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青年公益创业视角下高校志愿服务新常态研究

    时间:2020-05-22 10:33: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侯方倩 李阳

    摘 要:随着高校志愿服务项目的不断深入,对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社会也需要更加长期、稳定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力量参与和补充到社会服务中来。因此,将高校志愿服务对接青年公益创业,积极构建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青年公益创业生态链,搭建志愿服务信息平台,保证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热情的青年学生在公益创业这一崭新领域能够对社会有积极的贡献,从而发掘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常态。

    关键词:青年;公益创业;高校志愿服务;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8-0073-03

    “公益创业”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如何将二者有效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阜阳师范大学处于安徽省的西北部,与安徽省北部各高校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经常会开展一些高校之间的志愿联盟活动或比赛,从中汲取发展理念与方法,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使参与者追求个人目标,实现了个人的价值。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由当代青年担当,有效的将志愿服务融入社会大背景中,不仅促进了社区组织建设,城市管理创新,还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型。同时将高校志愿服务对接青年公益创业,积极构建多元化的青年公益创业生态链,使其可持续的去支撑高校志愿发展,让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热情的青年学生在公益创业领域中对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从而探索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常态[1]。

    一、高校志愿服務与青年公益创业的现实状况

    自1993年铁路系统率先打出青年志愿者的旗号开展志愿服务以来,高校志愿者作为全国志愿服务中最年轻的一支队伍,在各个领域发挥着自己独有的作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高校志愿服务的构建使得共青团更好地开展了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了青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意识,青年学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个人技能应用于社会,在社会实践与服务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融入社会,奉献自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也正是因为高校是青年学生、有志之士的聚集地,因此将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对接青年公益创业才显得更为重要。公益创业将商业领域的特性即实现经济利益和公共领域的价值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整合双重资源,实现经济目的,创造社会价值,提升社会和谐。同时,在利好公益的社会大环境下,实现公益创业和高校志愿服务有机融合。社会为青年公益创业创造了更多机遇,应不断激发高校志愿组织活力和青年公益创业内在动力,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高校志愿服务崭新模式。但是,目前我国对这方面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知识的缺乏使得实践工作开展尚不充分。

    二、现阶段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创业者特质缺乏

    在志愿服务中的高校学生大多处于18—22岁,志愿服务参与率更高。这个阶段的青年人对新鲜事物有着极大的热情,思维活跃,有理想有追求,但是多数青年只是将公益创业作为自己的一个课余生活部分,甚至并未将其列入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中。根据《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大多数大学生的创业的计划只是停留在创业计划书阶段。同时,在公益创业的领域,大学生相较而言社会经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心理准备是非常不充分的。创业绝非是一时冲动的主意,而是细致周密的可行性论证与实施计划,但大多数青年对于挫折与失败常并不理智,急于求成,激情有余,坚持困难。当然,一个优秀创业项目的成功绝非一人之功,但是现实的情况确实也告诉我们,一群优秀的创业伙伴并不容易寻找,所以骨干的紧缺严重影响着团队的工作进展。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团队的力量、成功的保障、骨干的聚集确实有着更为强大的实力助力着公益创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优秀伙伴的寻找显得尤为重要。

    (二)资源领域不平衡,信息交流不对等

    高校志愿服务缺乏志愿服务基地的建设与培育。志愿服务信息都要从志愿服务协会取得,活动安排由协会负责协调,使得志愿者缺乏自发性,相对较僵化,且各高校优势团队在实践中交流频次较低,极易造成校园公益团队的“孤岛”效应,此类种种原因将会使得高校青年在公益创业中显得尤为被动。在数字化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永远是第一手的资源。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市场参与者对于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同,且其优势地位也略有差异,大学生志愿者具有知识素养和技术能力,富有激情和创造意识,是公益创业最活跃的群体,但是缺乏实践机遇和平台,创业资金筹集较为困难;企业、基金会确实也能解决管理机制、资金支持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但是,其一这个企业对此投资的资金链条极度不稳定,环节容易断裂;其二公益创业项目作为一个新领域,企业中普遍缺乏专业了解公益创业的人才,而这专业人才大多聚集在高校。

    (三)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公众普及程度较低

    高校志愿服务大多还是支教、敬老、助残等依托社区发展的活动,缺乏创新性,很少开展响应新时代号召的活动,如脱贫帮扶、环境保护等大型活动。志愿服务队伍管理确实是不够专业的,大学生进入校园后通过加入社团或者学生会的方式进入青年志愿者协会、进入志愿服务队伍前,大多数成员是完全没有接触或者较少接触志愿服务的,学生素质发展不平衡,而且目前高校还没有足够的资源能够给志愿服务提供较为专业且完整的培训,这种简易的队伍构建在开展活动前多半是临阵磨枪,这影响了志愿服务的质量,以至无法在质和量上保证公益创业人才培养与输出。同时,对于公益创业团队的管理缺乏市场意识和商业管理经验的匮乏,组织管理模式松散,管理机制约束机制欠缺,因而公益创业的发起人对于这种新理念新模式发展如何正确认知正确学习,如何接受再教育,学校对于这方面支持力度也是不够的。多数高校在公益创业教育上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课程设置都比较缺乏,学校条件受限制,并且作为一种新事物,实践经验极少,学生还是不能够全面了解公益创业,这些教育教学的缺失也制约着公益创业实践的发展与创新。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的公益文化氛围单薄,社会大众对于公益创业知之甚少,观念意识不强,自古以来,企业以营利为目的,那么公众对企业发展公益创业——“造福社会的行为”保持怀疑态度,做好事社会认同感非常低,公众不清楚它到底是政府部门、企业,还是非营利组织,所以公益创业的定性至今较为模糊,较多公众从媒体行业对其宣传报道上仍认为企业在公益创业领域“假慈善”,致使高校志愿服务在公益创业领域的使命和动机令人质疑。

