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春节与中国传统文化

    时间:2020-05-21 07:51:1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春节交织着阖家团圆的温馨与喜庆,积淀成一个民族美好的集体记忆。最核心的魅力就是家的温暖。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们把对“家”、“人”的爱意倾注于许多礼节、仪式上的表达,春节更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节日。现在,我们虽然保留着许多春节的风俗习惯,但是其背后的含义和渊源却常常被忽略或淡忘。

    春节:不变的“行孝道”理念

    祭祖:慎终追远,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繁荣昌盛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不过各地规矩不同。除夕之夜,有些地方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祭祖,这一礼仪,有的地方称之为“拜家堂”,因为祖宗是称为“家亲”而不是称为神的。祭祀祖先一般在家中进行。有的地方,家家户户在堂屋中悬挂祖先画像,但多数地区是供着祖先的牌位。除夕子夜前后,开门放鞭炮之前,祭祖的活动便开始了。人们在祖先的牌位前摆好美酒佳肴、时令果品,供列祖列宗“享用”;点燃香纸蜡烛后,家长率子孙行叩祭礼。在祭祖时,要面对列祖列宗的牌位,逐项禀报家中一年来发生的喜庆事件,大到娶媳、聘女、生儿添丁,小到生活琐事等。

    民间将祭祖推为新年第一要事,是延续宗族和家庭香火的重要礼仪。祭品相当讲究,不可用鳝鱼做祭品,因鳝鱼是尖尾巴,形状为渐渐细小下去的,俗以为是“绝尾巴”。“绝尾巴”在百姓的心目中是绝后的意思,所以,拜飨祖宗不可用鳝鱼。茄子,俗称“吊杀鬼”,也是祭祀禁用的。

    客家人重亲情,宗族血缘观念特别强烈,敬宗祭祖是各地客家人极其重要的民俗活动。客家人认为,人一旦死亡之后,他的灵魂就会离开阳间,进入阴曹,继续过着和人间完全相同的生活方式。因而就认为,一个断绝后嗣的人,会变成无人祭吊的孤魂而不得不在阴间过着乞丐生活。俗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又曰:“百礼孝为先”。“孝”就是子孙绵绵、香火不断;“孝”就是尊老爱幼、不忘祖恩;“孝”就是时刻与先祖分享美味佳肴、焚香点蜡、叩头敬献;“孝”就是与列祖列宗共同分享今天儿孙们的和美生活。“孝”是客家祭祖的最高准则。客家新年祭祖的时间一般在中午时分,那是一天中阳气最旺的时刻,“阳盛”即象征着客家人子孙绵延、香火旺盛。祭祀仪式的隆重程度仅次于清明“春祭”。

    无论各地风俗如何,新年祭祖的意义是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及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繁荣昌盛,诸事顺意,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思想。

    守岁:年轻人祈祷父母延寿,长辈希望小辈平安

    说起守岁,在我国已有久远的历史了。关于守岁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蜀地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而散,称为“分岁”;大伙儿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为守岁。可见,守岁习俗早在1600多年前就已经成型。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所谓守岁,就是除夕不睡觉的习俗,等待新一年的到来。守岁又叫“熬年”。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提前吃完晚饭,熄火净灶,把猪圈牛栏全部拴牢,宅院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熬夜守岁,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直至新年黎明的到来。此举渐渐成为人们过年的习俗。

    为什么要守岁呢?一些民俗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岁”与“年”相通用,岁即是年,守岁即守年,而年代表“谷熟也”,从这个角度讲,守岁代表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愿望和对丰年的期盼。

    子夜时分,随着辞旧迎新时刻的来临,孩子们纷纷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们则要忙不迭地给压岁钱。不过,长辈给孩子压岁钱,并不一定是在子夜时分。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由长辈发给晚辈压岁钱,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

    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孩子们便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人家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希望小辈平安幸福,远离晦气和灾难。

    拜年:施礼道贺,晚辈向长辈表达祝福

    春节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春节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四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长辈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所以拜年的时限可以延长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迎婿:大年初二,姑爷看望岳父岳母

    正月初二,是女儿女婿回娘家的日子,即是女婿给岳父母拜年,俗称“迎婿日”。传统观念认为已逝去的老祖宗,每年腊月的最后一两天都要从天上回家享受供奉,直到初一的晚上享用供奉后再回到天上。老祖宗回家时如果看到家里有“外人”,就不愿进家了。

