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光与影的纠结

    时间:2020-04-27 07:53:2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在现代文学史上散文创作兴旺,名家众多,尽管如此张爱玲仍以薄薄的一本《流言》在众多的名家之中独树一帜。本文立足于其散文集《流言》中的作品,尝试探讨了其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从其对人性的深刻揭示,阴暗与明亮的参差对照,等方面入手使其艺术魅力完整的呈现。

    关键词:张爱玲 流言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1-0164-2

    《流言》是引一句英文,writter on water ,是说它不持久,而又希望它像流言一样传得快。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本散文集并没有辜负作者当初的期望。它发表至今几十余年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赞不绝口。究其原因与其所呈现的独特的艺术特色是分不开的。独特的艺术魅力赋于其旺盛的生命力,使其历久弥新,经久不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流言》世界,看看其魅力之所在。

    一、 冷眼旁观—对人性的深刻揭示

    苏童曾说道“张爱玲冷眼看世界的态度就是冷眼看旗袍的领口的态度,这样的目光无法悲伤也无法欢喜所以它冷静而客观。”在精神的世界里她是生活在尘世之外的,她总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冷冷的看着世俗的纷争,客观的揭露出芸芸众生阴暗的人性,凡俗的人生本质。令人敬佩的是她不仅将解剖刀指向了大众同时也指向了自己,坦诚了自身的人性弱点显得真实而自然。

    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人都缩在自己封闭的躯壳里对现实麻木不仁。而张爱玲在散文中却以一贯冷眼旁观的作风,冷静而挑剔的目光审视周围人群,从而发现人性中自私盲目的一面。摘掉了世人脸上的假面具,还原了凡俗而真切的女性心理世界和生活形态。如:《烬余录》中的各色女人在大难临头的时候所考虑的竟然是没有合适的衣服穿,在战火硝烟中逃命的紧要关头也不舍弃最显焕的衣服。深刻透彻的反应了一个女人的虚荣心是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被遗忘。在女性心里与其丑陋的活着,倒不如美丽的死去。作者笔下女性人物的生活态度恰恰映射出了整个女性心理,揭示了外在对于女人的重要性,体现了女人虚荣的本性。对于女性心理的揭示除了对女性虚荣心入木三分的刻画外,在《谈女人》中同样能够看出其端倪。她说道:“你的女人猛然提出一个问句她的第一个回答大约是正史,第二个就是小说了。”可见身为女人的张爱玲对于女人的了解之深刻。能够从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就简简单单地道出女性的本质。除此之外,在文中还可以看到对人性阴暗面的着力剖析。《烬余录》中,面对香港战争中死去的病人,年青的看护非但没有感到一丝的哀伤与同情,反而是大家都为他们的死欢欣鼓舞,这些自私的人却依然能若无其事的活下去,并学会享受战争状态下那份及时行乐的快感,多点刺激,多点放纵。文中作者揭示了世人自私、麻木的人性弱点,显示了作者对人性力透纸背的透彻了解,使人回味无穷。

    对于自己她也毫不留情的进行了一番揭示。《烬余录》中我们看到了战争中她的不负责任,没良心,《童言无忌》中她同样直截了当的坦诚了自我人性的阴暗面,但读者看后不但不会对其表示鄙夷,反而会对其的勇气可嘉表示佩服,同时也学会暗自自省,将其作为一面镜子进行对照,映射出自身流露出的人性中的弱点。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钱的态度是一学会了拜金主义这个词就坚持认为自己是拜金主义者,直言不讳自己对钱的喜爱,《私语》中,作者更是立志要比林语堂更出风头,尽管带有自嘲的意味,但她仍然说出“出名要趁早”,让读者看到了其言行一致的一面。散文中尽是客观率真的自白,毫不讳言对金钱的热爱,对功名的追求。她对人性自私本质的剖析不仅对别人,也将解剖刀指向了自己,是一种清晰而直接的自我表达。具有诚实不伪,迥于传统女性书写风格的冲击力。

    在《流言》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张爱玲在笔尖上发掘种种人性的阴暗主题,虚伪,自私,麻木不仁。她把一个人世挑剔者孤傲,冷僻的目光投射到了作品中。她对人性的这种否定情绪与自身生活体验密切相关。从《私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的不幸的童年生活使她敏感早熟,而在她的生活环境中敏感早熟又使她过早积累了对人和事的否定性情绪。从而造就了文中流露出的对人性透彻揭示。然而正是因为对人性有了深刻的了解,所以她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除了揭示以外又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与理解。她的写作态度是诚恳而又冷眼旁观。她看透了人性的丑恶却并不贬斥他们。包含着她对小市民卑微而平庸的生活的深深的理解与同情,正视人生的凡俗的本质。因此文中对人性的揭示既是对人性的真实再现,也是融入了作者对人性的理解与体谅。

