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理性主义范式及其批判

    时间:2021-01-30 07:57:3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理性”是西方文化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理解西方文明以及西方国家行为方式的关键点,也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因与“人是理性的”基本观点契合,与无政府状态下民族国家最大限度获取国家利益的需要及国际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当前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主导着整个国际关系理论学界。理性主义研究范式在解释以及解决众多国际问题方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其价值理性的缺失以及对主体性的忽视、导致其现实解释力不足。

    关键词:理性;理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理性主义范式;反思主义范式;建构主义范式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2−0125−05

    西方社会本质上可以用“理性”一词概括,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对“理性”的推崇,再到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运动推动西方近现代文明的发展。有学者甚至认为“正是基于理性,西方社会才得以摆脱绝对神权的压抑,得以形成以民主、科学和高效率的市场经济为支柱的现代文明”。[1](1)以理性为核心的理性主义成为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演变的过程毋庸置疑地也受到了理性主义的影响。怀特、卡赞斯坦、基欧汉等人都曾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不同的划分,但无论哪一种划分方法,理性主义都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可见,西方学者普遍认为,理性主义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研究范式。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理性主义范式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因此,理性主义范式研究对进一步深入探寻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轨迹,促进学科进步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一、理性和理性主义

    “理性”是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含义丰富,其内涵随时代变化演变。理性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在早期,“理性”是一种哲学理性,强调运用逻辑推理,探讨世界的本源。而到中世纪,阿奎那将理性与宗教联系起来,极为重视价值、抽象正义和终极关怀,因此亦被称为价值理性。进入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宗教在宗教改革后地位的下降,“理性”中的价值方面逐渐被人们忽视,在强调物质生活的资本主义时代,“理性”的工具性一面凸现出来,即在限定的条件下,通过成本—收益的核算,经过仔细的权衡,最后进行优化选择,获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最后,“理性”渐渐发展成为“工具理性”,理性的价值性则被人遗忘。但笔者认为,“理性”是一种依靠逻辑,认知事物,探索世界并能够进行判断、选择的辩证思维能力,它应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内容,主观层面是对人类价值、道德的不断追求,客观层面则是在具体条件下做出最优选择。现在人们对理性的认识往往只强调了这种思维能力在客观事物上的作用,支持人们以理性为工具获取物质利益,而对价值、真理等追求一概不论。最完美的“理性”应该是要将“价值性” 和“工具性”兼容起来,只有在完善的理性指导下,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全面的进步。

    理性主义是在理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历史上本是哲学里与经验主义相对的专有概念,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的知识来源以及证实我们所知的一种手段。但自边沁、密尔开始,哲学中的功利化倾向日益明显,理性主义发展成为一种方法论理性,即工具理性主义。英国政治哲学家迈克尔·欧克肖特是最早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解释理性主义的学者。他在代表作《政治中的理性主义》中提出“这种近代理性主义实质是一种‘技术理性’”的观点,并强烈批判以功利政治、完美政治和一式政治、和书本的政治三种特征的“技术理性”[2](1−13)。到20世纪50年代,马丁·怀特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第一次阐释理性主义的含义。他将理性主义或称格劳秀斯传统划为三大传统之一,认为“格劳秀斯派传统是把它与包含在自然法概念中的理性要素联系起来。理性意味着知晓这一自然法及其所要求的义务的能力”。[3](150)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理性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又有所发展,卡赞斯坦等直接把理性主义和建构主义作为两大方面来并提和加以讨论, 将国际关系理论划分为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之后,秦亚青也基本沿用了卡赞斯坦等人的划分,将主流理论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称为“理性主义理论”,同时把批判理论、女性理论等归为“反思主义理论”。理性主义开始作为一种范式被人研究。综合上述,笔者认为,理性主义更多的是一种认识角度与思维方式,应该以研究范式的方式进行理解和研究。因此,本文中所讨论的理性主义是卡赞斯坦、秦亚青等人提出的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理性主义,即以理性为本位,认同国家理性假定,以寻求国际利益最大化和国际关系无政府状态为研究起点的理论,包括古典现实主义、理性主义、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这种理性主义是真正的从一个范式的角度理解理性主义,概括性地从认识论、方法论、理论框架等方面抽象总结出以理性为核心的理性主义范式下的理论与非理性主义理论的区别,其具体含义下文将详细介绍。

