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服务于北美东亚图书馆的四代华人学者及其贡献

    时间:2020-04-22 08:02: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华人图书馆馆员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璀璨世界文明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归纳法,从文献学、图书馆学等角度,介绍了服务于北美东亚图书馆的四代华人概况,并进一步阐述了他们在建设东亚馆藏、推动汉学研究和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關键词 东亚图书馆 华人学者 馆藏建设 汉学研究

    分类号 G259.712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7.04.020

    Abstract The Chinese librarian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and promoting world civilization. With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and induc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introduces four generations of Chinese serving in East Asian Libraries in North America from the aspects of philology and librarianship, and further elaborates their contribu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ast Asian collec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sinological studies and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Keywords East Asian Library. Chinese scholars.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Sinological study.

    1 东亚图书馆缘起与发展

    西方对东方文化的好奇或仰慕,西方汉学教学发展的需要和对汉学研究的不断升温,以及政治、经济、军事发展之需要,再加上研究机构和基金会的推动,促进了东亚语文献在西方国家的重视和搜集。东亚图书馆的建立为西方社会了解东方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北美东亚图书馆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轫和进展时期(1869-1945年)。北美收藏东亚语文书籍始于19世纪后半叶。这一时期图书收藏的显著特点是,从无计划的搜集、无详细的分编制度向有计划系统地采访和制度化分编管理方向发展。最初图书的来源方式主要有赠送与交换、个人捐赠、传教士捐赠。中国清政府于1869年(同治八年)将明、清刻本10种共计约1000册赠送给美国国会图书馆,成为该馆东方文库之祖,也拉开了建立北美东亚馆藏的帷幕。中国清政府于1904年将其参加美国博览会的图书2000多册赠送给该馆,1908年为答谢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再次赠送了《古今图书集成》一部5040册。此后几年中,美国又通过植物学家施永格为该馆采购了中国农业、丛书、类书、地图、方志等书籍约2.3万册,使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中文图书日渐充实[1]127-128。19世纪末,伴随着美国将中文教学列入大学课程,中文图书也陆续入藏各大学和研究图书馆。1868年,耶鲁大学的第一位中国毕业生容闳将《古今图书集成》一套捐赠给了母校图书馆。1915年,江亢虎将私人藏书1.3万余册捐赠给了加州大学图书馆。德国汉学家劳佛将去远东旅行时带回美国的大批中、日、满、蒙、藏文书籍共计3.9万册和拓片2000余件,分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纽布莱图书馆和芝加哥大学图书馆以及菲尔德博物馆,成为美国中部汉学研究的启蒙材料。1918年,华生将私人收藏的有关中国的西文图书约9000册捐赠给了母校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同时捐赠现金5万元作为继续采访之用。至此到20世纪初,美国大约有东亚语文图书20万册,分藏于10所图书馆中。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学术界对东亚研究兴趣逐渐增加,加上一些学术团体、基金会和私人经济的支援,使得图书资源快速增加,美国东亚图书馆开始了较有系统的发展,至二战结束时,美国东亚图书馆已经增至20所,藏书达100万册,为战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成长和快速发展时期(1946—1979年)。二战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开始在世界舞台上扮演引领者的角色。它所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需要文化思潮的配合和支撑。为此,承担文化生产与输出的大学便成了研究东方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主要阵地。在美国联邦政府、各大学、基金会以及学术机构的支持下,东亚图书馆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再加上管理的专业化,以及许多中国学者参与策划、采编、参考等工作,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的资源、设备与服务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此期间成立的新馆有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和卑诗大学、匹兹堡大学、印地安那大学、布朗大学等四十余所大学东亚图书馆,其规模超过了以前成立的旧馆总数,馆藏规模也超过了此前100年间所累积的总和,从而奠定了今天北美东亚图书馆在世界的特殊地位[1]132。

    第三阶段:技术革新与观念更新时期(1980—1999年)。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极大的思想解放,也促进了中国大陆各类新书的大量问世以及对古籍和文化学术遗产的整理、出版和大量重印。北美东亚图书馆有了直接从中国大陆进口图书的渠道,东亚图书馆的中文馆藏质量和数量得以显著提高。同时,北美东亚图书馆也走上了自动化发展道路,为其馆藏发展和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美国研究图书馆组织(RLG)和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分别于1983年和1986年开发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联合目录管理系统,即中日韩联机编目系统,该系统通过合作编目、共享资料、互通有无、紧密合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国和国际编目的共享,拉开了东亚图书馆建立跨地区联合馆藏的帷幕,也为深化东亚馆的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同时技术革新也使东亚图书馆的服务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RLG开发的ARIEL软件,实现了国际文献传递服务,使东亚图书馆走向全球虚拟图书馆变为现实。OCLC开发的ILLi-ad系统,实现了跨国跨地区的数字化馆际互借和资源共享服务,Questionpoint系统实现了全天候跨地区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这些措施缩小了与主流图书馆在自动化方面的差距,也为东亚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3]。

