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汉画像“嫦娥奔月”的人性魅力

    时间:2021-03-25 09:39:4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流变的过程中,有了多种解读的可能,有从婚姻的角度解读,还有从男权、女权的角度解读的,但从个体人性的角度分析嫦娥不畏艰险、勇敢、自我牺牲等美德关注不够,而正是因为嫦娥具备的这些优秀品质,才使这个故事拥有了无限的人性魅力。汉画像“嫦娥奔月”穿越亘古时空,以直观的方式再现了嫦娥奔月的具体情状,观之震撼人心。

    [关键词]汉画像 嫦娥奔月 人性

    在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故事中,“嫦娥奔月”故事流传甚广,也更具人性色彩,尤其是与“后羿射日”神话的合流,使嫦娥的故事内容、情节更为丰富,也便出现了从多种角度解读的可能。目前,对嫦娥奔月故事的解读,有从男权思想角度解读的,认为嫦娥偷吃仙药,撇下丈夫后羿,独求长生不死,是自私的人,所以最终受到惩罚,变成了丑陋的蟾蜍,永世孤凄:有从爱情婚姻的角度分析,认为后羿的婚外情导致了其婚姻的破裂,嫦娥是这一幕爱情悲剧的受害者:有从女性文学的角度分析,认为嫦娥奔月是对男权社会的反抗,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等等。相对来说,对嫦娥代表人类进行的无畏探索以及对其孤独远旅的勇敢、决绝、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自我牺牲等较少关注,对嫦娥身上所蕴含的浓郁的人性魅力缺乏足够的重视。而事实上,正因为嫦娥作为一个女性,她的追求以及追求本身所呈现出来的孤绝、凄美,才使得这个故事有着悠长意蕴,也正是嫦娥所承载的丰富的人性色彩才使得这个故事历时愈久,其味愈浓。

    汉画像“嫦娥奔月”将这种美的魅力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将人们带入远古时代那个美丽而又遥远、浪漫而又悲壮的故事现场,一个勇敢的女子负载人类的梦想,穿越亘古时空,飞身向月,其定格于画像石的从容、坚定、优雅的一举一动、一态一容,让这个女子获得了永生,观之令人为之震撼。

    在出土汉画像中,有五幅“嫦娥奔月”图,均出土于河南南阳。

    在南阳市西关汉画像石墓出土的“嫦娥奔月”图中(图一),图的左上有一圆月,月内一蟾蜍,肚皮紧贴月面,四肢伸张,右边一女子侧身向月,双臂挺直,手捧一硕大圆物,已经接近月亮。此女子当为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她头梳高髻,身着宽袖长襦,身后长尾屈曲蜿蜒,背部略凹,臀部圆润,体态优雅。

    在南阳蒲山一号汉画像石墓出土的“嫦娥奔月”图(图二),“画面左方刻一圆月,右刻一女子为嫦娥,人首蛇身,后拖曲尾,有双爪,头梳高髻,一手抱于腋下,另一手揽向月轮,作腾飞状。”画中散布八星。

    南阳县英庄汉画像石墓前室中梁下面,刻“嫦娥奔月”图(图三),嫦娥人首蛇神,头梳高髻,面部向外,双臂在身体两侧张开,后拖长尾,蜿蜒曲折,正侧身飞向月去。身后有其星辰点点。

    南阳英庄汉画像石墓出土的嫦娥奔月图位于前室盖顶石(图四),“图像左侧刻满月,月下有云团,其右刻嫦娥,人首蛇身,仰面将奔入月中”。此画像石中嫦娥头戴圆冠,面部微微上仰,眉目不甚清晰,但表情严肃,上下四肢皆向下弯曲,在空中作用力支撑之态,似正飞身入月。

