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张五常中国经济学 [经济学“名士”张五常]

    时间:2019-02-06 04:31:5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2006年3月,华尔街电讯评选出十大华人经济学家,张五常位列首位。       他们喜欢张五常就像喜欢周星驰      一头标志性的花白卷发,一张古铜色充满智慧的脸,就是华人经济学第一人张五常的惯常形像,有人问他:“你觉得自己和谁长得最像?爱因斯坦还是贝多芬?”张五常微一沉吟,开玩笑地回答:“人家都说我和我夫人长得最像!”2006年3月,华尔街电讯评选出十大华人经济学家,张五常位列首位。
      在所有的经济学家中,张五常是最特殊的。从来没有人把经济学讲得那样贴近我们的生活。除夕的小贩、侍者都是他研究的对象,他最深刻的理论就从这些最普通的现象中产生,又以最简单的语言与意想回到他的演讲。张五常是一个罕见的具有明星效应的经济学家,内地的年轻学子像追星族一样仰慕他。他们喜欢张五常就像喜欢周星驰,看张五常的经济学散文《卖桔者言》就像看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一样专注。
      他无法肯定自己生于哪一年,因为他妈妈说他生于1935年12月,他姐姐说他生于1936年。三岁开始读小学,太小升不了级就留级。曾经从小四跳到中一,又跌落回小三。他是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1969年他以名为《佃农理论―――引证于中国的农业及台湾的土地改革》的博士论文轰动西方经济学界。
      
      30年不读书的经济学家
      
      在经济学的中文世界里,张五常几乎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早年师从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大师艾智仁和科斯,科斯称张五常是最为了解他的思想真谛的人;他与现代产权大师诺斯、巴泽尔共事多年其思想互相影响与激励;他与大多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交往甚笃,1991年他作为惟一一位未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者而被邀请参加了当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对这个举世瞩目的桂冠,张五常也有一点傲慢,只不过这种傲慢里,有种酸溜溜的味道。他并不掩饰。张五常是公认的产权理论大师,他的朋友如科斯、弗里德曼、阿尔钦等学界泰斗说他是“百年来只此一人”。他公开称:“我的文章中至少有六七篇100年后还有人读,哪个诺贝尔奖得主敢这样说。”
      张五常1982年回香港在香港大学任教授、经济金融学院院长。曾被评为最差的教授,但他课堂上常常人满为患,350个位子依然供不应求。他上课从不备课,从不用讲义,读物指定以后从不依书而教,在一个题目上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他逃过荒,做过生意,搞过艺术展,研究过古董,也多次与中国国家领导人畅谈改革。1969年,他从美国回到中国香港,为了弄清价格分歧,在除夕之夜到香港街头贩卖柑橘,虽然蚀本,却在理论上大有收获。为了解玉石市场的运作,张五常曾在广东道卖玉。他指责坐在象牙塔里的经济学者,他们有很多数学,有很多博弈论,却什么实际内容也没有。张五常看不起大多数的经济学家,因为他们不明世事。他从来不用名片。在港大这么多年,房门上挂的牌子只写着张五常的英文名字。没有教授的头衔,也没有说自己是博士。
      张五常自恃具备大智慧,可以长期不读书。“六十年代初期,我大约下过三年苦功读书,昼夜不分在图书馆三年,但其后就与书隔离了。严格来说,我没有读书(或读他人的论著)起码三十年。我喜欢天马行空地自己去想,就是与同事研讨我也是不喜欢的。对我来说,独自思考是一种乐趣,因此,在学术上我从来没有与他人合作过一篇文章”。另一次他又夸耀似地说:他的书架上有许多书法、摄影和古董方面的书籍,但就是没有经济学书籍。
      