    二、理性主义范式以及优势

    (一)理性主义范式的含义

    范式最先由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此后各个学科也都开始范式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也不例外。目前国内研究理性主义范式较深的学者应首推秦亚青。秦亚青在《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序言中从理论基底、世界观、认识论、研究方法四个方面,分析总结出主流学派的观点,即理性主义理论,基本为理性主义范式确立了基本框架。笔者赞同他的观点,认为理性主义范式是从理性主义为理论框架(主要是近代形成的工具理性)出发,在哲学上遵循物质主义本体论和科学实证主义认识论,以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下理性的以国家国家利益、行为动力和主要行为手段为研究内容的一种研究角度。它与非理性主义范式的区别就在于对待理性的态度。理性主义范式强调理性在国家决策和行动中的决定性意义,而非理性主义范式则突出主体意识,重视情感、道德等,理性的作用被削弱。理性主义范式与非理性主义范式都各有侧重,但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精于计算国家现实利益的理性主义范式仍是主流。为什么理性主义能够主导国际关系理论?与其他范式相比,它的优势在哪里?这些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二)理性主义范式的优势

    自20世纪初期,国际关系理论正式出现以来,以理性主义范式为研究思路的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一直是主流理论。综合分析,笔者认为,理性主义范式与其他研究范式相比,有以下三个优势。