    还有一幅“嫦娥奔月”图,内容比较丰富(图五)。图中左上刻一月轮,其下一人,人首蛇躯,头绾高髻,身体略微前倾,面孔直面前方。“身着宽袖贴身锦裙,裙摆随风起伏,摇曳生姿,腰间秀带在身后飘摇摆动,与细长的蛇尾略有缠绕,相映成趣。”中刻一人与嫦娥侧身相对,拱手胸前,作拜谒状“其后刻一奇兽,双首,长颈,一角,头向嫦娥。”

    “嫦娥奔月”神话文献记载较早见于萧统《文选》中引注的已佚古本《归藏》:“昔嫦以不死药奔月”,以及《祭颜光禄文》注引:“昔嫦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到了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等人编著的《淮南子》中,对有关嫦娥的记载内容相对丰富,后羿开始出现在嫦娥奔月的故事中。

    “弈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妲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

    ——《淮南子·览冥训》

    到东汉高诱对上述《淮南子》关于嫦娥的记载作注解时说:

    “妲娥,弈妻。弈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妲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东汉张衡《灵宪》一文关于嫦娥奔月故事的讲述:“嫦娥,弈妻也,窃西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奉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从以上简单梳理并结合出土汉画像可知,嫦娥奔月故事在秦汉时期已经流传很广了。从文字记载来看,嫦娥的行为起点是“窃”,这个字本身已带有了道德判断的味道,从传统伦理的角度来看,这次秘密行动使其奔月的价值大打折扣。如果从家庭伦理道德的角度对嫦娥的行为进行解读,人们甚至可以判断嫦娥是一个背弃丈夫、独享幸福的自私的人,所以奔月之后的嫦娥变为丑陋的蟾蜍,即是对她这一行为的惩罚。但南阳西关出土的“嫦娥奔月”汉画像所显示,在嫦娥到达月宫前,月中本已有一只蟾蜍,看来并不是嫦娥变成的。之所以有嫦娥因偷吃长生不死药而变成丑陋蟾蜍的解读,一方面应该是男权社会对嫦娥做出的一种道德审判,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观念的一种体现。另一方面,因为蟾蜍具有长生不死的特性,说嫦娥变成蟾蜍,是神话故事中常见的通过“变形”而获得新生的意识使然。这种变形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服用长生不死药后,嫦娥本身发生了质的变化,她已经不再是一般的人,而是拥有了神力的神,具备了远远超越凡人的能力和特性,是嫦娥获求长生的标志。从实际的象征意义上来说,后一种解释可能更接近于这个神话故事的本质。

    如果我们深入秦汉时代的社会心理场中来体味嫦娥的行为,换一个角度来分析嫦娥的“窃”,也许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窃”字的含义是偷偷的,有不让人知道的意思。细细分析嫦娥为什么要偷偷行动,其实可以品味出,这其中含有很急切的味道,有因十分好奇而迫不及待去尝试的意味。而之所以迫不及待是因为特别渴望实现一种愿望,并且这种愿望是当时世人所共同渴望的,而且实现愿望的机率太小,机会太少。否则嫦娥就不用偷偷的了。那么,人们所渴望的究竟是什么呢,能够让一个女子甘愿冒与人类彻底诀别的巨大风险去尝试呢?结合当时的社会思想,不难得出结论,人们所渴望的就是从高层统治者到下层民众都孜孜以求的生命永存、长生不老。当时的人们是非常相信人可以长生不死的,因为相信人可以长生不死,所以才有对长生的多种尝试和执着追求。从秦皇汉武多次派人寻仙和求不死之药,到民间流传的种种炼丹以求长生的方法,都有力地说明了当时的人们对永生的渴求,对死亡的恐惧,对彼岸世界难求的焦虑和忧患。但现实中人的种种努力几乎没有任何可以看得见的结果,没有人能真正

    实现长生不死的愿望。“秦汉人是相信人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是极其困难的。”正因为想达到长生不死极其困难甚至根本不可能,所以,当嫦娥得到了不死药后,自然有抑制不住的冲动想要尝试。

