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心得体会 > 正文

    教育-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模型研究

    时间:2020-09-25 16:01:1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基于4cs教育理论的学校教育信息化模型研究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在发生着变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日益紧密,学校的发展以及日常的教学工作不再似传统形式,而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拓了学生视野,为教师提供了学习平台,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的支持。技术方面的变革必然离不开观念的指导,进入21世纪后,我们的教育发展的方向即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因此美国学者们提出了4css教育理论,旨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便造就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的人才。本文基于4css教育理论,建立学校教育信息化模型,以此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升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
    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模型 Research on School Education Information Model Based on 4cs Education Theory Abstract: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s also chang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lose.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s and daily teaching work are no longer like the traditional form. With the help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opens up students' vision, provides a learning platform for teachers, and provides new technical mea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s. The technological change must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After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the direction of ou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s lifelong learning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Therefore, American scholars put forward the 4css education theory, which aims to cultivate students' various abilities.Bring up talents who can adapt to the future soc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4css education theory,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model of schoo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choo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level. Key words:4cs education theory; school education; information model 目 录 第一章 引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文献综述 2 (一)教育信息化评价的研究现状 2 三、研究意义 4 (一)理论意义 4 (二)现实意义 4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5 (一)研究内容 5 (二)研究方法 5 第二章 教育信息化评价中的问题 6 第三章 作为教育信息化评价基础的4cs教育理论 6 一、4cs教育理论 6 (一)4cs教育理论的由来与理论基础 6 (二)4cs教育理论概念、特点 6 (三)4cs教育理论优势 7 二、4cs教育理论对教育信息化评价中的指导作用 8 三、4cs教育信息化评价所面临的问题 8 第四章 4cs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构建 9 一、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9 二、评价体系具体内容 11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11 (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海选 12 (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方法 13 (四)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体系构建 13 第五章 结语 16 参考文献 18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步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为我们生活带来便利,同时也渐渐融入进社会的各行各业,融入进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当然也包括教育领域。教育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技术介入后有了新的改观,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都受到了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课堂,延展了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

    我国于上世纪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为了响应这一教育方针政策,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我国教育部于上世纪末制定并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内容中明确提出以终身学习为目标,密切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建立开放式教育网络,建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基础教育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关注的重点,为保证教育信息化的大面积实现,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证基础教育的完善和落实。我国于2006年颁布了规划纲要,强调我们要大力开发、积极探索信息资源,从而推进信息化的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革命,同时这也对教育领域有革命性的影响,因此在随后提出的纲要中再次强调我们要加快教育基础信息的建设,要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必须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反站的整体战略中。在2011年,我国又颁布了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纲要中又一次强调了我们需要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全民教育,是终身教育,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统筹规划,进行创新,最终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基于4cs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

    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然而一些教育部门未能制定出有效的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或者指标体系不完整、不全面,难以凭借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所以,教育部门必须重视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构建,我们要加大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借助多种渠道,综合多种力量,共同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能够提升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身处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也出现在各个领域,为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因此在教育领域信息化带来的革新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学校开始重视信息化对于推动教学方面的作用。因此我们就要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也要保证软设施的完善,不断推动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和建设。本文对基于4cs教育理论的学校教育信息化模型进行了研究。

    二、文献综述 (一)教育信息化评价的研究现状 目前,在促进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一种适合我国国情,能够客观、科学、全面反映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由于国内外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仍存在不足之处,我们需要明确在4cs教育理论基础上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在大方向的指导下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我国国情以及不同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最终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4cs教育理论基础上学校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依据。

    1.国内研究现状 (1)企业信息化评价法。该方法主要是分析和论证企业信息化所能得到的经济效益。通过对信息化的范围以及所采取途径的分析比较,综合性的选取成本最少,而相比对之下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方案推进。通过对人员的配备情况、设备的装备情况、综合水平和效益的分析,最终对4个一级指标进行了构建,除此之外还包含有若干个二级和三级指标,所得出的评价结果能够进一步的直观的对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的情况进行反映。信息化综合指数法(CHC)最早是由钟义信提出的,该方法以马克卢普法、波拉特法与信息化指数法作为主要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用整体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而构建。该方法能够对区域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所取得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的反应,其构成主要包括有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8项。

    (2)
    区域信息化评价法。该方法主要以质量、能力建设以及发展状况为基础,来建立区域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质量指数(QI)、发展指数(DI)和能力指数(CI)。采用升级后的三标度层次分析法,并且按照专家给出的建议,赋予权重,对相关数据进行无量钢化处理,最后按照加权求和法得出相应的指数。闰慧等学者提出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包括教育网络建设指数、教育信息资源指数、教育信息消费水平指数。还运用了二次球面函数分析教育信息化指数。另外王友远提出了对于教育信息化的三位综合评价模型,其中三位主要包含教育信息化水平、经济与社会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和核心竞争力。对其中的每项依照相关信息化需求确定其信息化任务,并且得出一级指标,然后在对各个信息化建设基础的分析后,得出二级和三级指标,最后建立具有深层次的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

