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对地方综合性大学加强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1-03-02 08:02:3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是实施人才培养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总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多样化和高等教育形式、层次多样化,使得高等学校面临更大的挑战,竞争更加激烈。文章从专业建设的思路、结构调整、特色建设及专业评估等方面,提出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加强专业建设中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专业建设;专业评估

    作者简介:方月善(1970-),女,朝鲜族,吉林延吉人,延边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吉林 延吉 13300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4-0009-02

    地方综合性大学是指主要由地方管理,以地方财政拨款或集资作为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生源大部分来自本省、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大学。与国内重点大学或部属院校相比,由于地方综合性大学缺乏很好的地理环境优势,办学历史相对较短,办学经费比较紧张,师资队伍与学科建设水平、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与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地方综合性大学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而其最有生命力的特色就是专业建设。专业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和实施人才培养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总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加强专业建设提高竞争力是地方综合性大学必须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明确专业建设思路

    地方高校在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过程中,学科门类更加齐全、覆盖面更广,学校原有学科的单一性、多学性特征被综合性取代。地方综合性大学在众多大学向综合化趋同目标迈进的过程中,要保持和呈现特色,首先应在专业建设与规划时,明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即避免重复建设和弱势竞争,力求避其锋芒,就其软肋;发挥既有强势学科和专业优势,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打造行业和区域优势;把精力集中在若干优先发展的学科方向上,通过进一步加大内涵和特色建设,使传统专业发展成为特色专业,依托特色专业新创办社会急需专业。

    延边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明确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专业建设思路,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的专业建设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实施国内外重点大学专业对口建设计划等措施,加大文、理、医、农、管理等学科中专业特色建设力度,突显特色,保持优势,在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专业中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专业和应用专业,增设新兴产业急需的专业。学校在专业建设与结构调整中,适度稳定规模,进一步整合现有教学资源,推动相关专业的交叉融合,实现全校专业结构和专业自身内在的优化。努力改造滞后于发展、需要进一步整合的一部分传统专业,采取拓宽专业口径、扩大专业培养方向等有效措施,强化专业实力,全面提高各专业的整体水平。

    二、重视专业结构优化

    我国已进入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的发展阶段,如何优化学科分布与专业结构调整,实现高等教育由外延向内涵发展战略的转变,满足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高等教育的需求,成为关注的焦点。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是指各类高等学校及其具体的学科专业所构成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包括不同科类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数量、布局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学科专业的内部结构及其课程的组合方式,是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点,是决定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因素。

    对地方综合性大学而言,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就是要在办学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设置,突出重点,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对专业定位明确、培养模式有特色、培养方案切实可行、有较强社会适应性的专业给予积极扶持;对有一定传统优势的老专业,在保持其专业特色和优良传统的前提下,通过更新其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实现专业升级,从而使其重新焕发活力;对一些办学条件较差、市场需求一般的专业,采取果断措施,淘汰出局。

    地方综合性大学要尽快形成科学、合理、优化的学科专业体系,需在专业结构调整中坚持以下几点原则:一是主动适应原则。适应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形成自我调整、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学科专业建设运行机制。二是突出特色原则。要立足国情、省情和校情,突出个性,努力在各自的办学定位和服务层面上实现人才培养种类与质量规格的多样化,建设成一批高水平的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三是质量效益原则。通过学科专业的科学论证与评估,实现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增、撤、并、拓”,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的科类结构和层次结构,提高学科专业的综合实力、规模效益与质量和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四是持续发展原则。要妥善处理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中的近期与长远、需求和可能、基础与应用等关系,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又要遵循教育自身规律;既要坚持适度超前发展,又要坚持实事求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我校在专业结构调整中,积极落实《关于加强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按照“以延边大学为重点,建立在东北亚研究、图们江流域开发、长白山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朝鲜族历史与文化、生理学和有机化学等方面有优势和特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基地”的战略规划要求,在控制专业规模总量,建设专业特色,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走内涵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下,对传统专业通过实施大类培养和增设专业方向等方式进行了调整和改造,提高专业主动适应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我校现有本科专业70个,涵盖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等10大学科门类,形成了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设置格局。