    在人所共有的巨大好奇心和渴求长生的强烈欲望的共同作用下,嫦娥才偷偷开始了一次亘古永存的伟大尝试。这是一次冒险的尝试,其中潜存着巨大的风险,因为在秦汉年间,为了寻求长生不死,很多人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谁能保证嫦娥的尝试没有风险。从东汉张衡《灵宪》一文关于嫦娥从嫦娥奔月前的占卜举动说明,嫦娥虽然急切但还是预感到其中可能的风险。但占卜结果为“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嫦娥的恐惧和担忧,也就坚定了她服不死药的决心。如果说嫦娥仅仅是“窃”还易如反掌的话,那么,“窃”之后的行动则需要巨大勇气和毅力。于是,在个体强大的精神支撑下,一个女子开始了一场前途未卜的旷世之旅。“翩翩归妹,独将西行,奉天晦芒,毋惊毋恐”,这将是嫦娥奔月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一是旅程的孤独。在不为人知的时刻,一个女子在浩瀚天地间开始了生命的飞升和转变,不论整个过程时间有多长,有多凶险,她自始至终只有一个人,遇到困难无人求助、无人帮忙,遇到痛苦无人分担、无人体贴,是彻底的天涯孤旅。二是潜在的危险。奔月时的天气状况是“奉天晦芒”。“逢”,遇到。“晦”,《释名·释天》谓“月尽之名也”。《说文·日部》:“晦,月尽也。”“晦芒”指天色昏暗,不见光芒。这是说要在月尽不见光芒时奔月。“毋惊毋恐”。此句干宝《搜神记》卷十四《嫦娥》作“毋恐毋惊”,有不要惊慌恐惧之义。出发时的夜,不是一个月明星稀安静、祥和的夜,这意味着在奔月的过程中她将面临相对恶劣的天气条件,她将迎着未知的挑战前行。三是自身的变化,随着飞越高度的攀升,作为一个凡人,她自身将承受不可预知的不适和巨变,但她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迎着危险而上,勇敢面对。汉画像“嫦娥奔月”图所表现的嫦娥即将到达圆月时的身形均为人首蛇身,也有可能是在奔月过程中身体变形的结果,嫦娥逐渐褪去了人的外形,变成了蛇身,变形的过程可以想象应该是痛苦的,不啻于一次脱胎换骨的涅槃。人首蛇身形象是神话中神性人物所共有的特性,这说明,经过破茧化蝶的痛苦涅槃,嫦娥已经拥有了神的特质,具备了远超凡人的能力。

    终于,铭记着“毋惊毋恐”的嫦娥快要抵达终点了,在文字记载空白的地方,出土汉画像为我们形象逼真地呈现了嫦娥将近终点的具体情状。在这些画像中,嫦娥与月亮在同一平面上,应该距离月亮已经很近,将要飞抵月宫,嫦娥的周边星云缭绕,宇宙的浩瀚因为星、月的赫然在目而分外突出。嫦娥优雅秀美的身姿在星月的衬托下无比美丽。美女、月亮、星空、宇宙,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一股浓烈的柔美、浪漫、凄清的意境扑面而来,这一刻,这个历经磨难的女子令人肃然起敬。

