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镜像”教学法探寻

    时间:2021-02-24 08:01:4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在高职高专视觉设计艺术基础教学过程中导入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核心理念,寻求二者之间在知识传输与训练的契合点,尝试某些“镜像”式训练模式,有望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特点,改变被动接受固化知识的状态,使学生在追求原本性艺术趣味的游戏中获得认知能力、创造性思维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提升。

    关键词:“镜像”教学法;高职高专视觉设计基础训练;奥尔夫音乐教育

    作者简介:张昊(1982-),女,江西南昌人,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教育;姚志奇(1977-),男,云南嵩明人,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艺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2-0073-04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现代音乐教育体系之一,由著名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Carl Orff,1895—1982)所创建。他提倡从人类学和本土文化出发,将“属于基本元素的,原本素材的,原本起点的,适合于开端的”语言(戏剧)、动作(舞蹈)、音乐以及视觉艺术综合为一体,采用多元化教育方式,把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独具特色的开放式教学融糅在人人参与的音乐活动当中。这种快乐的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形式利于挖掘学习者于即兴中迸发出创造力,而即兴训练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具有元素性、综合性、创造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提倡用朴素的音乐素材、元素性的教学工具、初级乐器、初级舞蹈动作、初级曲式结构和自然的教学方法来挖掘学生与生俱来的艺术素质,主要通过亲自参与并诉诸感性而受到教育。

    一、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视觉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契合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灵魂和基础,人人都是生活的主角。艺术无形之中渗透于我们每一寸肌肤,每一口呼吸,每一个动作,因此艺术是人人都能够本能地感知并创造的。那么,奥尔夫音乐教育和高职高专的视觉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之间有何关联?人们都认同艺术是相通的,时间艺术范畴的音乐创作与空间艺术的视觉设计这二者之间的确存在着奇妙的契合点:音乐的轻重疾徐同视觉的图像色彩珠联璧合般对应的艺术表现广泛应用于舞台、影像、环境、展示等多个领域,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奥尔夫音乐教育正是利用了人类生理与进化中某些“镜像”认知规律,使得貌似高深莫测的音乐创作变成初学者的自然流露,让音乐变成趣味玩乐的游戏而不是单纯枯燥的模仿,很值得教育者深思。

    (一)感性教学适合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的学情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入学时普遍呈现的特点是:文化基础与专业基础较差,艺术感知能力偏低,对理论知识的专注力较之普通艺术院校录取的学生也颇为逊色。教学实践证明,传统的被延续了数十年的单一的基础教学方法已难以支持日益发展的职业教育需求,必须有所改革有所推进,方能适应和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中,尝试融合德国职业教育的典范——奥尔夫音乐教育法中最精髓的感性教学理念,利用二者之间训练的某些契合点介入视觉设计基础教学之中,有可能引导学生冲破传统接受固化知识的藩篱,走出呆板滞后、亦步亦趋的学习模式,回归原本,彰显个性,助其更加趣味生动并准确领会设计原理,较扎实地掌握专业技能并灵活运用。教学实践证明,要启示学生对视觉艺术的感知,只有带领他们使用自己最熟悉、最直接的元素来表现生活之美,对艺术萌生亲切感,才能自然迸发出创作激情,培养出自信的、吻合市场职业的实用性技能人才。

    (二)视觉设计基础教学与奥尔夫音乐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高职高专视觉设计基础教学的内容归纳为平面、色彩、立体三个方面的构成训练,既包括对形态、空间、意象、记忆、速度及多种构成形式的认知与创造,也包括对色彩的心理知觉、互动、解读、采集与传播,更包括渗透于一切空间艺术的形式美规律,即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是学生美学观形成并解读视觉世界的源点。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归纳为听力训练、节奏训练、律动训练、语言学习、创造性能力培养和器乐训练,通过说、唱、跳、奏、戏剧表演、绘画等艺术形式,伴有认知、记忆、协调、美术、反应速度、心理、注意力、创造性思维、团队精神等方面的训练,对学生情商与智商的开发很有裨益。二者同为艺术教育,采用契合的类似的教学方法感知抽象艺术,达到异曲同工的教学成果,是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师所期待的并愿意付诸努力的。

    二、“镜像”教法的趣味尝试

    “镜像”,艺术设计专业词汇,意为图形的正反对称,如同在镜子中影映出与之对称的另一图像。笔者在高职高专视觉设计基础教学中,着眼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多个形式点进行了某些对应的尝试,颇具“镜像”教学趣味(如表1)。