    第一,它与“人是理性的”基本观点契合。“人是理性的”是西方政治的基本前提。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起源,以理性为核心的古代希腊文明为西方政治思想提供了基本的思维模式、理论框架,特别是关于政体设计以及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自此,理性成为西方政治中最根本的概念。一方面,在西方政治思想中始终贯穿着理性的思考方式,坚信人们可以从某种假定出发,通过逻辑论证,理性思考,探索出政治生活中基本法则。柏拉图的《理想国》、洛克的《政府论》等重要著作中都体现这种思维模式。另一方面,人们在政治生活一直践行着“人是理性的”这一观点。由于潜意识里接受“人是理性的”,政治家、思想家在设计政治制度时就自觉地将个人看成是可以自我进行理性思考,衡量利弊,做出最好的决策的参与者,创建出代议制、选举制等政治民主制度。经过几百年的继承与发展,“人是理性的”这一观点早已成为人们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没有人能够否认这点。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国家是个人的放大集合体,亦是有着同样的思维方式。理性主义范式所提倡的理性思维方式正符合这点,从而轻而易举地获得所有人的认可。所有人都承认个人以及国际行为主体国家,能够进行理性判断,做出理性决策,保证自身生存与发展,奉行“国家理性说”,坚持国家运用理性能力保证自身利益。例如,20世纪70年代,中国面临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巨大压力,四大元帅奉命研究当前国际形势,综合分析做出苏联的威胁大于美国的结论。中国开始改变外交政策,与长期对立的美国关系逐渐解冻,从此中国环境得到大大地改善,更多地融入到国际社会,国家利益得以维护。所以,与其他范式相比,在同一思维方式下的理性主义范式与人们的思考问题的方式的完美契合使人们可以很容易就可以接受理论,开展实践,并且获得实际利益,而其他非理性主义范式的理论虽指出了所忽视的文化、道德伦理等内容,但却只能提醒人们对这些内容的关注。简而言之,“人是理性的”的思维方式彻底被颠覆之前,理性主义范式仍会是最能贴近人的思维,符合政治现实的一种研究范式,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理性主义范式是无政府状态下民族国家最大限度获取国家利益的需要。近代发展起来的民族国家最早出现在西欧,随着大量民族国家的诞生,现今已“被人们普遍认为是唯一可行的政治统治单位,被广泛地接受为国际政治的基本要素”[4](315)。民族国家的出现将世界划分为一个个独立的小集合体,各国都拥有“主权”,不再臣服其他国家,自主管理国家事务。因此,在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下,各个民族国家只能自助。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舞台上,各国都希望能够尽可能的保证本国的安全、经济福利等利益,但如何决定和实施国家政策成为关键。在国际行为实施过程中,只有理性化的行为范式才能正确地理解理性国家间关系,在决定和执行外交政策时凭借目标和手段的逻辑连接性有意识、竭尽全力地获取国家利益。理性主义范式以理性思维范式为起点,主张国家行为理性化,相信在某一给定环境中,理性国家能够确立国家目标,考虑多种政策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最终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政策。博弈论就是有关国家理性选择的一个很好例子。在信息不完全透明、对等的条件下,所有理性行为体必须通过计算,选择一种最有利的途径来获胜或使收益最大化,又防止对方得到最大利益。冷战时期的美苏军备竞赛就充分体现这种博弈。美苏在军备竞赛中各方只有两种选择:裁军与扩军。以美国决策为例,由于双方都只有两种选择,所以最终只会出现四种结果,即美国裁军,苏联也裁军,两者军事实力均衡;美国裁军,苏联扩军,美国军事实力减弱,处于劣势;美国扩军,苏联裁军,美国军事实力增强;美国扩军,苏联也扩军,双方军事力量再次达成均势。因此,为了保证美国实力在冷战中占据优势,至少确保平等地位,美国最后只能选择扩军,避免美国裁军而苏联乘机扩军增强实力情况的出现。同样的,苏联也是这样考虑,决定扩军,最终美苏在冷战时期军备竞赛一直没有真正停止。由此可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直接运用理性主义范式理论(主要是理性行为)从中获得了相当大的利益,均势外交、编纂国际法等重要政治实践证明了它对国际政治的强大指导能力和实践意义。各国能够运用它直接,最大程度地获取自己的利益,其他研究范式在这一方面是无法比拟的。正如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中所说的一样:“理性的外交政策将是好的外交政策,因为只有理性的外交政策能够最大限度得减少危险和最大限度地使国家获利。”[5](11)

    第三,理性主义范式是国际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国际社会与人类社会一样,不仅有自己的基本目标(维持国际社会的生存,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保证世界和平以及基本的社会生活),也有国际秩序(国际行为体为维护和实现上述目标所采取的行为模式)。国际社会是各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一个良好的国际社会对各国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是很有利的,国际社会中的各个成员在维持国际社会的基本目标和国际秩序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而在促进共同利益的实现,保证国际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理性主义范式理论是起着决定性作用,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其一,在理性主义范式中,国家是理性的,理性国家能够认识到自己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的重要性,可以就共同目标达成共识,并在此共识的基础上开展交流、合作。如果国家更多强调情感等非理性方面,那么在具体的国际交往中则难以心平气和地就一些问题达成统一认识,各方的交流将受阻。理性主义范式理论为国际社会存在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二,各个成员国可以经过协商制定共同的规则以限制国家行为。(共同规则一般包括成文国际法、国际惯例、国际行为默契等。)国际规则的制定可以规范国家行为,保证国际社会的有序性,对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实现国际社会的基本目标有重要意义。国际规则是国际社会的骨骼架构,它的制定为整个国际社会搭建出一个基本体系。其三,国际行为体创建的国际机制能够保证国际规则的有效运行和国际社会的整体秩序,尤其是国际机制中的惩罚措施以及所带来的后果,可以让一些国家在经过得失计算后放弃原本违反国际规则的打算,从而保证他们的国际义务得到履行。具体的国际机制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内容,能够有效解决成员之间的国际问题,现实意义重 大。[6](152−153)总的来说,理性国家可以维持国际社会的生存,并且在国际规则和国际机制的约束下,保证了国家行为的可预测性和课可持续性,避免出现无序状态。所以,在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背景下,道德伦理不占绝对优势的条件时,理性主义范式是最能保证国际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

