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彰显的政治智慧

    时间:2020-03-17 07:58:2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制度、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党派关系、党群工作等方面做出了创新性的诠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务实、包容、协调、坚持和创新等政治智慧。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政治智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避免了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悲剧,成功地抵御了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也使中国模式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可,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发展中国家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70年;政治智慧;治国理念;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 D6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19)05-0001-07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治国模式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认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党派关系、党群工作等方面做出了创新性的诠释,彰显出中国共产党超凡的政治智慧。学术界对此从不同维度进行了解读,但仍有深化研究的空间,更有构建话语体系的必要。

    一、中国共产党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智慧

    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决定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但同时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又会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乃至于起到决定经济成败的重要作用,故而,在一个国家的各项制度中,政治制度是处于最为关键的环节。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以及多党合作与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工作。这符合中国国情需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政治智慧。

    中国共产党治国70年以来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治制度作为治国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70年来成功地经历了无数的实践考验,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当时有人妄称20世纪将以社会主义的失败和资本主义的胜利而告终。然而多年过去了,“历史终结论”终结了,“社会主义失败论”失败了,这些所谓的预言已经无一例外地成为笑话。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已经是世界谈论中国的最大焦点,国际社会都在热议和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能够屹立不倒?为什么能够成功地抵御西方的“民主化浪潮”?中国模式为什么能够成功避免重蹈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被“和平演变”的覆辙?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下,创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不是“资本”说了算,而是由“社会”说了算,这“社会”就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首先使中国人民掌握了话语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效地保证了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其次,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再次,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最后,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利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指引着中国人民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的硕果之一。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又根据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以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创新性地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智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彰显的政治智慧

    (一)民族政策彰显的务实智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3

    中国历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民族也是中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中,生活在中国国土内的各民族交错杂居、兼收并蓄彼此的文化,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在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还在历史的演进中,以各自精湛、独特的优秀民族文化,共同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明史,可以说,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灿烂的多民族文明史。因此,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3]

    中国共产党很早就意识到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在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已经在解放区开始了民族工作政策,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成为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使我国各民族真正实现民族平等,使各民族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让各民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使他们的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中國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中国各民族特点和具体情况,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和谐民族关系的政策法规,制定了适合我国民族发展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尊重各民族的生活习俗,保护和发展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使中国境内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和法律规定的合法权益,彼此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在各民族自己聚居生活的地区内依法设立自治机关,自主地行使自己的权力,形成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此外,中国共产党还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全面的民族识别工作,从1949年10月开始,直至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为止,前后经历了四个阶段,耗时33年,最终确定了中国境内共有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而少量未经识别的民族则根据国家民族政策以“××人”标示。中国民族识别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完成,解决了许多民族工作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完成了一个艰巨而复杂的历史重任,为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进一步的科学依据。现在,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虽然少数民族人口不到全国人口的10%,但是分布十分广泛,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国的60%以上,呈现聚居、散居、杂居,同一地区居住众多民族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政策,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体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以及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原则,使中华民族不再是一个单一的中国各民族的代称,而是一个与中国的国家、民族、地域、历史紧密相连的整体代称,成为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征。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民族政策,彰显了务实的政治智慧,务实地加强了民族平等团结,成功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为中国领土的稳固和人民生活的质量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二)宗教政策呈现的包容智慧

    宗教是一种古老的社会文化历史现象,是人类在科技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状态下对自然世界的朴素认识,具有一定的唯心主义哲学原理。当今社会虽然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科技水平日新月异,但是人类对许多事物还有待认知,科技水平还有着继续深入发展的庞大空间。因此,宗教在当前的社会中依然有着存在的合理需要,可以起着一些导人向善的心理调解作用,这与封建迷信、邪教有着鲜明的本质区别。因此,“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2]40,这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做出的正确政策。

    自古以来,中国不仅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还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的国家,各种宗教伴随着中华文化一起发展,逐渐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是因为中华文化有容乃大,融汇能力极强,善于与不同文化和谐相长,对于宗教文化也展现出宽容的接纳和吸收,中国历朝统治者也不会随意干涉人民的信教自由,但这当中有一个原则却是不容超越,即中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国家政策,任何情况下都绝不容许宗教大于政权,不容许宗教干预政治。因此,中国虽然出现众多的朝代更替,政权变换,却从来没有爆发宗教战争,这也保证了中华文化的稳定和流传。

