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寒冬腊月读名士

    时间:2020-04-27 07:57:3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逝,溜走的是时光,留下的是岁月。岁月沉淀的那一份才华与成就总让人牵挂,让人欢喜。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在这南国的静寂寒冬,我脑海中不时浮现出一连串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他们与生俱来的才气与文气让人心生羡慕,他们与湖南文学的美好因缘让人怀念。这些名字包括:韩少功、黄永玉、易中天、薛忆沩、盛可以、田耳、李少君、蒋子丹、熊育群、陈启文、彭学明、周瑟瑟、李傻傻、郑小驴等。细细想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祖籍湖南,当下生活和工作关系已不在湖南。这一群体囊括了湖南老、中、青三代文坛精英,在湖南文学史甚至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年,我们的“本土综论”首次聚焦“湘籍作家”,是想在区域文化的大背景下考察其对传统的传承,对现实的描摹,以及他们对逸出普遍性、整体性、可言说性之外的个体经验呈现的独特思考和言说。

    一、无愁·寻根·回忆

    这一批“湘籍作家”中,无论是按年龄、资历,还是成就、影响来看,都不得不首提年过九十的黄永玉先生。黄永玉,原名黄永裕,1924年生于湘西凤凰,土家族,是一名出色的画家和作家。自幼酷爱美术,文学,以木刻开始艺术创作,后拓展至油画、国画、雕塑、工艺设计等艺术门类,在中国当代美术界具有重要地位。但他还是将文学视为自己最倾心的“行当”,从事文学创作长达七十余年,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散文、杂文、小说等。作为一名出色的画家,黄永玉先生在2015年为即将到来的丙申猴年设计了一套“猴票”,发行十天便价格疯涨,深受大众喜爱,市面上一票难求。作为一名出色的作家,耄耋之年的黄老自2009年开始便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自传体式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的后续创作当中。在2016年猴年新春到来之际,伴随猴票一起面世的,还有《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上卷)。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是一部体量巨大、内容厚重的长篇小说,计划由三部分组成,总字数将接近三百万字,体例是小说,更是作者历经苦难、漂泊一生的人生写照。黄永玉先生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构思,八十年代动笔写出了第一部分,近20万字,在香港连载一年。2009年,《收获》杂志决定从头连载,至今已七年的时间,期期不断,开创了作者与文学杂志之间互动的新纪录。“无愁河”第一部《朱雀城》八十万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描写上世纪二十年代,湘西边城——朱雀独特的人文地理及民俗风情。通过孩童张序子的眼,看四季变换、时光流转中的一草一木;看多民族聚居地区各阶层人物的精神风貌和风俗习惯,将一个时代的文明活化石般地呈现出来。《八年》是“无愁河”的第二部,描写十二岁的张序子因为家道中落,离开了故乡朱雀,从长沙、杭州、上海辗转到厦门集美入学读初中的经历。都市的繁华与美丽,让序子如在梦中,他一点也没料到“几个月之后将要来临的、翻天覆地的民族杀机”。“无愁河”获得了众多超级读者,韩少功称之为“中国的《百年孤独》”,芳菲说这是一部具有“大河气象”的作品。

    在笔者看来,黄永玉先生以连载的形式推出这一小说,数年如一日,对这样一位如此高龄的作者来说,本身就是文学的奇迹!《收获》负责“无愁河”具体编辑工作的王继军曾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每个写作者都“应该深知其中的辛苦”。即使是在《收获》杂志连载一年,每年写六期,每期两到四万字的查资料类型的写作,都会有作者坚持不下来。而黄老每到发稿日期,手稿和电子稿如期而至,从未拖漏。这是文学真正的朋友!“无愁河”系列在《收获》杂志的数年连载 ,在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关注与研究热潮,芳菲《沿着无愁河到凤凰》、张新颖《要是沈从文看到黄永玉的文章》等是读者了解“无愁河”的一扇窗。沿着“无愁河”,我们便可领略凤凰古城的绰约风姿,感悟大美湘西的人间至情,更是走进沈从文、黄永玉等文学巨匠心灵世界的精神钥匙。这是湘西文化精神的原地!“无愁河”,顾名思义,一条没有忧愁的河流。细细想来,黄永玉先生的一生连同近代百年中国史,就是一部国破家亡的痛史、苦难史。黄永玉先生曾经形容自己:“我就是一块泡在泪水里头的石头。”而这部具有自传体色彩的小说又为何取名“无愁河”呢?这恰恰体现了作者不畏艰难、昂扬向上的生命气质。他是在给自己、给故乡打扫忧愁,把百年的苦难与忧郁都打扫干净,以悲伤为诗,以奋斗为桨,走向光明,走向重生,这是真正的无愁境界!就像黄老自己所诠释的那样:“悲伤很误时间,有人因此送掉半辈子光阴;把悲伤当成诗,那会好过点。悲伤跟快乐一样,有时很荒谬。”

