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简析《红楼梦》霍译本中道教用语的翻译]霍克斯红楼梦译本

    时间:2018-12-25 04:49:0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霍克思翻译的《红楼梦》是不同文化间翻译交流的典型代表,而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全然不同。本文将对霍克思在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手法进行研究,以期对跨文化翻译能有所启示。
      关键词:《红楼梦》霍译本;道教用语;翻译研究
      
      一、引言
      《红楼梦》堪称一部旷世绝作,其中渗透了道教神秘空灵的色彩。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鲁迅先生也曾说:“中国的根柢在道教”。《红楼梦》一开始就制造了一个道家的神话,宝玉出家后又被封为“文妙真人”,这更是道家出世派的封号。之所以这样,自然和曹雪芹的哲学思想有关,他的思想源于老庄,又深受阮籍,嵇康等人影响,书中虽也谈佛教和儒教,但那只是衬托。(墨人,1993:14)因此道家思想在整个《红楼梦》中意义非凡,有些道教用语也成为该著作中人物语言的一部分,然而作为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译者应怎样将道教思想和道教用语介绍给西方读者呢,是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还是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把握原文的意义,如何将这些道教用语中的文化信息传递给毫无道教文化背景的英文读者, 就要采用一定的翻译策略。这一问题在《红楼梦》霍译本中得以体现。戴卫.霍克思(David Hawkes) 是著名的英国汉学家,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研究,本文将对他和约翰.闵福德( John Minford)合译的《红楼梦》(简称霍译)----The Story of the Stone中的道教用语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二、译例分析
      1.阐释策略的运用
      弗雷德里克.M. 勒内的《阐释:语言和翻译----从西塞罗到泰特勒》,论述了从古罗马到18世纪的西方翻译理论的传统。按照勒内的看法,从西塞罗到泰特勒,阐释学的观点贯穿整个西方传统的翻译理论。即与其说翻译是语言的操作,还不如说是阐释的过程。(郭建中,1999:27)《红楼梦》霍译本中,道教用语的翻译体现了阐释,这一西方传统翻译理论本质,即用另一种语言清楚地解释原文。在《红楼梦》第102回中贾蓉的母亲生病,请毛半仙来占卦治病,他手摇卦筒,口中念道:“伏以太极两仪,��交感,图书出而变化不穷……”此句霍译为“In the name of the Supreme Ultimate, of the Yin and of the Yang, and of the Generative Powers of the Cosmos; in the name of the Holy Signs made manifest in the Great River, which embody the Myriad Transformations of the Universe……”。 “伏以太极两仪,��交感,图书出而变化不穷”是道教思想,源于中国六经之首的《易经》,其富有哲理性,深奥难懂,如果译者进行直译而不按其含义揭示进行翻译,西方读者根本不理解。因此,霍克思在翻译时对“两仪”做出解释,译为“the Yin and of the Yang”,对“��”也进行了阐释说明,此句中的“图书”非现代汉语中的“图书”,霍译中将其译为“the Myriad Transformations of the Universe”,无疑是按照其内涵意义进行了翻译。
      2,归化策略的运用。
      由于东西方文化间的巨大差异,霍克思为了让西方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红楼梦》中所表达的思想,因此在翻译时则基本以目标语文化为认同,很多地方都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归化策略的代表人物是奈达(Eugene A. Nida),他认为“一种语言所能表达的事情,必然能用另一种语言表达。”(Nida & Taber, 1969),采用归化策略可减轻读者的阅读负担。例如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提到贾敬痴迷于道教的炼丹术而死,家人说:“老爷天天修炼,定是功成圆满,升仙去了。” “功成圆满,升仙去了”这是典型的道教用语,霍克思将其译为“He spent all his time.” Said one of the servants. “Perhaps he found it and went off to heaven.” “修炼”是道教术语,霍译是“looking for the secret of immortality”,这样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它的意思。“升仙去了”,在道教中意思是是脱胎换骨,摆脱凡间的种种痛苦,成为神仙。霍译为“went off to heaven”,由于基督教文化的影响,“heaven”对于西方人来说意味着幸福快乐的完美世界,如果真得译出“仙”字,反倒让西方读者很难理解。
      3.文化翻译观的体现
      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提出了著名的文化翻译观。在巴斯奈特教授的翻译思想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地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巴斯奈特认为,翻译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廖七一,2000:360)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在中国,有道教的“玉皇大帝”,佛教的“菩萨”还有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这些和西方国家基督教文化中的God(上帝)世界然不同的,尤其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教派,有着浓厚的东方文化氛围,因此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是《红楼梦》译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典型的一个例子是霍译中对《红楼梦》之纲 《好了歌》 中“世人都晓神仙好”的翻译,霍译为“ 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salvation”是救赎拯救之意,意为“人人都知道灵魂要拯救”,这是明显的西化,在基督教文化中,认为人生来有罪,罪恶源自于人的欲望,人们应放下自己的欲望,才能使灵魂得以拯救,只有靠救赎,死后灵魂才能上天堂,达到理想境地。正是由于东西方宗教不同,英汉两种言中所用的宗教形象也有所不同。曹雪芹是道家出世派的思想,所以《好了歌》中的神仙是看破红尘,超然脱俗的人,然而这一概念西方人不容易理解。但是中国人追求成为“神仙”的思想是与西方人渴望灵魂得以“拯救”的思想是相通的,在这一对等的文化功能的基础上理解霍译,其译文是无可厚非的。