      我是为过瘾而搞学术的
      
      张五常多次说:“我是为过瘾而搞学术的。”这句话曾屡屡遭人批驳,学术这么严肃的事情,怎能视同儿戏而只求过瘾?张五常却说:“如果经济学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文章都没有发表过,人类的知识也没有什么损失。我只博取大的文章,那些有等于无的文章,不写算了。”张五常中英文“左右开弓”,他自诩:“像我这样中文和英文水平相若的,应该没有几个人。我的英文短句是相当厉害的。”张五常对自己的文字颇为自负,“我的文章总是暗藏杀机。”
      有人说他是天才,他说:“全世界都说我是天才,只有我认为不是。天才先知先觉,而我后知后觉,却可以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地迅速作出反应。”张五常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把自己的聪明归结到了中华民族身上,“中国人的聪明,在世界上即使不排在第一位,也一定是在前三名之列的。”
      一直被认为“目中无人”的张五常,对于学术后辈始终抱着宽容、提携的态度。他的“佃农理论”发表后,立刻就有一位年轻的学者寄来了观点相反的论文,但他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把这篇论文推荐到权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他提及这一段亲身经历时强调,只有树立了敢于质问传统的信念,学术才会进步。张五常说过:“我遇到许多内地的青年学者,都比我更有天赋,如果他们能得到像我当年那样的机会,一定超过我。”
      张五常讲话直截了当,不给人丝毫面子,因为他爱真理,而且因此骄傲。他曾得意洋洋地说到,1983年的一个晚上,写完《企业合约的本质》一文,虽尚未成稿,但已知是传世之作,一百年后还会有人阅读,“于是,我仰天大笑。”
      
       既非超人,也非败类
      
      张五常有一头蓬乱卷曲的白头发,虽然六十几岁,看上去仍然十分卡通。他的经历也是卡通化的,有一种现实世界缺少的简单和戏剧化。比如他小时候常常逃学,两次被开除出校,中学都没毕业,可是他从进大学到成为正教授,仅仅花了9年时间。
      他的专业是经济学,但是他和香港三位名摄影家一起出摄影集,而书法成就,则获得上海中国画院封为画师。 张五常看起来很潇洒,其实他是很拼命的。不管是下棋、摄影,还是书法,越是遇到困难,他就越拼命。张五常书法入门较晚,十多年前才开始研习,现在已大有进境。
      张五常向往的境界是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所写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他个性张扬,难免谤议纷纷,毁誉参半。人们不是把他说得很好,就是把他骂得很坏,其实两者都言过其实。他认为自己既非超人,也非败类。
      
       接触年轻人最开心
      
      张五常这些年奔波于内地各个城市,为大学生作讲座,而且不停地用中文写作,谈到中国青年,他激动地说:“我希望能够有多一点的机会接触中国的青年。除了美国五六十年代,我没有见过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学术气氛能有今天的中国青年这么强。中国青年的求知欲非常强,所以我对中国的发展看得那么好。也许你到我这个年纪之后也会有这个感受,我一接近青年,一听他们发问,我自己脑子马上年轻了。”
      这么多人喜欢他的文章,喜欢听他做报告,主要是因为张五常比较没有约束。青年喜欢他的想法,因为他没有这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青年听到学术、思想自由的言论,听起来很新奇、很舒服。张五常是演讲大师,从欧美到中国,从大学的讲坛到法院的殿堂,从智囊会所到公众论坛,听者包括学生、教授、家庭妇女、小职员、企业家、总理、总书记,有人说是微言大义,有人说是危言耸听。
      张五常只愿意为大学生演讲,不喜欢为老板棒场。很多人不明白他的品性。比如大机构请他讲,那他就要收钱。有的给他8万,有的给他2万。假如是商业机构请他去讲,他开价就要几十万,因为他不想讲,做他不愿意做的事,价格当然就高。
      
       提出小孩子一样浅白的问题
      
      张五常是知名的经济学家,难得的是他的散文也写得非常好看。张五常写过他的几个老师,他们可不是一般循循善诱的良师,好几位都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经济学领域各领风骚的人物。这些风流人物,来到张五常的妙笔下,每一个都活灵活现。
      有一篇长文写他的恩师,价格理论家艾智仁。艾智仁从不备课,也没有讲义。他说,从早到晚都在想的问题,还用准备吗?第一课,艾氏提出一个“在有很多石头的海滩上,没有任何量度工具,如何知道某块石头的重量”的问题。学生们知道,回答不出来艾氏不会继续讲课,纷纷提出各种办法,但每个都不可行。如此,每星期三堂课每堂课50分钟都在谈量度石头。
      几个星期过去,学生们认为其中必有玄机,下课后就开会讨论,不知不觉间有很大长进。到了第五个星期,艾氏满面笑容欣然自得,问大家明白了没有,然后在50分钟里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见解的精辟逻辑的严密哲理的深湛,令张五常意识到学问竟然可以这样迷人。“什么是货币?”“为什么马铃薯不是货币?”――艾氏常提出小孩子发问一样浅白的问题,诱发学生对再浅显的答案也要重新思考。张五常也喜欢这样的方式,所以他就更像一个老顽童了。

    相关热词搜索: 名士 经济学 张五常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