    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证实,孩子的生活经验因没有受太多的社会影响而定型,所以他们天生具有对音乐的创造性。当看到一幅图画或影像时,他們完全能够凭借自己的理解去用音乐表达,通过简单的乐器作出即兴的演奏和表演。在这里,是音乐的想像力借助视觉的图形图像创设的情境与气氛,使孩子们能够像大艺术家一样进行创作思维活动。

    同样,在高职设计基础教育的具体实施中也可以借助音乐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把抽象的事物具象化,挖掘学生“音乐图形化”的想象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事先准备多种类型的乐曲在课堂上播放,或是轻音乐曲,或是传统的、流行的、民间的歌曲,亦或是重金属摇滚乐曲等等,引导和鼓励学生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用图形与色彩表达出来。笔者曾经在《形态构成》的课堂教学中就运用过“音乐图形化”的方法,训练学生的形态想象表现力与画面的构成能力,学生反应强烈,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显然比传统的模仿更为有趣且印象深刻。例如播放摇滚乐《高级动物》几遍之后,先启发学生互相用图形、点线面构成与色彩倾向等知识点对歌词与曲调演绎的意境和情感宣泄进行口头议论,鼓励不同的见解与表达角度,帮助他们走出狭隘与雷同,随即进入个人的创意草图勾勒,直至最终作品完成。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将歌词中的关键词分解成若干个模块组合在一个整体里,每个模块都有独立的具象图形倾诉其隐含的意义。从学生的图形与色彩练习中,也能够明显读懂这些极具微妙的情感色彩:冒险、简单、脆弱、渺小、矛盾、伤感、幻想、孤独、欢乐、复杂、博爱与自私。作品画面各具特色却浑然一体,色彩统一且变化有序。虽然一些作品尚显稚拙,但很能表达出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透过歌者抑扬顿挫的念唱、阴郁无望的嘶鸣所宣泄的纷繁芜杂的感情色彩,对音乐背后隐藏的求索与挣扎、痛苦与坚强的情感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视觉理解。

    奥尔夫音乐教育包含的节奏训练与律动训练有很重分量的肢体动作表述,学习者不是单纯用嘴巴唱或用耳朵听,而是一边唱一边跳一边用乐器即兴演奏,这使得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感受和表现音乐的丰富性。教师先用肢体动作伴随嗓音示范教学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逐一用不同的有发展有创新的嗓音和动作进一步配合展示,以训练学生的肢体节奏感和音乐律动的创造性表演能力。

    而在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尝试带领学生借助形体参与表演的方式来认知构成形式的多种表现。比如“平衡与节奏”概念中关于重复、近似、渐变、对比、密集、特异等构成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学生课堂上大胆即兴表演的形体组合与团队变化,直观、形象、生动、趣味地体现出来。看似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图式训练,就知识认知而言,却是殊途同归。相比之下,这种快乐嬉戏的充满活力的教学方式更容易调动初学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习热情;既培养学生从二维空间理解形态与形态之间的关系,又于立体的表演中拓展与把握物体三维空间关系;置身于游戏和表演的过程,更感知视觉艺术的内涵,产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与联系,增强合作意识和群体协调能力(如表2)。

    儿童在听力发展最佳期是靠听而非认字来学习语言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十分重视这一认知特点,让语言先行进入音乐课堂。开口说话是人们最熟悉的行为,心理上没有怯感。语言有节奏,诗歌有韵律,其间抑扬顿挫、轻重疾徐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传递和语境美感。奥尔夫教育体系独特的创造在于把简单的词语、互唤名字或者是熟悉的儿歌、童谣朗诵出来,配以有节奏的走、跑、拍手、跺脚、拍腿等身体动作伴奏,继而变换其他动作,再换成打击乐,又为之配上相应的曲调,这一个个学习的“点”象串糖葫芦似的,在即兴的表露中找回人类最接近自然状态的感觉,自然轻松地过渡到某一较完整的知识系统。

    受到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启发,提供素材,情景导入,诱发灵感也是笔者多次尝试的一种做法。当学生要接受某项由抽象理论变为具象图标的训练时,我们通常从学生熟悉的成语入手,或以语言表达情景导入,鼓励他们互相讲述成语背后的故事情节与人物角色,并自选脚本,用简洁的图表形式创编出各自独特思维的作品,这对改变学生亦步亦趋、千人一面的惯性学习模式大有帮助。

