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培养文综能力的指导思想与途径

    时间:2020-08-15 07:51:1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本文着眼于政、史、地三科的复习过程,,结合笔者和同行们近几年的教学感受,谈谈三科在培养综合能力方面有共性的指导思想与途径。

    一、在窥究事物特征中培养能力

    所谓“特征”是指事物的个性形态。凡特征(特点、特性、特色)都有其外在表现和内在实质,它源于又高于事物的具体性和多样性,是经过人的归纳概括而成的理性认识,是人的主观认定。凡特征(个体的、群体的)都是惟一的,不可以“张冠李戴”。高考很重视考查考生对“特征”的认知水平。什么具体特征、主要特征、本质特征、基本特征、阶段特征、区域特征、时代特征、总体特征等,都曾出现在多种题型的问句或答案中,以阶段特征、区域特征最多。三科大纲和课本所明示的重要特征以及包含在性质、结论、评价、影响等论述中的重要特征,是备考学生应当夯实的“基础”。此外,从培养思维能力和理性认识能力的高度,还需要启导学生自我探究。

    1.概括宏观事物的特征

    “综合能力立意”更加需要概括宏观事物特征的能力。区域地理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学生需要重视对区域特征从宏观上掌握,需要对同一空间范围内各个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共同影响所形成的,有别于其它区域的特征概括出来,以便比较区域差异,理解地理知识本身的空间性和时间性等特点,理解人类生产、生活等社会活动的必然性、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序性。从而培养空间思维和空间想像能力,归纳比较能力和单学科综合能力。

    20世纪初,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仅有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这一基本特征。学生可以以横向并列关系和互为因果关系为主,从宏观上概括为下图:

    基本(根本)性的阶段特征,往往因由深刻,表现多样,事有固然,但教科书对此很难集中表述。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源于、活于又高于教科书的内容,独立思考,调度重大事实和重点知识,重新构建自己所理解的知识体系,做到纲举目张。上表很有复习课的特点和复习课的风貌。它包含和培养了哪些能力,可从多方面深思。总之,它是较高水平个性化综合能力和创见能力的结晶。

    2.发掘隐蔽分散的特征

    “发掘”是指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事物是隐蔽分散的,才需用去发掘。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德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阶段,其特点有:1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同时又保留了某些封建残余。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和先进设备的采用,使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后来居上,超过英法。3出现了集中程度很高的垄断组织。4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侵略性最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之一。5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发掘这种类型的“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开阔的思路,多样的视角,以及深入思考,纵横联想,合理归纳提炼等能力。本例的启发是:表达出来的是理性认识,每个特点只能三言两语,精练准确,依据事实,又不罗列事实(有别于论述或论证)。

    3.对比似无却有的特征

    这种特征在政、史、地的学科知识体系中是很多的,它们是通过联系对比出来的;它是隐性的特征,通过“比”才能“显现”出来。例如:日、德两国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在本质上一样,但又各有特点。德国有纳粹党,希特勒依靠此党的活动自下而上地登台,他先夺取政权,形成战争策源地,再扩军备战,然后发动侵略战争。日本是天皇体制,没有法西斯党,法西斯主义的核心力量在军部,先有军队,先发动侵略战争(九一八事变),后于1936年夺得政权,成为战争策源地,再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把这些零散的实质性内容做归集对比,进行综合思考,就找出了一种带体系性的特征。

    政、史、地的学科知识中各包含多少特征、什么样的特征,无需量化。以上精选了“宏观事物”、“隐蔽分散”、“似无却有”三种类型来培养学生的能力,确实典型。复习课上应当看重“窥究特征”的能力和水平,看重教学指导思想和培养途径。

    二、在驾驭知识系统中提高能力

    知识发生能力,知识是解题的依托。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指政、史、地三科所涉及的自然法则,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对它们进行新的系统化,是培养单科综合能力和跨科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1.再造知识专题系统

    近几年的事实证明,“以问题为中心”的文综试题,大多要考查知识专题系统。试题中跨学科内容的基本方式是专题体系。凡是突破课本章节切割、将若干同类的或相关、相似的知识内容归集在一起并达于理性认识的,就成了专题系统。例如:人文地理中的非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可以整理成两个很大的专题系统;其中可再生资源又能分别类聚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个较小的专题系统;还可以再小一点——土地资源,其要点图示如下(也可以表达成文):

    再看一个以理性思维能力为核心、提炼理性认识的例子——中国封建社会必然衰落专题:

    a.封建时代最主要的上层建筑——君主专制统治制度在多方面空前加强,又同时都走向腐败。

    b.资本主义萌芽及其缓慢发展,从经济基础上表明封建社会开始衰落。

    c.“均田”,表明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已触及到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个根本问题。

    d.以黄宗羲的民主思想,《红楼梦》鞭挞封建礼教、要求个性解放为代表,封建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专制等),受到空前猛烈的冲击。

    e.平倭,西方殖民者侵华,封建王朝被迫闭关、封海、锁国。从对外关系方面表明古老的封建制度衰落。

    本专题把知识和能力都理性化了,在文字表达方面也非常接近高考非选择题标准答案的要求。

    专题的变换重复使用对各科教师都不陌生。传统的、非知识搬家型的专题,仍然可以继续发挥其效用。新一轮高考命题改革,要求教学在“专题”方面也要创新。所以,今后搞单科或跨学科专题应体现四种意识和四条原则,它们是:现代意识、时事意识(政治时事、地理时事)、素质教育意识、跨学科综合意识;知识的浅显性原则、宏观的重点性原则、视角的新颖性原则、阐释的道理性原则。