    2.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对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研究较早,研究的方向和方法口趋成熟,联合国教科文组(UNESCO ) ICT教育应用的绩效指标项目、美国的Stag评估量表以及英国的学校信息化评估体系进行分析对以4CS为基础的学校教育信息化进行整体的评估,有效地促进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步。

    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合作,希望建立一套适用于各个国家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框架,方便各个国家的相关部门对其国内的教育信息化进行评价。英国使用的学校信息化自我评估指标主要是以学校自我评价为基础,以规划、学习、领导和管理、信息技术能力评价等作为参照对其教育质量进行分析。另外,对于波拉特法其关键部分就是把信息部门与国民经济相关部门进行分离,将其细分为一级和二级部门,参照国家经济状况,建立一套能够量化并且可以快速的对信息化程度进行高校评估的体系。对于信息产业经济价值的评估,一般是以信息产业在国家GDP中的占比以及该产业工人在总体劳动人口中的占比为主要指标进行评估。但是波特拉法在评估国家以及区域信息化水平上有明显缺陷,该方法主要是评估信息化对国家总体经济的贡献,但是对于公益事业以及社会生活等其他方面重视度不够。

    美国NCREL和NCRTEC 联合开发出了enGauge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旨在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使用。enGauge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愿景、信息公平、教师技术效能、有效的教学实践、技术的连接、系统和其相关领导力,除了由这六部分组成以外,该系统还专门根据各个指标的实际情况而提出了更具体、更为方便实际的下属二级指标。

    加拿大教育部长委员会(CMEC)与加拿大统计署联合开展泛加拿大教育评价指标项目PCEIP,在此评价指标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其中PCEIP信息技术所运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相对而言较为简洁,它是由生机比、师机比、因特网连接、在相当程度上利用ICT目前的一些缺陷、学生在使用因特网进行一些活动的情况这六大板块组成,它们相互连接,相辅相成,并组成一个较为完整且相对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3.国内外研究分析 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的主要优势包含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多种视角研究教育信息化,并且同当前的教育发展特点相结合,从而探索出适合于教育发展犯人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通过对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借鉴,国内的学者结合我国自身的实际情况创新思想。因地制宜地构建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不足:我国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权、有效的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其一,进一步的丰富信息化教学相关理论。对于现代化教育而言,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非常重要,可以保障基础教育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通过对先进多媒体技术的利用,可以使教学形式变得更加丰富,教学思维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从而构建全新的教学理念。经过本文所做的研究,可以对信息化教学的短板进行改善,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信息化教学的水平,进一步的充实相关的理论成果。其二,可以助推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对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尚未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而国外对此进行的研究依然还是处于探究阶段。因此,为了科学、有效地评价某一地区的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为了提升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实现基础教育的现代化,需要制定科学、全面的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其三,有助于缩小不同区域间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差距。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是提高民众信息素养的基石,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对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建设、保障等方面的研究,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帮助巨大,不仅可以确保平衡发展,同时还能够使得教学方式得到进一步的丰富有助于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助于区域间共享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将教育教学进行更深程度的融合。

    (二)现实意义 其一,确保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发展更加的均衡,由于各区域经济差异以及地理位置的区别,相互之间的教育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对于信息化教学而言,也比较面临这样的问题。所以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作为指导方针,以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作为发展基础教育的参考依据,将会取得更加科学均衡的发展。其二,助推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的发展。对比不同学校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其中较为落后的地方,对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建设提出参考意见,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一定程度上能够指导落后地区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时监督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和扩散效应。同时,有助于指导和规范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工作,确保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方向正确,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区域经济的更好发展,同时还可以为其培养很多优秀的人才。其三,可以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同教学二者之间进行有机融合,国家对此较为重视,每年都会投入很多的资金支持,并且结合相关制度和政策作为指引,就可以使得信息技术进行全面的推广,这样将会出现更多的 “名师课堂”等“微课程”的教学方式,将会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教学资源,进一步的提高知识的接受程度。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通过查阅及研读大量的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方面的资料,参照国家信息化发展建设指标体系,对各位专家学者的成果进行细致的研究分析,希望能够进一步的探索出相对科学、有效的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所制定的指标体系是上级教育部门测评地方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依据,并且对于目前中小学自测信息化的建设,这样一来可以使得课堂教学更加丰富,也将会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建设奠定基础,本文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1)综述国内外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现状及成果。

    (2)界定教育信息化内涵和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内涵,归纳其特征。(3)构建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4)制定了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在教育领域当中,该方法的使用率较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整理、分析,获得了对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较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对前人所做的研究进行了细致的归纳总结,梳理其具体的研究思路,并且以此为基础同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且对相关的思想理论进行借鉴,为本文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2)调查研究法:该方法的适用性较高,应用范围较广,通过对已经发生事实展开相关的调查和分析,计划性较强,而且还能够很好的发现现存问题,并且能够对教育技术规律进行探索[[3 ]。本文主要采用了其中的实地考察法,通过各项渠道对该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调查和搜集,了解我国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获取了学校市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数据,方便对于该学校的信息化水平进行进一步的把控,有助于科学地制定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二章 教育信息化评价中的问题 1.教育信息化评估的价值归纳 在一般的区域或者学校范围内,实施教育信息化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规划、建设、培训、评估等。而评估是整个过程的关键,但在实际情况中也是各个部门以及学校最容易忽略的环节。科学评估能够很好的对教育信息化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实际效益进行展现,能够对教育信息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以下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宏观层面,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战略规划的重要部分,要在科学的评估下实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陆续投入了千亿元来促进其发展,但是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并不能直接的感受到国家投入所带动的明显的教育信息化效益。对教育信息化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评估,可以实现对其发展状况全面了解,可对各个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问题以及其他因素深入分析,有利于相关部门完善相关制度,做出更好的决策。