    与黄永玉先生晚年专事小说创作一样,花甲之年的易中天教授在2013年5月发出“重写中华史”的重磅消息,为此隐居江南小镇,每天读书写作15个小时,带领人们走进“历史深处”,找寻历史之根、民族之魂。这样一位对历史和文化有着特殊追求和情怀的知识分子,值得我们尊重与关注。他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生于长沙,学于武汉,新疆知青,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研究,成为中国知名的作家、学者、教育家。虽然在2015年4月宣布退休,但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的写作与出版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分为六部,每部六卷,从中华文明的神话原型人物女娲写起,一直写到邓小平,为读者详细讲述3700年的中华正史。该丛书开创性地采用全球视角和现代史观,在与其他民族文明的比较与博弈中,建立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系统,找到人生坐标,实现身份认同。易中天先生将它视为“一生最后的也是唯一的作品”,意义非同一般。面对质疑与微词,他为我们道出了自己作为一个历史学人、文化史家的写作初衷,他是为了明确回答什么是“中华根”、什么是“中华梦”、什么是“中华魂”,这是“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

    “湘籍作家”韩少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位活跃于八十年代文坛的青年才俊,今天成为一位长期关注中国社会文化状况的思想者和观察员,并用大半生的文学实践做出了时代赋予的担当与选择。湖南长沙人,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代表作有《月兰》《西望茅草地》等。1985年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积极实践这一主张,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风潮。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等,均表现了作者意图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厚的文化哲学意蕴。其中,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引起各方争论,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小说百部经典”之一。新世纪创作的长篇《暗示》《山南水北》《日夜书》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在散文方面,韩少功“天涯体”散文写作在当代独树一帜,《性而上的迷失》《完美的假定》《革命后记》等作品既有形式美感,又以思想见长,不可复制。另有数种译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等出版。2015年,韩少功除了正常参加国内外一系列文学活动、应邀编辑约稿、与广大文友保持深刻联系外,还出版了一些旧作新编的集子:首部序跋集《为语言招魂》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精粹文摘集《夜深人静》简繁体版分别由中信出版社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精装插图版《山南水北》《日夜书》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作品集《爸爸爸》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西班牙文版《爸爸爸》由五洲出版社出版;散文集《草原长调》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在文学领域,韩少功就像其笔名“艄公”所传达的意义一样,就是船上那个“掌舵”的人。中国当代文学的这所大船需要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艄公”,才能走得更远。综观其四十年的文学生涯,他的文学成就是相当可观的。1980年、1981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2年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奖章”;2007年获得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杰出作家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美国第二届纽曼华语文学奖;2015年,长篇小说《日夜书》获中国出版协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长篇随笔《革命后记》获首届紫金·江苏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等。

    《为语言招魂》全书13万字,是河南文艺出版社策划的《小说家的散文》系列丛书的一种,也是韩少功亲自编选的首部序跋集,全书所选46篇作品时间截止到2015年4月份,共分成两部分,集结了作者全部的序跋作品,更是一部新鲜优美、值得期待的散文集。所选作品包括《米兰昆德拉之轻》《佩索阿:一个不动的旅者》《为语言招魂》《比喻的传统》《每一个词的生命和命运》《空谈比无知更糟》《想象一种批评》《思想史的侦探者》《从内心开始》等精美篇章,他以一个知识分子的审美目光,冷静审视文学世界和小说家心灵世界的文化密码,既有对文学本质的深刻理解,又有对历史文脉的高瞻远瞩,将充满诗意的理性思考与坦诚直率的感性表达有机融合,表达了作者在文化与精神深处意欲凸显的情怀与思索。其中,该书附录《落花时节读旧笺》首发《上海文学》第六期,这是作家韩少功2015年的重要创作成果,新作全面体现了这一时代散文新的风貌与特点,值得仔细研读与揣摩。

    纵览当代散文近7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散文作家总是在时代的呼应与读者的新期待中寻求新的写作热点和重心。比如,1980年代以前,散文抒写的重心是政治生活空间;1980年代以后,则转向个人精神生活空间;近10多年来,则呈现两边分流的态势:一边转向扁平化和部落化的物质生活空间,一边转向民族文化腹地的历史生活空间。《落花时节读旧笺》就属于文化名人的历史生活空间一脉。全文按时间顺序列举了与张贤亮、张承志、薛忆沩、陈建功、刘再复等近20位名家的鸿雁,文字洒脱,人情练达,让读者看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人精神世界的一角,更是一段对自我历史经验的再观照与再表达。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个体精神特质的个性抒写,故人旧事在作者的心中都能生发出新的情感慰藉或深刻追思。比如,在张贤亮的信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南京作家温存、平实的一面;在许觉民的信中,我们心目中树立了一个诚信、谦和、乐观、旷达的老出版家、评论家的形象;在何士光的信中,我们读懂了作家在1990年代新时期文学急剧分流时的选择与寄托;在刘再复的信中,我们了解了作者作为一名杂志社社长对文化领域的破冰解冻所做出的积极贡献,等等。无论是素材的选取与组合,还是追记的匹配与评论,都不是一次陈年往事的简单梳理,而是对一个时代文学风云聚散的回望与反思。总之,这篇长达1.5万字的叙旧忆人之文,“刻画精微处见温婉,陈义高迈处显深情”,也是2015年中国散文的新收获。