    2.梳理基本线索系统

    线索就是社会现象之间的基本联系。在政治、历史、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各有各的线索。综合起来看,人文学科的线索有三个共同点:1线索的客观性,它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线索的限定性。它的空间范围、时间范围、联系范围、作用范围,都受特定条件的限制,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3线索的可知性。它可以被人们认知和运用。线索是人的“主观认定”。人们主观认定的线索可能相同,可能不同,可能大同小异等,这要由人的知识因素和能力因素来决定。

    就线索的性质和作用而言,只有基本线索和非基本线索之别。主要线索、主导线索、主体线索、主要矛盾等,都属于基本线索。基本线索最富于综合性。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近代历史舞台上奋斗了三十多年,主要活动有几条线索,其基本线索四个字:民主、共和。梳理这条基本线索是:1从兴中会到中国国民党的组建,思想条件是民主共和或维护民主共和;同盟会的纲领为集中表现。2民主共和思想掀起了中国社会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潮流。3实现民主共和的基本途径是武装起义,武昌起义胜利了。4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5民主与共和都不彻底,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内因。6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进行了维护共和的斗争。7新文化运动是民主共和的政治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和深入,并掀起了第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8孙中山确定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合作。这样梳理的结果就看到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一部探索史。

    梳理基本线索所含知识系统时的能力含量是:

    第一,掌握了运用基本线索贯串重点要点、提挈宏观整体的能力;

    第二,理解了运用基本线索体现来龙去脉、活化内在联系的能力;

    第三,体会了运用基本线索表达发展方向、揭示变化规律的能力。

    3.熟悉课内目录系统

    “目录系统”应当包括章、节、目三级标题。三个学科目录的呈现形式不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一致的。这三级标题基本上抄自各科的教学大纲,系统全面,保证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是“体系”之最基本、最首要的框架结构。它们既做宏观控制,又向微观伸展,是生发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

    章题 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史事,观点,结论,阶段特征)

    第一节 鸦片战争(史事,概念)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事实)

    2.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事实,论断,概念)

    3.鸦片战争的经过(事实,过程)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影响(事实,论断)

    4.中英《南京条约》(事实,概念)

    5.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观点,结论,特征)

    6.新思潮的萌发(论断,观点,特征)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史事,概念)

    7.英法发动侵略战争(事实,观点)

    8.《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事实,概念)

    9.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观点,事实)

    10.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事实,论断,概念)

    例中:1章节目共14个标题,分三个层次,合理推进,因果联系,逐步深入,过程完整,以目题为关键,向课文伸展。这三级标题在全章的基础知识和网络体系中有“四定”作用,即定时空、定内容、定结构、定性质。2中国这二十多年历史的主题是什么?基本线索是什么?阶段特征又是什么?三问的答案是相同的,即章题所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开始发生了根本变化,使所有子目除“辛酉政变”一事外,都同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相联系。3特别是各题后括号内对有关的标题做了多方位的深刻分析,很具新意,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同时还告知:历史科三级标题的类型有七种:过程型、史事型、概念型、结论型、论断型、特征型、综合型。大多为综合型。

    熟悉课内的目录系统是学科内部综合的一个重要环节。1利于培养宏观控制基础知识、纲举目张的能力。2利于运用三级标题本身所表达的史事、概念、结论、观点、论断和特征,以提高对相关内容的理性认识。3利于根据三级标题来确定阐释历史或解答考题的思路与方向。

    4.自制图表网络系统

    运用图表的方式将学科知识重新系统化,促进能力培养,效果很好。例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的差异性,又散又杂,同多方面知识相关联,可以制成知识网络式图示:

    又例:

    拿破仑帝国兴亡的经过

    图表有复习课的特点,又适应学生的认知心理,他们乐于接受,又乐于自制。而其要点是贵在自制。自制图表时需要独立思考,捕捉信息,纵横联想,分析概括,提炼综合,入繁出简,以简驭繁,既抽象,又形象,是调动学生自行探究的有效途径。

    三、在活化知识结构中训练能力

    “知识结构”是指人文学科体系中各种要素的构成形式及其内在关系。“要素”与“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可以“构成”怎样的知识结构却是人的主观所为。高考大部分选择题和所有非选择题,都考查知识结构和考生重新组给知识结构的能力。因此,备考学生在熟练掌握课内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还须别出心裁,自行探究并构建各种类型的知识结构,包括适量的跨学科综合的知识结构。结构之多,难计其量。强调“活化”,是为了培养能力。

