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学校管理改革

    时间:2021-03-02 08:03:4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必然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过渡。由于经济发展和国情差异,各国推行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不同特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给高校带来发展机遇,也带来挑战。加快高校管理改革,创新高校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提高教学质量,实施创业教育,对稳步和健康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管理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已成为必然,由于我国体制和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既有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意义,更有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特点的必要,深化高等学校管理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稳步和健康推进的重要保障。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特点

    高等教育大众化源于马丁·特罗教授。马丁·特罗(Martin Trow,1926-)是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特罗教授以战后美国和西欧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些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问题,逐步深入地阐述了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的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的基本观点。他认为,在适龄人口达到15%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时,高等教育由精英型转向大众型;当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50%时,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首先在美国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先后实现,东南亚各国为满足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速推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国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具有不同的特点。

    1.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表现

    发达国家主要是指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达国家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一是扩大高校规模;二是高校数量激增、广泛分布;三是高教体系多样化,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和多种教育形式的高教体系;四是经费来源多样化。美国高校从1947年的1749所增加到1994年的3630所,构成一个遍布全国的社区学院体系,同时,出现拥有数十万人的巨型大学。在办学经费上,逐渐形成政府拨款与企业资助多样化的财政体系。1990年美国的高教经费中,联邦拨款占12%,州和地方政府拨款占30%,社会捐助达8%,学费收入占24%,学校创收占26% [1]。

    2. 东南亚国家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策略

    20世纪60~70年代,东南亚各国为满足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加速高等教育的发展,他们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措施有:①老校挖潜与兴建新校并举;②鼓励私人办学,放宽对私立院校的控制;③创办开放大学,办学形式多样化;④放宽招生政策,入学途径多样化 [2]。东南亚国家首先给原有高校增加经费、设备和师资,增设专业,逐年增加招生数,与此同时,各国还新建了一大批高校。菲律宾和印尼等国,私立院校在满足广大民众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泰国创办开放大学获得成功,并改革招生政策,使高等学校的入学途径趋于多样化。

    3.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及其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同时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盼望子女受到高等教育,让知识“改变命运”的欲望增强,对高等非义务教育上学缴费的观念逐步接受,因此,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和政府决策。2001年到2006年5年间,中国各类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翻了近一倍,毛入学率达到22%,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3]。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但面对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经济形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由此,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一方面,出现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使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能为更多的民众提供机会和服务;另一方面,也出现了政府意志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之间多方面的错位,从而引发了诸多急待认清和解决的问题。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学校管理的对立统一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推进高校教育大众化的举措。普通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喷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导力量,为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大众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高校扩招后,筹资渠道单一,办学经费紧张,教育资源严重紧缺,教育质量滑坡,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脱节,毕业生就业困难等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高等学校的管理面临巨大挑战。

    1. 教育资源紧缺,信贷风险凸显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启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之后,缺乏外延式发展来适应规模增长,通过扩大现有高校的招生规模来满足迅速膨胀的入学需求,导致高校盲目扩大规模。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的校均规模已经达到11207人,全日制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校均规模也达到了7557人。在校生2万人以上规模的高校随处可见,致使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资源严重紧缺。南京市近年来每年扩招新生6万~7万人,高校学生的生均教学用房下降了2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下降了6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下降了22平方米,生均图书数下降了33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经费下降了500元 [4]。为缓解学校资源紧张的矛盾,65.8%的高校进行了校区的新建、扩建 [5],高校信贷规模急剧膨胀。目前高校资金虽有多种来源,但真正能够用于还贷的资金主要是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住宿费收入。还贷资金来源渠道较窄,并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约束。据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调查,南京高校建设投资借贷率超过80%,如果按照其目前的财务收支测算,仅靠其每年的收支结余,是难以按期归还银行贷款的。对银行信贷依赖度过高,一旦高校收费政策发生调整,或国家财政拨付政策有所变化,高校的贷款风险将更加突出。

    2. 教师数量不足,教学质量滑坡

    为了应付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我国高等学校采取的措施是挖掘现有师资潜力,提高师生比,加大教师的教学工作量。2001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教育部直属71所大学,平均师生比达1∶18,个别学校高达1∶(30~40)。师资不足导致教师工作量过大。在湖南省高校中,教师每周20课时的十分普遍,有的甚至高达每周40课时,一人承担3门课以上的教师占60.2%,最多的达6门 [6]。师生比的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之间是有限度的,在国际惯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一般认为师生比为1∶14对效益和质量最为适宜,如果超过这一标准,教育教学质量就难保证。教师教学工作量过重会导致教师疲于应付,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研究和知识更新,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前几年轰轰烈烈的高校合并和升格潮,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质量的下降。许多教师通过高校合并,从低档次的学校进入了高档次的学校,教师水平和素质很难达到相应学校的要求。

    3. 专业无特色,学生难就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高校毕业生迅速增加,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究其原因,除了传统的就业观念、就业制度需要更新外,更重要的是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千篇一律,未能体现不同层次、不同学校的传统特色,部分学科专业甚至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2006年进城务工农民的月薪平均预期是1100多元,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平均预期仅为1000元 [7]。大学生身价不如农民工,表明高校的专业设置确实有问题。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结构和劳动力需求结构不一致,学校缺乏正确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人才培养的雷同与千篇一律,降低了大学生整体就业竞争能力。

