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接受美学视角 [接受美学视角下《江雪》两个英译本的赏析]

    时间:2018-12-25 04:52:4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运用姚斯(Jauss)与伊瑟尔(Iser)接受美学理论的意义不确定论和期待视野理论,对柳宗元《江雪》的两个英译本进行赏析。由于诗歌简约凝练却含义隽永,所以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点和意义空白,而读者的期待视野的差异性使得联想和解读各不相同。本文主要通过确定诗歌的空白和给出读者的期待视野赏析这首诗歌的两个英译本。
      关键词:接受美学;江雪;意义不确定点;期待视野
      
      1.引言
      豪斯认为翻译的实质在于语言单位的“意义”从一种语言转移到另一种语言而保持不变(House,1997:30)。很多译者都强调要忠实于原文,而且必须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对等传递。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同一个作品的翻译,不同译者往往创造出不同的译本,这已不是一个罕见现象。虽然翻译界翻译理论层出不穷,但是都未能从理论上系统地解释不同译者创作出不同译作这一现象(王志敏,周亚娟:2008,79)。本文拟以接受美学为视角,运用意义不确定论和期待视野理论赏析《江雪》的两个译本,探究这首古诗英译中的不确定点和空白。
      2.接受美学的理论阐释与诗歌翻译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理论研究方法,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强调读者的重要性,确定读者的中心地位和阅读作品过程中的再创造性。它还认为,每部文学作品都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 Indeterminacy)和“空白”(Gap),这些不确定点和空白使读者有更多的遐想和思考空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即“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进行联想,对文本中的不确定点和意义空白进行补充(王志敏,周亚娟:2008,79)。
      诗歌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宝贵结晶,是文学作品中一种特殊形式,其语言简约凝练,意味深长,含义隽永。由于译者自身审美经验和知识结构的差异,产生不同的译作并非罕事。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诗歌中存在的许多“不确定点”和“空白”需要译者对原作进行透彻的解读和联想,对其不确定性和空白进行揣摩和确定才能得出其确切的含义。
      3.接受美学视角下《江雪》两个译本的赏析
      柳宗元的《江雪》是我国唐诗文库中一颗璀璨而耀眼的明珠,字数不过二十,但它所传递的意义却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这首千古传诵的五言绝句,古今中外很多译者对其进行翻译,但是译本所传达的意义和意境迥异。本文主要选取许渊冲和Witter Bynner的译本进行比较赏析。
      3.1 《江雪》两个译本
      (1)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in lonely boat.(By 许渊冲)
      (2)River Snow
      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
      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A little boat, a bamboo cloak,
      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By Witter Bynner)
      3.2 《江雪》中的意义不确定点和读者的期待视野
      从文本来看,诗人为我们展现一幅清幽、安静的独钓寒江图,但是诗歌中存在着诸多的意义不确定点和模糊性。比如“千山”、“万径”、“翁”和“寒江雪”等就是这首诗歌的不确定点。在汉语古诗里,“千”、“万”并不都是实指,而只是为了言其多(樊 斌,2010:122)。原诗中的“千”和“万”渲染了“一座座山无飞鸟”和“一条条径无人迹”的萧条、静谧氛围;“绝”、“灭”二字,更加渲染了寒冷与凄清,苍茫辽远的气氛。而“翁”字,似乎很多读者会联想到是一个老人独自垂钓的画面;“寒江雪”是原诗渔翁垂钓的对象,但是这个意象非常地具有模糊性,乍看还不知道诗人运用这个词语的深意。
      因此,对于这些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意象,我们难以确定诗人所真正所要传达的信息。那么如何翻译这些不确定点才能把原诗的空白和模糊点进行填充,且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呢?这就需要译者发挥想象力,唤起阅读记忆和原有的知识结构补充这些空白处和模糊点,但是不同的译者由于审美经验、阅读记忆和知识构成的不同,必定有着不同的解读,也必定会得出各不相同的译本。
      3.3对《江雪》中意义不确定点和读者的期待视野的解读