    面对凝固定格成永恒的“嫦娥奔月”图,我们心中充满了一种深沉的感动和震撼,这个美丽女子的天涯孤旅瞬时充满了悲壮的美感。一个弱女子,投身一次没有回头路的远行,远行的目标在天上,在月宫。这毕竟太远,因此这次远行也就是诀别,而且是与人间的诀别。如果求长生不死会丧失人的社会存在,甚至会彻底改变人的自然存在状态,这个追求是需要勇气的。因为人所以求长生,其实是对人生的依恋,对此岸世界的不舍,“这个时期的人们并没有舍弃或否定人生的观念,相反,而是希望这个人生能够永远延续,是对它的全面肯定和爱恋”,而有情、有爱、有家、有伴侣、有社会关系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人们追求长生,并不是单纯追求自己独自活着,而是要在社会中活着、生活着,否则,长生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情韵。嫦娥所去的地方高高在上,一般人根本无法到达,虽然得到了长生,但高处不胜寒,其将要面对的是无尽的孤凄,这样的生存又何似在人间呢?嫦娥的行为也反映出人类行为的一种矛盾和悖论:如果我不为自己,那么有谁会为我呢?但是如果我只为自己,那我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只能实现一个人的长生,这种长生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她的奔月是付出了很大代价的,最起码她失去了作为人的很多幸福和快乐,所谓只羡鸳鸯不羡仙也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从整个人类来说,她的实践行动及其结果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首先,嫦娥奔月的成功象征人类追求生命永恒的愿望的实现,在现实严酷的生存状态下,这个结果无疑等于宣告人是可以长生不死的,这自然增强了人类追求永生的信心和勇气,尽管不是人人都可以长生不死,但人人都可以有这种追求以及对结果的乐观想象。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说,有希望就是最大的幸福,就是艰难生存中莫大精神慰藉。其次,因为有了嫦娥奔月故事,中国的神话世界里平添了一抹亮丽和温情,焕发出一种人性的柔美、浪漫、灵动之光。因为与古希腊相比,“华夏民族的童年是有负担而早熟的”,所以“中国神话的气氛是沉重和庄严的,以至于这种沉重有时甚至是一种沉闷,这种庄严有时简直使人感到压抑”,但一个优雅女子的浪漫出场使神话的氛围为之一变,在现实感浓重的神话世界闪现了一道感性十足的浪漫和轻盈。在未卜的风险面前,嫦娥作为女性的坚韧、毅力、勇敢、决绝和自我牺牲精神,在顷刻间爆发,焕发出无限的魅力。这个神话故事因为有了女性、有了月亮、有了蓝天、有了柔情、有了诀别、有了飞升、有了思念、有了意境,浓缩成了意味无限的美。这种美有着无穷的魅力,穿越时空,历久弥浓。

    在汉画所表现的神话故事中,女性人物并不多,主要有西王母、女娲、嫦娥。西王母作为长寿神、保护神经历了一个变迁的过程,从远古到汉代,西王母的神话在不断丰富,由最初的半人半兽到后来的多情的少妇再到慈眉善目的神仙,其形象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变化,职能也逐渐在放大,不管其具体的职能怎样变化,西王母作为“一位兼具阴阳、融汇东西、结合男女、司理日月、主管生死的独尊神”,是汉画神话故事中表现最多的一个人物,是令世人供奉敬仰的神,嫦娥的长生不死药就是从她那里得到的。因此,拥有不断放大的神性的西王母一直坐在高高的圣坛之上,接受人类的供奉。

    女娲是人类伟大的始祖神,流传较久的是关于女娲抟土造人和女娲补天故事,前者反映出女娲作为人类始祖神,在化育万物,创造人类时的功绩:后者表现出女娲在天地面临灭顶之灾时拯救天地、拯救人类的大智慧和自我牺牲精神。在出土的汉画中,女娲往往与伏羲作为对偶神同时出现,体现了汉代阴阳和合生态意识。他们共同作为人类的始祖,创造了人,制定社会生活的规范,也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

    相对西王母和女娲神的身份,嫦娥身上更多的是人的特征。虽然在汉画中嫦娥是人首蛇身的形象,但她不像西王母和女娲那样,具有非她莫属的神力和能力,她不具有护佑万物、创造万物的能力,在奔月前也不具备长生不死的特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嫦娥才和以上两位女性神有了区别,她的身上浓缩了更多属于人的感情和心理特质,她的经历、她的心理、她的情感、她的追求、她的生存状况更能激发人们的无穷想象和猜测,也更能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从而更具有人性的魅力。

    相关热词搜索: 嫦娥奔月 人性 魅力 汉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