    三、理性主义范式的批判

    从上文可以看出,理性主义范式在对当前的国际关系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在思维范式、国家利益实现需求与外部环境需求的角度占有绝对优势,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主导地位不容置疑。但理性主义范式仍有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理论缺陷与现实要求。理性主义范式本质上是工具理性,强调目标和手段的可计算性,缺乏对道德和价值的追求。正如上文中笔者所提:最完美的理性应该是包括了价值性和工具性两

    个方面,任何一方都不可或缺。韦伯等人在哲学层面对工具理性进行批判,下文将会具体阐释。同样在国际关系方面,理性主义的现实解释力也有所下降。在资本主义工业时代,国家只是单纯地追求物质利益,获取国家安全、经济上的实质利益,追求物质收获、严格计算成本—收益的理性主义范式同当时的社会是相适应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间的国际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国家间共同利益增多,国际行为体多元化。理性主义范式中“物质主义本体论和个人主义方法论”已经对现实越来越缺乏说服力了。如今,很多利益的实现必须要通过多国相互协商,共同努力才可实现。

    对于理性主义范式不适性增强的状况,理论界也出现了对理性主义方式的反思。80年代,出现了“范式之间争论”,在此期间,班克斯、沃弗等人从研究范畴、基本概念、国际关系动力等方面分析当时的国际关系理论学派。冷战后,以斯蒂芬·罗克《为何实现和平:从历史观看大国的修好》和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为开端,许多学者开始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学派提出质疑和挑战。总结各类对理性主义范式的批判,笔者将其分为两种:政治理论批判与国际关系理论新范式。

    第一,政治理论批判。政治理论批判主要是指政治哲学家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直接对理性主义范式的核心“工具理性”进行批判。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家迈克尔·欧克肖特尖锐地指出近代以来所形成的技术理性的泛滥导致了人类“集体性浮躁”,他认为这种抛弃传统和习俗的理性主义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不断犯错,给人们带来战争与混乱。在他看来,“政治正是一种道德性活动,而政治联合体即国家也相应地应当是一种道德型的组织。”[7](409)在欧克肖特之后,后现代主义的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成为批判工具理性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详尽地分析了理性的蜕变。他指出,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当代西方社会的技术理性已经抛开了价值理性,即人道主义、宗教、道德等。这种理性将事实和价值严格区分开,把世界理解为工具,关心的只是事物的实用性,实质上是一种单向度性或肯定性的思维方式。马尔库赛创新性地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批判理性主义,为后来的学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当代理性批判的集大成者——哈贝马斯——也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技术理性对资本主义危机构成了重要影响,工具理性逾越经济领域和行政领域渗透到生活领域,从而使生活世界核心领域金钱化和官僚化,现代性矛盾逐渐衍生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哈贝马斯提出交往理性,即人与人之间交往行动的合理性,其“内涵从根本上说意味着一种对论争性商谈所具有的非强制性联合的、达成一致共识的力量的核心体验”[7](443)。核心概念交往行动是行为体通过语言性交流达成共识,协调相互间关系的一种互动行为。在交往行动中,语言扮演着重要角色,交往主体往往通过对话、商谈、论证与说服达成相互理解和一致,最终满足人们协调行动的需要。简单概括一下,这些政治理论批判虽未直接转化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新范式,却从政治理论深度和广度为学者打开视野,深入剖析“理性”,指出如今的问题所在,这为今后研究人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更是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国际关系理论的语言学派。可见,政治理论批判不可小视。

