外如同陌生人。

    彼此期待出现的不和谐。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收取高额学费和后勤服务社会化后,使得师生之间的冲突,包括价值、情感等方面的冲突都在不断加深,师生之间的相互期待越来越高,以至高校教师因改变不了学生而常抱怨“学生难教”,学生因教师的不理解而呼吁“教师请理解我们”。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普遍偏高。可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不可能是完美的。许多学生在未进入大学之前,就为自己勾勒出了心中的大学,心中的大学教师,进入大学之后,现实与想象的落差,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不满。与学生的高期望相对应,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要求学生要勤奋好学,善于思考,诚实,守纪,有礼貌等等。高校扩招后,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的层次多样化。与高等教育的精英阶段相比,大众阶段的学生素质、质量大不如以前,教师也深感不适应。高校师生在综合素质上都达不到彼此的期待,相互之间就难以认同,关系就自然不和谐。

    四、教育过程单向化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的两个方面,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由于彼此的存在而构成教育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向的教学相长和师生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学生通过教师的影响获取知识,学到治学的方法,为自己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教师也能通过旨在培养学生求学的兴趣和能力的种种交往中获得启迪,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与其他教育阶段相比,高校教育过程具有独有的特点,这个阶段除了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进行知识的创新和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仍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在教育关系中往往是单向的,这是我国教育界由来已久的老问题。

    多数教师仍然以讲授为主,课堂上仅仅是老师的讲解和学生机械地记笔记,教育过程单向性仍十分严重。在这种单向的教育中,教师只是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有关安排和要求,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作为理论知识的传声筒,只按自己的思路讲解,很少顾忌学生的反应,这其实就是“灌输式教学”。这样既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又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些教师以知识权威自居,强调学生的绝对服从,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控制着整个教育活动的方向、内容和方式,而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而没有主动性的教育活动的客体,这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教育关系,严重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与大学传承文明、创新知识、创新人才的理念不相符。在学生看来,学习内容可选式,学习方式自由式,学习成果不定式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由此,高校教育过程的单向化导致教师“灌输式”的知识传授与学生渴望“自由”学习相冲突,也导致了师生关系不和谐。

    参考文献:

    [1]杨福家.有大爱才有一流大学[N].新京报,2004-06-05.

    [2]郑少君.高校师生关系影响因素与构建对策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4).

    [3]姚本先,王守恒.高校师生人际关系的现状探析[J].交通高教研究,2003,(04).

    [4]彭国华,甘永涛.充分发挥导师组作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对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研究,2003,(01).

    相关热词搜索: 探析 不和谐 师生关系 高校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