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农机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时间:2020-10-27 08:03:1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总结概括了我国农机化的发展进程及现阶段农机化的发展状况,具体分析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以期为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机化发展进程;发展状况;问题;矛盾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3-0237-03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i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CAO Qi-che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of Huaiyuan County in Anhui Province,Huaiyuan Anhui 233400)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China was summarized,the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were analyze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health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echaniza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development status;problems;contradictions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环保工程推广和应用的主要载体和工具。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随现代农业的发展进步,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已成必然。农机化发展的速度、质量、成效与国力强弱、政策导向、科技发展水平、土地经营权模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农机的科技创新、新型农民培养以及市场化程度等有直接关系。我国的农机化在不同的时期、不同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体现出不同的贡献率,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的矛盾和问题。

    1 我国农机化事业发展进程

    1.1 起步阶段

    起步阶段即解放初期至改革开放前。这个时期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由于当时国力弱,技术差,农机化只是简单的、单一的、象征性的。在毛泽东“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号召下,成立了基层拖拉机站,一个站只有几台拖拉机,配套机具很少。只能进行单项、小区域作业,少数国有农场机械化水平稍高,这个时期只能算农机化发展的起步阶段,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之前[1-2]。

    1.2 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即改革开放至农机补贴实行以前。农村实行了土地联产责任制,以农户家庭为单位承包土地,土地由集体大块耕种,变成了一家一户小块耕种,农民种田热情高涨,适应小地块耕种的小型农业机械得到了空前发展,大型机械(如收获机械等)在少数地区小规模发展。农机对提高粮食单产,解决温饱问题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也只是种地不用牛而已,还谈不上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1.3 中级阶段

    中级阶段即农机补贴实行至现在。随改革开放的深入,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务工潮的涌现,土地自发地向种地能手、各种农业合作社、农业公司集中,大马力、多功能、智能化的农业机械有了用武之地,且增速迅猛,加上农机补贴政策的引领和推动,更放大了大型农机的发展空间,耕、种、播、收、管、储、加工、农、林、牧、渔所需的农业机械均有了空前的发展,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已具规模[3-4]。

    1.4 中级阶段中后期

    中级阶段中后期即从现在起。中级阶段中后期是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跨越的过渡期和转型升级期。这个时期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要遵循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市场化总体要求去进行,要围绕着现代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产品商品化率、资源利用率的总目标,达到现代农业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三统一”,层次更高,要求更高,方法更新,技术更精、更科学。同时,矛盾更突出,问题更集中,时间更迫切。

    2 我国现阶段农机化发展状况

    我国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国和第一农业大国,农机化发展空间广阔。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突破3 000亿元(2012年),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收入超过3 570亿元(2013年),从这个意义上说,已成为全球第一农机生产大国,但不是农机强国。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近5 500万人,已成为农业生产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但素质亟待提高。全国有4 200万个农机户,520万个农机作业户,3.8万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农机手为代表的新型农民已成为致富带头人。农机市场化服务组织还不完善,培养提高新型农民的科技素质十分迫切。农机装备数量、质量、性能有明显提高,由粮食生产机械化向经济作物、林果业、养殖业、农产品后加工和设施农业领域拓展。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标志着我国农机化发展已进入中级阶段中后期,是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跨越的过渡期和转型升级期,是大有可为的发展阶段,但要求更高、难度更大,要在严峻挑战中开拓前进。

    农机创新和新技术应用明显提升。如:柴油机的高压共轨技术和大马力拖拉机的动力换挡技术、无级变速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了柴油机、拖拉机的性能、质量,减轻了操作强度,提高了操作便捷性、灵活性,满足了市场需求,节约了能源,保护了环境,缩短了与世界农机先进水平的差距,提高了国际竞争力。世界农机巨头涌进中国,引起了“鲶鱼效应”,激发了我国农机生产、研发的创新力,各种新技术的创新、研发、应用层出不穷,中国农机走向了世界。

    3 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1 机手断档难解决。这实际上是新型农民培养问题,人是一切发展的第一要素,没有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民,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就无从谈起。农机作业环境差,灰尘多,劳动强度大,油污重,作业周期短,多数45岁以下的农民不愿从事农机作业。农机手转行、流失和青黄不接现象严重,擅操作、懂技术、热爱农机事业的机手更少,有的地方出现了机手短缺、断档的窘境,使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功用、效能发挥大打折扣。

    3.1.2 发展资金获得困难。随着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承包土地规模扩大,机具增多,其他生产资料和生产费用也相应增加,发展资金困难成为突出问题。机具抵押、土地经营权抵押、农村不动产确权抵押,宏观政策倡导的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优惠措施(授信额度、贷款利率、贷款期限)等还没有真正落实,这些政策、措施何时才能真正落地,不解决农机化发展的资金问题,农机化发展中的痛就无法止住。

    3.1.3 农机行路难。机耕道不畅、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田块少,即使农民购买了大型农机、设备,有的地方是进村难、下田难、转移田块难。原因是路太窄、田太小。在没有土地流转集中的小田块里作业,大型农机难以充分发挥功效。