    第二从中观层面,推行教育信息化评估主要目的改善学校办学环境。如今我国在基础教育方面的突出问题是不均衡,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与城市相比,教育信息化呈现出阶梯分布。对学校教育信息化进行科学评估,可以对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找出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真实原因,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缩小城乡差异,优化学校办学方面政策提供帮助。

    最后从微观层面,在开展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不能仅限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生机比、数字教育资源配备等硬件环境的改善,相关部门应该把教育信息化的重点放在把信息技术和教学过程有机融合上来,切实发挥各项硬件设施的作用,实现最终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学生体验的目的。教育信息化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是为了让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业以及成长有所促进。

    2.教育信息化评估的内容思考 依照评估过程侧重点的差异,教育信息化评估能够分为水平评估、产出评估以及绩效评估,具体如下图:
    图1 教育信息化评估内容关注重点的迁移路径 一是水平评估。该类评估侧重于从投入的角度建立评估指标,主要是对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管理信息化、保障机制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参照教育信息化的几个基本指标,例如网络覆盖率、多媒体教室,数字教学资源利用情况等。从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公共服务部分的角度看,那么对教育信息化进行评估,本质上就是对交易信息化公共服务投入问题的分析,从评估价值的角度出发,水平评估的价值不高,并且比较简单,方便操作。

    其次是产出评估。该类评估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教育信息化的直接产出,重点是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相关管理过程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主要有其对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作用进行评估。第二是最终产出,推行教育信息化最终是为了提高教育水平,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其个性以及创新能力。所以,学生的知识和素养整体的提高就是教育信息化最终产出的关键指标。从该角度进行评估,重点是对教育信息化产出进行分析,目的是促进产出最大化,因此产出评估价值相对较高,但操作难度很大。

    第三绩效评估。绩效主要指实施的效率和效能,该类评估,在操作过程中,不但要对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投入进行分析,比如计算机普及率,以及数字化教育资源配备量等,还要对上述硬件设施投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比如信息技术对于其教育体系的改善情况,以及对教育公平和教育治理等方面的提升情况等,要对投入和产出进行综合考量,对整个过程进行综合评估。最终依照科学的方法,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和产出进行计算,为相关部门,优化资源配置,制定相关政策决策提供帮助。综上所述,绩效评估主要侧重于找出投入和产出比值的最优结果,是教育信息化评估最全面、最高级的手段,它的价值最高,但难度也最大。

    3.教育信息化评估的方法选择 在对教育信息化进行评估时,首先要选择评估方法,合理高效并且适合具体情况的评估方法是得出准确结果的关键。

    如今人们对于指标的筛选,可以大体归纳为下面两类:首先是定性选择法,比如访谈法、专家咨询法,大都是依赖主观经验对相关指标筛选;
    第二是定量分析法,主要是运用相关的数学方法对一些指标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关联性进行分析,以此来对相应的评估指标进行筛选。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以年鉴指标、规划指标以及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指标作为基础指标,并且在依据地区的不同、不同政策的不同对上述指标进行补充,再请该行业中的相关专家对我们得出的相应指标进行评判,最终运用聚类分析法,完成本次研究的教育信息化评判指标的建立。

    有关指标的赋权方面,现阶段的指标赋权方式主要包括: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以及组合赋权法。其中,依据相关专业人士的主观判断来进行赋权的方式就是主观赋权法。通过专家的主观判断来对相关指标的重要次序进行进一步的评判,这种方法首主观影响较大,较为典型的就是德尔菲法;
    而客观赋权法则是根据数学理论为判断依据,在对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了解并考虑后对相关指标进行系统的判定的方法,但其缺陷在于对各部分指标现实意义的重要程度上缺乏一定的考虑。因此,我们运用博弈论结合主客观赋权法的优势,来对各个指标进行科学、合理且较为完善的赋权。使用这种方式能够在矛盾冲突中寻求一致的结果,并使得最终理想的赋权与主客观赋权的偏差达到最小,能够在综合赋权的同时有保留主客观权重值的有效信息。

    在指数的分析过程中,对评估指数体系中的各维度信息化发展指数进行相关计算时,一般我们选用综合评估指数法。综合评估指数法首先能够对全国范围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横向比较,不仅可以相对准确的反映全国各个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还能够生成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位排名等;
    其次,它还可以纵向对比某个地区以往几年的调查研究数据,更够较为全面的反映某一个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发生的变动情况。我们所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一般包括:基础设施发展指数、数字资源发展指数、应用服务发展指数、应用效能指数以及机制保障指数这五类,而综合指数则是通过运用线性加权模型,并根据上述五类指数的计算结果而生成的。

