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设计(总论)

    时间:2020-05-31 07:58:4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编者按语】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反复谈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教育部2014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都分别做出了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指示。本文即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谈话精神以及上述两个文件的指导意见,依托北京师范大学任翔教授所主持的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优先关注课题“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传播的方法与途径研究”(课题编号:CEIA17069),联合大中小学、幼儿园一线教师共同设计的传统文化教育分学段教学案例。同时,本项目还得到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大学汉语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MS007)的经费支持。参与这次教学设计的教师分别有: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朱子辉老师、北京市育英学校朱盈梅博士、清正学苑巨芸老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刘叶翎老师、北京市果雪儿幼儿国学教育研究院 邵锦锦老师、中华字课研究院李英博士、北京市十三中分校张民老师。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设计依据

    我们这个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谈话精神、教育部2014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發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多所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立足于汉语言文字的基本特点,从汉字字源及其内在蕴藏的文化开始,逐渐深入经典,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维和精神理念,从中汲取在当代仍切实可行的道德养分,使学生逐渐爱上祖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邃的思想,进而身体力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行,为今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以国家传统文化教育政策为前提

    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包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方案的具体设计,首先必须落实国家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方针政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源头上把好意识形态安全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论述。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就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这是第一次以党的最高领导人的身份,积极、鲜明地肯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继承与发展的正向联系,确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根基”与“精神命脉”的地位。这不仅是近百年来我们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转变与深化,更标志着我们党在政治文化革新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深远的现实意义。

    为了深入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文件在特别强调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前提下,明确规定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方法步骤与实施保障等,为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该文件不仅阐述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还具体指出了其主要内容、重点任务以及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等各个方面,是一套更为完整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

    在此基础上,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又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公布并介绍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107年版)》。众所周知,课程标准是广大一线教师教学实践的参照。不过,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这次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不仅仅重视对各学科的知识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具体指导,还特别加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学科教学内容中的渗透。文件明确指出,各学科要结合自身特点,丰富充实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其中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最为突出,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

    综合这几份文件的具体内容来看,它们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对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是对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谈话精神更为具体的解读、补充和深化。我们传统文化教育方案的设计,必须与国家的教育政策保持一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习近平的系列讲话作为行动指南,以教育部与两办的文件作为实施标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求,参考并提炼已有的一些教学经验,求真务实,严谨认真,确保我们的教学方案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和教育中,能够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以解一线教师的燃眉之急。

    (二)以中外传统文化教学经验为借鉴

    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时,除了在思想上要与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保持一致外,还必须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不仅要积极吸收我国古代在几千年的文化教育中所积累的深刻的历史经验,还要拓宽视野,勇于借鉴和尝试海外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一些有益的做法。就我们所掌握的古今中外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一些材料来看,大致可以总结出如下一些共通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1.愤启悱发

    愤启悱发,是指在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中,适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智慧。最早明确提出这个教学原则的是孔子,他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根据朱熹的解释,“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所以,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愤启悱发的原则又包含有许多方法,《礼记·学记》中对此有非常详细的阐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里所说的“喻”,不是比喻,而是指“教者有善诱之功,学者有欲罢不能之意”,也即启发的意思。而且,这里的“喻”(启发)有三种方法:一是“和”,即处理好教、学的双边关系,引导学生但不是牵着他们走;二是“易”,即严格要求学生,但不施加太大的压力,使学生不至于视学习为畏途;三是“思”,即讲授时开个端倪而不和盘托出,让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所以“愤启悱发”的基本教学原则以及“和易以思”的具体方法,我们应该借鉴并予以实施。

    2.讲习论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诚如王充《论衡》中所言:“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行。不能辄行,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也就是说,人们对同一经典文本的阐释,可以有多種理解,其间并无孰对孰非。倘若强作统一标准解释,势必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要倡导论辩风气。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切磋、讲习论辩,而明道义是非之曲直。《论语》中就有很多这样的生动例子,《学而篇》载:“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朱熹曾经说:“讲学以会友,则道益明,取善以辅仁,则德日进。”①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由展开辩论,陈述观点,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层次。同时,中华文化历时千年,很多道理在当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时至今日,是否还应提倡,如何才能和当今现实联系起来,重新树立其新的理论价值,这些问题都必须通过论辩来解决。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应该通过讲习论辩,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学到适合社会需要的人生智慧,而不仅仅只是“圣贤”的代言人。

    3.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就是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付诸实践。这是因为“学”与“用”,或者说“知”与“行”二者是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学习获得的知识为指导的“用”与“行”,才会用之有功、行之有效,脱离“学”和“知”的“用”和“行”,就是瞎用、盲行。同样,以“用”和“行”作为检验的“学”和“知”才是实学、真知,脱离“用”和“行”的“学”和“知”就是假学、空知。所以朱熹曾说:“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又说:“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所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因此,明白学、知与用、行的二者关系之后,我们在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两点:一是在传统文化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应该能经世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假有学穷千载,书总五车,见良直而不觉其善,逢抵牾而不知其失,葛洪所谓‘藏书之箱箧’、‘五经之主人’,而夫子有云‘虽多亦奚以为?’其斯之谓也。”二是在传统文化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必须能身体力行,着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总之,就是把“学”与“用”、“知”与“行”两者统一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结合。

    (三)以传统文化教育目标与内容为基础

    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与两办的文件中都有明确的表述,我们传统文化教育方案的具体设计,既然在思想上要与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保持一致,那么在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制定上,也理应以此为基础。

    2014年教育部的《纲要》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定为“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分学段目标,力求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育要点,使之相互衔接、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形成一体。在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初中阶段,以增强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在高中阶段,以增强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大学阶段,以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17年两办的《意见》就显得更加的高屋建瓴,它不单单局限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主题,更是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这一更为宏大的战略视角出发,提出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在明确这一总体目标的基础上,《意见》不仅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内容定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这三个方面,更结合“教育普及”这一领域,提出了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具体要求。

    由此可见,在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上,两份文件都十分明确。但相比较而言,《纲要》更为具体,特别是它的分学段教育目标的提出,对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方案的整体分层设计,有着更为直接的指导意义。而《意见》对传统文化内容的论述则较《纲要》更为丰富和深刻,它在提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大分类基础上,又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划分,并给予了相关例子作为支撑,这不仅是对《纲要》所提出的“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的一个补充和深化,而且对我们在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设计框架。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设计方案

    在认真学习习近平系列谈话以及《纲要》和《意见》这两份文件的基础上,我们的这套传统文化教育方案的设计,一方面吸收了《纲要》中对分学段教学目标的规定,呈现出“分学段、分层级”具体特点,另一方面结合《意见》中对传统文化内容的表述,在教学的横向板块上,分别进行了“思想观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文化常识”“实践活动”的具体设计。而在具体的教学理念上,我们坚持以汉字作为切入点,从汉字字源及其内在蕴藏的文化开始,逐渐深入经典,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维和精神理念,从中汲取在当代仍切实可行的道德修养养分,使学生逐渐爱上祖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邃的思想,进而身体力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行,为今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认知辨别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 总论 文化教育 教学设计 传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