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我国艺术类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探析

    时间:2021-04-18 07:59:1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的知识和价值观。将通识教育融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架构中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主题的应有之义。文章探索如何建立高职院校通识课程体系,以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能够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有更高远的眼光更宽广的胸怀,以提升其生活品质和生命价值。

    [关键词]通识教育;双融合;双体系;三位一体;多元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0-0135-03

    通识教育一般是指以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对不同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为目的的教育。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技能培养逐渐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我们不断地要求学生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以便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技能,融入社会。这看似高效的人才培养方法,却使学生失去了逐步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对学生感情的升华、个性的培育、精神的培养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作用。

    在当前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对人的全面素质发展要求越来越高,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应当注重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这是高等教育适应未来社会、适应未来人才能力发展定位的必然选择。现代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是以学科建设为依托,注重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强调对学生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思维素质和应用技能的全方位培养。将通识教育的理念更好地贯彻到艺术设计高职院校的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艺术设计类高职教育特点的通识教育实现途径,这既是艺术设计高职教育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更是艺术设计人才个体长远发展的需求。

    一、主导原则

    主动适应社会需要,自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促进学生在思维、表达、沟通、协调、创新等多方面能力发展,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精品课程,推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经济管理等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拓展知识视野,认识不同学科的理念和价值;提升对人类共同关心问题的触觉;建立判断力及价值观;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和融汇发展的可能,发掘终生学习的潜力”[1]。

    二、课程体系建设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深化艺术修养,提高人文素质,拓宽思维视野,养成批判的精神和创新的勇气。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应包括以下五大模块。

    (一)成立人文通识课程工作室(素质育化工作室)

    目前,国内外艺术院校通过“工作室制”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是普遍做法。以文化引导设计,在设计中融入文化也慢慢形成共识。“工作室制”强调自立、自主的教育精神和自我教育的过程,在开放的环境、开放的氛围中,师生共同工作,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这种模式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能提高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思维和教学组织能力,有利于形成高效、竞争的教学局面。这对于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设计人才来说,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素质育化工作室是借鉴专业工作室,整合人文通识课程各领域的资源,建立一种制度化组织,旨在克服各专业(课程)相对松散、各自为政、融合不够的弊端,做到首先从内部融合,形成利益攸关体,然后到外部融合,建立彼此合作、共同教学的育人模式。

    通过整合素质育化课程,建立素质育化工作室,由内而外,与专业工作室形成“室与室对接”的“双融合”新机制。这是联合做大做强,真正实现“设计·文化”相辅相成,培养德艺双馨、心灵手巧的高素质技能型工艺美术人才,积极构建“全面培养人,培养全面的人”育人体系的有效路径。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范式

    在校级层面推动下,对素质育化通识课程进行全面整合和系统设计,构建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课程范式。网络教学采用自主选择式,以传授基础知识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自学能力;课堂教学采用专题互动式,以问题解析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协作能力;实践教学采取参与体验式,以興趣为驱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大力发展学生社团,通过学生的社团活动,配合“三位一体”的课程范式。

    与之相配套,深化教学评价方式改革。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学形态,探索多样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建立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为指导,通过二级督导,加强对教学各个环节的监控,以教学设计、课程评价、作品展示、学业报告书、学生反馈为主要监测点,开展教学质量控制。

    (三)建立人文师资库

    人文兼职师资队伍是多元融合课程体系的重要补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全面培养人,培养全面的人的“双融合”育人模式为统领,以提高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批判精神、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为核心,按照“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与素质育化课程相互渗透、做人与做事相互统一的“双融合”课程体系要求,紧密围绕学院建设目标与发展实际,积极整合资源,壮大学生人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建立人文学科素质教育师资评聘、管理、激励工作机制,努力实现艺术类学生人文学科素质教育工作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融合,教育内容的宏观性和微观性互补,逐步形成层次较高、结构丰富的人文学科素质教育兼职师资库,为提高学生人文学科素质教育工作质量和效益提供有效的师资补充。

    人文学科素质教育兼职师资库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择优入库,资源共享

    从全省高等院校、文化艺术行业、科研院所和社会选聘优秀人才担任学院人文学科素质教育兼职教师,打造师资信息平台,优化艺术类学生人文学科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为江苏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的人文学科素质教育提供师资服务。

    2.结构合理,素质优良

    适应“双融合”课程体系的要求,涵盖多学科研究领域,既满足艺术类高职学生人文学科素质教育工作实际需要,又符合新形势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工作发展趋势。一般由专家、教授、领导干部、企业家和社会杰出人士组成,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造诣,实践经验丰富,能够承担相应的教学工作。

    3.规模适当,动态管理

    具有一定数量规模,对专职师资队伍进行必要的补充,满足艺术类学生人文学科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坚持实行开放式、动态式管理,适时补充、调整、更新,积极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领导干部等作为人文学科兼职教师,并与原有的专职教师师资库相结合,建立健全文化类、哲学类、民俗类、鉴赏类、设计史类为主要板块的通识课程体系。

    (四)创办人文通识讲堂

    构建以人才专业能力培养和人文通识教育“双融合”的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与素质育化课程相互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补充,专业课程与素质育化课程相互渗透。在此基础上,着力贯通专业视域和人文视域,以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社会责任感、独立批判意识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为目标,为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的课程。