    3.1.4 农机作业量保障乏力。在大规模土地流转集中没有完成,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生产社会分工不完善的条件下,订单农业还无法实现,有的农机作业效益低下,甚至亏本,挫伤了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已购置机具或闲置,也是国家和个人资源的浪费。

    3.1.5 农机的维修保养不能做到及时、规范。由于农机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健全,高素质的农机手断档,农机手不认真按有关手册、规定要求进行维护、保养、修理,致使农机车况不良、带病作业者居多,耽误了农时,增加了使用成本,降低了农机的综合效益。

    3.2 农机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3.2.1 推广人员队伍老化,素质不高。推广人员原有知识结构跟不上新机具、新技术的发展步伐,基本上是现学现卖,“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结果可想而知。因此,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和提高是当务之急。发达国家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机构有的是合二为一的,减少中间环节,优势互补,科研成果能迅速转化成生产力,成本更低、周期更短。

    3.2.2 推广经费不足。有的地方推广部门是“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各级都说重视,但实际做法上农机推广仍是“年年感叹如今天”,以致造成了从业人员思想不稳定,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

    3.2.3 农业新技术、新机具推广难度大。有些符合农业现代化要求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尽管推广部门很努力地示范推广,但受规模比较效益的影响,农民不愿效仿跟进。如:水稻机插秧技术、土地深松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等。水稻机插秧技术符合现代农业要求,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要环节,但在目前户均田地面积小的前提下,无法体现农业规模比较效益,农民更愿意选择费水、费肥、费药、不环保、不抗灾的水稻直播。因为水稻直播在种植环节省工、省时,但却没有考虑到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农机、农技推广人员对水稻直播、机条播、旱育移栽、机插秧4种水稻种植方式式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如下:生育期直播、机条播比旱育移栽、机插秧齐穗期迟10 d,成熟期延长5 d,全生育期少13 d。直播、机条播、旱育移栽、机插秧无效分蘖消亡速率分别为21.1%、19.5%、33%、33.2%。可见直播、机条播无效分蘖消亡的持续时间长,不利于水稻个体生长发育。旱育移栽、机插秧的灌浆结实时间较长,且灌浆结果所处的时间段要优于直播、机条播。旱育移栽、机插秧的水稻增产潜力要高于直播、机条播。产量方面,旱育移栽、机插秧、机条播、直播分别为9 975、9 765、 8 400、8 250 kg/hm2,纯效益机插秧、旱育移栽、机条播、直播分别为16 485、14 895、 14 275、12 915元/hm2。机插秧适合水稻生长的生物性要求,具有穗型大、熟相好、米质优、丰产性强、增产潜力大的优点,能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大力推广机插秧是挖掘水稻增产潜力、改善水稻品质的有效措施。

    3.2.4 土地深松、秸秆还田是利国利民的农业种植新技术,但难以推广。由于土地连年的免耕、浅旋,秸秆焚烧,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造成土壤板结、结构差、不保水、不保肥、不抗灾、微生物含量少,污染了环境,不符合现代农业的要求。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种子孙田,收当季粮”不可持续的恶性循环。尽管各级政府、财政、农机、农业等部门都做了很大的努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去宣传示范推广土地深松、秸秆还田,但难以变成农民自觉自愿的耕作习惯。原因是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无法直观比较、显现,秸秆收集后没出处,粉碎还田当季见不到效益,有时还增加下季种植成本。

    3.3 农机研发、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产、学、研脱节,先进技术、研究成果不能迅速转化成产品,形成生产力。发达国家的科研院所、高校和技术推广、工厂联合做得好,科技成果转化率高,发展就快。我国在这方面有所欠缺。

    3.3.1 农机制造企业急功近利,不注重产品力的培养。有的农机制造企业对新技术、新机器的可靠性、安全性、适应性试验做的不充分,改进的不彻底,产品不够成熟,就匆忙推向市场,结果造成了不良的负面影响,降低了农机的综合效益,影响了国人对国产农机的信心。如:为解决大马力拖拉机操作灵活轻便的问题,有的企业把油气助力技术应用到了拖拉机的离合器上,但存在着安全隐患。如冷车启动时,操作杆不在空档位置上,很有可能拖拉机一启动就冲出去,而离合器在气压不足的情况下不起作用,因摘不掉档而造成事故。

    有的企业只追求销量和短暂的市场份额,不注重产品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培养,不懂得一台质量好、可靠性强、适应性强的产品,就是品牌传播的良好介质和进攻市场的“迷药”。只有做到精益制造才能保证有强大的产品力,而产品力是品牌的基石,是强大的利润奶牛,是高定价的标尺。售后服务总归是亡羊补牢。

    3.3.2 工业生产体系不完善,基础工业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对高端农机发展的要求。随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的加快,对大型、多功能、智能化农业机械的需求愈显强烈,对机械的安全性、舒适性、节能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国内有的农机生产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也紧跟国际农机先进水平,对高端农机制造进行了探索,但由于受农机工业体系不完善,基础工业相对落后的掣肘,高技术含量的图纸和样机未能变成农田作业的机器。如:拖拉机的动力换挡技术是为适应大马力拖拉机操作和效率的要求而开发研制的,经过一番尝试,有的厂家搁置,有的厂家另选其他技术(无级变速)。原因是产业体系不健全,一个厂不可能包揽全部技术和生产,基础原材料(钢材等)、加工精度、装配工艺、技术工人素质跟不上。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需要进口国外专利技术或总成、零配件,但若进口价格太高,造出的整车价格远超农民预期和接受能力,农民也仍负担不起。

