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桃花源记》文学密码今解:文学虚化与历史现实的碰撞

    时间:2020-08-14 07:53:0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桃花源记》中构画的美好的生活图景,以及其美好而超脱的人生意境,成为后世人所尤其是文人雅士追求的方向。但是站在特定历史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桃花源记》短短的数百字犹如洞穿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的线路犹如世外桃源的“与世隔绝-发现-交流-与世隔绝”一样。不过,中国这个“世外桃源”在最后没能再一次与世隔绝,成为一个神秘而美好的世界,反而沦为被侵略践踏的悲惨结局。

    关键词:《桃花源记》;文学密码;今解;碰撞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著名诗人、文学家。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从小受老庄哲学与儒家思想影响,培养了他“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不同的志趣。他曾做过几年小官,但因不能适应官场的恶习,辞官归田,从此隐居。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归隐后思想趋于成熟之作。文中构建了一个安居乐业、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深深寄托了作者隐士的情怀。文中美好的生活图景,自此为后世人所极力向往。从当时中国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来看,自秦朝——魏晋南北朝——清朝,中国都处于封建社会时期,小农经济是主导经济。无论是统治者阶层,还是被统治者阶级都依附于土地而得以生存。因而,拥有良田美池,勤劳而作,在稳定的社会环境里,人们完全可以过上相当优厚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也是整个封建时代里的人们所向往的。

    历史现实为文学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基础,文学也会在较多的反映与之同时代的许多事实,这也是文学密码一般形式的存在。在这里,本文将不多谈这种一般形式的文学密码,而是选择一篇小文章为主体,站在大历史的角度,去找寻那种似是而非的文学密码。

    这种文学密码主要在于,文学出于作者本身的创作,必然存在一定的虚化性,就如《桃花源记》里美好的生活图景,在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里是一种幻想。但是虚幻的文学世界完全有可能很大程度上与现实历史里的事实形成一种吻合,本文将此称之为一种碰撞。这种碰撞不同于一般文学与现实历史的吻合,因为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基于一定的现实而经作者孕育出来的,必然与现实有一定的连接性。因而,这种碰撞会超出某一个时代、某一个领域,甚至超越某一种形式而形成。本文认为,《桃花源记》所构造的世界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历程之间便有这样一种碰撞,从小的存有虚化的文学世界里看到了大的现实世界发展的趋势。这也是《桃花源记》这篇小文章里一种似是而非的文学密码之所在。

    一、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历程里,可以说偌大的中国就是《桃花源记》里世界的放大,世外桃源便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永恒的缩影。

    《桃花源记》通过一位渔人的经历,构造了一个基于时代背景而又异于一般的理想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充满了和谐安宁的气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我国古代人们美好的理想的生活图景,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极力追求的境界。

    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整个中国一直处于小农经济时代。人们的生存,统治阶级的利益都依附于土地。土地不是万能的,但是在小农经济的社会里,土地却代表了一切。男耕女织的生活,有了良田美池,便有了生存与生活的希望。同时,老庄哲学与儒家仁学是整个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勤劳的生活习性,尊老爱幼的人际氛围是处在小农时代人们的理想。

    从而,《桃花源记》里的世界勾勒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所追求的生活理想,从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可以看到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发展状态。耕者有其地,居者有其屋,老者有其养,少者有其育,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是世外桃源生活的美好场景,也是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向往的理想生活图景。

    二、渔人是世外桃源的发现者,而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历程中“渔人”式人物便是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是13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17岁随父亲由中东经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他在中国生活了17年,曾游历了中国许多古城,对当时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有着相当的了解。当他回到阔别的祖国后,在一场海战中被俘,在监狱里口述了自己神奇般的旅行经历,由同监狱的人记录,写出了《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也正是他的这一本书,把他所游历过的许多国家的情况比较详细而真实的介绍到了欧洲。尤其是中国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很多情况被作者主观上有意或无意的夸大。《马可·波罗在游记》中以大量的篇章,用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自此中国开始成为西方探险者狂热追求的目的地。

    《桃花源记》里,世外桃源因渔人的闯入而把这个与世隔绝的世界带给了外面的世界,使当时的人们知道了它的存在,并使人们渴望探寻这一美好的理想的世界。而在中国当时的元朝,经马可·波罗带夸张性的介绍,对于远隔重洋的西方世界,中国犹如一个遍地都是财富的“世外桃源”,并成为西方世界狂热探寻的目的地。