    第三章 作为教育信息化评价基础的4css教育理论 一、4css教育理论 (一)4css教育理论的由来与理论基础 进入21世纪后,人们的教育理念有了极大的改变,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再集中于知识型人才,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成为人们重视的因素。因此教育不再仅仅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多的开始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4css教育理论是针对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由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于2002年在“21世纪学习框架”的基础上提出的,旨在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css教育理论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增快,社会所需要的劳动者不再是仅出卖体力劳动就可以获得高额报酬,相反我们更加缺乏的是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劳动者,我们需要他们拥有批判性的思维,敢于挑战,同时也要拥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对所学知识实现活学活用,能够与团队中其他成员进行交流与合作,拥有极高的问题解决能力。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有所转变,因此教育的目的也要发生转变,我们需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21世纪新型人才,因此4css教育理论应运而生。

    4css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吸取了现代教学流派的教育观点,在传统教学中,我们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一味强调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成长,但是掌握了知识并不代表发展了能力,真正的知识掌握是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发挥知识的实际作用。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改变了以往重视知识传授而忽略能力培养的错误倾向,而是 要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合作、分享、探索、信息收集等各方面的能力,知识的掌握量不在是评价一个学生优良的唯一标准。

    (二)4css教育理论概念、特点 4css教育理论是针对21世纪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的,它是指学生能够积极有效的参与21世纪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即21st century skills,这一教育理论的提出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即学会学习和终身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升他们的能力,而非将知识全盘教授,我们提倡终身学习,是要让学生不仅在学校内学习,还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后,在迈出校门、走向社会时依旧能够主动学习。

    4css教育理论的具体内容包括21世纪学生步入社会发展所要具备的四种能力,它是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针对美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提出的对美国学生的培养目标,这四种能力是批判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mble solving skill)、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 skill)、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 skill)、创新能力(creative and innovation skill),这四种能力的英文都是以C开头,因此简称为4css教育理论。

    批判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mble solving skill)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一尘不变的仅吸收传统知识,而是要以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传统知识,批判性的继承与吸收,同时需要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是问题得以解决。

    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 skill)与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 skill)是指学生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与小组其他成员交流最终共同完成任务。现代社会需要分享型人才,我们需要学会与他们相处,学会融入社会生活,因此提升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他人的帮助下,在与他人的合作中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

    创新能力(creative and innovation skill)则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想法,最终创造出新的产品。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个人进步的重要原因,我们要学会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只有不断深入思考,进行头脑风暴才能将所学知识更牢固的掌握,同时也能促进自身能力更上一层楼。

    通过对4css教育理论的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可总结出这一理论的以下特点:1、科学性。4css教育理论的建立并非空穴来风,它具有深厚的教育学以及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是在完备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它又结合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学生主体性。4css教育理论来源于现代教育理论,因此它自始至终都将学生置于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它强调知识的掌握是学生主动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生是具有独立思想以及思考能力的个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这一点,我们要鼓励学生去想去做,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3、实践性。4css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不仅学习知识,更要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需要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索,发现问题、搜集信息、合作讨论,最终使问题得已解决;
    4、创新性。4css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思考最终创造出新的产品,因此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三)4css教育理论优势 4css教育理论的产生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启发与新的思考,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4css教育理论充分保证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符合“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起来,自己思考,主动建构,参与学习过程的始终,从而使能力得到大幅度的发展;
    2、4css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实践出发,强调学生手脑并用,改变以往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团队意识,教会学生如何交流与分享;
    3、4css教育理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能够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推动学生主动思考,提升教师能力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4css教育理论对教育信息化评价中的指导作用 4css教育理论从现代社会实际需要出发,为我们提供了育人目标,当我们将4css教育理论与学校信息化相结合,对于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4css教育理论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提供了评价标准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是现代教育的大趋势,教育教学越来越多的开始借助多媒体设备。教育的信息化不但为传统的课堂增添了色彩,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能够将新的教育理念及时地传达给教师,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而4css教育理论的提出能够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提供评价标准,4css教育理论为我们指明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我们在进行评价某一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时,可以以该目标为参照。

    (二)4css教育理论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提供了评价导向 4css教育理论与学校教育信息化相结合,这就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4css教育理论以现代教育学派的观点为基础,强调教学过程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发展,同时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思维,能够创造出新的产品。因此,这就为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提供了方向,我们在对一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时,可以考察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强调了学生的实践操作,由此判断学校教学信息化是否真正起到了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三)4css教育理论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提供了评价模式 4css教育理论从社会实际出发,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科学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这一理论的提出的四个培养目标,在对学校教学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时参照这些目标,如在对某一所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时,通过从批判与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这四方面出发,进行评价,从而判断该学校是否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学生这四方面能力的提升。

