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炎帝与神农氏是同一个人吗?

    时间:2020-04-19 07:55: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史记》明确记载,炎帝与神农氏并不是同一个人。湖北等省给建筑物命名或者在祭祀活动中直接称呼“炎帝神农氏”,是不慎重的。各地抢祖先、争名人、修陵园、建庙宇,及各种祭祀活动愈演愈烈。不仅浪费人力、财力、物力,而且不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关键词:炎帝;神龙氏;历史

    媒体报道,2018年5月20日,以“同根同源,爱我中华”为主题的首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暨拜祖大典”在湖北随州举行,上万名海内外人士共同祭拜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应邀参加者有各级领导、知名学者,以及名人洪秀柱、蒋孝严、郁慕明。炎帝神农氏是我国上古时代杰出的部落首领,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与黄帝轩辕氏一起被全球华人称为“文明初祖”。

    看了上述报道,给人印象炎帝与神农氏就是一个人。然而在我看来,过去是有学者认为炎帝与神农氏是同一个人,但并没有得到多数学者的公认。重新有人提出这一见解不过十几年的时间,也没有经过学术界广泛讨论,怎么就成了政府及全民认可的事呢?

    总而言之,三皇五帝都是远古时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对三皇和五帝的说法就很不统一。“三皇”多是在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庖牺氏、包牺氏)、女娲氏、神农氏等传说人物中取三者。“五帝”的说法也很多,《史记—五帝本纪》是史记的第一卷,指明“五帝”是“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开篇就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史记》中没有“三皇”一说,但上述引文中提到了神农氏。按照孔子的说法:“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諸侯出。”在远古时代,诸侯不过就是部落的首领;天子就是天下诸侯的“共主”而已。“三”这个数字,在古文中有时也不是确指,不过是说有几个而已。看来在司马迁的时代已有“三皇”之说,即在五帝之先已有几个“天子”。但因为事迹在传说中比较模糊,所以司马迁写《史记》从五帝开始,五帝的事迹相对清楚。

    接下来《史记》写道:“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这些话是说神农氏是黄帝之前的天子。他开创的世代到了后期衰落了,不能统御天下。诸侯相互打仗,百姓不得安宁。轩辕起来平定天下,初步取得诸侯的服从。然后相继打败炎帝和蚩尤,诸侯都推举轩辕为天子替代了神农氏。炎帝是一路诸侯,看样子也是想当天子,却被轩辕打败,没当成天子。这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说炎帝就是神农氏当然也不是当代人的发明。在《史记》的一个注本《史记集解》中,引用了皇甫谧的话:“易称,庖牺氏(即‘伏羲氏’)没,神农氏作,是为炎帝。”炎帝与神农氏是一个人,就是从这里来的!注释《史记》的人引用皇甫谧一句话,而皇甫谧又是引用《易经》中一句话。从古到今研究《易经》的人很多,《易经》的版本也很多。现存的《易经》版本中也提到伏羲、神农。《易经—系辞下》中有“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斵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垂衣裳而天下治。”这里并没有说神农氏就是炎帝。何况《史记》正文说得清清楚楚的事,有什么必要去相信后世人对《史记》注释中,与正文矛盾的引文?我国古代的史官多是世袭的,这样有利于史料的积累、史学的传承。司马氏的世系很久远,见《汉书—司马迁传》。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就是太史令,可以阅读大量典籍文献。原来准备自己写《史记》,因健康状况而未能实现,但是给司马迁留下了丰富的史料。他去世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司马迁著《史记》除大量参考前人资料外,还“西至崆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史记—五帝本纪—太史公曰》)亲身游历许多地方,搜集了许多文字和口述的资料。所以在上古、远古的历史问题上,《史记》的权威性是无可比拟的。

    回看本文提到的“三皇”人选。燧人氏就是发明用火的人。有巢氏就是发明造房子的人。伏羲氏源自神话传说,说匏瓜(葫芦)里生出来成为人类的始祖;名字从庖牺演变成伏羲。女娲是人类的母亲,是母系氏族的首领;在神话中伏羲与女娲既是兄妹,又是夫妻。神农氏“教民稼穑”,表示原始人类开始进入农耕时代。所以“三皇”其实连姓名都没有,给他加一个“氏”字,就像个人名了。可能就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也可能是多个人的事迹安到一个人头上。

    再看“五帝”,黄帝称轩辕氏。前面已提到黄帝姓公孙,名轩辕。上古时代在人名后加“氏”,表示名人、大人物。后来又兴起从“姓”中分出“氏”来,就因为名人的名后有个“氏”字。那么“黄帝”是什么呢?是“徽号”(生前由诸侯给他上的)或者“谥号”(去世后由诸侯或继任者给他上的)。我倾向于是“谥号”。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避讳”的风俗,后来成为制度,所以“谥号”的历史也很悠久。尊者是不可直呼其名的,活着可以称其官职、爵位、各种尊称;去世后就要给他上“尊号”才便于称呼,这就是“谥号”。“五帝”中其余几位也有称××氏的,也是在名后加个氏字。“三皇”的××氏与“五帝”的××氏性质不同,“三皇”和“五帝”的时代区别也是清楚的。

    说到炎帝,《史记》中没有单独为他立传,事迹不很清楚。在其他文献中说炎帝起于姜水(在今陕西宝鸡市境内)故姓姜,似乎也是黄河流域一个诸侯,虽然黄帝也打败了他,但并没有像杀死蚩尤一样把他杀死。看样子他是退出中原到了炎方(南方),对开发长江流域做出了贡献,所以号称炎帝。他是五帝时代的人,与神农氏时代不同,事迹也不沾边,当然不是同一个人。

