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时间:2020-10-27 08:03:1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本科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大高校都在不停地研究探索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全国相关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对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关键词:水利工程;农业水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089-02

    中国自古以治水立国,自大禹治水起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水利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农业水利工程与以上两者息息相关。随着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党中央国务院已经连续10年关注三农,尤其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对于促进农业水利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开设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高校已有数十家。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各高校农业水利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一修再修,力图达到理想效果。

    一、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特点

    整体来看,我国农业水利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呈现出三个特点:

    1.通识教育为主,注重强基础宽能力,多开公选课,扩大学生就业面,淡化专业方向,加大选修课比重,将部分专业课放入选修课,强化实践环节,多开独立实验课、实习课、课程设计。实践比重达到25%~30%。以此为指导思想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所占学时较少,如灌溉排水只有54学时;基础课如力学类课程学时较多,如结构力学达到80学时。

    2.专业教育为主,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开设有较少的选修课,大多数专业课均为必修课程,开设有适量的实验课、实习课、课程设计。以此为指导思想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所占学时较多,如灌溉排水可达72学时,与基础课如力学类课程相差无几。

    3.模块教育,介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从大三开始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设置3个方向,每个方向为一个模块,该模块设置若干课程,学生选择了该模块则意味着该模块内的课程均要学习。

    二、农业水利专业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问题现状

    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1.在通识教育的指导思想下,很多选修课放在了大四上学期,这个时候适逢学生考研或找工作,对于学习兴趣不大或无暇顾及,为了应付了事,他们往往会选那些比较简单的课程来学习,而不会过多考虑这些课程的实用性以及对自己今后发展的影响。

    2.在专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下,学生知识面较窄,除了本专业知识外,对于相关专业了解不多,虽然专业能力很强,但是工作期间适应岗位受限,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很多专业课安排在了大四上半期,可是学生们忙于面试或考研,此时已经无暇顾及了,使得该学期的专业知识无法很好地传授给学生。

    3.模块教育存在的问题与通识教育很相似,在选模块的时候,学生们往往会选择那些考试容易通过的模块,不会过多考虑其他模块,这样,其实就是没有设置模块,使得设置模块的初衷无法实现。

    三、农业水利专业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问题的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一些建议,供参考:

    1.明确专业方向,找准人才定位。对于那些平台好、生源质量高的院校,可以加强通识教育,在本科阶段将农水专业向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看齐,使二者相差不大。这样的话,农水专业毕业生既可以胜任水工专业岗位又能承担农水专业的工作,从而扩大就业面。对于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对学生加强引导及制定相关约束条件来解决,例如在选课前指定专门的老师进行专门辅导或限定某门选修课选修人数上限等。对于一般的院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则应该坚持专业教育,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在这种情形下,不仅农水专业的骨干课程要学习,而且水利水电工程大部分的专业课也要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农水专业和水工专业两种专业技能,并且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使其进入工作岗位能马上适应,减小过渡期。在专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如果设置过多的选修课则是不合适的。

    2.加强实践环节,重视实践实习。众所周知,农业水利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仅仅有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实际操作才能提高动手能力。就目前情况来看,国内多数高校主要开设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部分。而认识实习大多流于形式,属于走马观花性质的;生产实习则因为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学生无法真正进入工作状态;毕业实习迫于时间压力,无法长时间展开,总之问题不少。由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分散在整个大学期间。首先,保留现有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大类,努力提高实习质量;其次,骨干课程在理论授课的同时安排独立实验课或课内实验,由理论课老师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和实验内容,例如在水泵与水泵站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就可以安排学生自己制作水泵模型或泵站模型,加强其动手能力,提高感性认识。

    3.把握好专业骨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农业水利工程又称小水工,其与水利水电工程相差不大,只有两三门课程不同而已,所以水工专业的骨干课程对于农水同样适用。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灌排工程学、水泵与水泵站、土壤学与农作学是农业水利工程的骨干课程,应该把这个思想灌输给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理论课时安排与实验内容设置上应给与足够的重视。例如在学时安排上,水工建筑物56学时,水利工程施工48学时,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56学时,灌排工程学64学时,水泵与水泵站72学时,土壤学与农作学40学时为宜。在后三门课的讲授过程中,应该适时合理地安排实验内容,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特别是灌排工程学和土壤学与农作学应该根据作物不同的生长季节安排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农业实验,如果感兴趣可将此类实验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

    4.科研紧密教学。农业水利工程与人类生活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农业水利工程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各种新型技术遍地开花,如何适时地将这些前沿内容介绍给学生,拓宽其知识面,提高专业素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同时,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成立科学兴趣小组的办法,提高学生钻研专业知识的兴趣,培养探索科学的精神。

    四、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以笔者所在的宜昌地区为例,进行简单说明。筹建中的节水(高效)灌溉综合试验基地由三个功能试验基地组成:①粮食作物实习基地;②经济作物实习基地;③设施农业实习基地。

    1.粮食作物实习基地。基地建设目标为:区域性的粮食作物高效灌排技术集成试验示范中心与环境友好型灌排技术创新试验示范中心。粮食作物实习验基地由水稻实习基地与旱作实习基地两部分构成,中心任务是高效灌溉技术的集成、试验、示范与创新。友好型灌排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运作流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①环境友好型灌排技术创新试验阶段,需要时间约为2~3年;②环境友好型灌排技术示范,需要时间约为1~2年。

    2.经济作物实习基地。基地建设目标为:山区特色农业经济作物高效灌排技术试验示范创新中心。该基地具有突出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及明显的环境效益,为促进山区农业增产,加强山区水土保持提供技术支撑。经济作物节水(高效)灌溉试验运作流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高效灌排技术与水肥耦合技术试验阶段,需要时间约为2~3年;②高效灌排技术与水肥耦合技术示范阶段,需要时间约为1~2年;③高效灌排技术与水肥耦合技术推广阶段。

    3.设施农业实习基地。基地建设目标为:区域设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创新试验示范中心。该基地具有突出的经济效益及显著的社会效益,为城市设施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有力的技术支撑。设施农业节水(高效)灌溉试验运作流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微润灌溉技术与水肥耦合技术试验阶段,需要时间约为1~2年;②微润灌溉技术与水肥耦合技术示范阶段,需要时间约为1~2年;③微润灌溉技术与水肥耦合技术推广阶段。

    本文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了我国农业水利工程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结论:①农业水利工程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可分为三种类型: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及兼顾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模块教育;②无论是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还是模块教育,在实际执行中都会出现与事先预想的偏差,使得相应的教育理念无法实施。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迫于毕业压力,在大四上学期都已经厌倦课堂;加强实践环节,重视实践实习;③针对农业水利工程高等教育自身特点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明确专业方向,找准人才定位;把握好专业骨干课程;科研紧密教学。

    参考文献:

    [1]程燕珠.高等农林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72-75.

    [2]郭大立.能力型数学素质教育考核方法的改革探索[J].工科数学,2001,(06):48-51.

    [3]杨洋,伍俊洪,林孝康.基于B/S结构的网上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有线电视,2003,(Z2):116-120.

    [4]王依群.基于Web的计算机基础课网上考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河海大学,2004.

    [5]邓义桂,李庆东,丁增富,欧国凡.加强高校课程考核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182-184.

    [6]刘娜,常丽薇,郑楠楠.基于WEB技术的网上考试系统设计与应用[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05):383-386.

    [7]苗晋峰,王争,常永青.高校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2,(21):186-187.

    [8]徐蕾艳.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J].文教资料,2012,(17):169-170.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