    三、4css教育信息化评价所面临的问题 在4css教育理论下进行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时并非一帆风顺,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问题:第一是概念方面的认知不清晰。教师对4css教育理论的认知不清晰,不能够理解4css教育理论的深层含义,也没有对4css教育理论的理论基础进行过深入的探究与学习,因此无法将其与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价进行结合;
    学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了解不够深入,自然对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方法、原则等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探究,因此在推动这一评价体系发挥实际作用方面起到了阻碍作用;
    第二是操作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我国对于4css教育理论与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价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无法为教师提供清晰地方向指导,不能准确的指导评价人员该如何进行评价,同时教师信息化素养较低,操作能力较差;
    第三是教师对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的要求不明晰,不能在课堂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四章 4css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要想构建出一个具备科学性、合理性且符合实际需求的评价体系,就必须将评价体系原则的确立放在首要位置,任何一种评价体系的建立都离不开一些基本的原则,这些原则使构建评价体系标准的规范化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指引了评价体系构建前进的方向,指标体系的完整性水平对于最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要想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质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之上,就必须严格遵照这些基本的构建原则来进行,我们在建立4cs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时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1) 科学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最为基本的原则,也是所有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都需要秉持的原则之一。一个评价体系的建立一定离不开科学的理论基础作指导,4cs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就是以4cs教育理论为基础,从现代社会世纪需要出发,具有心理学与教育学理论基础,这一评价体系并非凭空想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做支撑。

    (2)普遍性原则。所谓普遍性原则是指一个合理的评价模式应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能够适应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学校的现状,既能充分体现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同时又要照顾到地区差异,保证借助该种评价模式能够反映出学校或者某一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4cs教育理论下的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从我国社会发展以及未来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出发,与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一致,具有较强的普遍性。

    (3)系统性原则。任何一个评价体系都不是单一的个体,它要根据评价的对象而考虑学校内的多方面因素,而这些因素之间也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在制定一个评价体系时我们应该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树立系统观念同时又要保证评价体系内的各个指标彼此独立,各司其职,以此保证借助该评价体系可以得出准确全面的评估结果。4cs教育理论下的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从学生能力角度出发,提出了21世纪所需要的现实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为我们的评估以及教育所需培养的人才提供了全面准确的信息。

    (4)导向性原则。一种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目的在于能否准确评估某所学校的发展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学校改进提供方向性的指导。4cs教育理论下的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为学校提供了清晰准确的发展方向,我们通过评估某所学校是否借助现代技术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来判断一所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同时发现不足之处,就能做到针对病因,对症下药,具有导向性作用。

    (5)可行性原则。一种评价体系想要发挥作用必须投入使用,因此需要较强的可操作性。评价体系中确定的指标并非越多越好,也并非越难越好,我们应该选择简单且覆盖性较强的指标,同时又要保证指标内容是便于测量的,最好是能以量化形式展现的,方便后期整理分析。4cs教育理论下的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较清晰,也便于测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二、评价体系具体内容 一个优秀的指标体系,必须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才能构建出来,从国内外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者在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主要会采用五种方法,分别是因素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综合分类法、环境分析法、以及效益目标法。由于这些方法的侧重点不同,各自具备的优势以及局限性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本质及规律,选取合适的方法。

    (1)因素分析法。以国内外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目标依据,通过研究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相关理论,详细分析基于4c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系统中各要素的联系,按照深度的差异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各个层级都会设置多个与之相应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该方法更具直观性,实施难度也比较低,但是,倘若权重分配的合理性水平较低,将导致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评价偏重于某一项指标,进而造成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之中。因素分析法过于强调最终的结果,对于过程的重视程度较低,因此,该方法在过程性评价中的适用性较差。

    (2)环境分析法。教学环境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获取知识所依托的基础。在通过环境分析法进行指标体系构建时,将软件环境、硬件环境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评价作为重点,使信息化教学模式与其它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异性得以展现,这是其最大的优势特征,但是该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仅是从静态的角度对以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进行了分析,而没有将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活动来考察,这就容易导致过于强调建设和硬件而忽略应用和软件的问题。针对这一不利局面,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基于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具备的优势特征,使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准确性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3)效益目标法。效益目标法以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产生的效益为最终目标。该方法以设定的目标为出发点,深入剖析构建方法以及最终需要达成的目标。优点在于非常重视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广泛应用,既考虑了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又考虑了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要达到的结果,在考察过程中,将实际应用效果作为重点内容,使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得到了有机整合。在采用该方法时,一定要确保目标的镇缺陷以及所有指标的科学性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为最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综合分类法。综合分类法将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看作一种教育现象,依据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将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分为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软件投入、硬件投入、学校的重视程度、教师和学生对于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信息化教学成效等多个细化类目。这种方法对于信息化实际应用的重视程度较高,这也是其最大的优势,缺点也十分明显,其过于强调资金方面的投入程度,对于部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而言,适用性较差。

    (5)个案分析法。一些区域和学校在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建设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经验也十分丰富,这些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能够为其它地区以及其它学校以4cs教育理论为基础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有着巨大的参考价值。尽于此,可以利用对实际成功案例的深入分析,挖掘出其中蕴含的价值,为构建出科学性、有效性以及客观性较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奠定基础。这一方法的实践性以及可操作性都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之上,但是确定也尤为明显,系统性较弱,倘若没有选择效果最好的案例,那么便会对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以及准确性形成负面影响。

