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0-05-19 07:55:3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黑龙江省龙江县在2006年10月参加了中央教科所立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的实验研究工作,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推动我县德育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县德育课题组开展了学校德育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活动,我们通过对9所典型学校(既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学校,也包括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到课堂听课等形式,了解到我县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制订了相应的对策,以利于今后的德育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十五”以来,我县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理论指导下,我县初步构建了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主渠道,以其它途径为补充的学校德育途径方法体系,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

    (一)德育为首的地位没有突出来

    由于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一些学校重智轻德现象很严重,重视高考、中考学科的教学,轻视音、体、美等提高学生素质的学科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道德品质的培养;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德育活动。学校的德育活动常流于形式,注重对上级临时性的应服检查,而不重视对学生长久的道德培养,正所谓“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一些学校的领导对德育不重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在做怪。

    (二)只教书、不育人现象还比较严重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一些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而轻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能力和品德的培养,即重视知识目标的设计与实施,而轻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不能通过教学活动,渗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团结合作精神教育、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教育等。一些任课教师不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文明礼貌等方面的教育,甚至对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视而不见,认为这些都是班主任该管的事,与已无关,不能发挥课堂教学德育主阵地的功能与作用。上述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没有很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任务和责任,没有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德育工作者,教育教学“两层皮”。

    (三)一些德育工作者只凭经验干工作,不注重理论学习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些政教校长、主任或班主任,认为常规工作就是课题研究,抓好常规工作,课题研究就搞好了,因此不注重课题研究理论的学习。其表现是德育活动质量不高、实效性不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善于寻找和总结规律,工作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从大处说,一些德育工作者的事业心、责任心不强;从小处说,一些人惰性强,不想事、不做事,推着干。

    (四)对教育对象研究不足

    现在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在太平盛世,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中,是在父母、祖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的,当前社会,“6+1”型家庭很好,长辈对孩子的溺爱,使其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造成孩子懒惰、自私、自傲、自负的不良品德,这些孩子把这些不良品德与习惯带到学校,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很多麻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如果对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及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品德表现研究不够,那么你进行的教育就没有针对性、实效性。除独生子女外,单亲子女、特困家庭子女、留守儿童、寄宿学生,都是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在心理上都有特征。从调查中了解到,大多数学校的班主任很少对上述教育对象进行研究,很少“对症下药”,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所以出现了教育手段的简单粗暴。那么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关心不足,因材施教意识不强。

    (五)学校在“三结合”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都有责任,学校是核心,家庭是基础,社会是关键。在我们调查中了解到,学校的核心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没有起到“三结合”教育的桥梁纽带作用。主要表现为家校联系不畅通,已有的渠道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新的渠道没有很好地开通利用,如家长座谈会,多数学校都在期中考试后召开,因此这种家长座谈会多半都开成了成绩汇报会,学生的成绩有好有差,差生难免要挨批评,家长替学生挨批评的滋味是不好受的,回家后就把这种挨批评的不良情绪转嫁给孩子。长此以往,学生恨老师、家长不愿参加座谈会,这种家校沟通的渠道就逐渐淡化了。还有,有些班主任师德不好,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管学生犯多大错误,动不动就找家长,也使家长产生反感,不主动配合学校工作。社会(社区)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有些负面影响学校感到无能为力,如校园周边的黑网吧,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诱惑力,给学校教育出难题,很少有学校主动地向上级行政主管理汇报,或主动配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协调铲除黑网吧,因此就会出现有些专家所说的那样:“5+2=0”现象,即学校的5天正面教育被家庭、社会2天的负面影响抵消了。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一些学校没能 树立“大德育”观,没有把对学生的教育放在一个大环境中,忽视家庭、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协调作用,本位主义意识较强。

    (六)校园文化建设不足

    在调研活动中,我们观察到,大多数学校不能利用校园文化教育学生,不能建设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并通过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一些学校的自然环境不能做到净化、美化,不能利用已有的资源(如墙壁、板报、宣传栏等)开发学生的道德潜能。有些学校人际关系紧张、师德失范。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一些学校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做为德育的资源和素材,没有认识到环境在教育学生中的作用,当然也有经费不足的问题。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针对上述调研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县德育课题研究小组制定了如下解决问题的对策,并通过实验学校进行落实。