    第二,国际关系理论新范式。主流的理性主义范式在20世纪80年代后受到众多学派的挑战,国际关系理论界也出现了几种新的范式。

    一种是反思主义范式,与理性主义范式直接相对,是非主流学派(后统称为反思主义)对主流学派的批判与挑战,“不承认理性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理论的诠释性、行为体和结构的互构性、主体间意义的重要性”,直指“主流理论的核心假定,如客观性和主观性、客体与主体的关系等问题”。[8](15)反思主义范式的框架内,包括为以罗伯特·考克斯为代表的批判理论、以理查德·阿什利和R.B.J.沃克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以及女性主义等多个学派。这里,笔者仅以女性主义为例进行简单说明。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以性别为基本范畴的一种理论。①在基本假定上,女性主义认为国际社会的无政府假定是在女性缺席的前提下出现的,并不是唯一的、恒定的;国际行为体并不是孤立、自助、单一的行为体,而是彼此联系、密切互助的行为体。②在核心概念上,女性主义对主流学派对权力、利益、安全的定义也有所批判。例如在权力这一概念上,女性主义将权力分为三个维度:控制力、行动力、合作力。艾米·阿兰阐释为:“控制力是一种通过限制某一行为体或一系列行为体选择的方式行动的能力或才能;行动权还是个人实现特定目的行动能力或才能;合作权是一致行动实现特定的共同的或共享的目的的集体能力或才能。”[9](132) ③理论目标方面,女性主义的理论目标并不是理性主义范式理论所期望的安全、繁荣,而是一种价值选择和伦理诉求的,更加注重正义和关怀。总体来说,反思主义为人们认识国际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主流理性主义范式忽视的问题,例如性别、价值、情感等,进行探索研究。反思主义范式的出现打破了理性主义范式成为主导以来对非理性因素的禁锢,为国际关系

    研究开辟了新的一片天地,人们对国际关系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

    另一种新的范式就是建构主义范式。建构主义范式是理性主义范式与反思主义范式之间的,它既考虑到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性,同时坚持科学实在论的理论体系。温特自己就曾说过:他的目的就是在理性主义和反思主义之间建立一座桥梁,这一桥梁就是社会建构主义。温特建立起来的建构主义基本理论框架为:①在世界观方面,否定纯粹的物质主义,“反对把物质的客观存在作为解释行为体行为的惟一和最主要的原因,坚持理念主义”;②在方法论上,采用整体主义方法论,强调整体对个人的作用;③在研究内容上,国际体系与国家的关系不是因果关系(主流学派即理性主义范式的理论所认同的),而是建构关系,一种国际体系文化怎样使国家成为国家、怎样使国家产生了利益的关系。温特认为国际体系结构,特别是国际体系文化对国家具有重要作用,温特理论的核心命题是无政府文化建构了国家身份,从而决定了国家的利益和行为。从核心命题可看出,温特提出的建构主义实质上是一种结构建构主义,从国际体系层面上分析解释行为体的身份和认同。建构主义范式提出后获得众多学者的支持,现已成为与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并驾齐驱的理论。

    四、结语

    以理性为核心的理性主义范式现在是国际关系理

    论中的主流学派,它对国际社会的解释,以及对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行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虽然反思主义范式和建构主义范式的出现打破理性主义范式独占天下的局面,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理性主义范式将继续作为主导范式。任何一个范式都有自己的缺陷,价值理性的缺失以及对主体性的忽视都是理性主义范式的不足之处,如何进一步完善国际关系理论将成为理论界的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1]欧内斯特·盖特纳. 理性与文化[M]. 贵州: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9.

    [2]迈克尔·欧克肖特. 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3]任晓. 何谓“ 理性主义”[J]. 欧洲研究, 2004(2): 148−152.

    [4]安德鲁·海伍德. 政治学核心概念[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 2008.

    [5]汉斯·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M]. 海南: 海南出版社, 2008.

    [6]陈志瑞. 开放的国际社会—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英国学派[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7]唐士其. 西方政治思想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8]亚历山大·温特.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 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4.

    [9]苏云婷.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世界秩序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编辑:颜关明]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