    基于上述对各种方法的分析,了解了它们各自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基于本次研究对象的个性特征、本质以及需要达成的目标,最终确定通过因素分析法、环境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这三种方法各自具备的优势,来构建科学性、客观性以及有效性水平较高的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

    (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海选 本研究梳理了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构建的权威文献,借鉴指标体系构建的思想。以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指标评价模型为指导和依据,以各项原则为基本前提,研究和阅读了国内外诸多与之相关的资料以及评价机构建立的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结合本人对指标体系的理解,选择应用极为普遍且比较典型的优势指标,这类指标涉及的层面众多,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利用、专业性人才培养、管理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保障等,既要体现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的优势,又要体现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水平,确保构建的指标体系科学、客观、合理。

    通过分析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权威文献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结合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规律和发展目标,对一级指标进行了分解,选择了应用度较高且比较频繁的二级指标。通过深入研读《四川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本次研究的客观需求为基本立足点,确定了校园网建立和发展实情、教职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多媒体阅览室以及信息化人才资源等多个指标。结合《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指标构建及价值分析》中的有关内容,确定了师生计算机平均数、计算机总数、网络速度以及软件水平等多个指标。通过参考《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中的有关内容,确定了学生数量与计算机的比例关系、专业性教职人员的学历水平、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率等多个指标。参照《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现状评估》,确定了多媒体教学课时的数量、教职人员的专业性水平、师生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水平、数字化教学资源、电子图书馆相关资源、管理人员数量、专业教职人员的数量等多个指标。与此同时,充分研读其它诸多权威性水平较高的文献资料,并立足于研究实情,选择了和增加了多个与本次研究比较相符的指标。最终初步确定了5个一级指标,并以此为基础,将其细化为15个二级指标和45个三级指标。

    (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方法 在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必然要对各项指标进行权衡和筛选,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来确定指标才能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客观性以及合理性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在本次研究中,一共包括45个细化指标,通过定性筛选法将存在重复性且数据获取难度较大的指标从中剔除,挑选出与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密切相关的指标。在定性筛选法的作用下,共计删除了15个指标,具体如下:
    第一,通过统计各种权威性水平较高的文献中各个指标出现的数量,将5个出现频率较低的指标从中剔除,确保所选指标能够有效、全面的体现以4cs教育理论为基础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内在含义以及建设实情;

    第二,基于原始数据的获取难度高低,将获取难度较高或能够获取但数据准确性水平较低的6个指标从中删除;

    第三,基于指标所蕴含的内在含义,将具备一定重复性或信息含量比较少或覆盖范围较窄的4个指标从中删除,选择那些内在含义比较丰富,又能体现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指标。

    (四)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体系构建 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是现代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循教育事业客观的发展规律,还要使其能够与现代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以实现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现代化。本研究以基于4c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模型为依据,以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特征及规律为参考,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为指导思想,借鉴了国内外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想和理念,基于本次研究的个性特征以及现阶段基础教育的实情,选取了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内涵、个性特征以及既定目标相符度较高的指标,其中包括了基础性指标以及多个优势指标。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始终秉持构建指标体系的各项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普遍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等,通过定性筛选法,按照指标出现频率、数据获取难度以及相似性程度三个方面将与之不相符的指标从中剔除,不断针对指标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和完善,选取了能体现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发展现状的优势指标,并且不断精简评价指标体系,确保所制定的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能够全面体现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硬件水平和软件水平。以4cs教育理论为基础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学环境、设施建设水平、人力资源储备等多个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所选取的指标能够与这些方面相符合。信息技术的开发、实际应用以及共享有着比较高的重要性,因此,在指标体系中应将信息技术的水平、应用度以及共享度作为重点关注的内容,进而保证指标系统能够科学、客观以及有效的展开评价。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是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数量以及校园网建设水平等多个方面;
    教育资源的规模是以4cs教育理论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视频、多媒体课件以及数字化资源等多个方面;
    信息化专业人才资源是推动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建设的人力资本,主要包括具备专业能力的教职人员、管理人员等多个方面;
    管理信息化是基于4c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管理领域广泛应用的重要标志,由教学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体现 ;信息化保障是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制度基础和可持续发展动力,由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体现。

    基于上述内容,最终确定从五个维度来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教育资源储备水平、人才资源储备水平、管理信息化水平以及信息化保障水平,共计13个层次、30项指标的基于4cs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1所示。

    表4.1 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教室 X1多功能教室 X2多媒体阅览室 X3语音实验室 计算机配置 X4生均计算机数 XS师均计算机数 校园网 X6校园网建设 X7网络带宽 X8网络结构 教育资源建设 投影片 X9投影片数量 X10投影片质量 多媒体课件 X11多媒体课件数量 X12多媒体课件学科覆盖率 数字化资源 X13数字化素材库数量 X14数字化图书馆使用率 信息化人才 信息化专任教师 X15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 X16信息技术专门人才 信息化管理人员 X17信息化设备维护人员 X18学校管理层信息技术人员 信息化应用能力 X19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 X20学生信息化应用能力 管理信息化 教学管理系统 X21教学教务管理信息系统 X22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 后勤管理系统 X23安全监控系统 X24一卡通系统 X25家校通短信发送系统 信息化保障 组织机构 X26信息化领导小组 X27信息化技术支持部门 管理制度 X28信息化管理制度 X29信息化机构人员职责 X30信息化建设方案 1.构建指标体系应始终将科学理论作为基础。在针对基础教育信息化构建评价指标的过程中,要以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实情以及政府先后出台的各种政策为依据,以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内在含义以及最终需要实现的目标为指引,使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与教育信息化的初衷、个性特征、规律以及客观需求相符合。只有让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以及客观性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之上,才能保证评价结果能够真实、准确、全面的反应实际情况,为教育部门后续决策的制定提供数据参考。