    在此原则指导下,定期邀请社会知名学者和高等院校的研究专家来校讲学,每学期安排3-4期,每年6-8期,每期2个小时。课后首先由负责部门牵头,联合图书馆,以系部或团委为单位,组织学习讨论会,然后整理讲学文稿,汇集成册。

    (五)开设人文公选课

    人文教育强调的是以思考、理智、判断能力为主要特征的智识,不是某种领域知识。通识教育课程应立足于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方法;在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心智培育和知识拓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四种能力:专业能力(创意思维、创新能力、审美能力、专业知识、相关技术)、方法能力(信息素养、问题发现、思辨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表达沟通、工作计划、团队合作、组织实施)和综合素质(文化素养、艺术修养、职业道德、健全人格)。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基础,以提升艺术修养为方向,可设置以下五个课程模块。

    1.文化传承与文史经典

    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方面的经典研读课程。中国文学包括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两个方面,史学经典指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史学家的经典作品。

    2.哲学智慧与批判思维

    哲学和宗教经典的研读课程。进入此模块的经典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中国哲学经典,一类是西方哲学经典,一类是宗教经典,旨在帮助学生找到一条进入哲学家的思想境域的门路。

    3.艺术修养与审美养成

    艺术实践类课程包括艺术鉴赏与艺术创作。进入此模块的艺术门类主要有音乐、戏曲表演、绘画、雕塑与陶艺、影视、书法、话剧与朗诵等。

    4.科技进步与伦理关怀

    关于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人类生命的科学与伦理问题的研讨性课程,范围包括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及生命伦理学。关于科学与技术的思想基础和历史进程的研讨性课程。重在展示数学思想史、自然科学思想史和技术原理史,以帮助学生领会数学和科学思想的要点,形成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的精神。

    5.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

    关于西方文明及其他重要文明的研讨性课程。重在拓宽学生在文明比较方面的视野,从而较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历史演变和文明多元发展、冲突、整合及其在当代的意义,包括中国文明史、欧洲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课程。

    三、实践经验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全面培养人,培养全面的人”育人体系总目标,结合高职艺术院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总要求,对全院公共文化课程进行改革和重新定位,全面实践“双融合”育人理念指导下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上,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网络自学、课堂讨论、课后实践;在教学理念上,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争鸣为特点;在教学资源上,整合网络资源、教材讲义、实验资源。 这种方式真正践行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笃行致用的能力。

    为配合“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学院搭建了以网络为媒介的课程信息平台,共计上传一百多门体系完整的网络课程。学生可通过信息平台进行网络自学、上传作业、互动解惑等,师资团队可通过信息平台掌握学生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课程共建,实现了素质育化课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信息化。通过搭建平台,学生破除理论与现实的壁垒,解决问题、反思所学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为展示丰富多彩的、具有美院特点的实践成果,学院建立了多维度、常态化的展示模式,即一年一度的课程建设综合展,一学期一次的学科展和不定期的项目展。综合展以“课程缘起”“优秀作业”等四大板块通过静态、动态、新媒体这三种形式集中展现;学科展以“新生自画像”“成长的校园”等为主题,通过手绘、招贴、思维导图、报告书、表演等进行多样化呈现;项目展有社团展、文化艺术节、“学生自我展示一条街”、社会实践报告展评等十几个经典特色专项。

    在“双体系”育人理念提出并实践成功后,学院又适时提出了“多元融合”的理念,提倡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相融合、科学技术与人格修养相融合、课堂教学与社会能力培养相融合。建立人文师资库,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形成层次较高、结构丰富的人文学科教师梯队,为提高学生人文教育质量和效益提供有效的補充。

    四、意义与价值

    在哈佛大学的课程体系中,通识课属于校方指定必修课,非选不可。这是大学主动为一个年轻人的四年求学生涯开出的一张关键处方,代表了一所大学对于知识与教育最基本的哲学与态度:一个人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些什么?什么知识或方法是每个学生都应掌握的?大学最希望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2]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通过通识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对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深切的体验与感受,能够在与自然、自己的对话中感受到幸福。

    尽管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唯一的解药,不是总会毫无例外地隐藏在西方的某个角落”[3]。但通识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理应引起中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如果没有对通识教育国际化的认同,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话语权,从而也就损害国际交流的成效[4]。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也迫切呼唤大学实施通识教育,传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使通识教育融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架构中,从而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通识教育也是“大学精神”以课程为媒介的实现方式。现代大学大都贯彻和践行着“民主、科学、真理、正义、自由、宽容”的大学精神[5],这种精神不仅需要完善合理的大学体制来保证,更需要与之相呼应的课程体系来实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力图把学生培养成崇尚科学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义、尊重他人、善于沟通并能“仰望星空”的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陈洪琳.赫钦斯的高等教育思想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启示[J].文教资料,2008(3):115-118.

    [2] 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 刘东.诸神之争与通识教育[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2016.

    [4] 赵慧.中国高等职业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

    [5] 杨冠英.关于大学精神的培育问题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6):38-40.

    [责任编辑:庞丹丹]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