    (一)强化德育为首的地位,践行育人为本的理念

    第一、与教育行政部门配合,增加了德育在教育督导评估中的权重,并落实了德育目标。

    第二、加强德育教研,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在“十五”的基础上,我们又继续深入研究学校的德育途径方法,通过召开会议、现场观摩、组织德育优质课大赛、德育科研成果评比等形式,营造德育氛围,加强德育管理与指导。另外,通过常规的升国旗仪式、纪律卫生检查评比、每周一次的班会和每双周一次的安全教育,进一步落实学校的德育目标,体现德育为首的地位,践行育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第三、开展课题研究,提升德育科研水平

    课题研究是通过调查研究,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某一问题而提出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并且立项研究的科研活动。为了解决德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使我县德育工作沿着科学性、规范性的方向发展,我县参加了中央教科所“十一五”立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的课题研究工作,在课题理论引领下,开展了有声有色的德育活动,特别是利用主题班团队会这一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有关的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育效果,同时也突出了德育为首的地位,提高了德育科研水平。

    (二)倡导为人师表,强化教书育人意识

    针对一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我县开展了“倡导为人师表,强化教书育人”活动,这一活动旨在通过教师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通过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来教育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评出“感动校园教师”,并组织优秀老师报告会和教师论坛。在开展德育优质课评比的过程中,我们重点考查学科教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落实情况。在德育责任的落实上,我们指导基层学校落实岗位责任制,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真正达到为人师、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打好德育工作基础

    做好德育工作必须有一支较好的教师队伍,包括德育干部队伍和班主任队伍。针对一些德育工作者只凭经验干工作、不注重学习的问题,我们通过举办政教主任、班主任培训班的形式,对其进行德育理论与实践技能培训,尤其对其进行课题研究理论培训,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他们的德育工作水平。在开展的各项德育活动中,都给德育干部和优秀班主任以展示才能的机会,如提供会议现场、观摩课、介绍经验等多种形式。此外,还派出德育干部和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德育工作会议和学术研讨会,以增长知识和开阔眼界,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这些都为做好德育工作打好基础。

    (四)深入研究教育对象,因材施教

    教育对象不同,必须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为了解决对教育对象研究不足的问题,我们开展了“对教育对象的研究活动”,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独生子女、单亲子女、特困子女、留守儿童和住宿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特点、行为习惯、思想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到这些特殊群体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如独生子女大多存在着自私、自负心理,存在着自理、自力能力不强的缺点;单亲生和特困生大多存在着自卑心理,认为社会不公平;留守儿童、寄宿生远离父母,缺少亲情关怀,特别是寄宿生,有些不在学校住宿,最容易进网吧,浏览不良信息,极易诱发违法犯罪。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指导基层学校因材施教,要求德育工作者关注特殊群体,采取得力措施做好这些“特殊生”的思想工作。同时指导班主任根据本班的优、中、差生的不同学习状况和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五)发挥学校在“三结合”教育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构建和谐德育体系

    针对“学校在‘三结合’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的问题,我们开展了如下工作:

    1.把“三结合”教育纳入到课题研究中来,使其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2.恢复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育人水平。

    3.提高家长座谈会的质量,发挥其育人功能。从内容上看,不只是汇报学生的成绩,还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平时表现评价等。从形式上看不只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与家长的面对面交谈,还包括学生的才艺展示、学生与老师、家长面对面的谈心等,有的学校还召开了有老师、家长、学生三方面参加的主题班会,这无疑会沟通家校双方的联系,有利于学校教育。

    4.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如确定家长接待日(开放日),制定家校联系手册或联系卡,通过《校园报》沟通家校的联系等。

    5.建立了警校共建、社区与学校共建制度。学校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进行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开展服务社区、服务社会活动。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净化、美化校园。

    2.开发利用校园资源,为育人服务。如利用走廊、墙壁展示学生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手工制作工艺品,利用校报、板报、手抄报宣传先进师生的先进事迹。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领导班子成员的关系、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都要融洽、和睦,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对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 德育工作 对策 学校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