    2.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优势指标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注重优势指标的同时,还要提高对基础性指标的重视程度。本次研究中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包含了优势性指标,还包含了诸多基础性指标。前者能够极为全面、客观的将基础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展现出来,主要包括多媒体课件在各个学科的应用程度、专业性信息化人才的储备量、信息化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水平等;
    而后者能够真实、准确的将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基础资源投入水平展现出来,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教学资源建设水平以及信息化专业人才储备三个方面,分解为多个三级指标,如信息化教室的数量、计算机数量、专业教职人员的数量等。

    3.指标体系中的绝大多数指标都来自国内权威性水平较高的文献,并结合实际需求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善,能够真实、客观、全面的翻译实际情况。以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内在含义、个性特征以及规律为立足点,确定了校园网建设水平、教师专业水平以及多媒体阅览室等多个指标,能够将学校在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的实际情况真实、客观的展现出来,同时这些指标也能够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提高。

    4.科学、合理、有效的指标确定方法。在本次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通过定性筛选方法,基于文献指标出现次数、数据获取的难以程度以及指标内在含义的丰富程度三个方面,对所有指标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筛选,将与客观需求不相符的指标从中剔除,使最终确定的指标能够与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内容、各项特征以及规律相符合,保证这些指标能够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实情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真实、全面的反应出来,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形式的多元化、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结合度以及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有效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章 结语 1.对教育信息化以及基础教育信息化各自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详细说明,分析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异同支处,并总结了其具备的个性特征。通过深入研读国内外学术界有关教育信息化方面的研究资料,结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以及发展的客观规律,本研究认为,教育信息化指的是将高速发展的信息基础与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转变教育理念,促进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实现教职人员与学生的双向沟通,为教育模式以及教学活动改革夯实基础和积极创新的过程。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在基础教育方面实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模式,从基础教育的本质以及个性特征的角度来看,基础教育信息化指的是在进行中小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运用与之相符的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各种信息资源的作用,使教学形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实现双向交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推动基础教育教学活动优化和发展的整个过程。基础教育信息化特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化特征,二是教育性特征,前者主要表现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以及多媒体化四个方面;
    而后者主要表现在多样性、开放性、交互性、协作性以及共享性五个方面。

    2.基于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个性特征,构建了与之相符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次研究以基础教育信息化模型为基础,以其本质和个性特征为立足点,围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初步确立了多个三级指标,并通过定性筛选法将与需求不相符的指标从中剔除,最终确定了能够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内在含义以及规律有效体现出来的多个指标。在本次研究中,基础教育信息化被划分为三个层级,在第一层级中包括五个维度,分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教育资源储备水平、人才资源储备水平、管理信息化水平以及信息化保障水平,这五个维度一共包括13个二级指标,并细化为了30个三级指标。本次构建的指标评价体系具有比较高的综合性,不仅包括诸多优势性指标,还将众多基础性指标纳入其中,既可以将基础教育信息化方面的资金投入程度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真实的展现出来,还可以有效提高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竞争力水平。这些指标绝大多数都来自国内外权威性水平较高的各种文献资料,经过了科学的论证和研究,且出现的次数较多,可靠性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之中,保证最终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全面性以及准确性处于比较高的水平。

