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安史之乱谁之过

    时间:2020-08-14 07:58:0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唐玄宗天宝四年至代宗广德元年,发生了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演变的转折点,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影响非常深远。本文分析了“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关键词: “安史之乱” 原因 五种说法

    唐玄宗天宝四十年(公元755年)至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发生了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由此强大的唐朝自峰急剧向下滑落,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幕历史大戏,至此灯光一下子黯淡了。因为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起因复杂,历时较长,影响深远,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

    安禄山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新唐书》卷246列传第一百五十上记载:“安禄山,营州柳城胡也,本姓康。母阿史德,为觋,居突厥中,祷子于轧荦山,虏所谓斗战神者,既而妊。及生,有光照穹庐,野兽尽鸣,望气者言其祥。”也就是说,安禄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胡人,而且是一个出身有传奇神话色彩的胡人。此外安禄山被杨贵妃收为养子,受到玄宗非同一般的恩宠和信任,官至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史思明是混血儿,官至平卢兵马使。唐王朝对于安禄山可谓恩重如山,对史思明也不薄,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以怨报德呢?这个问题千余年来,众说纷纭,迄今无定论。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种说法。

    一、“府兵败坏,外重于内”说

    唐朝初年,为巩固中央集权,保卫边疆,实行府兵制。后来改为募兵制,招募兵士宿卫,在边将统率下从事屯垦。在边境统兵的将官称为节度使。

    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因统兵作战的需要,兼管地方行政和财政。节度使权力无限扩大,“有其土地,有其人民,有其甲兵,有其财富”,成为大军阀。唐玄宗时期,节度使有十个,他们各掌握一州或几州的军、政、财权,使中央政府越来越无力控制。

    唐初行府兵制,其势力内重于外,但高宗、武后时,府兵制渐坏。玄宗开元中,府兵人数仅有十二三万,均为市人,人数少,且不可战。同时,边疆十镇节度使实行久任制,共统兵四十九万,其中安禄山就有兵十八万三千,外重于内之势已成。将帅久任,羽翼既成,便拥兵自重。外重于内,则易尾大不掉,难以控制。

    二、阶级矛盾说

    唐王朝承平日久,经济得到发展,贫富随之分化。以唐玄宗为首的贵族官僚,整天寻欢作乐,不管朝政,皇亲国戚、官僚地主竞相兼并土地,生活越来越荒淫腐朽,把朝廷外事推给权相李林甫、杨国忠去应付,内事交付宦官高力士。“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掌权后,专权自恣,排斥异己;杨国忠到处搜刮,广受贿赂。同时,多数农民失去土地,承担不起日益繁重的赋役,被迫背井离乡背井,四处逃亡,生活越来越艰苦。统治阶级与统治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给安禄山、史思明以可乘之机。

    三、民族矛盾说

    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奚人,唐太宗打败突厥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带居住。唐朝虽属开放型王朝,但在大汉族主义的传统影响下,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少数民族对中原的繁荣由羡慕转生觊觎。安禄山正是利用这一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史称安禄山于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一次提升奚和契丹族两千五百人任将军和中郎将。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又以胡将三十二人代汉将。还养同罗及降奚、契丹曳落河人千余人为假子。在他的收买下,当地少数民族竟把安禄山和史思明视为“二圣”。可见安、史发动的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体,几乎没有什么汉人参加的叛乱。

    四、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说

    首先是蕃人与宰相李林甫的矛盾。史载:“皇太子及宰相屡言禄山反,帝不信。”(《新唐书》卷246列传第一百五十上)于是“(天宝)十三载,(安禄山)来谒华清宫,对帝泣曰:‘臣蕃人,不识文字,陛下擢以不次,国忠必欲杀臣以甘心。’帝慰解之”。李林甫向玄宗建议:“文士之将,情当失石,不如用蕃人,蕃人善战有勇。”目的在于,蕃人不识文字,纵有大功,也只能老死边疆。殊不知此举必然引蕃人的不满,成为唐王朝的隐患。其次是安禄山与太子的矛盾。安禄山为讨好玄宗,曾不拜太子,声称:“只知陛下,不知太子。”引起太子的强烈不满。安禄山担心玄宗一死,太子即位,不利于已,遂生叛乱之心。最后是安禄山与宰相杨国忠的矛盾。杨国忠继李林甫为宰相,见安禄山手握重兵,跋扈难驯,欲除之,竟派门客围安禄山长安宅邸,捕其心腹,或杀或贬。安禄山联合史思明以诛杨国忠为名,即源于此。“安史之乱”本质上是一场地方节度使以“清君侧”为名反抗中央政府的叛乱。

    五、安乐潜伏忧患说

    朝廷不闻说言,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陈词滥调高唱入云。直到安禄山的反状日渐暴露,玄宗还不警觉,把告密者一律缚送安禄山处置。

    由以上五说可以看出“安史之乱”的爆发不存在任何偶然性,完全是历史的必然。

    盛唐的光芒,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而日益没落,最终失去了它的光辉,终结了盛唐气象,也带来了中华民族其后上百年的黑暗苦难,一是使人口和经济遭到极大的损失和破坏,二是使西域论陷和外患不断,三是加剧了蕃镇之乱。“安史之乱”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演变的转折点,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影响非常深远。概括而言,就是削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促进了封建农奴制向封建农民制的演变。”安史之乱的时代虽以过去,但它所留给我们的惨痛教训、宝贵经验却依然有着普通却又珍贵的地方,作为后人的我们应该时刻引以为鉴。

    参考文献:

    [1]《新唐书》卷246列传.

    [2]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2006.1.

    [3][后晋]旧唐书.沈昫等中华书局,1975.5,(第1版).

    相关热词搜索: 安史之乱 之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