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寻找数学单元教学的“基因”

    时间:2020-07-07 03:46:5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夏永立

    【编者按】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与教材的知识编排情况,决定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应具备高位视角。教师应尝试以学生学情为大前提,根据单元主题开展整体教学,制订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突破单课知识的局限,使课程凸显结构性与整体性,搭建以单元为单位的教学设计,从而实现教学实效的提升。本期话题围绕“小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模式探究”展开。

    只有“高观点”的思想指引,才能实现教学设计的“结构化”关联。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将数学文化的“基因”根植于课堂。通过单元整体教学,使数学学习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才会实现对传统的“课时教学”的超越。

    一、小学数学单元教学的内涵

    在单元教学中,要认真研读教材,努力寻找数学学习中的“基因片”“基因链”和“基因锁”,才能让学生拥有好的数学学习“基因”。

    1. 基因片。好问题是数学学习发生的基本前提,它是课堂中的“基因片”。好问题源自学习者的内在需求,是对新知学习的期待;好问题源自学生的认知障碍,值得学生去超越和挑战;好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在教学“长度单位”时,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核心问题: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1厘米和1米究竟有多长?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哪些?怎样造尺子?用尺子怎样画线段和量线段?1米和1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不同?这样的大问题教学,给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基因片”,让他们具有了深度学习的大空间,形成数学单元教学的大格局。

    2. 基因链。生物体中的DNA通常是一对紧密相关的双链,彼此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叫作“双螺旋”的结构。数学单元教学,也要寻找“基因链”,这样可以把数学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例如,教学“长度的单位”时,许多教师直接让学生记忆长度单位及其之间的进率,没有真正回归对知识本源的认知。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只是孤立地掌握概念,没有在脑中形成认知结构。如果学生没有产生统一长度单位的强烈需求,不理解直尺的创造原理,就难以形成正确的测量方法。这样的学习,遮蔽了学生数学思维的视野,阻碍了学生度量意识的形成。因此,我们要找到单元教学的“基因链”,沟通数学本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圆融通透”中学会新知。

    3. 基因锁。找到一把善于学习的钥匙,才能打开数学单元教学的“基因锁”,让学生学会整体思维,有着更宽阔的学习视野。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就可以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来帮助学生实现深度理解。

    在教学中,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这样,教师巧妙利用“测量活动”,舍得“浪费”时间,让学生充分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就会对知识理解更深刻,从而打开数学学习的“基因锁”,体现了“为理解而教”。

    二、小学数学单元教学的策略

    1. 基因库存。在数学学习中,一些重要的数学本体性知识就是数学学习中的“基因”。教师要做到对数学教材中的核心概念烂熟于心,了解它们的数学本源,及其在教材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度量教学贯穿小学的始终,具有重要的地位。学生首次学习度量知识,就应该深刻理解度量的本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认识厘米”的学习,直接影响了学生后续度量知识的学习,这就是非常重要的“基因課”,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要寻找这一类“基因课”,建立好“基因库存”,加强对此类课的教学研究,做到“从一节课到一类课”,就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结构化”数学思维的提升。

    2. 基因切片。通过搜集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大量典型错题,了解“病理”的源头,才能“对症下药”。这种“基因切片”式的分析,有利于暴露学生学习中的认知障碍,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在进行单元教学时,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真实学情,知道他们学习的“病理”,才能实施精准教学。例如,学生容易对厘米和米这两个概念产生混淆,难以建立清晰的表象。在教学中,就需要重视比较,着力培养学生的量感,从而学会估测长度的方法。

    3. 基因突变。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需要进行“变式教学”。教师要能够提供数学概念的各种“变式”,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认识线段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将线段横放、竖放和斜放,不断变换线段的位置。然后,再将线段延长和缩短,让学生学会判断,认识线段的本质特征。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异中求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思考、分析、推理,从中找出规律,形成完善的数学“基因”认知结构。教师利用“残缺”的尺子,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可以将直尺中的任意一个刻度当作起点度量,体验度量的本质就是含有多少个度量单位,从而培养了学生解决非常规数学问题的能力。

    4. 基因重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打破教材的编排体系,学会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将数学中有联系的知识串联起来,实现结构化学习。在教学中,可以将厘米和米的知识进行整合,实现数学概念的“基因重组”,才能进行系统教学,形成新的“基因库”。

    三、小学数学单元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整体设计

    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分析单元内容在整册教材中的作用,以及在整个学段中的地位,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材内容,确定好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的课时数,精心设计单元“模块化”教学的预案。教师要立足整体,突出教学的核心,实现知识的有效联结,构建整体知识框架结构。