    渔人与马可波罗发现这一片“世外桃源“时,虽在一定程度上有不少差异,但是他们都充当了”世外桃源“最具代表性的发现者,并将“世外桃源”的具体情形介绍给了外面世界。渔人出来后,在每一处都留下了标记以供再一次寻访这一处世外桃源,并及时禀告了太守,遣人寻往。而马可波罗便以《马可波罗游记》的形式,将中国这一“世外桃源”带给了西方世界,成为了西方世界的人们渴望踏入的世界。二者都使“世外桃源”之外的人从他们的介绍中窥探到了"世外桃源"神秘的一角。

    三、《桃花源记》里的世外桃源与封建社会时期中国这一“世外桃源”被外人所知晓后,都遭到了外面世界人的探寻,企图再一次造访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里,渔人向世外桃源里的人辞行后,在回去的路上便处处留下标记,并禀告了当地太守。“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不过,在文中,那一片世外桃源并未再一次被外人发现而免遭外面世界的侵扰,且从此再也没有人发现过这个世外桃源。即文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同样,《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世界里流传,当时的中国这一个“世外桃源”被他们知晓后,刺激了欧洲一些航海家去探寻,促进了使世界历史格局开始发生转变的新航道的开辟。可是,当时中国这一现实的“世外桃源”并没有像文学世界里虚构的世外桃源一样,神秘的避免了外界的侵扰。在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末期的清朝时,西方列强成功找到并踏入了这一片“世外桃源”,用炮弹击碎了那与世隔绝的“天朝上国”之梦。

    《桃花源记》作为陶渊明传世之美文,这不仅是指文中描绘的美的图景,更是文中蕴涵的无限美的人生境界。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学者都重在品味《桃花源记》这一篇文章美的图画和意境,意在追寻的是一种高于现实的略带虚化的文学情趣。本文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这一角度,探寻出《桃花源记》里所体现出来的似是而非的文学密码,亦是文学在时空的不断发展变化中衍生出来的一种非常态意旨。

    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经两千多年,但是结合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忽略期间各个朝代更迭而引起的变化,当时段的中国就像一个“世外桃源”,里面的人们都做着一个与世隔绝的“天朝上国”梦。也许在明代以前,中国的确是天朝上国,领先于世界水平。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尤其是在清朝,中国走向了严重的封闭式发展。清朝政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对内自居天朝,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而逐渐成为井底之蛙,沦为被西方列强侵略的结局。

    这样,我们似乎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中看到了《桃花源记》里的世外桃源,与世隔绝,里面的人们过着安宁和谐的生活。渔人的到来只是给了他们外界的一些信息,之后并没有因此而给这个世外桃源带来侵扰,这与世隔绝建立的美好成为了一种人们内心永恒追寻的神秘。封建时期的中国这一个大的“世外桃源”,在“渔人”式人物马可·波罗的“发现”,使中国开始成为受马可·波罗影响的世界里人们渴望到往的“世外桃源”。但是,现实的“世外桃源”不同于文学虚化里的世外桃源,或是说没那么好的运气。中国这一“世外桃源”因被世界的发现而被外人强行踏入,但给了这个“世外桃源”的人们一百多年的噩梦般的经历。尽管他们的结局不同,但是它们趋同的经历,使文学虚化与历史现实产生了一次似真似幻的碰撞。同时,现实世界“世外桃源”的结局多少会给世人带来一种与世隔绝的惊醒,追求一种美好的理想的境界之时而不耽于幻化虚假的世界。

    参考文献:

    [1]范子烨.《桃花源记》的文学密码与艺术建构[J]. 文学评论,2011,(04).

    [2]郑广智. 从“小国寡民”到“世外桃源”——浅论老庄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7,(03).

    [3]梅大圣.《桃花源记》美学价值探微[J].  黄冈师专学报,1984,(01).

    [4]杨瑞刚.品读马可·波罗游记[J].现代商贸工业,2010,(21).

    [5]申有良.马可·波罗与《马可·波罗游记》新探[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01).

    相关热词搜索: 桃花源记 文学 化与 碰撞 现实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