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和认识

    时间:2020-04-19 08:08:0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各民族之间虽有战有和,有统有分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认为自己是中国大家庭中的一员,始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现在的五十几个民族及其祖先,几千年来一直共同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中国各民族,长期生活在统一的国家之中,早在两千多年前,尽管出现过多次分裂,但是与统一相比,分离的时间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而且统一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巩固。中国的统一与辽阔的疆域,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开发出来的,每个民族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步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关键词:民族团结;多元一体格局

    在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精神,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紧密的联合在一起,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新中国了自己的力量使中国人民意识到只有团结起来,不搞独立,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才能取得胜利。这和历史上我国长期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关系是分不开的,中国的民族关系受内向型的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历史的面貌与发展方向,一向与自然地理条件有密切的联系。中国长期统一和各民族的内聚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东亚的自然环境。中国的地理环境,由于其天然的特点而自成一个半封闭,内向型的区域,这种环境一方面阻隔了和着区域外的交通,另一方面有保证了这一区域各地区各民族的之间的密切交往。总而言之,这个地理区域的环境特点促成了多元文化的产生,又使多元在发展中逐渐走向一体,走向统一。造就了文化各异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差距的民族。华夷界限与天下一统,几千年以来,历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抱着这样混一九州,一统天下的思想,几千年的各民族的密切交往,特别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一的经济基础,使得华夷界限之分的概念逐渐淡漠,各民族大一统思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统一的过程与民族融合,几千年来,中国各族人民日益交往密切,团聚统一的过程,也是民族大融合的过程的。各民族经过不断的迁徙,杂居,通婚和各种形式的交流,在文化学习上共同学习,交流,如东北的满人,随着大清王朝的建立大部分迁移到关内,到了清末这些人已弃用满文,满语,改用汉语,汉文,进入中原后的少数民族,有的主动向汉族学习。如鲜卑族的北魏孝文帝,发布命令要求鲜卑族学习汉语,穿汉族服饰,改汉姓,鼓励与汉族通婚,加快了鲜卑人与汉族的融合。也有反对汉化的,但是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如元代的蒙古族,元朝统治者曾实行严格的民族隔离政策,但是元朝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还是在燕京设立国子学,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忽必烈也曾下令个王子和近臣子弟从汉儒学习经典,皇子皆受双语教育。我国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战争。战争固然是民族关系中一种重要的现象,但是我们首先明确,几千年来,各民族之间主导的关系是和平相处,是经济,文化和政治上的交往。在阶级社会,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充满了世界史,也充满了中国史。但是我们今天必须用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来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在大一《文化人类学教程》中我们也有所了解。这一理论是由费孝通教授于1988年11月应邀在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泰伦演讲”做主题发言时提出来的。次年《北京大学学报>>第四期发表了该篇演讲稿,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1997年他又在《北京大学学报>>第二期发表了”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做了如下概括:

    1. 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员都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员都已具有更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2. 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这就是华夏族团和后来的汉族。汉人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蔬的网络,这正是多元一体格局的骨架。汉族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由于它发挥了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这一体不再是汉族而成了中华民族,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

    3. 汉语已逐渐成为共同的通用语言。

    4. 汉族的农业经济是形成汉族凝聚力的主要来源。

    5. 相当部分的少数民族从事畜牧业,汉族以农业为主,形成不同但相互补充的经济类型。

    6. 各民族间在人口规模上大小悬殊。

    7. 中华民族成为一体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先有各地区的初级统一体,又形成北牧,南农两大统一体,最后以汉族为核心汇成一个“大一统”的格局。

