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浅谈碑学书法对书法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0-08-14 07:57:4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清代书法与前朝书法最大的不同在于书法家对金石的研究和学习。文人由访碑进而习碑,正是清代碑学运动的开始,一场持续数百年、影响至今的书法变革就这样悄然进行着,看似偶然其实必然。历史上从未出现的书体都在这时全面出现,碑学书法的艺术重要性对现代书法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碑学书法;书法艺术;现代书法教育

    一、碑学书法的发展

    碑学始于宋代,清中叶以后,帖学衰微,金石大盛而碑派书法兴起。至清末民初,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出现了康有为、吴昌硕、赵之谦、沈曾植、张裕钊、李瑞清等大批碑学家。在继承宋元明以来在帖学传统的基础上,又掀起了碑学热潮,书法家众多,各有千秋。清初,因为康熙皇帝对董其昌书法情有独钟,使董书一时风靡海内。而乾隆特别喜欢赵孟頫书法,于是圆润丰腴的赵体书又成时尚书风,士大夫们对此趋之若鹜。至此,清代帖学臻于高峰。碑学的兴盛,直接刺激了晋唐以来一直处于低潮的篆、隶书法,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

    理论上,从阮元到包世臣,再到康有为,已经把碑学书法推向了顶峰,甚至达到了以谈碑学碑为荣,以谈贴学帖为不屑一顾的地步。在书法诸体中,草书与碑学风貌距离最远,最具实践难度,其实践价值也最高,故引碑入草应为碑帖结合的高级形态。李志敏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深刻洞悉这一发展趋向,在汲取前辈书家碑帖,结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率先明确提出“引碑入草”的命题,并进行了开创性的尝试和探索。

    碑学不同于帖学的特点主要是金石之气,文字通过书丹和刀工后,就给线条注入了另一种生命,坚强、刚毅、俊郎、阳刚等,加上时间和风雨的洗礼,则更具斑斓、沧桑、雄浑、姿肆之魂,这是帖学无法实现的一种书法之魂。作为学书者,对于碑学的学习都要从“透过刀锋看笔锋”的路径去研究,在書写中,能够充分发挥毛笔的书写特性,做到万毫齐力,使人的心、手、笔融为一体,更大程度地发挥出书写的意味,这也许就是碑学书法的魅力所在。

    二、碑学书法对不同朝代的影响

    (一)对宋代的影响

    碑学书法兴起于宋朝,纵观宋代书法发展及状态,特色鲜明,“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影响了宋人对书法的观念,再有诗人、词人的加入,又给书法注入了抒情意味。在强调意趣的前提下,宋代书法家重视自身的修养,胸次高,读书多,见识广,诗词、音乐方面的功力也为前人所不及。碑学书法的出现为宋代的书法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契机,同时也促进了宋朝文化的不断发展。

    (二)对清朝的影响

    清代初期,由于文字狱的严苛,广大的文人不得不转变方向,不再从事文字创作,而是开始纷纷投身于金石学之中,以避祸保身,这种潮流的出现也就导致了金石学的勃兴,大量的古代碑刻被发现并重视。其中所蕴含的书法技法和理念也逐渐被广大的文人所了解、重视。再而,长期以来,帖学在书坛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广大书法家的创作也多无法摆脱这一领域的束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这一领域已经愈加成熟,单纯的书风逐渐显露出呆板的情况,难有新的突破。且由于时间的流逝,帖学最为原始的作品愈加稀少,更难获得,文人难以获得珍贵的原帖,多是参照后人的作品进行创作,此时的书风更难体现出原始的风貌。重要的书法作品多为皇家珍藏,平民难窥其珍。且清代早期帝王多好书法,不断临摹原帖并翻印翻刻,原帖的神韵逐渐失去了本来的风貌,更是导致其僵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碑学书法对不同朝代教育的影响

    (一)对宋代教育的影响

    宋代始终处于民族冲突的动荡之中,然而宋代的文化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科技的辉煌和理学的兴起,标志着人们对自然与人生的科学研究和哲学思考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宋代的教育就是在这一文化氛围中展开的。宋代文化的发达与宋代统治者的文教政策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宋朝建立以后,统治者改重视“武功”为强调“文治”,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为此,宋代千方百计削弱手握兵权的将帅的权力,重用文人,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宋代的统治者还逐步认识到,仅仅依靠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广设学校培育人才。碑学书法的出现促进了宋朝书法教育的发展,并且宋朝诗歌辞赋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也是碑学书法对宋朝教育发展的主要影响。碑学书法的兴起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宋朝印刷术的发展。

