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简评秦始皇“隳城”“销锋铸鐻”政策

    时间:2020-11-22 08:01:5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秦始皇历经十年的统一战争,消灭了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帝国。为了巩固统治,他创建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模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其采取的众多政策中,鲜有人注意到“隳城”“销锋铸鐻”这两项政策。这两项政策是什么?因何实行?成效如何?本文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 秦始皇 “隳城”政策 “销锋铸鐻”政策

    公元前221年,齐王建的不战而降,标志着秦灭六国、一统中原的目标已全部实现。为了在中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帝国,秦始皇需要稳定社会秩序,特别是防止和镇压六国残余势力和各地百姓的反抗,“隳城”“销锋铸鐻”政策便是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为达到上述目的而实行的措施。

    一、“隳城”政策

    关于“隳城”,《史记·秦始皇本纪》早已失载,只是在贾谊的《过秦论》中有“隳名城”三个字。“隳城”在什么具体时候实行,也史无明文。姑且不考虑“隳城”政策的实行时间,现就“隳城”原因作简要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不断,这个时代以冷兵器为武器,城堡等防卫设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各诸侯在各地修筑了许多关塞堡垒,史籍中“百丈之城”“千丈之城”“万丈之城”的记载众多。除此之外,齐、秦、赵、燕等国还修筑了长城,楚国修筑了方城,在遍布全国的交通要道上修建了各种用于军事防御的城堡壕堑。这些城池在春秋战国时期确实为各诸侯的争霸战争提供了便利,也是各诸侯争夺的主要目标之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①但在秦统一中原后,这些城池却对社会的发展和秦始皇巩固政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其一,这些城池阻碍了交通,在修筑驰道和“直道”时必须清除。其二,这些城池破坏了水系,易造成水灾。其三,春秋战国时期,每个诸侯国的重要城市在历史的积淀中成就了一种文化、一种情结、一种崇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城池成了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和生存依归,其存在潜存了人的怀旧情怀,对刚完成统一大业的秦王朝来说是很危险的。其四,一旦有反叛势力占据这些城池,就会给国家的稳定带来危害。因此,为了稳定统治秩序,“隳城”政策就成了秦始皇巩固王朝的必要手段。当然,所谓“隳城”也并不是摧毁所有的城池堡垒,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出发,秦朝在“隳城”的同时也对一些重要城市,如首都、各郡县治所的城池进行了扩大、加固、改造或重修。

    实行“隳城”政策,拆除了许多阻碍交通的关塞堡垒,完善了秦朝的交通运输网。公元前220年,秦朝修建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史载:“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②另外,“始皇三十五年,为直道,道九泉,通甘泉”。③再加上“五尺道”“新道”的修建和灵渠等水路的开凿,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把各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便利了交通,对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秦始皇实行“隳城”政策的第三个目的并没有实现。虽然秦朝摧毁了六国残余的城池,但并不如秦始皇预想的那样——摧毁了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同样的,也没有摧毁六国人民尤其是六国旧贵族的反叛之心。终秦之世,六国旧贵族与秦朝一直处于极度对立状态。楚国旧贵族南公曾发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④的预言,体现了六国旧贵族对秦朝的极端仇视态度。所以当秦朝出现统治危机后,民间的反秦斗争就以烈火燎原之势展开了,六国旧贵族就是反秦的一股大势力,其中的典型代表有项梁、项羽、张良、田儋兄弟等。“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⑤“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秦始皇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⑥“田儋,狄人也,故齐王田氏之族也。……儋因击杀令,而召豪吏子弟曰:‘诸侯皆反秦自立,齐。古之建国,儋,田氏,当王。’”⑦最终正是在六国旧贵族这股势力的打击下,秦朝覆灭了,结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虽然“隳城”政策完善了秦朝的交通运输网,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但未能摧毁六国人民的反叛之心,没能为秦始皇保住秦朝的统治。

    二、“销锋铸鐻”政策

    史称:“始皇既立,并兼六国,销锋铸鐻。”⑧秦统一后与“隳城”政策一起实行的便是“销锋铸鐻”政策。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六国的军队逐渐瓦解了,留下了大量的兵器。秦始皇以武力夺取天下,自然不可能放任这么多的兵器流入民间,成为百姓反抗秦朝的重要支持。因此,这些兵器除部分补充军需外,大部分运回秦都咸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⑨这就是“销锋铸鐻”政策。“销锋”,即销毁各种收缴的兵器;“铸鐻”,即用这些废弃的兵器作为原料,大规模地铸造在宫廷中使用的钟鐻等铜器,“金人十二”就是当时铸造的最大的青铜器。

    关于秦始皇实行“销锋铸鐻”政策的目的,我认为有四个方面。

    其一,粉饰太平。从秦始皇的本性来看,他是一个具有鸿鹄大志、不甘于现状的人,绝不满足于仅仅是统一中原,必想开疆拓土,征服北方的匈奴。秦始皇统一中原后,收缴了六国军队残留下来的兵器,这是一个扩充兵力的绝好时机,但他却一反常态,只留下军需的少量兵器,把剩余的大部分兵器都熔铸成青铜器。这是为何呢?秦始皇曾说:“天下共苦战鬬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⑩于是,“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11}这里把“收天下兵”和“求其宁息”联系起来,可以看出,秦始皇是为了天下太平。汉朝初年,严安曾上书高祖皇帝,议论时政,文中写道:“及至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称号曰皇帝,主海内之政,坏诸侯之城,销其兵,铸以为钟鐻,示不复用。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12}严安的这段话表明了秦始皇之所以“销锋铸鐻”是为了避免战火重燃和天下太平无事。但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这个政策是秦始皇粉饰太平的象征。

