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小学散文教学如何让学生基于内容想开去

    时间:2020-11-22 14:00:2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丰向日 侯秉琛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阅读的本质是建构意义,“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就是读者基于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文本之间交互作用形成意义。散文是作者通过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和言说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阅读散文就是透过作者的语言文字,去感受其所描述的带有个人情感的景和物、人和事,去体认作者的感与思。下面以《丁香结》一课为例,探讨小学散文教学如何让学生基于文本内容想开去,感受、体认作者宗璞所描述的美景,所抒发的情思。

    一、解文题——为想开去奠基

    阅读意义的建构包括对句、段的理解和对文本深层主题的理解。散文的阅读从内容想开去,既有对作者所描写景物的想象理解,也包括对作者表达的人生思考的感悟理解,二者相互联系,才能建构文本的整体意义。标题是文章内容和主题的高度概括,教学时从解释文题开始,可使学生初步预测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既有利于阅读句、段时立足整体意义想开去,也有利于整合局部理解,深入建构文本意义。《丁香结》一文中,作者赋予古人寄托愁怨的丁香以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情感,表达了其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课文前三段写了如结一样的丁香花的形状、颜色、气味,处处渗透着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后三段从古人“丁香结”的诗句开始,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表达了生命需要“结”的人生认识。“结”贯穿全文,由花的“结”,想到心的“结”,由具体事物引发人生思考。无论是由具体事物想象美景,还是读懂文章所表达的哲理,都离不开对标题“丁香结”字面、文化意义的理解。下面是《丁香结》课题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宗璞的《丁香结》,齐读课题。

    (生齐读)

    师:解题,要解哪个字?

    生:结。(PPT呈现如下内容)

    师:看注释,有不明白的吗?

    生:“缔”是什么意思?

    (PPT呈现《说文解字》中“缔”的注释:缔,结不解也。学生齐读注释)

    师:谁说说这是什么意思?

    生:结,解不开。

    师:所以说,读书得不断地提出问题,这才叫会读书。(拿出—根红绳系上—个疙瘩并展示)这叫什么?

    生:缔,结不解也。疙瘩解不开的地方就叫——缔,结不解也。

    师:《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注释的(PPT呈现),谁来读读。

    生:结,在条状物上打疙瘩或用这种方式织成物品。

    师:比一比,哪种注释更好?

    生:《说文解字》的注释,简洁有味。

    师:什么味?

    生:韵味。

    生:有文化味。

    师:中国的汉字特别有文化的味道。上古时期没有汉字,人们就采用结绳记事的方法。举个例子,打了一只兔子就系一个结,打了两只兔子系两个结。

    (学生恍然大悟)

    师:中国人对“结”特别感兴趣,就出现了打结子。

    (生读词语:打结、死结、蝴蝶结)

    师:你们看我的衣服(唐装)扣子,是不是打结?

    生:是。

    师:最早的衣服没有今天的纽扣、拉链等配件,所以若想把衣服系牢,就只能借助将衣带打结这个方法。

    师:(出示中华结图片)这是什么?

    生:中华结。

    师:我们读古诗时又发现一个词——丁香结。什么叫丁香结呢?

    (生读:丁香的花蕾)

    师:哪首诗中用过?

    生:陆龟蒙《丁香》,“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师:谁说说诗的意思?

    生:谁勤快一点,帮我解开这个丁香结。

    师:为什么要解开丁香结呢?

    生:纵放繁枝散诞春,给春天增加春色。

    师:丁香结的一个意思就是丁香的花蕾。(出示图片略)指指图上哪个是花蕾?

    (生指)

    师:对,就是图上的花骨朵,懂了吗?还有一个注释。

    (生读:丁香结,也作含苞不吐之意)

    师:含苞不吐之意,也就是说花刚要开,就称作……

    生:含苞不吐,就是花朵刚咧嘴。

    (出示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生齐读)

    师:不伸展的芭蕉与含苞不吐的丁香对着春风在干什么?

    生:各自愁。

    师:“丁香结”指两种情景。

    生:丁香结,丁香的花蕾。

    生:丁香结,也作含苞不吐之意。

    上述教学片段紧抓“结”与“丁香结”的字面意义与文化含义,特别是引用诗句分别解释丁香结的两种含义,建构两种情景,为学生阅读课文时从文章内容想开去奠定基础。“丁香结”的两种含义紧密相连,两种情景与课文两部分内容相对应,对于学生建构文章整体意义,统整景、情、理,深刻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有很大帮助。

    很多老师教学《丁香结》一课时也从题目入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介绍丁香这一植物的习性、用途等,并呈现丁香花的图片;另一种是出示梅花、菊花、牡丹等的图片,介绍它们分别象征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丁香结又象征什么”“作者赋予丁香结怎样的情感”来学习课文。这两种方法都没有关注到题目中的关键字“结”以及“丁香结”的含义。第一种方法希望以丁香的图片把学生引入作者所描写的图景中,但这些图片对于学生基于作者描写丁香的文字想开去支持不够。第二种方法直接关注每种花的象征意义,对于学生理解古诗中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思,都不能很好地发挥支撑作用,也不易于学生学习课文后有更多的拓展想象。