    三、强化专业特色建设

    专业形成优势和特色是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生命线。专业特色是指专业建设的某一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学校同一专业的同一方面的独特品质。特色既是历史的沉淀、经验的总结,又是新形势下对新问题的探讨和对未来的展望。

    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办学水平与重点院校相比存在差异性,从而在日趋激烈的高校竞争中面临严峻的挑战。地方综合性大学要提高竞争能力,在国内高等教育系统占有一定的位置和保持持续发展,必须以鲜明的办学特色来取胜。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特色可以从多个方面显示出来,但其核心是学科专业建设。学科专业教育是地方综合性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地方综合性大学进行办学特色建设,必须抓住学科专业建设这个龙头,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寻找办学特色的突破口。

    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专业特色建设应以依托区域特色,发挥区域开发与研究、区域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等优势,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满足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指导思想。专业特色建设的内容应包括形成各专业独特的人才培养思想,建立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种类型的特色课程群,改进教学方法,形成有明显特色或优势的专业方向。

    我校的专业特色建设是在经过60多年的办学历史沉淀,在新的形势下对新问题的探讨和对未来的展望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体现了学校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跨文化素质的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突出学科的民族与区域特色,建设东北亚研究、长白山天然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民族研究等三大学科群的优势”为依托,以“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群、多元文化课程和特色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启动专业特色建设工程、国内外学科专业对口合作建设计划、一专一高未来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等专业建设措施,重点建设与国家级重点学科亚非语言文学学科(朝鲜语言文学学科)和药物化学、有机化学、汉语言文学等12个省级重点学科相匹配的,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和特色专业16个。其中,朝鲜语、朝鲜语言文学、动物科学、汉语言、化学、药学、临床医学等7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舞蹈学、历史学、护理学等3个专业为吉林省特色专业。全校有60个专业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对口合作建设关系,提升了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

    四、完善专业评估机制

    专业评估是以专业为对象,依据评估标准,利用可行的评估手段,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对专业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既是对高校各种专业的教育质量的评判,也是高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效的评估制度是提高专业建设的基本保障。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中提出:“积极开展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认证、医学教育认证等试点工作,逐步建立高等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积极组织和实施本科专业的评估工作,促进专业的建设。

    高等学校组织和实施本科专业评估是指学校自身作为评估主体组织对校内各专业的评估。学校开展经常性专业评估有利于发挥专业优势,明确建设目标,促进专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估能够在专业规划、布局等方面为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服务,使学校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可以明确今后对专业建设的政策取向、资金投向,从而制订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此外,高校开展专业评估有利于专业改革与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形成大学自我完善和自我约束的良好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专业评估机制和组织机构是搞好专业评估工作的关键。首先,建立专业评估长效机制,促进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与建设。高校应建立专业评估长效机制,完善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办法,建立专业设置预测机制,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专业评估工作经验,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推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其次,健全专业评估组织机构,保障专业评估工作有序进行。为了顺利开展内部专业评估,必须设立相应的机构负责专业评估方案的制定、评估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环节。规范的评价过程对形成客观、准确的评价结论具有直接意义。

    高校内部组织的专业评估作为高校为了建立自我评估体系、完善学校管理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建立的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教育部评估中心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业评估相比,两种评估的目的虽然都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后者是出于学校内部发展、强化学校办学特色而开展的,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而且从指标体系设计、评估组织、评估结果应用方面更具针对性,对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更具优势。此外,高校要在注重评建过程对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的同时认真分析、正确运用评估结果。

    参考文献:

    [1]张立彬.面向区域 创新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8,(6).

    [2]朱其东.培育办学特色与提高地方院校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7,(32).

    [3]张民选,谢仁业.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是高教发展的战略重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8,(11).

    [4]许秀英.高等学校组织和实施本科专业评估工作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7).

    (责任编辑:张中)

    相关热词搜索: 综合性 几点思考 地方 建设 大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