    为满足车用发动机“国四”排放的环保要求,农机配套的柴油机就必须用高压共轨系统、达标的柴油和柴油滤清器。目前,世界上生产高压共轨系统的公司有日本“电装”、德国“博世”、美国“福特”3家公司,保护高压共轨系统安全工作的柴油滤清器国内品牌也少有达标的。用国外达标的高压共轨系统和柴油滤清器,成本高。不用达标的,造成共轨系统部件损毁,维修代价很大。另外,目前我国市场销售的柴油也不能满足“国四”排放要求。

    3.3.3 农机生产企业创新过程中忽视体系创新,喜欢单打独斗,不讲究社会合理分工与科学有效协作相统一。理论研究创新和高性能基础原材料生产创新,一般技术创新和核心技术创新,高科技和高素质的人,不能做到相统一、相匹配。这是农机研发生产中木桶效应的短板。

    3.4 农机服务组织社会化程度低,整体效益差

    农机管理下滑,维修关系不顺,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机制还没有形成,有实力的大户少,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农机使用水平低,农机经营总体效益差。要农业全程机械化健康、高效发展,就必须走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道路,要有明确、细致、科学的分工、协作,像现在这样“家家买农机,户户想挣钱”,农民既要当农技专家、农机专家,又要懂经营、会管理,倒逼农民当全能专家不现实。

    3.5 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门类品种上存在明显缺陷

    结构不合理表现在农机大型少、中小型多、配套比低、作业范围窄、整体功能受限。农机总量增长快,先进技术应用慢。门类品种缺陷包括重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发展,轻经济作物机械发展;重种植业机械发展,轻养殖业机械发展等。在农业生产具体环节上重耕、种、收机械发展,轻管理、植保和农产品后加工机械发展。

    3.6 土地流转速度不适应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要求

    在农机“十一连补”的引领推动下,各种大型农业机械增速迅猛,但目前农民自发流转土地的速度与大型农机增速不匹配,大型机械在小地块里作业,功效不能发挥,造成浪费。土地不能快速集中流转,机耕路、水利等无法兴修。

    农民自发土地流转慢,一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失地农民缺乏生存保障感,农民宁可粗放经营,也不愿转让土地;二是法规不健全,流转土地追求规范化,忽视土地合理利用,“能手种,庸者让”;三是对土地流入方缺乏有效合理监督,致使土地流转后“非粮化”,甚至闲置、粗放种植经营。如继续用“太阳脱帽理论”来解决土地集中流转问题,对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制约会越来越严重。

    3.7 农艺、水利与农机化发展不协调、不配套

    农艺和农机应协调发展,优势叠加。水利兴修要做到适应农业发展需要,主水源水位能适时合理控制,局域水网和微水网排灌自如。

    3.8 农机补贴不到位

    在农机补贴执行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补优淘劣的原则,对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应加大补贴力度,对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农机具,该淘汰的就淘汰。对符合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要重点补、专项补。

    4 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农机化发展需求迫切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即对农机化的需求很迫切,但技术、机具装备、发展资金、农机化人才及培养制度、政策等存在着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有效供给不足主要表现为“低多高缺”,具体说,低水平已不适应发展要求的农机还呈现出过剩,落后的、该淘汰的农机还淘汰不了,成为发展中的累赘。高水平的迫切需要的农机出现紧缺,供给不足。总体上表现为总量过剩与结构性不足并存的产需失衡。这是农业全程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短板,需下大力气解决。主要矛盾集中表现是农机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不平衡有区域不平衡(旱作区和水田区,平原和丘陵,先进区域和落后区域)、领域不平衡(粮食作物机械化和经济作物机械化,种植业机械化和养殖业机械化)。小麦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水稻(水稻的机插秧、机械植保)、玉米机械化还有难点要攻关,经济作物机械化刚起步。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农业全程机械化要求与机械化的薄弱环节严重滞后不协调,粮食生产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发展高效农业机械化的关系不协调,农机装备迅速增加与农机人才培养不协调,农机化对人力的解放作用与劳动力有效转移不协调,农机装备的供给与结构调整、产品升级的迫切需要不协调,农机与农艺、水利不协调,农机的投入需求与资金困难不协调,科学发展与体制机制障碍不协调。农机化的发展要克服水土资源紧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带来的压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增产增收型农机化才是可持续的农机化。

    5 参考文献

    [1] 汪昭军,马瑞峻.刍议我国发展精确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5):22-25.

    [2] 李灿,唐仕勇.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农机,2011(11):20-21.

    [3] 汪建军,曾明如.关于推进眉山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4(2):20.

    [4] 牛兴旺,余建国.宝鸡市山区农机化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3(2):26-27.

    相关热词搜索: 发展进程 矛盾 农机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