    二、抓词句——想开去的方法

    散文是由语言所营造的世界,作者细微的感官所触、细腻的心绪情感都是通过个性化的语句表达的。阅读散文想触及作者的心扉,就须走入语言文字,借助想象、联想、推想等心理活动,在头脑中把作者的语言描述转化为形象画面。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也非常重視想象,如教学《丁香结》时布置任务“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丁香花的语句,边读边想象,把你认为最美的画面分享给大家”。然而,仅仅依靠学生自己的读和想,想象是难以展开、深入的。想象等心智功能的培养,需要教师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活动、问题,通过重点提示、方法点拨给学生的想象以支持,为想开去架设鹰架。《丁香结》第一部分写了城里街旁、城外校园、斗室外的丁香,每一处的丁香都是一幅画。对此,可设计一些以抓词句为中心的问题或活动,让学生掌握想开去的方法,体会富有趣味的丁香之美。

    1.抓住关键字句,形成整体画面

    在欣赏城里街旁的丁香花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考,一字写出大街花之多,一字画出宅院花之美,一字表出诗之情,找出来欣赏欣赏。”学生阅读思考后,依次从花之多、花之美、诗之情来品析。每一品,根据学生的情况,可设计更具体的问题或活动。品花之多时,教师可以通过“想象画面,先找出哪句话写出花之多,再想哪个字能点亮此画”“这花白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哪些字写出了花之多。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明白丁香花自得“頓使人眼前一亮”,“亮”字表现出花之多。接着放飞想象,有的说“‘雪白的花太多了,白得特别显眼”,有的说“花多得就像街灯—样亮”。然后品花之美,学生很容易找到“缀”字写出了花之美,但仅此还很难完全体会到花的美丽。教师可以呈现“缀”字的大篆、小篆字形,让学生观察:左边是丝线,右边是四手相连。《说文》解释为“连之以丝也”,引申义有连接、挂等,词典概括为装饰、点缀。“这里的‘缀应取哪个意思?”有学生说是“装饰、点缀”,有学生说“‘装饰、点缀太概括,选‘挂好,星星般的小花‘挂满枝头,多形象多美”。在这个学生的启发下,同学们更形象地说出了眼前的美景。最后品花之情,学生很容易找到句子以及“窥”字所传达的诗情。可以看出,通过教师层阶式的活动、问题设计,以及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互动,学生能够有效地抓住关键字句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丁香美景图。

    2.明确词语意思,化抽象为具体

    描写城外校园丁香花的关键句是:“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对此,很多老师往往设计这样的问题:“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在晚间能辨出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这属于直接提取信息类的问题,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很容易完成。然而,借助这样的问题,学生很难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所描写的画面。

    要想让学生从上述句子想开去,关键是能够将抽象的“潇洒”“朦胧”“幽雅”具体化。具体化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用清楚明白的语言表述这三个词语。下面是城外校园赏花的教学片段:

    师:读一读,说说你品出了几种美?

    生:颜色美、气味美。

    师:太空洞,具体点。

    生:一美,月光下的潇洒美。

    师:白的潇洒是什么样子的?

    生:气度不凡。

    生:没有拘束。

    生:风度翩翩。

    师:老师教你们怎么丰富想象。

    出示词典意思:

    潇洒:①(精神、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②无拘无束。

    潇:风雨暴疾。水清深貌。

    洒:涤也。

    师:将几条注释与月光下潇洒的白丁香结合起来想象,吸纳注释中的词来描绘夜光下白丁香的潇洒。

    生:月光下的白丁香开得自然大方。

    生:月光下的白丁香开得那么有韵味,无拘无束。

    生:月光下的白丁香像一位穿着白色西装的绅士。

    生:白得像水洗过一样,那么干净,那么透彻。

    生:白丁香自然、大方地开放,纯洁得好像被水洗过一样。

    生:月光下的白丁香一尘不染,十分纯洁。

    生:绽放的白丁香花仿佛小溪里的溪水,清澈、活泼。

    师:描绘得越来越美了,语言也越来越丰富了。

    生:二美,月光下的朦胧美。

    (出示:朦胧,月光不明、不清楚)

    生:“月光不明、不清楚”,是说有种模模糊糊的美。

    师:什么是紫的朦胧?查完词典后,需要我们想象画面。

    生:紫丁香像蒙了一层纱,朦朦胧胧的。

    生:紫色丁香花在月光下若隐若现。

    生:紫丁香像小女孩蒙上轻纱,远远看去,朦朦胧胧,若隐若现。

    师:我们学会想象,就美了。

    生:三美,甜香之雅。

    师:欣赏了月光下丁香花的潇洒、朦胧,我们再品品丁香花的甜香之雅。

    生:(读)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师:有诗云,(女生读)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男生读)兰为王者香,芬馥清风里。

    生:桂花“香馥馥”,香气是浓的。

    生:兰花“芬馥清风里”,香气是淡淡的。我们家就养着兰花。

    生:丁香花却是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师:幽,里边是丝,外框是大山,在大山中飘来丝丝的淡淡的甜香,吸一口就觉得这香气是那么——