    8. 中华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是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认同体,尽管我们在语言中都用民族这个民词来指称他们。汉族和少数民族同属于一个层次,他们互相结合而成的中华民族是高一层次认同的民族实体。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语言、多文化的整体。高层次的民族可以说实质上是一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期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在矛盾,是包含了差异的一致,并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从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费孝通教授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他从研究我国民族现状与历史的实践中得出来的,为理解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实体的形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开创性的理论框架。他以独特的视角总结和归纳了中华民族集团、发展的历史轨迹,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民族理论。对正确理解和处理我国境内的多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从我们党正确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既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这也是对费孝通先生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实际运用。有利于正确解决处理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世界上多民族国家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方面有不同的模式,如联邦制,邦联制,而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物的权利。这是关于这理论中各少数人口在空间和规模上的分配不均正确认识。这一制度适应了各民族在空间上”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于周边地区,这些地区汉族聚居的中原相比,自然地理条件有巨大的差别,中原气候温和,土地平坦肥沃,易于农耕,北方民族的居住地区寒冷干燥,多草原沙漠和森林,易于牧业和狩猎。南方民族居住区,气温高,潮湿多雨,多高山、丘陵、河流和湖泊,易于农业和渔业。这一复杂的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千差万别,造成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的不同。因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得自古以来,各地区与民族之间尽管有山河阻隔,却一直进行着日益密切的经济交流。这就形成了费孝通先生所说的“相当部分的少数民族从事畜牧业,汉族以农业为主,形成不同但相互补充的经济类型。”如历史上活跃在北方蒙古草原的相继有匈奴、鲜卑、柔然、高车、突厥等游牧民族,牧民日常所需的粮食、布匹、金属工具和各种手工业品都需要用牧产品从中原换回,所以游牧经济对商业有很强的依赖性,与中原的交流方式有互市、朝贡、赏赐、通史、和亲等。纵观汉族的农业经济是形成汉族凝聚力的主要来源北方民族和中原几千年的关系史,可以看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第一步通常是从各民族的经济交往开始的。而这种交往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交往。如汉族先进的水利灌溉技术,耕作技术,先进的生产工具。这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所说的“汉族的农业经济是形成汉族凝聚力的主要来源”中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密切而又互相依存的经济关系联系,是中华文明能够源远流长,自强不息的重要经济基础,而与之相对应的,依靠暴力武力建立的帝国相比,中国具有共同统一的经济基础,如希腊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蒙古帝国,疆域辽阔,地跨欧亚,虽盛极一时,却没有一个能够作为统一国家的共同体而维持下来。这种帝国是短暂的、不巩固的。民族关系是矛盾的,对立的,冲突的关系,国内民族关系复杂。纵观历史可以看出几千年来各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始终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以汉族为主体而日益发展和扩大的。“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这就是华夏族团和后来的汉族。汉人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蔬的网络,这正是多元一体格局的骨架。汉族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由于它发挥了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这一体不再是汉族而成了中华民族,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中华民族成为一体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先有各地区的初级统一体,又形成北牧,南农两大统一体,最后以汉族为核心汇成一个“大一统”的格局。”如我们经常所听到的‘“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国历代朝代都是以河南为核心的中原北方地带,以洛阳为首都或者陪都的朝代不胜枚举,如武则天时期。定都神都洛阳,北魏孝文帝更是一再要求迁都洛阳。可见中华民族始终是以中原为核心,以汉族为核心的发展以及疆域的不断扩大。历史上,秦汉时期华夏民族吸收了更多其他民族的成分,形成了汉族。到了隋唐时期,中原王朝的疆域进一步扩大,隋唐两王朝都是汉族与少数民族联合建立的政权,隋朝主要是汉族与鲜卑族联合政权,唐朝控制了北到黑龙江和贝加尔湖、西到巴尔喀什湖和中亚两河流域。到了元朝,包括西藏的藏族在内的所有民族都统一在中央政权之内了,到了清朝,这种统一就更加巩固了。自西汉以来,羁縻制度经历了边郡制和羁縻府州制与册封制和土司制三个阶段。汉族能够在历史上起主导作用,不仅以为它人口众多,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有先进的生产方式,比较发达的经济文化。即便汉族被其他民族征服以后仍然如此。在中国历史上,相继征服过汉族地区的鲜卑族、契丹、女真、蒙古、满清。他们在进入中原以前,都处于比中原汉族较低的发展阶段,因此,当他们进入中原以后,不仅未能改变汉族原有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反而逐渐被汉族同化。在民族的融合过程中,汉语,汉文,汉朝的管理制度和官僚制度,被各少数民族采用,如鲜卑族原居于大兴安岭丛山附近,山林树密,交通不便,难以发展。于是他们率部南迁,先到蒙古草原东部,再到阴山之南的蒙古草原,在这里他们与曹魏和西晋政府和亲,接受册封,后来鲜卑势力逐步强大起来,先是统一了蒙古草原,于公元340年定都盛日,占领了淮河以北的大半个中国,建立了北魏政权,到北魏孝文帝执政时期,大力像汉族学习先进文化,与汉族通婚,讲汉话,沿袭汉族的管理制度和官僚制度。加快了与汉族的融合。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如满清统治中国,沿用中国的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科举制度。清朝皇帝亲自为孔庙题词题词“万世师表’”汉语逐渐成为各民族之间交流的共同语言.中国的 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员都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员都已具有更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如当年的土尔扈特部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归了中华民族的怀抱中,这就说明,长期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是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向心力的民族。在近代抗击外辱中,各民族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在抗洪救灾,抗震救灾,抗冻救灾中,全体华夏子孙儿女凝聚在一起。当今民族关系是一种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谁也离不开谁的局面,大家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共同建设,共同参与国家政治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如每年的人民代表大会人口少的民族都至少有一名代表,体现了国家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了少民族兄弟们的民主权利。天下一统,天下一统,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流传了几千年的思想传统。虽有华夏和夷狄之分,有民族歧视的观念和政策,如汉代统治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蒙古统治者对不同民族划分等级,清朝统治者对汉人加以防范,但是自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以后,华夷之分逐渐淡漠,各民族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

    作为当代大学生,中国公民要深化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认识,认识学习关于民族事物的法律法规。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史,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坚定“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立足生活实际,坚持从自身做起,在与其他民族同胞交往的日常生活中,尊重兄弟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多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话。不说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事。树立献身民族进步事业的崇高理想。立志毕业后到基层,到西部,到民族地区去奉献青春和智慧,建功立业。要坚持原则,明辩是非,旗帜鲜明的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每一个大学生不论是哪个民族,都要头脑清醒,擦亮眼睛,认清各种反动势力的险恶用心和反动本质,不信谣,不传谣,不受坏人挑拨煽动,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捍卫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的大好局面,在危机关头挺身而出。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志》 杨圣敏主编,丁宏副 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2-1

    [2]《文化人类学教程》主编:孙秋云 民族出版社,2004-11-1.

    作者简介:周桥(1994.08-),男,汉族,浙江省江山市人, 现为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2级社会学一班学生,研究方向:社会分层,社会学理论。

    相关热词搜索: 体格 中华民族 理解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