    其二,弱民。《过秦论》载:“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13}可以看出实行“销锋铸鐻”政策是为了“弱天下之民”,使民间失去造反的武器。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各诸侯国对民间的兵器控制相对宽松。因此不少武器散落民间,加之百姓为了自卫,也可能私自制造或购买一些兵器,这样民间私藏的兵器就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因此,当秦朝这个新兴政权建立后,秦始皇必然要采取各种措施去巩固它,肯定要控制民间任何可能威胁到秦朝统治的势力,甚至必要的时候会采取非常手段。禁止民间私藏武器,将天下兵器都收缴到咸阳,并将其熔铸成青铜器,这就使地方反叛势力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威胁秦朝的军事支持。而收缴天下兵器的做法,也是有先例的。据《左传》载,春秋时鲁国的季武子曾经“以所得于齐之兵,作林钟,而鸣鲁功焉”。{14}秦始皇“销锋铸鐻”只是做得更为彻底,把民间的兵器也收缴了。从秦始皇作为一个政治家来看,这个目的是实行“销锋铸鐻”政策的主要原因。

    其三,福瑞。史载:“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监洮。天戒若曰,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15}从这段材料可以看出,秦始皇错将灾祸理解为福瑞,故铸造十二金人来宣扬福瑞降临,显示秦朝统治的合法性和一统天下的功勋。福瑞之说本属无稽之谈,但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此来证明天意,凝聚人心,再加上秦始皇本身是个极端迷信的人,所以当秦始皇接到监洮地方官报告福瑞时,深信不疑,认为这是天意,于是铸十二金人来标榜自己是天命所归。

    其四,夸耀武功。“案秦始皇二十六年,长狄十二见于临洮,长五丈余,以为善祥,铸金人十二以象之。各重二十四万斤,坐之宫门之前,谓之金狄。皆铭其胸云: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为郡县,正法律,同度量,大人来见临洮,身足长五丈,足六尺,李斯书也”。{16}可以看出,秦始皇铸十二金人是为了宣扬自己的丰功伟业,让世人崇拜他,也是为了让自己流芳百世。从秦始皇的个性和政治倾向来看,他好大喜功,很在乎自己的形象和标榜自己的功绩,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秦始皇实行“销锋铸鐻”政策都是为了满足他的政治需求和个人崇拜的私欲。

    但巩固统治并不是靠防范百姓反抗和收缴兵器就能实现的,收缴兵器并不意味着百姓就失去了反抗的能力。再说,什么才算兵器?日常生活生产工具算不算?欧洲历史上歧视犹太人的时候,曾经下令禁止犹太人拥有厨房使用的刀具,秦始皇能让全中国人都没有锄头、铁锹吗?答案显然是不能。因此,这个政策并没有将人民起义防患于未然,即使没有兵器,人民起义依然把盛极一时的秦帝国推翻了。但“销锋铸鐻”政策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除特殊情况外,后来的封建王朝一般都不准民间私藏兵器,如清朝“又上疏言禁民间私蓄火器,为言官所纠,比以秦皇销兵云”。{17}

    综上所述,“隳城”政策和“销锋铸鐻”政策对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固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着力点不应是如何防范百姓的反抗,而应是如何为百姓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可秦始皇只注意到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由于秦朝的统一是通过战争完成的,对人民尤其是六国旧贵族的惩罚过于严酷,一味施以镇压手段,而忽略了笼络怀柔措施,结果使本是仇视秦的六国旧贵族更加想方设法去推翻秦朝。尽管民间没有了兵器,可是被秦朝逼上绝路的百姓“斩木为兵,揭竿为旗”,{18}仍然将秦朝推翻了。显然,一个王朝的存亡“在德不在险”,{19}不在于城坚池深,也不在于兵器的锐利,而在于民心所向。但对于秦始皇来说,他性格残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统一后独断专行、恣意享乐,要他以德治国,这是他不可能做到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把政权推到了人民的对立面,使秦朝成为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的朝代,也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注释:

    ①孟子.孟子(卷七)离娄上.

    ②班固.汉书(卷五十一).贾邹枚路传.

    ③司马迁.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

    ④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⑤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⑥司马迁.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

    ⑦班固.汉书(卷三十三).魏豹田儋韩王信传.

    ⑧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

    ⑨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⑩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11}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12}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

    {13}贾谊.过秦论.

    {14}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九年.

    {15}班固.汉书(卷二十七).五行志.

    {16}郦道元.水经注(卷四).河水.

    {17}[清]昭梿.啸亭杂录·舒文襄公末节.

    {18}贾谊.过秦论.

    {19}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

    参考文献:

    [1]孟子.孟子[M].长沙:岳麓书社,2000.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贾谊.新书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左丘明.左传[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

    [6]郦道元.水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7]昭梿.啸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相关热词搜索: 简评 始皇 政策 隳城 销锋铸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