    就评估结果的应用而言,开发出了先进性水平较高的评估检测系统,能够进行数据采集、指标显示、指数计算以及政策建议反馈等多个环境。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基于对教育信息化评估结果的分析,制定更具针对性、科学性的决策。评估结果显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数字资源的应用度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PPT课件、视频等资源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绝大部分教师在使用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大都集中PPT方面,尽管网络授课、微课等专业性软件的使用频率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总体上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提高这类教学工具软件的开发力度,加强软件与教学活动的结合度;
    其次,要组织各种培训活动,不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养力. 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中小学首席信息官(CIO)制度的困境及出路[J]. 电化教育研究,2019,40(05):40-47. [2]徐建,吴砥,陈敏,吴磊. 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系统设计与实现[J]. 现代教育技术,2018,28(02):120-126. [3]胡军苟. 广东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建构[J]. 课程教学研究,2018(04):10-16. [4]曾天山,祝新宇,万歆. 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效分析——基于全国31省2000余所学校的调查[J]. 教育研究,2018,39(04):23-31+67. [5]曹晓明. “智能+”校园: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的学校发展新样态[J]. 远程教育杂志,2018,36(04):57-68. [6]张文兰. 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理念与实践策略——基于《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解读与思考[J]. 教育信息技术,2016(03):3-6. [7]陈纯槿,郅庭瑾.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态势与走向[J]. 教育研究,2018,39(08):129-140. [8]王飞,顾小清,胡梦华,郭日发. 教育信息化服务何以满足学校需求——来自学校和企业的调研[J]. 电化教育研究,2018,39(11):21-28. [9]郑小军. 背景解析与文献梳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上)——职业院校教师的视角[J].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05):51-61+2. [10]尉小荣,吴砥,李昊龙,邓柳,卢春,曹青林. 我国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8(11):24-32. [11]舒杭,顾小清,焦郁. 返璞归真:寻求教育信息化的原生态与突破口[J]. 电化教育研究,2018,39(12):21-28. [12]范福兰,张屹,唐翠兰. 基于C-SWOT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模型构建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8,39(12):29-36. [13]胡艳,俞树煜,黄慧芳,王国华. 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综述——基于2000-2015年CNKI数据的分析[J]. 中国特殊教育,2015(12):3-10. [14]赵建华,姚鹏阁.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J]. 中国电化教育,2016(04):95-105. [15]郭炯,钟文婷. 特殊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6,37(04):26-35. [16]郅庭瑾,赵磊磊. 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如何影响学校的信息化效能——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6(02):63-69. [17]张秀梅,张学波,杨青,谢淑音. 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广东省云浮市为例[J]. 开放教育研究,2016,22(04):87-94. [18]孙祯祥,张丹清. 教师信息化领导力生成动力研究——借助场动力理论的分析[J]. 远程教育杂志,2016,34(05):105-112. [19]王运武. 中国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世纪变迁[J]. 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6,27(04):37-46+89. [20]杨方琦. 陕西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32(06):15-24. [21]张玮,李哲,奥林泰一郎,贾若. 日本教育信息化政策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现代教育技术,2017,27(03):5-12. [22]陈丽,李波,郭玉娟,彭棣. “互联网+”时代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新趋势和新方向[J]. 电化教育研究,2017,38(05):5-12+27. [23]顾小清,王春丽,王飞. 回望二十年: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历史使命及其角色[J]. 电化教育研究,2017,38(06):9-19. [24]唐烨伟,郭丽婷,庞敬文,钟绍春. 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调查研究——以河源市为例[J]. 现代教育技术,2017,27(10):106-112. [25]李运林. 正确认识与践行教育信息化--七论信息化教育暨纪念南国农先生逝世三周年[J]. 电化教育研究,2017,38(11):5-10. [26]高铁刚.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制度建设与创新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7(11):7-12. [27]李文昊,肖佳裔,祝智庭. 全国教育信息化示范区校特征分析:智慧教育发展的视角[J]. 中国电化教育,2017(11):13-19. [28]王竹立.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困局与出路——兼论网络教育模式的创新[J]. 远程教育杂志,2014,32(02):3-12. [29]王瑛,贾义敏,张晨婧仔,王文惠,焦建利. 教育信息化管理实践中的领导力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4,32(02):13-24. [30]陈琳. 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特色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4,24(03):12-18. [31]朱莎,张屹,杨浩,吴砥. 中、美、新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比较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14,20(02):34-45. [32]卢子洲,余琳. 信息化促进高校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 现代教育技术,2014,24(06):44-49. [33]江婕,卢晓勇. 高等教育信息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 江西社会科学,2014,34(07):252-256. [34]卢春,吴砥,周文婷. 苏州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8):34-41. [35]孙祯祥,张玉茹. 教师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内涵与理论模型[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1):39-45. [36]卢春,李枞枞,周文婷,吴砥. 面向区县层面的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东部S市为例[J]. 中国电化教育,2015(03):67-74. [37]尹合栋,陈军. “互联网+”环境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构想——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例[J]. 重庆高教研究,2015,3(06):87-94. [38]赵国栋,缪蓉,费龙. 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 中国电化教育,2004(04):19-24. [39]张家年,孙祯祥. 学校信息化主管的素质结构和实践模式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3,23(06):18-23. [40]孙祯祥,郭张燕.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现状的调查研究[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05):72-81. [41]王珠珠,刘雍潜,黄荣怀,赵国栋,李龙.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下)[J]. 中国电化教育,2005(11):19-30. [42]余胜泉,马宁. 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进[J]. 中国电化教育,2005(11):14-19. [43].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08):3-12. [44]赵慧臣,马欢欢. 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年表构建与分析[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05):23-30+50. [45]谢忠新,张际平. 基于系统视角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09,19(04):73-77. [46]肖玉敏. 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中小学校长的视角[J]. 中国电化教育,2009(02):25-29. [47]王运武. 我国数字校园建设研究综述[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04):39-50. [48]刘晖. 展望世纪教育 纵议热点问题(上)——谈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若干问题[J]. 电化教育研究,2001(09):3-6. [49]刘成新,徐宣清. 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的城乡差异研究——以山东省“十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为例[J]. 电化教育研究,2008(03):18-22. [50]梁志华,王昭君,赵娜. 上海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政策“过程”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10(03):37-42..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