    1. 高观点、低结构。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长度、面积、体积和角度的度量,其数学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含有多少个度量单位。用这样的“高观点”来指导教学设计,就给了学生数学度量本质的“基因”,让他们形成度量的方法和意识,可以“遗传”到后续对面积、体积和角的度量的学习中,达到最佳的学习效益。

    学生学习的起点要低,学习的进程要慢,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回归数学教育的原点,让数学学习在“低结构”课堂中真实发生。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有系统性,在深入浅出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2. 大目标、小步子。

    在教学中,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教学布局,了解本单元知识的目标定位,即“大目标”。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笔者制订了这样的单元教学目标: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会使用正确的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长度;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及线段的长度;经历直尺的创造过程,了解直尺的测量原理;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为了达成单元教学目标,需要采取“小步子”的教学策略。例如,为了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清晰表象,笔者设计了以下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用拇指和食指夹住1厘米长的小棒,再轻轻地抽出小棒,通过反复操作来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闭眼想象1厘米、寻找生活中长度为1厘米的物体。这样,让学生在充分的数学活动中进行体验,放慢学习节奏。

    3. 多创新、少定势。

    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多一些教学创新,可以在思维导图和板书设计这两方面下功夫,少一些教学设计中的定势思维,就会找到教学的新突破口。

    学生在脑中要有一幅包含相关数学“基因”的网状图,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学习有“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单元知识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是一节课的微型教案,具有高度的浓缩性,给学生智慧的启迪和美的享受。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板书,构造出一节课的框架结构。

    (二)局部沟通

    在单元教学中,既需要有整体的思维,也需要对其中的每一课时进行局部沟通。为此,笔者尝试构建了新的课型,将数学“基因”根植在课堂中,让教学更加自然流畅,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

    1. 单元基因课。

    “统一长度单位”和“认识厘米”这两节课就是这个单元的“基因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用一节课的时间教学“统一长度单位”,学生在充分的体验活动中,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为今后的面积、体积和角度的度量教学培植了优良的“基因”;在“认识厘米”教学中,笔者努力把握度量教学的本质,让学生经历直尺的再创造过程,在度量单位的累加中形成正确的测量方法,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度量的价值。只有掌握基本的学法,才便于知识的迁移,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2. 基因裂变课。

    “认识米”和“认识线段”这两节课就是这个单元的“基因裂变课”,让数学“基因”自然生长。例如,学生经历了直尺的再创造过程,就具有了创造“米尺”的潜能。在教学中,让学生用20厘米长的直尺去测量黑板的长度,会发现用叠加的方法比较麻烦,也不够准确。这样,学生就产生了创造更长尺子的需求。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米尺的再创造过程,逐步体验刻度、数据、单位的必要性;他们在前期使用直尺进行测量中,就已经具备了线段的表象。接着,在“认识线段”的学习中,就可以让学生利用先前积累的活动经验,在画线段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单元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异课同构”的教学设计。例如,在“认识米”这节课中,笔者采用了与“认识厘米”这节课相同的教学思路,创造性地设计了“量长度—要单位—造尺子—有啥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尝试进行学法迁移,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基因”。

    3. 基因诊断课。

    教师应该要多一些儿童的视角,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例如,学生不会正确选择适合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没有清晰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在“厘米和米的比较”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困难,精心设计“易错题”,有效实现了精准教学。

    (三)回归整体

    以前,我们通常会将“长度单位”内容进行分割,用5个课时分别教学“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认识米”“认识线段”与“厘米和米的比较”。这样的教学,容易造成知识的割裂,学生对概念混淆不清。我们要有单元整体视角,用“度量单位”这个核心概念将单元知识串联起来,进行单元内容整合,设计新的“基因重组课”,学生将来才会“丈量天下”,让数学知识充溢着生长的力量。

    在“基因重组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在脑中回忆和再现已经学过的知识,从中检索出关键性的数学概念,认识数学知识的本源;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和对比,使得零散的知識系统化。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孤立的知识“陷阱”中跳出来,回归单元的整体。笔者尝试让学生用“知识树”和表格的方式来整理,厘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实现知识的重组、迁移和应用,拓展原有的认知结构。这样,学生就具有整体性的思维,有更加宽阔的学习视野,从而形成课堂的大格局。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南校教育集团)

    相关热词搜索: 基因 单元 寻找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