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关于《中国文化史》课程内容整合与教学改革的思考

    时间:2021-05-05 07:53:3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中国文化史》课程内容整合及教学改革是一项涉及多门课程以及实践性较强的课题。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建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氛围,及时编写修改教材内容,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建设课程网上教学平台则势在必行。《中国文化史》课程的教学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还包括人格的塑造、创造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中国文化史教学内容整合过程中应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强化教学过程评价,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把前瞻的中国文化史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探索出可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558(2016)02-0113-05

    自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兴起以来,中国文化史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中国文化史的论文、论著一时间遍地开花,硕果累累。然而,在此社会境遇之下,从继承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高度来看,《中国文化史》课程的教学却没有随着科研成果的丰富繁荣而有巨大的提升与拓展。就目前的教学和实践来看,高校教师或是以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线索,或是以各个中国文化史专题的形式进行教学,以期使学生提纲挈领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由于该课程内容涉及面广,课时相对较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将纷繁复杂的课程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难免会感觉内容单调。此外,关注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认和思维品质培养的教学和实践也明显不足。《中国文化史》教学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文化史教学的内容、理论和方法发展缓慢、创新不足,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课程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求知的需求。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文化史的教学内容整合不够深入,改革措施还不够有力。随着新时期教学改革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教育观念、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都将深刻地变革,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也提出了挑战。因此,实现中国文化史教学内容的整合及改革也势在必行。新时期《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及改革对于高校实现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可以为大学生将来从事教学工作起到有效的示范作用。

    一、《中国文化史》课程内容的整合

    当前,中国文化史教学中或偏重“史”、或偏重“论”、或偏重哲学思想、或偏重典章制度等倾向明显,出现这样的原因是由于《中国文化史》课程既要介绍文化发展历程,又要介绍文化现象、文化精神,同时还要分析中国文化形成的条件、文化的交融、各类文化的资源及价值等。“总体看来,一方面,整个社会对‘文化’泛化理解和过滥使用,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史课堂教学内容顾此失彼,以偏盖全。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强中国文化史的学科建设,深入探讨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努力建构一个能容纳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中国文化史教学体系,尽快适应不断发展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1]《中国文化史》教学过程中首先急需解决的是中国文化史内容多而课时少的难题。因为教学内容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教学内容的整合是整个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一)编写修改教材内容

    “教学内容决定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又决定于教学对象和培养目标。发挥中国文化史课程应有的功能,需要教师在观念方法上与时俱进,既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也要不断加强课程内容建设与教学方式改进。”[2]教师必须在中国文化史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发展的最新变化、最新实践,进行新的理论探索和理论阐述,与时俱进地丰富和推进中国文化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首先,教师可以配合课程教学和学生自学的需要,编写讲义,为课程教学提供有效支持,解决学生课外辅助学习问题。这主要包含每章内容简介、主要知识点、重点问题、疑难问题解答和学术争鸣。其次,教师可以对交叉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梳理,避免重复讲授。基于中国文化史与地方文化史、中国文明史、中国古代史、中国思想史、中国社会生活史等相关教学内容的密切联系,诸多部分存在相互交叉的情形,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探求它们之间教学内容的整合问题,可以高效优质地实现教学目标。再次,教师可以针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情形,与时俱进,及时修改和更新教材内容,加强中国文化史与中国各专史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比较研究。这样既可以强化教师的研究意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总之,随着中国文化史的教材整合过程的深入进行,在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必将呈现出全新的多学科融合的中国文化史课程发展趋势。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的突破,教师必须精心挑选,适时调整、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解决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创新的问题。第一,认真确定每一章课程教学的基本知识点、重点、难点,并适当补充学术争鸣和学术前沿的部分内容。只有经过不断地调整优化,《中国文化史》课程的教学内容才能既反映中国文化史学科知识的发展,又能很好地契合课程教学和学生的需要。第二,针对中国文化史教材对诸多文化现象发展历程刻板化的描述,在教学中尝试摆脱模式化和标准化的认识,对文化发展过程进行多元化解释,在阐释文化共性的同时关注到文化的特殊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了将文化史知识更好地更客观地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无论是文化史教材的编写,还是文化史教学过程的讲授,我们必须改变标准化的模式。”[3]教师必须以多样化、多标准的形式,客观地解释和阐述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第三,为了形成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进行“反观”与“静思”,教师不能单纯以文化专题的形式均衡用力,而是在课程改革中将地方文化史纳入中国文化史课程,以利于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社会实际之间存在着的密切联系。中国传统文化是怎么产生的?其社会背景是什么?它是基于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境遇形成的?当代价值如何?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把我们所处地方文化史融入到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基本问题。因此,教师充分利用丰富贴切的地方文化史中典型案例来丰富中国文化史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文化史概念和方法的形成过程。

    (三)建设课程网上教学平台

    现在是一个资讯特别发达的时代,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收集整理中国文化史的诸多内容, 为了推进课程理论研究本身的繁荣与创新,教师在教学内容整合过程中应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目前的教学和实践来看,《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学生知识覆盖面较小,而利用课程网上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改革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办法。课程网上教学平台在中国文化史教学实践中不仅有利于课程内容的相互补充,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知识体系的建构。首先,我们可以在学校投资统一建设的精品课程中心平台上建立《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中心,为课程教学提供良好的网上教学平台,实现了资源聚集和信息交流的建设。教师可以在《中国文化史》课程中心提供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安排、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设计、参考读物推荐、教学反馈、学生自测卷、文物古迹图片、界面背景等课程资源。其次,为了推进教师教学创新、学生自主学习和课程管理,加强案例教学和资源建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程中心的交互性,利用天空教室资源进行讨论、经典阅读和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资料,积极开展师生互动,建设一个良好的师生对话、交流和教学讨论的平台。