    先秦典籍中,最先提到黄帝、炎帝的是《国语-周语下-太子晋谏壅谷水》:“有夏虽衰,杞、鄫犹在;申、吕虽衰,齐、许犹在。……皆黄、炎之后也。”注意,这里是“黄炎”,不是“炎黄”。在失传的古籍中可能还有黄、炎的记载,民间传说中也可能不少。司马迁写《史记》开篇就写黄帝,附带提及炎帝。功绩威望,炎帝是远不及黄帝的。所以中原民族自古就有“黄帝子孙”的说法。为什么后来把华夏民族说成“炎黄子孙”,不但黄、炎并列,炎帝还放到黄帝前面去了呢?这与“五德终始”之说有关。

    我国的阴阳五行学说有悠久的历史。“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木……。“五行相克(尅)”:木、土、水、火、金、木……。“五行”又与“五方”“五色”相配合:木(东方、青色),火(南方、红色),土(中位、黄色),金(西方、白色),水(北方、黑色)。进一步又與“五音”“五脏”、天干、地支相配合。到了战国 末期,阴阳家邹衍将“五行”与朝代相配合成为“五德”,造出“天人感应”的一套理论,推断朝代的循环更替,这就是“五德终始”之说。这个学说创立以来,不是为已有的王朝提供合法性,就是为建立新的政权造舆论。黄帝起于中原,又是黄色,当然是“土德”。有的天子或朝代是什么“德”就说不清楚。两个朝代之间是“相生”还是“相克”也说不清楚。为了拼凑“五德生克”,把唐尧、虞舜都作为一个朝代。

    时间到了西汉末年。刘歆,字子骏,是汉皇宗室,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与王莽共事多年,王莽赏识他,他也推崇王莽。他为王莽取代汉朝造舆论,重新阐述了“五德生克”的理论。黄帝既然是“土德”,黄帝之前的天子应该是“火德”,炎帝有两个“火”,正合适。这样一来炎帝就成了黄帝之前的一个天子,“黄、炎”就成了“炎、黄”。刘邦被御用文人说成是“赤帝”之子,他建立的汉朝当然就是“火德”。王莽的家族自称黄帝之后,汉朝将皇位禅让给王莽是“火生土”,就是“应天顺人”的大好事。不过后来刘歆谋诛王莽,事败自杀。刘歆当初迎合王莽,可能是行韬晦之计,并不是真地要出卖汉室江山。但不管怎样,“炎黄子孙”这一说法就流传下来了。

    我国漫长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中,帝王年年祭祀天地祖先,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武则天等还举行过规模宏大的封禅大典。但对陕西的黄帝陵、湖南的炎帝陵等远古帝王陵寝,只有少数朝廷敕命地方官员修缮陵庙,上香祭祀。而这些年来,各地抢祖先、争名人、修陵园、建庙宇,各种祭祀活动愈演愈烈,陕西、河北两省争相祭祀黄帝;甘肃祭祀伏羲;湖北原来已在神农架祭祀过炎帝,今年又以更大规模更高规格在随州祭祀炎帝。特别是把炎帝和神农氏说成一个人,又提出了“神农文化”,炎帝的声势似乎要压倒黄帝,已引起陕西省的恐慌。无论什么事物只要加上“文化”两个字,似乎就很有文化了。白菜萝卜与百姓的关系比神话人物与百姓的关系密切,专家对白菜萝卜的研究也比对神话人物的研究深刻。不知有没有“白菜文化”“萝卜文化”?对这些远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做一些学术研究是应该的,但各级官员对学术研究似乎毫无兴趣。研究“炎帝与神农是不是一个人”湖北省领导就更不感兴趣了。他们不管《史记》明确写神农、炎帝不是同一个人,只要有人说神农炎帝是同一个人,他们就大修大建、大操大办、大把花钱,造成事实。全国原有炎帝陵四处,分别位于陕西宝鸡、山西高平、河南商丘、湖南炎陵。现又加上湖北随州的“神农故里”。这些孤立的景点很难形成旅游资源,建设资金难于回收,今后管理维护都是问题。推而广之,中国哪个省没有三皇五帝、夏禹商汤的传说遗迹?还有确切的历史人物文圣人孔子孟子、武圣人关公岳飞,一齐祭将起来,这个声势哪个国家能够比拟?只可惜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多的贫困人口嗷嗷待哺。即使一些人口已经脱贫,也是低标准的脱贫。中国的社保水平还很低,中国需要花钱而没有钱的地方还很多。

    有人说祭祀炎黄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我看未必。对于祭祀黄、炎的活动,早就有少数民族的人大代表表示反对。他们认为黄帝炎帝并不是少数民族的祖先,“炎黄子孙”的说法不如“中华儿女”妥当。一些少数民族人士认为蚩尤才是他们的祖先。蚩尤当然不是人的名字,而是一种贬称,就是“丑到极点”的意思。他们认为蚩尤不但不丑,而且是个美男子。当然要给蚩尤取个好听的名字并不难,民间传说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就叫九黎氏也可以嘛。问题在于蚩尤是黄帝的敌人,而且被黄帝所杀。炎黄并称,祭祀黄帝、炎帝恐怕不但不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反而削弱或破坏这种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史记—五帝本纪.

    [2]国语—周语下—太子晋谏壅谷水.

    [3]易经—系辞下.

    [4]汉书—司马迁传.

    [5]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第一章.

    作者简介:

    张西振,云南省昆明市,云南警官学院心理健身教研中心。

    相关热词搜索: 炎帝 神农氏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