    中国的宗教情况决定了宗教工作对国家政策的重要性,宗教工作也因此成为关系中国共产党执政前途和命运的全局性和战略性工作,也是稳固民族团结和国家凝聚力的重要工作。中国共产党一直十分注重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发展道路,坚持宗教中国化的道路,要求宗教不断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西藏的和平解放,少数民族自治区信教群众的凝聚力建设,以及和平时期统一战线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创造性地制定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宗教政策,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处理和发展宗教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国情、教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体系。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是加强用中华文化浸润我国各种宗教的政策,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种宗教进行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坚决防范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自觉抵制极端主义思想的影响,不允许有任何法外之教。目前,中国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中国的少数民族群众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是群众性信仰某种宗教,如藏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有一些民族群众共同信仰同一种宗教,如中国有10个民族中的一些群众信仰伊斯兰教。为此,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即每个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一种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呈现包容的政治智慧,有效发挥了宗教界人士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了宗教的积极因素,使宗教成为稳固民族凝聚力的有效动力,促进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三)多党合作与协商显示的协调智慧

    中国是一个有着多个民主党派的国家,除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还有参政议政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齐聚一堂、共商国是,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成为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的多党合作与协商制度与西方的多党制度迥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从根本上摈弃了西方多党竞争时互相拆台、“政治游戏”的方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协商制度是根据中国国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能够更多地代表和反映所联系的那部分群众具体要求的各民主党派围绕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等重大问题,以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国家正式决策之前首先进行广泛的政治协商,努力形成政治共识,最终制定符合大多数人民群众愿望的政策和措施,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项政治制度在20世纪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4]205改革开放至今,经过四十年的实践,再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协商制度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文化协调商议的智慧结晶,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成果,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制度基础。

    2005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对该制度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强调了以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多党合作的基础,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合作方针,依照宪法和法律作为合作的准绳,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积极履行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职能。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2]40经过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协商制度结合新时代中国社会的新发展、新变化,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协调智慧,出色地协调了各党派之间的关系,再次营造了协调、和谐的政治环境,杜绝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残酷政治斗争,避免了政党间互相扯皮、政效低下的弊病,保证了中国政治格局的稳定,保证了中国各党派经过和平协商后所制定的各项国家政策和措施顺利贯彻、落实,有效发扬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优势,提高了国家施政效率,还加强了统一战线的建设,促进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四)群众工作体现的创新智慧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非常重视群众工作,群众路线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密切联系群众”也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任务制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没有放弃群众工作,反复总结多年的经验得失,加强了群众工作的力度和深度,创新了群众工作的方式。1957年7月,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中国刚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时候严肃指出:“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5]毛泽东之后又多次强调:“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6]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国逐渐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邓小平依然时刻告诫各级党员干部:“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4]368江泽民和胡锦涛也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了群众工作的重要性。

    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制定和执行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方针和国家政策却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但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重点工作内容,更是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举措,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7]。中国共产党对待人民群众的正确根本观点和根本立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群众工作始终如一的政治智慧。

    基层党组织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战斗堡垒,是向群众及时传达和反映党的意志的重要工具,是党领导基层群众的重要阵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已经有9000多万成员,是世界第一大政党,但中共中央有着卓越的领导能力,指挥各阶层党员深深融入基层社会,中国共产党严密的组织性穿透了各种传统和历史沉淀,对中国全疆域和全社会形成政治上的重构,使中国各地的基层党组织在党中央的指示下,依据各地实际情况灵活创建了形式多样的基层党群工作部,负责基层单位内部的党务(组织、宣传思想、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工作、统战……)、党建、政工、群众(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群众团体……)等方面的工作,在基层党委领导下,党员干部依照党的精神指示教育群众、组织引导群众,动员群众参加党组织所领导的各项工作实践活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切实利益的事情,服务了群众、化解了矛盾、协调了利益、凝聚了人心、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层社区,为中国社会的和谐建设与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工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既坚持照顾中国老百姓的实际情况,又结合新时代新变化主动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实现了继承传统和与时俱进、积极创新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服务人民群众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工作中创新的政治智慧。

    三、中国共产党执政智慧的原创性贡献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依照中国国情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避免了马克思主义简单化、书本化、模式化,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新篇章,把科学社会主义推向新境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制度充满着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形成了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的统筹推进,完成了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成为指引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政治基础,成为凝聚中华民族戮力同心、奋勇前进的精神之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含着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睿智思考和独特创见,为建设美好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8],这一套政治制度的组织设计超越了民族、宗教、党派、地域等内涵,有着强大的意识形态,彰显着创新、务实、包容、协调、坚持等多方面内涵的中国政治智慧,构建了真正属于中华民族的共同意愿。既是中华民族的理论成果智慧,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年检验的实践智慧;既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又是大胆借鉴和吸收外来文明成果的智慧;既是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又是中国人民群众的智慧成果。这对于实现中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发展中國家走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88.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9.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547.

    [6]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581.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65.

    [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5.

    [责任编辑:丁浩芮]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