    二、《中国文化史》教学改革的策略

    在教学内容采择既定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要进行大胆尝试。针对传统的《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老师讲授和传递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学习,忽视学生的能力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的特点,适应新时代的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不断革新,推进中国文化史教学的改进。

    (一)更新教学理念

    《中国文化史》课程不仅要有丰富的信息含量还要具备一定学术含量。教师除了科学选择和使用教材外,必须随时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将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以及教师所从事的学术研究融汇到教学内容当中,体现出教学的学术观。为了使学生有较大收获,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着力倡导在探究中理解知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大力倡导建立学习共同体,实现多主体交流与协作。为了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接受与适应到创造与超越,从个体学习到协作学习,可以通过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专题研讨等多种教学方法,发扬教学的民主观和协作观。教师可以通过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实施方案制订、撰写读书笔记、进行课程研究、开展课外调研、研读经典论著等方式,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则始终保持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协作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课堂上发言方面,特色文化、地方文化是学生讨论与交流的主要范围,来自各地的学生对地方乡土文化相对熟悉,介绍家乡文化能激起学生的自豪感。与此同时,来自同一地域的同学也可以展开激烈的争论以及合作探究。教师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

    (二)强化教学过程评价

    基于中国文化史课程性质,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在课程考核方式上,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平时成绩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课堂发言与提问、平时作业与展示、课程论文、专题研讨等。另外,除增加课外阅读量外,还要增加学业挑战度,期末考试试卷题型改革中可适当增加案例分析或材料分析题。目前,在国内课时分配严格的情况下,面对着一部丰富多彩的文化史,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是有限的,解决办法之一是列出大量参考书目,让学生自己利用业余时间针对教师列出的大量参考书目延伸教学内容,要求写出书评或读书笔记、小论文,作为平时作业列入总评成绩。在教学评价方面,评价的指标转向关注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生师互动水平、学生学习行为、社会实践或田野调查;组织或参与某个学习团体以及知识、能力和自我发展等指标。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间交流、课外电子邮件交流、教师办公时间师生交流、学生开展课题调研,社会考察等多种形式来拓展学习范围。

    (三)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中国文化史在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重要举措就是课程实践。教师必须坚持丰富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提升实践教学效果,达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首先,在讲授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史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组织灵活多样的课堂讨论,使授课内容得到多角度的挖掘,不断融入新的内涵。将课堂发言、讨论的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并介绍一些参考文献,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经过深入思考后,在课堂上进行阐述和交流、讨论。这样,学生既在同学面前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培养了初步的研究能力。其次,引导学生关注地方文化史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地方文化史问题,尝试开展课外调研和科学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史》课程只有凸显地方文化特色,才能更好地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最后,为了配合《中国文化史》课程内容整合的需要,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目标,积极探索模块化教学模式显得尤为必要。在进行模块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中国文化史》课程的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将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所有的模块按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的要求组成一个整体。例如,教师讲授中国古代艺术类型时,可以紧紧围绕艺术最高境界“和”的思想展开,要求学生在掌握古代艺术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融通应用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分析阐述古代各门类艺术如何达到“和”的意境,并强调学生自己也可以拓展开去,用“和”的思想研究自己身边熟悉的地方文化史现象,以期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认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实现综合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中国文化史》课程内容整合及教学改革是一项涉及多门课程以及实践性较强的课题。要摆脱传统《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的困境,关键问题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改革,走出一条高效完成《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目标的特色之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建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氛围,及时编写修改教材内容,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建设课程网上教学平台则势在必行。《中国文化史》课程的教学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还包括人格的塑造、创造力的培养。首先,学生必须熟悉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历史和各类文化资源、文化精神、文化价值的主要内容。其次,学生还必须融通应用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提升运用中国文化史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最后,在增加中国文化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传授的有效性的前提下,学生还必须着力培养中国文化史的思维方法,提升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教师在中国文化史教学内容整合过程中应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强化教学过程评价,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把前瞻的中国文化史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探索出可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参考文献:

    [1]介永强.关于中国文化史教学的一些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3).

    [2]李鹏.中国文化史在民族高校中的教学思考——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3(1).

    [3]焦杰.关于中国文化史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以婚姻制度为例[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5).

    Reflections on the Content Integr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of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Course

    SU Yong-ming

    (Jiangxi Science &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8, P. R. China)

    Abstract: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is a practical issue involving many courses. Teachers should create active and creative learning atmosphere to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timely modify teaching content, optimiz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content, and build an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 of curriculum.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course teaching is not only to teach a simple knowledge, but also to shape the personality and creativity.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urriculu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content integration of the course, advance with the times, update teaching idea, and strengthen the procedure of teaching evaluation, so a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we should combine the forward-looking theory of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with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explore feasible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methods.

    Key words: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integration; teaching reform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