    第四阶段:持续发展时期(2000年迄今)。进入21世纪,东亚地区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美国政府及学术界对东亚地区的关注和研究兴趣持续增长,出现了跨学科和跨国合作研究新趋势。为适应研究新形势的发展,东亚馆藏发展出现了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并驾齐驱的发展势头,且电子资源备受青睐,电子资源采购经费大幅增加,许多东亚图书馆将收集中国的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数据库作为丰富馆藏的重要手段,北美东亚图书馆之间建立了跨国跨地区的全球联合信息网,进一步丰富了东亚馆的服务内容,弥补东亚馆藏的不足[3]。

    据统计,截至2013年,北美有86个东亚图书馆,藏书1950多万册,期刊6万多种,电子书近260万册,缩微胶卷等非书资料超过250万册,在这些图书馆工作的馆员达500多名[4]。

    2 服务于东亚图书馆的四代华人学者

    2.1 第一代和第二代(1931—1969年):开拓奠基的一代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维新变法、“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一批留学海外的进步人士回到中国,他们不遗余力地宣传西方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其中,有一批到海外著名高校专修图书馆学的留学生和到顶级图书馆工作并研修的人员,包括沈祖荣、戴志騫、杨昭悊、洪有丰、胡庆生、袁同礼、李小缘、刘国钧、杜定友等,着力宣传美国图书馆的优越性,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图书馆运动,推动了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的变革。

    在这些海外留学人员当中,有一部分人随后又一次奔赴美国,成为美国东亚图书馆的领导者或中文藏书的主持者。裘开明1927年创办了哈佛燕京图书馆,1931年被聘为汉和图书馆首任馆长,他是第一位在美国担任东亚图书馆馆长的中国人,是美国东亚图书馆的开山鼻祖。吴光清1941年进入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工作,主管中文参考及编目业务。袁同礼1948年底赴美后,就任于斯坦福大学研究院编纂主任,并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工作。钱存训1949 年被聘任为芝加哥大学远东图书馆馆长。严文郁1949年应邀赴纽约,出任联合国总部图书馆编目部主任。吴文津1951年毕业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后在斯坦福大学修完中国近代史博士课程后,出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图书馆馆长,1965年又开始接掌哈佛燕京图书馆。童世纲1951年在严文郁教授的推荐下,来到普林斯顿大学东方图书部当了胡适的助理,1952年胡适出任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

    他们的长期主持和辛勤努力建立了西方世界最好的东亚研究图书馆,为美国东亚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美国东亚图书馆开拓奠基的一代。

    2.2 第三代(1970—1999年):开放进取的一代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末,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也加强了对中国全方位的研究和学习,此时的北美东亚图书馆也走上了自动化发展的道路,并向资源共享方向发展。

    以郑炯文、马泰来、沈津为代表的第三代华人主持人,开始执掌东亚图书馆。郑炯文1970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师从时任芝加哥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的钱存训先生,主攻东亚研究和图书馆学,其后接任芝加哥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12年。1986年,出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图书馆馆长,1998年受聘出任哈佛燕京图书馆馆长,是哈佛燕京图书馆第三任馆长。马泰来1971年以学生助理的身份在美国芝加哥开始其图书馆事业,随后担任芝加哥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1987—1997年),2001年任职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他也曾是东亚图书馆理事会主席(1997—2000年)。沈津196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1986年2月至1987年10月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做图书馆学研究,1992年赴美,为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任善本室主任。

    第三代东亚图书馆的华人主持人,接力第二代学人,加强管理,分类整理,著书立说,开放交流,推动东亚图书馆的茁长成长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2.3 第四代(2000年— ):交流合作的一代

    进入21世纪,在北美东亚图书馆聚集了一大批既有高学历、掌握多语种,又学有专长、兼通现代图书馆信息学的第四代华人东亚图书馆馆员,他们占据了北美东亚图书馆的要津之位,他们思想开放,学术宏富,建树良多。代表人物主要有王立、郑力人、徐鸿、杨继东、周原、沈志佳、周欣平、邵东方、李国庆等。王立是北大哲学学士,爱荷华大学图书馆学与信息学硕士、宗教学博士,任布朗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郑力人是厦大才子,康奈尔大学历史学博士,任康奈尔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徐鸿是武汉大学图书馆信息学硕士,伊利诺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和图书馆信息学博士,任匹茨堡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杨继东是北大历史系毕业生,美国罗格斯大学图书馆与情报学硕士,2008年至2012年任美国密歇根大学亚洲图书馆馆长,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周原是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学士,美国伊利诺大学图书馆学研究院博士,现任芝加哥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沈志佳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博士,自2006年9月始任美国华盛顿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现任全美华人图书馆员协会主席。周欣平是武汉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伊利诺大学图书情报学硕士、语言学博士,任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邵东方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圣荷西州立大学图书馆与信息学硕士,夏威夷大学历史学博士,任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还有一些华人并未做馆长,但在东亚图书馆的重要部门工作,工作成绩卓著。如,现任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研究馆员的马小鹤,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研究馆员的王成志,匹茨堡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研究馆员张海惠,伊利诺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研究馆员蒋树勇,明尼苏达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研究馆员陈肃,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研究馆员何剑叶女士,洛山矶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研究馆员程洪,现任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图书馆中文部主任的李国庆等[5]。

    相关热词搜索: 东亚 北美 服务于 四代 学者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