    (二)对清朝教育的影响

    清朝建立后,经过了初期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取得了政治上百年相对稳定的局面。而且又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和政策,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也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政治上的统一、经济上的繁荣,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提供了物质条件。因此,碑学的开拓者、实践的成功者、理论的建立者们,大都出现在经济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得最快的江南地区。另外,为了巩固政权,清政府对内实行了残酷的民族高压政策和反动的文化政策,“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龚自珍《咏史》),多数学者们被文字狱治怕了,为了逃避政治迫害,纷纷钻进了琐碎的训诂考据学的圈子。学者们为考史证的需要,竭力去收集金石、碑碣,引起了一大批古代刻石文字的出土和发现,为清代碑学的兴起带来了直接的契机。碑学书法在清朝的兴起,为清朝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清朝培养了一大批的碑学书法家。

    四、碑学书法对现代书法教育的影响

    清代是碑学运动的发轫时期,碑学运动在艺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关于碑学运动的起因有内外因之分,外因是政治因素,一般认为清初时为了进一步加强清朝政权的统治,从根本上征服汉人,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的统治者都从文化上进行压制,只要出现不恰当的言论和著述,便会被视为有反叛之意,招来杀身之祸。在这样严酷的政治氛围中,许多文人士子为求自保,把精力转向了金石考据学,致使到了乾、嘉之际考据之风极为兴盛。这便使得散落各地的金石碑版不断被发现,大量碑刻涌现出来,对于学书之人当是幸事,意味着可供其取法和临摹的对象也越来越多。

    碑学的兴起,是书法思想的大解放,向学书者展示了帖学以外的艺术风格。因碑学的兴起使得人们的书法思想更加开阔,人们对于书法的评判也有了新的标准。可以说,碑学的崛起是书法艺术发展的长河中自律性的必然要求。碑学兴起、帖学衰微之时,正是清室皇权由盛转衰之时。在野之士,不阿时尚,不逐名于科场,不以帝王的趣味为归宿。乾、嘉间,随着更多的学者开始研究金石学,带动了朴学的昌盛,而随着对金石学的深入研究,书法界出现了新的流派。借《广艺舟双楫》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康有为的思想是各种学术的融合,其中包括理学、今文经学和西学。清代后期的理学和今文经学可以说是在夹缝中艰难发展来的,因为受到乾、嘉朴学的对立势力的影响,所以具有浓厚的经世致用色彩。特别是今文经学,不为训诂考据所束缚,重在对“微言大义”的挖掘和发挥,很多人会借着古人的著作或者观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历史真相是无法还原的,时代的局限也是必然的,历史写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发展就如同历史的沉淀一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打磨,最终一步一步达到更高的境界积累经验,逐步完善认识。

    鉴于笔者水平有限,对清代碑学的探讨只能止于此处。在全球化不断深入、文化之间交流碰撞更为频繁的21世纪,书法传统如何在民族性与世界性、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之间应对新的挑战,书法艺术将何去何从,我们拭目以待。

    五、结语

    碑学书法的学习,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中华文明的继承。书法具有修身养性的作用,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而且可以丰富个人的文化底蕴。继承中华文明,促进文化发展,任重道远。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是基于传统文化的,因此,要发扬传统文化,继承文明,促进书法教育的不断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晨.碑学书法的“天真烂漫之趣”[N].中国文化报,2019-05-05(005).

    [2]梁达涛.高情古意叙泰华——从陈澧与李文田的书法交游看二人碑学思想之渊源[J].中国书法,2018(14):75-79.

    [3]本刊记者.先碑后帖 遗貌取神——“碑学与当代书法审美”孙伯翔访谈[J].中国书法,2018(10):24-28.

    [4]本刊记者.面对传统,当遵循时间筛选的法则——“碑学与当代书法审美”石开笔谈[J].中国书法,2018(08):35-38.

    [5]黄克.书法经典及其泛化——兼论“碑学”“帖学”及“民间书法”的相关问题[J].中国书法,2018(08):61-65.

    [6]汤传盛.从阮、康、沈到书法艺术“立场”——碑学审美发展的一条逻辑线索[J].中国书法,2018(08):70-74.

    [7]张红军.康有为早年的政治交游与碑学启蒙——地缘视角下书法史中的图像传播和话语建构[J].文艺研究,2018(03):138-149.

    [8]本刊记者.当今书法发展的潜力是碑帖融合——“碑学与当代书法审美”王镛访谈录[J].中国书法,2018(02):86-93.

    [9]杨庆.清代题跋书法批评中碑、帖考据分类考论——兼及碑学语境下“考据学”“金石学”的混用对帖学的影响[J].中国书法,2017(18):63-70.

    [10]王超.清代书法理论中碑学的审美意识[J].文学教育(下),2017(08):46-47.

    [11]胡鵬.碑学、帖学与绘画的碰撞——潘天寿书法艺术及思想探析[J].中国书法,2017(14):46-62,209-210.

    相关热词搜索: 书法 浅谈 影响 教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