    经过如此相对单一的训练之后,再由简入繁,继而观赏一部情节曲折或视觉震撼的电影,如《罗拉快跑》、《入侵脑细胞》等,要求学生以图表的形式将角色和情节分析交代表达。图表的表现形式不限,漫画、涂鸦、网格……等等,一切可能的外在视觉形式都可以成为表述的载体。创作的人物形象允许夸张、抽象、变形,但要求必须保留各人物的明显特征。也可以对情节进行再创造或作多种假设,但必须思路清晰,结局与素材吻合。这种训练有益于培养学生提煉复杂的事象,梳理繁缛的杂陈,学会找规律,清思路,挖掘创造与再创造的潜在能力。例如让学生用图表的方式,演绎电影《明日边缘》的情节。该电影把“平行宇宙”理论运用到电影中,以“多稿叙事”的方法形成特殊的非线性叙事,这就要求学生从复杂的线索厘清脉路,用有创意的图形表达出每个情节变化的节点。经过多层次磨合,我们的学生可以将动画形象与繁复情节巧妙结合,提炼出近似图表化的、融入类似《超级玛丽》游戏创意点的形象作品,精彩完成了训练。学生们反映说这种模式富于挑战性,容易产生成就感(如表3)。

    此类训练难度较大,对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综合、分解、归纳能力要求颇高,因此需要一段较长时期的专业综合训练。但实践证明,它是可行的,也是有深远意义的。

    从感知与理解的教育角度看,对一个人的教育不应限于某个单项的艺术学科,而应该始终基于全面的“完整艺术”这样一个观念。而要获得这样的认识,特别在早期的入门打基础时期,就应是以一种综合的艺术去进行教育。因此奥尔夫认为,原本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唱、奏、动、说的综合艺术,通过语言、音乐、舞蹈、戏剧,包括旋律、伴奏、舞台布景、演员服装等等多方面紧密结合,去找回人类最接近自然状态的感觉。把人类最宝贵的生灵质素挖掘出来,伴人一生永葆青春活力。这是他原本性完整艺术的理念。

    笔者在教学“构成”规律的多个知识点时,有意识地摆脱传统教学的单项训练,将平面、色彩的基本内容糅合贯通,设计出《我与大师对话》的主题招贴形式,旨在训练学生在基础技能的初期就直接进入整体设计实践,这与奥尔夫完整音乐艺术教育理念有着“镜像”效果的神似。

    学生在创作招贴的立意过程中,遴选出自己熟悉的喜欢的中外设计大师代表作品,把通过自学或课堂讨论撷取来的视觉语言,如图形符号构成中的点线面形态、对比、密集、重复、分割、近似、渐变、肌理、图与底、矛盾空间、视觉感应等;色彩构成中的生理与心理、色相、明度、纯度三要素、黑白灰与补色、冷暖、面积的种种对比、空间的效果与混合等,综合地有选择性地运用在《我与大师对话》的新视觉训练中。让我们欣慰的是,从学生一张张完整艺术的招贴中,可以读到蒙娜丽莎的美丽脸庞被生生分割变异成怪诞的生灵,蒙克惊愕地看见毕加索的少女渐变成了学院的logo,马蒂斯毕加索的线条与形态被嫁接到中国特有的陶瓷器具上,达利的软钟跟蒙德里安的理性色块形成和谐的曲直对比美,连我国民间美术的农民画图像也巧妙糅进米罗的符号元素之中……。这种基础训练很对年轻人敏锐、好刺激的“胃口”,远比枯燥呆板、索然无味的传统基础训练来得饶有趣味而显得硕果累累,学生的学习成就感陡升(如表4)。笔者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达到认知和理解的目标,任何殊途同归的教学路径都应该被认同。

    三、“镜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评价

    经过6年的高职高专艺术设计“镜像”教学法实践,笔者亦明显感觉这两届毕业生的专业鉴赏力和创新能力较前几届学生有明显提升,对色彩和图形的感知力也更敏感,具体表现在毕业作品的设计动手能力和与社会的磨合程度更具创造性和灵活性。根据用人单位对这两届毕业生的评价,普遍反映比较好用,上手快,理解与语言表达到位,知识也更多元化,迎合了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

    由于视觉设计基础训练的效果潜移默化地有形无形于毕生设计能力的始末,教师在基础教学中巧妙设计和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镜像”契合就显得尤为必要。教师将一如既往坚持实践,不拘一格探寻规律,摸索出更多更适合高职高专学情的教学新路。艺术设计是跨界学科,类似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镜像”契合点一定还能遭遇很多,教师可以在教学运行中不断举一反三,尝试与发现强调感性体验先行的方法和路径,在各艺术学科之间自如地迁移,让艺术教育的营养永远滋润一代代文明的人们。

    参考文献:

    [1]郭淑芳.普遍高校开放式音乐教学模式探微[J].艺术教育,2006(7):56.

    [2](德)奥尔夫.学校音乐(《Orff-Schulwerck》)[M].廖乃雄,编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杨立梅.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时红兵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