    (四)缺乏孵化条件,国家支持不足

    和国外相比,我国受历史条件与发展水平的影响,专项孵化方面的组织少之又少,远无法满足青年公益创业的需求。较多的社会组织有当地民政部门主办,在整个公益创业的过程中,没有完整的公益创业所需的生态链体系,加之教育理论的匮乏,公益创业者在初创期会存在一些需要关键化解的问题,比如没场地、缺少资源、无力雇佣专职者、能力薄弱、无合法身份等,这些问题孵化组织可以很好地帮助创业者解决这些问题。而正是因为我国对于公益创业孵化的重视程度并没有这么高,发展水平自然较低,使得公益创业的初始就较为艰难。我国有关公益创业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明显不够,显而易见的是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得公益创业门槛过高,对于资金规模和人员要求过于苛刻,创业之初不太可能各方面规模符合高要求,企业是在发展中壮大的。不少政策条件也限制过高,优惠政策也只占所需费用的一小部分。

    三、探索青年公益创业视角下高校志愿服务新常态的意义

    (一)构建新时代志愿服务新常态

    在公益事业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将高校志愿服务对接青年公益创业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发展,公益创业将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引入社会,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存在的问题,在德育层面上对青年发挥了积极的教育作用,使得青年在实践中减少浮躁,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提升社会责任感。青年在实现个人价值和追求个人理想的同时,抓住机遇,研发出公益时代所需的产品和服务,既保证公益事业的造血功能,又實现了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有利于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将企业公益资金功效发挥到最大,在形成循环稳定的公益创业生态链同时,高校公益创业得到高效发展,企业的知名度得以扩张,我国慈善事业快速发展,政府精神文明建设与创新加快进程,构建新时代志愿服务新常态,开创“个人、高校、企业、社会、政府”五位一体的多赢局面[3]。

    (二)激发青年公益创业改革创新内在动力

    高校志愿服务与青年公益创业的对接,有利于高校提升重视公益创业发展,完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促使高校对公益创业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应用的结合不断挖掘,培养出一批有这方面专业技能的创新人才,优化师资团队结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4]。在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常态的发展下,青年创业者寻求不同创业角度,发挥互联网在资源配置上的优势,利用网络匹配的自我组织能力,自主自发地去解决社会问题,挖掘创新发展空间。从信息分享到成功匹配,青年创业者可以寻求公益伙伴,走出自我空间,融入社会共同体,一起为创业系统注入活力与动力,激发公益创业改革创新,这也与社会所倡导的和谐价值观相统一,美好中国梦正在不远的将来。

    四、构建青年公益创业视角下高校志愿服务新常态

    (一)强化数字化新媒体载体作用,快速凝聚志愿者骨干

    运用大数据定量化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和特点。通过对服务主体、对象和成效相关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数据计算分析,揭示和描述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强化数字化新媒体载体作用,利用平台推荐,实现各高校优势团队频繁交流资,实现资源互补,将青年骨干快速聚集,公益力量资源整合,极大地增强项目团队整体实力,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得青年公益创业团队越发强大,解决孤军奋战、一人单挑大梁的尴尬局面。

    (二)有效整合公益资源,实现跨领域融合协同发展

    当今中国社会面临巨大的转型机遇,越来越多的跨界资源整合应运而生。在青年公益创业中,协同跨区域的各类资源,包括高校优势专业团队和媒体、企业、基金会进行有效整合和对接,主动创新、合作众包、资源共享,将志愿服务的“需求方”与志愿服务的“提供者”有效联系起来,志愿服务精准对接需求,大幅降低边际成本,实现与公益企业进行有效整合和对接。同时,通过平台推荐,实现各高校优势团队资源互补,将青年公益力量进行资源整合,极大增强项目团队整体实力;利用互联网思维的用户为中心概念,秉承“柔软改变中国”的创新服务方法,将传统公益项目开展得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三)建立健全公益创业教育教学与实践体系,传播公益创业理念

    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将公益精神渗透到学校教育管理之中,推进青年公益创业教育,并通过数据模型掌握和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不断变化发展的情况,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支持高校公益社团发展,带动大学生参与公益,从而促进青年大学生了解公益慈善,培育现代公益理念,推动中国公益未来的发展。并通过校园社团公益活动的开展,培育出一批有理想、有爱心、有能力的中国未来公益的栋梁之材。

    国家应鼓励青年创新实践,加强文化建设,倡导慈善公益活动,让文化氛围更加支持青年公益创业发展。加大对公益创业的宣传力度,利用合适的方法向公众推广公益创业的服务,提升公众对于创业者投身公益的社会形象,走出传统观念。

    (四)积极搭建支持性孵化培育平台,推进青年公益创业

    我国应该鼓励企业支持公益创业孵化器建立,或和政府部门合作建立公益创业孵化器,以带动非营利组织、公益事业的起步和发展。例如,积极搭建平台,通过创业课程教育、综合创业孵化等服务为优秀创新创业人才提升自身素质,促进企业发展。平台可以在各地建设公益孵化器,创业者可以申请公益孵化器的入驻,这样可以为创业者提供强大的配套资源,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强大的平台集聚了众多孵化服务团队,充分发挥共建双方各自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创业扶持为目标,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创新创业孵化链条,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陆丽青.浅析高校志愿服务对接青年公益创业生态链条[J].科技通报,2017,33(10):252-255.

    [2]  湛军.全球公益创业现状分析及我国公益创业发展对策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4):117-130.

    [3]  夏夏.浅析公益创业将引领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走进2.0时代[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8):51-53.

    [4]  白莹.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建构[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1.

    相关热词搜索: 常态 视角 志愿服务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