    而在旧时嫁出去的女儿被视为“外人”,故除夕、春节(大年初一)不能在家里,要在老祖宗回天上后才能回娘家。

    女儿回娘家,必须要备办好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然后由母親分送给邻里乡亲。并且女儿回娘家还有一个讲究,就是只能吃中午饭,晚饭前需要再赶回婆家。

    此外,已婚女儿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非在娘家过年不可,父母、家人即使嘴上不说什么,心里也是不怎么高兴的。因为老一辈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嫁出去的女儿若是除夕、初一回娘家,会把娘家吃穷、吃垮,所以早期也常见嫁到外地的女儿除夕前返乡后,不进自己的家门,而是先寄宿友人家,待初二一早才能回娘家。

    在台湾有这样的民谚:“有父有母初二、三,无父无母门担担。”意思是说有父母的女儿,在年初二以后,娘家人必然来接回去团圆,只有无父无母的女儿,没有亲人想念,娘家也就不派人来接了。

    “回娘家”又称“归宁”。过去新妇(婚后第一年)的回门有许多禁忌,不过是指新妇在回娘家方面的禁忌事项。新妇回门后,身份已经变了,是人家的人了,因而娘家也时常“防着她”。如今,人们虽然不相信鬼神,对这个规矩的遵守也不象过去那么严格,但初二回娘家这一习俗仍在继续,这也算是一种沿袭以久、而且可能还要沿袭很长时间的文化现象。

    中国人最亲密的是血缘关系,姑爷有“半子之劳”,俗话说“一个姑爷半个儿”。大年初二,姑爷带着贵重的礼物去看望老丈人、丈母娘,正是一年一度作为“半个儿”见“亲娘”的机会,以慰问“二老”。有的地方称新女婿为“娇客”。对于“娇客”拜年,岳父母家无不盛情款待。

    到了娘家见了爹娘之后,先给岳父岳母等老人们磕头拜年;虽然这时候老人们也谦让着说“算了吧,算了吧”,但还是会高兴地接受这个磕头大礼。

    新人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过后,是一定要专程拜年的。春节当然要在婆家过,但正月初二就可以去娘家了。新媳妇回娘家,按照早先的规矩新女婿要给岳父母磕头,由岳父母给磕头钱。还有陪着丈夫去本家拜年的,所有的本家长辈、亲戚都要拜,俗称“磕头”,至于是否真正磕头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娘家那头隆重地称其为:待女婿(或叫待新亲)。这次回娘家,女婿比闺女位置要高得多,他是娘家的主宾。招待新女婿的酒席很有讲究,既然是请的新女婿,新女婿当然就得坐上席,陪同的必须是同辈或者是小辈,长辈一般不能在场。初二这天,光吃菜可不行,还要喝酒,既然女婿是主角,喝酒自然是少不了的。

    传承数千年的孝道文化

    过年的民俗在我们国家由来以久,“过年回家”是很多远在他乡游子的一个必然选择。传统文化以血缘为中心展开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所以家庭、父母被看作个人生命与价值的源头,到了今天,虽然许多传统的仪式人们都忘记了,但是“过年回家”作为我们民族的一个特有的文化密码却一直保持至今,成为国人的一种集体记忆。

    传统的孝道文化数千年来一直影响着整个华夏民族。孝是人立身之本、孝是家庭和睦之本、孝是国家安康之本,同时也是人类延续之本。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一年忙到头的人们,离家再远,事务再忙,也得回家。

    几代人在鞭炮声中、在鼓乐声中、在欢笑声中、在觥筹交错中享受着人间温暖,骨肉情深体现得淋漓尽致。每年春节祭祀祖先,敬奉神灵的活动,更是传统孝道的一种延伸,寄托着人们对祖先的崇拜及对自然的敬畏,不能简单地以封建迷信活动来评论。

    春节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尤其是春节期间尽孝道,更是老年人期盼的,也是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它的意义在于人们参加春节里的各种活动中,不自觉的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中了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宣扬了孝道文化。

    举例与“孝”有关的春节习俗,我们可以看到,在传统节日中,中国人讲求的“孝老爱亲”渗透在方方面面。中国一直是一个重视“孝”的国家。许多古话都体现出古人对“孝”的重视,“百善孝为先”;“种田得谷、敬老得福”;“子女孝、父母安”。“行孝”不仅仅只是春节时期的一个习俗,一个举动,而是对长辈、老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爱。在当代社会,行孝贵在“用心”二字。“用心”行孝,才是真孝、大孝。

    春节的十大风水讲究

    迎接新年要洗尘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传统文化 春节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