    二、一半明媚一半忧伤——明亮与阴暗的对照

    在散文集《流言》中,一方面我们不难发现处处流露出的作者对生活的热情,充满了生之欢悦,字里行间具有灵动的趣味性,时时有令人捧腹的效果,另一方面在这看似明亮的色调中细细品味,又能觉出沉沉的阴暗,苍凉之感阵阵袭来,令人身心俱凉,对尘世的希望化为灰烬,只留下赤裸裸的站在天底下的身世飘零。这使得她的散文流露出深深的悲剧意识,正如她自己所言在“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一边是生命的欢悦一边是是欢悦中不能克服的小烦恼,其散文给人的整体感受也正是对这句话的精典诠释,散文中不但展示出一袭华美的生命之袍,也不忘残忍冷漠的指出袍上烦人的蚤子。这明与暗,欢悦与苍凉的参差对照,也正是其散文致命的吸引力。”

    她的散文世界常从对生活的点滴记录中发现其中的趣味性。她常以自食其力的小市民自居,充分享受着自给的快乐。对生活中的小趣味带着过分的嗜好,并从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之所在。 可见她是入世的是食人间烟火的,而只有真正的入世者才能懂得尘世生活中的乐趣,张爱玲的散文也正是基于此才具有其明亮的一面。《炎樱语录》、《姑姑语录》直截了当的反映了周边人物机智风趣的生活态度与小智慧小精明,幽默而又风趣带有活泼的色彩。可见作者无论从吃穿住行的琐事还是从周围的人群中都能发现生活的乐趣。

    《流言》中类似明亮的色彩,初看冲淡调和了其阴暗的一面,但却并不能完全掩盖其间透露的苍凉。明亮或许只是为了对照出更深的阴暗。在《流言》营造的艺术世界中苍凉仍然是永远的底色,不可抹灭。她的散文更随意直接的流露出荒芜,孤独,失落,沉重的心境。如:“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正的家”(《私语》) “这时代旧的东西在崩溃,新的在滋长中”(《自己的文章》)“人是生活于一个时代里的可是这时代却是影子似的沉没下去,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 (《自己的文章》)表达了自己在这样一个乱世中的不安与恐惶,在这变幻莫测的时代背景下,一切都是不确定,没有什么是切切实实的可以把握的。同时,在《造人》中也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于未来的不确定,绝望,对于现世的悲观失望,“我们的天性是要人种滋长繁殖,多多地生,生了又生。我们自己是要死的,可能性是我们的种子遍布大地。然而是什么样,不幸的种子,仇恨的种子。”《私语》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而这种回忆也不是纯真甜美的梦,而是流露出太多的伤感,如嘁嘁切切絮絮叨叨的述说,平添了一份真实的苍凉,生活的无奈与绝望。“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作者虽出身名门旺族但那个时代的繁华热闹却是她穿着新鞋也赶不上的了,她所感到的只是家庭的一步步走向破落衰败,母亲的出走,父亲的再婚都在她幼小的心灵上刻上了永久的伤痕,这种伤痕转化为文字也就造就了其散文中阴暗苍凉的手势。

    我们看到张爱玲一面从平淡世俗的日常生活中领受着其中的欢悦,另一面她又无时无刻不陷入思想背景中惘惘的威胁。享受生活欢悦的明亮色调的同时又被四周浓重的阴暗所笼罩,俏皮机智的调子与压抑了的悲哀互相纠结着交替出现,在看似轻松的话语之下时时隐藏着悲凉之音。

    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不同于她的小说是“一步步走向没有光的所在”。在其小说世界中透露的是举世的苍凉,影影绰绰的鬼魅的阴森,带给读者一阵又一阵的凉意。而《流言》则是光与影的纠结交缠,轮翻上演。文中既有痛苦的人生体验,又有细细体察的生之欢悦,文中对世俗生活敏锐的捕捉,对人性的深刻揭示,阴暗与明亮对照的文字感受,都深深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独特的艺术特色使这水上的文字,自从诞生之日起就文如其名似的流传开去,而这流传必将继续。

    参考文献

    [1]张爱玲 著《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一》[M] 哈尔滨出版社 2003.10

    [2]张爱玲 著《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二》[M] 哈尔滨出版社2003.10

    [3]张均 著《月光下的悲凉—张爱玲传》[M] 花城出版社2000.11

    [4]许子东、梁秉钧、刘绍铭著 《 再读张爱玲》[M]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5

    [5]余子斌 著 《 张爱玲传》[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6]杨政 著 《 散文艺术之旅》[M] 重庆出版社1996.8

    作者简介:张苗(1983-),性别:女民族:汉族 籍贯:四川职称:助教学历:大学本科,单位:内江广播电视大学

    相关热词搜索: 纠结 光与影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