    生:高雅。

    生:文雅。

    生:清雅。

    师:是啊,非桂非兰,那么幽雅,那么不俗。

    在教师的导引下,学生明白了赏析的重点。通过呈现词语的多个意思,丁香花的潇洒美、朦胧美变得触手可得,学生掌握的不只是写了什么颜色,而且颜色也变得鲜活起来。通过与桂花、兰花香味的比较,丁香花的独特味道也变得清晰起来。可以看到,明确了一些词语意思,能够助力学生想开去,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色香俱全的丁香画面。

    3.融词意于语境,在联系中想象

    作者写斗室窗前的丁香,着力点在色彩:“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很多教师讲到这里,会讲“莹白”“参差”的意思,但讲的都是词典里的意义,如对“参差”的解释是“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没有让学生将其置入语境中,结合色彩去理解、想象。有的教师还会讲到“莹白”的修辞手法是借代,是借用事物的特征来代替事物本身。词语意思、用法的学习只是停留于知识层面,没有服务于整体意义的建构。

    要感受作者所描绘丁香的色彩之美,只停留于词语的一般意义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对词语有更直观真切的理解,能在语境中解词,融词意于语境中,从而服务于整体意境的创建。课文开始写丁香是“雪白”,这里用了“莹白”,要引导学生重点看“莹”字。“莹”字下边是玉,学生由玉的纯净、剔透联想到词语“冰清玉洁”。“莹”字理解了,看见“莹白”,眼前就会出现“晶莹剔透的丁香花,像玉一样洁白、像冰一样透彻”的画面。对“参差”一词不能单独理解,而要整体体会“参差的绿”,让学生说说“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是怎样美”。以“参差”的词典义为基础,结合语境,学生会想到“绿不是单一的,与白连接在一起”“不是纯绿,是一条一条的绿,像水墨画一样散开来”“绿色是流动的,不是静止的”。当学生把“参差”的意义融入语境中,他们也就打开了想象空间。绿不再单调,变得更加丰富。白在参差的绿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洁白,更加优美。最后可以让学生想象有红色作背景的感受,学生仿佛置身于作者所处的环境,“白花、绿叶、红窗,庭院幽深恬静”,一幅色彩缤纷的图景跃然眼前。

    三、补空白——想开去的支撑

    作者写散文不仅是为了写景,更重要的是抒发情感,传递人生经验。读者读散文也不仅是为了欣赏美景,更重要的是获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没有、所不可能有的人生經历和经验。写景部分基于文本抓住词句,学生就可以想开去,形成画面建构意义,但抒情说理之处通过文本则很难直接理解、体会。对此,很多教师习惯通过对作者所表达哲理进行阐释、延伸的办法,把作者的经验化作学生的人生经验。事实上,这种讲道理说教式的教学很难产生效果,学生获取作者的人生经验与欣赏作者勾勒的美景一样,也需要教师搭建“鹰架”,让学生能够自己想开去,自悟自得。作者所抒发的情和思源于他自己的生活,是文章中没有写明的,这就需要教师能提供作者的一些生活资料,补充文章中的空白。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这些资料想开去,从而触摸作者内心的想法,内化作者的人生经验,也可联系自己的生活想开去,品悟人生得失。

    《丁香结》一文写了多处丁香,从街旁到校园再到居住近三十年的斗室,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越来越强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文中有作者发出的感慨:“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这句话就为读者留下了空白。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宗璞一直与父母住在一起,看到丁香就会想到生活在丁香花下的经历,并向学生提供作者写的以下材料:

    我俯身为父亲掖好被角,正要离开时,父亲疲倦地用力说:“小女,你太累了!”“小女”这乳名几十年不曾有人叫了。“我不累”,我说,勉强忍住了眼泪。

    母亲为一家真操碎了心。在没有什么东西的情况下,变着法子让大家吃好。她向同院的外国邻居的厨师学烤面包,用土豆作引子,土豆发酵后力很大,能嘭的一声,声震屋瓦。

    学生读到这两段一定能感受到父母对作者的疼爱,感受到作者生活在—个温馨的家庭里。正因为这样,作者对丁香、对生活特别热爱,对人生的态度更多是乐观豁达。文章最后一句:“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这是作者的人生感悟,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有教师讲到这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事实上,六年级的学生仅凭自身的生活经验,是很难理解人生中的“结结”“解结”的。作者的感悟一定源于她自己的生活经历,所以教师应该补充一些资料。比如作者的《记冯友兰与梁漱溟的一次会晤》一文,讲述她父亲冯友兰和梁漱溟两位著名哲学家“结结”“解结”的故事,为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悟提供支持。学生一边读两位哲学家的故事,一边想象,对作者所抒发的人生思考会有一些初步的理解。其实,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即使借助作者的生活经历也很难完全体悟其对人生的思考,因而教学中不必强求学生完全理解,关键是让他们能够通过拓展阅读,对作者的思考想开去,能够受到作者思考的启蒙。这样的想开去也有益于学生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多一些思考。

    相关热词搜索: 想开 散文 小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