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浅谈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时间:2020-03-30 07:52:1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革开放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辩证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改革开放不是主观发明,是顺应了历史规。正确把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發展 人民的历史选择 社会辩证发展

    作者简介:何金娥,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4.116

    科学社会主义自创立以来,受尽磨难,曲曲折折,经历了很多失败和挫折,同样也取得很大的成就。回顾一百多年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唯独中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笃定前行。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诸多的困难,中国实行伟大的改革开放,从此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为什么中国会选择改革开放,除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的探索努力,究其背后还有一个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规律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拼搏。

    一、改革开放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中国关起门来闭门造车,而是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历史渊源。从中国共产党创立起,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探索,中国的命运和前途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紧密相连。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传来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的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短暂的春天,与之相对,中国工人阶级的不断壮大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在远东的一个支部,受共产国际领导。中国的革命道路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一部分。

    在革命时期,中国革命主要以俄国的十月革命道路理论和经验为参照,这也是共产国际长久以来的原则。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更多的是苏俄革命道路的再读。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国际不汲取失败的教训,反而来指责中共缺乏经验、不够成熟,片面强调苏俄领导人列宁、斯大林等主要领导人对中国革命形势的判断和理论认识的主要意义。比如,革命道路上要求中国革命走苏俄的城市中心革命模式,忽略中国的实际国情,盲目照搬苏俄革命道路。后来由于王明、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路线,致使中国共产党陷入被动局面,被迫长征。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依旧是跟随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的步调,照搬苏联模式。斯大林时期,政治上高度集中,缺乏民主;经济上搞计划经济,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上搞个人崇拜,思想僵化。这些对中国建国初期都不能算是有益的、正面的历史经验。其高度中央集权制的范围不仅是经济、政治和文化无所不包,甚至力图一直延伸到个人思想深处。 必然导致的是无限制的领袖专权、个人崇拜。 按照苏联模式,经济上注重国家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得不到较好的发展,致使农业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相对较少。而中国又是人口大国,这样以来,人均生活消费品占有率更低,不能保证人民的基本物质生活水平。当时,中国不单是对苏联政治上的依赖,还依靠苏联的“经济援助”,1960年,苏联因种种原因突然要撤走专家,停止“援助”,对正逢自然灾害的中国,无疑是雪上加霜的。

    斯大林政治清洗,解决苏联社会存在的矛盾。还提出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的观点。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也要“阶级斗争”,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这种主张从苏联到中国在实践中都造成了巨大的错误。面临这种相似的形势,苏联和中国都进行了改革。

    苏联的改革最终让苏联脱离的社会主义道路,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外部因素,可以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客观上给中国上了一课。中国共产党汲取教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中国始终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四个自信”,树牢“四个意识”,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努力奋斗。

    二、改革开放是社会辩证发展的必然选择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辩证发展的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并贯穿于其发展始终,在无数矛盾中起决定人类社会性质、结构和发展方向的主要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辯证运动,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体现人类社会递进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又受此规律的支配。

    “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在这种情况下,全国上下有志之士都意识到除改革之外,别无办法。经过一个短暂的思想徘徊,尤其是通过1978年的真理标准的思想解放大讨论之后,改革开放呼之欲出。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并指出此时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根据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所以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改革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部分环节和制度,同时与经济改革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也要做适当的调整。

    改革从经济领域开始,然后扩散到其他领域。而经济体制的改革又始于农村,农村始于农民的自发行动。没有哪一种力量比自发更有爆发力和感染力,当农民切身地感受到从中受益,国家又以各种文件和政策支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得人心,全国短短几年就普及了这一政策。事实证明这一新的政策能迅速调到农民的积极性,与农民相关的农村生活、农民观念意识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正是这一农村制度的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并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马克思认为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上起过重大的作用,促进了社会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摧毁封建主义、专制主义,为社会的普遍解放创造了物质条件。过去40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不同程度上催化了新的阶层和新的经济势力,摧毁了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普遍贫穷基础上的相对平等。经济上不断的改革,自然会要求政治与之相对应的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全面深化改革,调整不适应社会发展中的社会关系,使之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坚持完善和发展人民民主政治,支持和保证人民群众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制度,建立和完善党领导下的协商民主制度,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造性解决了我国多民族的管理难的问题。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崭新的时代起点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越来越多地表现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仅限于物质的满足,开始扩大到精神领域、生态环境领域。不平衡不充分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中国还有一部分人口没有摘掉贫困的帽子。党中央迅速提出打一场“精准扶贫”的攻坚战,在脱贫机制上不断的创新调整。举例说明,脱贫不仅仅是给予简单的物质扶贫,而是通过一对一的帮扶,对于有劳动能力却无所作为的贫困群众应减少资金和物质的直接给予,着力引导其增强脱贫的参与性和能动性;对于“因懒致贫、因赌致贫、因婚致贫、因子女不赡养老人致贫”等不良现象,要因户施策,教育惩戒,杜绝不良导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精准扶贫不只是为了一时政绩,暂时给予帮扶对象物质扶持,重要是从致贫的原因抓起,搞清楚致贫的原因,彻底让贫困群众脱贫。社会矛盾的不断解决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而社会矛盾的不断变化发展,又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是社会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直接的创造者和决定者。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受欺凌和屈辱。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前赴后继、奔走呼号、为国捐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顽强战斗、奋勇拼搏,不断夺取新的胜利。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基本制度。

    党和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走了不少弯路。建国初期,由于国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为保卫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果实,开始着重发展工业。“一五”计划 的提前完成,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中国人民为国家的发展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短短几年时间,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使党和人民对共产主义满怀信心,全国上下干劲十足,力争上游,要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还产生了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想法。随后的十几年,国民经济增长缓慢,农业和工业产业结构失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农业,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特别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是党和国家领导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严重受挫,人民迫切要求党和国家的工作重要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在这种情况下,不改革国家没有出路,民族没有未来,改革是人民的迫切要求,是人民的正确选择。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战略政治眼光,清醒地看到这一历史现实,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和人民的愿望出发,大胆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带领全党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小岗村农民大胆实行“大包干”,签下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书,创造了“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用具体事实诠释着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改革开放是绝不是历史偶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注释:

    张光明.社会主义主义优西方到东方的演进——从马克思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思想史考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243,244.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07-02(01).

    相关热词搜索: 必然性 浅谈 中国改革开放 历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