      译本1“千山” 和“万径” 分别创造性地译作from hill to hill和from path to path,而没有直译为thousand和ten thousand;“鸟飞绝”和“人踪灭”则译成no bird in flight和no man in sight;这样的译文结构、字数及音节数都相同,工整对仗,从而使原诗的形式巧妙地移植到译诗中,巧妙地再现了原诗的形美(许渊冲:2006,15)。正是译者根据自身对于汉语表达习惯的了解和对原诗句意、形式的把握,使原文的信息内涵得以准确地传递。译文后两句中“舟”字没有译出来,但是这是不言自明的信息,因为“afloat”就说明了垂钓的地点是在江上,那么一定是在船上,无需赘言;同时“afloat”也是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很好体现,原文并没有描写垂钓者泛舟江上的情景,但是译文使垂钓者驾一叶扁舟轻荡江上的闲适与淡泊跃然纸上;但笔者认为“蓑笠翁”译成“fisherman”并不恰当,“翁”在我国古汉语中通常指年老的男性或父亲,因此原文只是描绘一个穿着蓑衣的老人在垂钓,而“fisherman”是“渔夫、渔民”的意思,并不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原文意义有些出入。第四句 “独钓寒江雪”译文没有把垂钓的对象译出,只是说明在孤舟上垂钓,笔者认为此处翻译欠妥。原文“钓雪”是为了突出钓鱼者的清高孤傲,悠闲淡泊,借此抒发诗人被贬后的苦闷与无奈,但仍“出淤泥而不染”,暗含“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意境。因此这个意境的略译,不能很好地传达原诗的意义,不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
      译本2的前两句把“千山”译为“a hundred mountains”,“万径”译为“a thousand paths”,只是为了言其多,而以实数来译虚数,不能很好地传递原诗的确切含义。后两句对“孤”和“独”的翻译也不尽人意。“孤舟”简单地译为“a little boat”,只是说小船,不能体现垂钓者身处苍茫寂寥的冰天雪地那孤单的情景;此译本把“翁”译成“an old man”比较恰当,符合原文的意思及读者的期待视野;最后一句“独钓寒江雪”译为“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意为在寒冷、覆盖满雪的江面上垂钓。这样的翻译的确易于读者理解,也体现垂钓者不畏严寒,独自抗风冒雪的坚强精神,但是没有体现原诗 “独钓寒江雪”“独”的意味,“独”字在译文中没有得到体现,译文没有一个词语是涉及“独”的含义。而且“钓寒江雪”是为了突出体现垂钓者内心的无奈与凄凉,无望中奢望,也是诗人对当时严酷现实的折射。这里所显示的并不是单纯的清净与绝世,冲淡与闲散,而恰是一种无奈的挣扎(邱玉华,张 莲: 2007,92)。但是译本2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译文没有一个正式的动词,只有名词和形容词。“fishing” 的作用也是形容词,因此“静”的意味特别浓厚(樊 斌,2010:122),大有“以动衬静,愈见其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味。译者正是通过自身已有的审美经验和知识结构重构原诗的意境,塑造了一个更美更静的意境。
      总的来说,国内和国外的译本还是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的译本不仅反映出译者对原诗的不同理解,同时引导读者积极主动去探索和感受原文强大的魅力。通过以上两个译本的赏析,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在捕捉诗歌意义方面,还是在遣词造句以及形美的传递方面,国内译者和国外译者的着眼点及翻译风格大不相同。但是他们都充分调动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已有知识结构,对诗歌中的意义不确定点和空白进行想象和补充,再把这些确定的意义传递给读者。
      4.结语
      诗歌语言简约凝练,却含义隽永,留给读者许多不确定点和空白。正是由于诗歌中的诸多不确定点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调动生活里的经验对这些未确定点和空白做出自己的理解、将这些空白具体化,同时读者期待视野的差异性使这些预测和判断各不相同(王志敏,周亚娟:2008,83)。通过赏析《江雪》的两个译本可以看出:任何一首诗歌译文的产生都与译者的审美经验、知识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而译者本身就是读者,因此对同一首诗歌的解读和翻译得出不同的译文就是在所难免的。
      
      参考文献
      [1]House,Juliane.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 Model Revisited [M]. Germany:Gunter Narr Verlag Tubingen, 1997.
      [2]樊 斌. 从《江雪》的英译谈诗歌翻译的美学原则[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2):121-22.
      [3]邱玉华,张 莲.《江雪》的时空错位及补救措施[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3):91―93.
      [4]王志敏,周亚娟. 从接受美学理论看《春晓》的四种译文[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8(3):79―83.
      [5]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5.
      
      作者简介:叶双燕,(1986.1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

    相关热词搜索: 赏析 美学 视角 接受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