      4.交际翻译法的运用。
      彼得.纽马克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法,他认为语义翻译与思维有关,译者应在译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条件下讲究准确性。交际翻译与语言有关,译作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作,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注重译文读者的反映,它的关键在于传递信息,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产生效果的功能。由于道教有些方面在西方的文化空白,西方人不知道是什么,因此霍译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则非常活,用到了“交际翻译法”,从而不造成译文读者的阅读负担。例如在《红楼梦》第六回中,刘姥姥说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源自于道教概念,意为万物的主宰。霍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此句的翻译,霍译采取了交际译法,将“天”译为“God”,让道教概念转化成了基督教概念,更有利于西方读者的文化接受心理。
      5.翻译的对等
      约翰.卡特福德是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被誉为与奈达,穆南等齐名的翻译语言学的创始人。(穆雷,1994:148)卡特福德认为翻译的定义是:“用一种等值的语言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文本材料”。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它说明了绝对翻译的不可能性,尽量做到译文与原文的对等,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意义的对等。比如说在《红楼梦》第五回《终身误》中,“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霍译是:From my mind can not be banished, that fairy wood forlorn that from the world has vanished. “世外”是道家出世派的思想,译为看破红尘,超然于尘世之外,不为凡念所动,但这一东方文化观点和处世的哲学态度,在西方似乎没有可以对等的成分,因此,霍译为“that from the world has vanished.”译为凡间不存在的美好世界,意义实现了对等,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6.把握原文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在《红楼梦》第二回中,写到智通寺旁边的一副对联“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这句话也是受了道家的影响所形成的处世之道,意思是做人做事都应有些余地,不然则悔之晚矣。但这句话有些正话反说,粉刺的味道。原作者也在文章中也表现出了“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一观点,比如说第十三回,秦可卿在给王熙凤托梦时说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 等词,都含有上述意思。霍译为:As long as there is a sufficiency behind you, you press greedily forward. It is only when there is no road in front of you that you think of turning back.这与原文的意思刚好相反,译文的意思是只要身后有余就向前看,只有在眼前无路的情况下再回头。这显然不是道家的思想,因为道教出世派主张“清静无为,与世无争”,受道教文化的影响,《红楼梦》中所表现的三件事之一便是荣华富贵过眼烟云,所以原作者不可能有译文中的想法。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道教思想贯穿全文,对道教文化的不了解,难免会造成误译。
      三、结语
      霍克斯是当代英国著名的汉学家。他在翻译《红楼梦》过程中使用了许多翻译策略,他很注重读者的反应,注重在目的语文化中体现原语文化,从而使译文读者能够尽可能感受到和原文读者所感受到的一样的效果,在道教用语的翻译中更是如此,本文通过简单分析《红楼梦》霍译本中道教用语的译文及翻译手法,以期对跨文化翻译实践能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1998. 红楼梦[M].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2]郭建中. 1999.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3]胡文彬. 1994. 红边漫笔[M]. 北京:华艺出版社.
      [4]廖七一. 2000.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5]穆雷. 1991. 翻译的语言学理论[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6]墨人. 1993. 红楼梦的写作技巧[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7]王宏印. 2001.《红楼梦》诗词曲赋英译比较研究[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8]周汝昌,周伦苓. 1989.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M]. 北京:工人出版社.
       作者简介:张增艳,性别:女,籍贯:甘肃定西,学位: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方向)。

    相关热词搜索: 道教 红楼梦 译本 用语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