    例:世界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的结构如下:

    此种图形结构很常见,其能力含量是:要求学生善于抓住基础知识,抓准重点要点,在做了主观努力后,加工提炼,简明扼要,用恰当的形式,把散杂的内容条理化、序列化、特点化和整体化。它利于记忆,又利于运用时准确取舍。它体现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功夫,很实在、实用,是摆脱死记硬背困扰、进入了“会学”“会用”的阶段。过程是培养能力的载体。优化复习过程才能提高基本能力;为了培养综合能力,必须重视基本能力。

    又例:康梁维新变法活动的逻辑结构是:招徒讲学→提出理论→公车上书→创办报刊→组建团体→进行论战→激荡全国→参与变法→昙花败落。

    这个实例也很平常,但比上例前进了好几步。究此逻辑结构的能力含量是:它源于、高于、活于课内的表述,抓住了事件事态的必然性、顺序性,思路开阔,胸有“维新”全局;善于依托事实又不罗列事实,依托过程又不罗列过程;深入浅出,归纳概括,突出重点,上下联系。充分利用课本是培养能力的主要渠道。

    四、在追寻因果关系中生发能力

    人文学科所记叙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其客观规律。所谓“过程”,用哲学观点来说,是原因——经过——结果的演变过程;“规律”既存在于因果关系中,又支配着因果关系。重视因果关系是优化复习过程、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点,又是文综试题所侧重考查的目标之一。

    1.懂得原因的四个特点

    三科共有的特点是:1自身存在的客观性;2纵横关联的多向性;3对于过程的制约性;4人们认知的主观性。这四性是统一的,但能否统一好,要取决于人的主观认知能力。“能力立意”的试题,更多要考查考生的主观认识能力和理性认识能力,所以,“分析、说明成因”就成了应用的重点目标之一。

    2.了解原因的主要类别

    ——按哲理分类有:内因和外因,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必然原因和偶然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等。

    ——按知识领域分类有:经济的原因,区域差异的原因,人类生存自然环境的原因,国家政权的原因,科技文化的原因,民族传统的原因,阶级关系的原因,等等。

    ——背景、根源、条件、矛盾、目的,在很多情况下也是原因。

    其中,最需要注意的是“主要原因”。学生失误点之一是乱用“根本原因”。所谓“根本原因”是指在同一事物中同时存在的若干原因中,影响全局、起决定作用并带有必然性的原因。“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通常所说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阶级根源”、“固有矛盾”等,一般都是根本原因。学生的失误之二是乱用“社会原因”。社会原因在试题中并不少见,因为它综合性强。上面按知识领域分列出来的种种原因,都属于“社会原因”的组成部分;试题设问中的社会原因一般只考查其中的几个方面。现在又爱说“人文原因”,其实就解题而言,它同社会原因的含意是一样的,但更侧重于人为因素。

    3.掌握经过的基本要素

    确切说,凡完整的历史过程应该是综合了“原因——经过——结果”的。“经过”本身不含它的前因后果,只是完整过程中的组成部分。事件事态的“经过”所含内容丰富,不重样,不重演。课本表述的基本思路是:兴起→发展→高潮→转折→结束,大多采用夹叙夹议的笔法。学生要掌握“经过”的基本要素:1时空顺序不乱;2纵横交织合理;3分期划段恰当;4重要事实突出;5进展方向明确。“进展方向”是重点,是理性认识,包括事件事态的本质属性、进步趋势、必然走向等。凡考过程和经过的试题,肯定要考及“进展方向”,不会就事论事的。

    4.抓住因果关系的重点

    有原因、有经过,就必有一个或几个相对应的结果。“果”是客观的;“果”分大小、有主次;“果”有固然,也有偶然,还有同人们意愿相反的结果。前事之果可以同时成为后事之因。“影响”是结果的向后延续。要特别重视那些对人类社会发展有进步意义的“结果”、开创性的“结果”。

    因果关系的表现:一因一果,一因多果(或同因异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互为因果,系列因果等。下面用实例说明常见的重点难点。

    对多因一果的追寻与综合思考(表见下页)

    图内有客观实体的原因(历史的、民族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政权的、军事的),也指明了部分哲理上的原因。所有的“原因”都围绕“统一”这条主导线索,共同作用于统一的历史过程,最后集中于一个结果——大统一。这个结果的延续即积极影响,加速了意大利资本主义发展,又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

    综合考试要求多角度、多层次地运用知识和观点,更强调综合地运用知识和观点。上面的论述证明:一因是一种角度,多因是多种角度;一种因果关系是一种层面(层次),多种因果关系是多种层面。学生在理性认识、主观论定和综合思维这些能力的深度与高度上,在因果关系中分析中是最为重要的。

    【收稿日期】2002年5月

    【作者简介】杨子坤,男,1934年,湖北人,北师大附中特级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 蔡世华】

    相关热词搜索: 指导思想 途径 培养 能力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