    4. 办学理念僵化,教学管理滞后

    大学的办学理念是一所大学在多年的办学历史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办学思想基础,是一所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基石和本源,支配着大学的发展方向。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由于国力制约,实行的是精英教育模式,学校教学和管理围绕精英教育办学理念进行,培养的是理论性、学术型人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告别了免费上学,国家负责分配工作的精英主义时代,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学校办学经费紧张、资源匮乏,大学学科专业设置和招生状况逐步转向以市场为导向。但是,目前普通高校还受精英教育办学理念的影响,教学管理改革严重滞后,如课程和专业设置关注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忽略了大众化,力求直接服务于社会需求,教学运行机制缺乏弹性,不能满足学生参与需求,行政管理“官本位”现象严重,服务意识淡薄,行政领导岗位被作为一种奖赏,封予有学术成就的教师,教学管理队伍由一批“安置家属”组成,等等,整体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难以满足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多样化、管理专业化的需要。

    三、创新学校管理,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作为国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普通高等学校作为实施主体之一,在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既是发展机遇,又面临历史挑战。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功经验,创新管理机制,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促进发展,既是高校改革永恒的主题,更是当前高校面临的迫切任务。

    1. 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树立个性化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理念,个性张扬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高形式。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物质条件高度发达,高等教育的体系高度完善,社会形成以尊重个性为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的发展得到充分的张扬。因此尽管我国经济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充分张扬个性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特征必须予以充分体现。学校要以高尚的情怀去关心爱护全体师生员工,树立服务意识,切实为师生员工办实事,办好事,把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为广大师生员工创造一个安全、稳定、优美、文明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逐步形成团结、祥和、奋进的校园人文氛围。学校工作的中心是学生,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主旨是给个性平等发展的机会,学校要在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同时,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讲究社会共性、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引导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在教育观念上充分考虑和满足学生的特长教育,鼓励学生在某一方面冒尖,并在入学招生、教学安排和择业等方面充分体现和满足学生的需求。

    2. 创新筹资机制,化解财务风险

    近几年,为缓解扩招造成的学校资源紧张的矛盾,大部分高校通过信贷进行了校区的新建、扩建,但是由于对贷款风险重视不够,造成了贷款规模过大,给学校和银行均带来了财务风险。目前,高校贷款陆续进入还贷期限,按现行财务制度,高校难有资金按期还贷,因此,要防范和控制高校贷款所带来的风险,必须创新高校财务机制,多渠道广泛筹措资金。财政拨款作为高等学校的主要来源,政府加大投资力度,保证教育支出与国民收入同步增长是稳定教育经费的保证。鉴于近几年高等教育大众化财政拨款滞后,当前政府应该设立还贷专项资金,作为还账弥补高校还贷资金的不足。“资产置换”作为一种经营模式,是企业盘活资产,摆脱困境的有效措施,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前几年,随着高校体制改革,许多高校通过合并、联合共建,开发大学城,快速扩大了学校规模,一些学校合并后,形成几个办公区域,教学成本增加,学校搬到新校址后,原来的校区未能充分利用,或是闲置。如果能够进入市场,积极予以“资产置换”,对国家、银行和学校都是一件好事。浙江大学的“土地置换”应该说是一个积极探索,虽然引起了社会争议,但大方向应该是正确的,学校可以与当地政府协商,在不违反国家相关政策的前提下,高校不仅可以出售闲置的老校区,也可以经营新校区周边升值的土地和房产。

    3. 创新人事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我国高等学校的人事管理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适应精英高等教育建立的。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性,学校的一切事务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状态,学校根据自身承受条件申报招生计划,拟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过程,学生完成学习计划,由国家统一进行分配,学校无须进行市场运作。学校干部管理比照国家行政机关,学校的行政与教学管理工作,不加区分一律由行政定夺。由于实行“官本位”,行政权力集中,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种错误导向,教授不愿教学,而是想方设法谋求一官半职。目前,高校从校领导到各处室的一把手,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双肩挑”,有的“博士”为了想当个科长,也使出浑身解数,忘了本业废了根基。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特点和多样性的教学和服务要求,给高校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高校既要保证教学质量,又要提高服务水平,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学校管理效率。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更是一门艺术,要改变目前领导“双肩挑”,员工是“妇联”的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现状,建立一支专业高效的管理干部队伍。通过建立一些由教授参与的专门委员会,作为学校的决策机构,使教授能够参与学校决策,实现专家治校,同时,又可避免教授因担任行政工作造成人才浪费。

    4. 实施创业教育,破解就业难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笑容可掬地增加民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同时,又举起就业困难的利刃给入学者以重创。大学生就业难,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面临的普遍困境。根据我国国情,要解决目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除了国家从就业政策以及学校在就业指导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外,高等学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于破解就业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冒险精神,进行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就业教育是以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而创业教育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从目前来看,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既是理论和技术创新的过程,更是开拓和冒险精神的培养和锻炼,如何把学校教学工作和学生创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大众化教育的新课题。通过创业教育,高校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缓和或真正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必康.论美英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社会调控作用.世界历史,1999,(1).

    [2]贺圣达.战后东南亚历史发展[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

    [3]中新社报道.北京.2007-10-8.

    [4]谭振辉.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生命线.中国大学教学,2003.

    [5]南京高校大肆扩建背后债台高筑,三年增贷67亿.现代快报,2006-12-23.

    [6]张应强,刘在洲.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学质量保障问题.高等教育研究,2007,(4):20.

    [7]部分大学生身价不如农民工,提高教育质量是根本.南方新闻网,2006-4-6.

    相关热词搜索: 大众 高等教育 化与 学校管理 改革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