    文摘集《夜深人静》是由中信出版社策划出版的“视野”丛书系列的一种,全书从作者以往的小说、散文作品中采集英华,虚实并举,带有心灵自传色彩,集中展示了作者的心灵轨迹,从中可以窥探作者在文学和思想领域的才华与成就。韩少功是八十年代“寻根文学”代表作家,1985年提出“寻根”口号,随即“寻根”文学思潮应运而起。在文学界纪念“寻根文学”思潮诞生三十周年之际,作者在接受《创作与评论》编辑采访的访谈录——《三十年后说寻根》一文中,对“寻根文学”思潮及其作品进行了新的历史解读,大胆发声,敢于直言,让读者知晓这位历史当事人面对历史、面对文学事件客观冷静的态度和文学观念的与时俱进,难能可贵。

    二、自然·野性·虔诚

    一提到“自然”二字,我们会“自然”地想到“湘籍作家”群体中的“自然”诗人——李少君。他是湖南湘乡人,作为《诗刊》副主编,他本身还是一位创作活跃的提倡诗歌“草根性”的“自然诗人”。崇尚自然之美,从心出发,是其诗歌美学的核心特征。从他2015年的诗歌创作和评论文章来看,更加强了对这一美学主张的阐释与强调。李少君是当代诗坛一位非常勤奋、有特色的诗人和文学评论家,各大诗刊杂志都刊发或选录过他的作品,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15年新作主要有《扬子江》诗刊2015年第3期刊发的组诗《李少君的诗》;《诗选刊》刊发的《修行及其他》组诗;《花城》刊发的组诗《著名的寂寞》等。除此之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文艺报》评论版发表多篇诗歌评论文章,以阐述自己的诗歌主张。这主要包括《青山绿水是最大的现代性》《打开诗歌创作新时空》《一个世纪后,新诗终于回归了“草根”》《天赋诗权,草根发声》《一带一路:当代诗歌的新疆域》《文学传统与新媒介促进新诗大众化》等重要评论文字。仅从这些文章的标题就可以看出,李少君对新诗的现代性、草根性特征和新诗大众化的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理解,并发出了“自然诗人”的最强音。

    在这些组诗当中,《著名的寂寞》描述了初春时节的“我”内心所经历的抑郁和孤冷,以诗达情,塑造了一个孤寂严寒又无法排遣的寂寞者形象;《修行》短短八句,从天地万物的自然流转联想到修行者的虔诚,最后一句“我的心,也一直围绕着诗神在转”为全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自己对诗歌的热爱和诗神的崇拜,虔诚之心、自然之子的形象跃然纸上;《我总是遇见苏东坡》在亦真亦幻的想象中怀念先贤,用虚构的相逢寄托鸿鹄之志。另外,新诗《自然之笔》《江边小店》《那些伟大的高峰》《夏日的星沙小镇》《敬亭山记》《大明湖的野鸭》等则取法自然,自然界的山川、河流、动物、美景都可成其为构思的起点,都可成为其创作的灵感来源地,因而形成了少君诗歌独特的恬淡、清晰之风,有了自然的风骨与道义。这是李少君新世纪以来的诗歌写作旅程,同时为中国新诗写作提供了一种方式。

    写诗,李少君继承了古代诗人寄情于山水的传统,又巧妙对接自己身处的时代,用独特的山水写作呈现出诗歌的另一极美学;论诗,李少君在诗歌的大时代,用心沉淀和酝酿,用激情与才情绵密地释放出新诗“回归草根”、新诗大众化、“青山绿水就是最大的现代性”等信号。李少君认为,21世纪,诗歌回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回到了诗歌的本体,回到了“作为个人抒发情感、日常生活呈现、自我精神升华和个体灵魂安慰的自由自然自发状态”,即诗歌的“草根性”。而且,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社会观念分化,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利用新媒体、新媒介和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布局,新诗的创作和发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更加促进了新诗的大众化、现代化。这些思想都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中国新诗的繁荣与崛起指日可待。

    相关热词搜索: 寒冬腊月 名士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