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从“以人为本”略谈中西方人本思想的发展轨迹

    时间:2020-12-06 20:01:5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郝涵

    摘 要:自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人本”思想,历来是思想家高度关注的话题,人本思想反映在政治上即民主政治。中国和西方对人本思想都有相当长的研究历史,但究其发展内容和产生的影响上却各有其的特点,在此值得我们关注与比较。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谈人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以人为本;
    人本主义;
    民主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245-02

    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脉络

    中国的人本思想从有记载开始,可以从春秋时期说起,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变革时期,民众的力量对于各诸侯国来说日显重要,当时的许多思想家和统治阶级意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比较有代表性的应该是儒家,在《论语》里有这样的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篇》),显示出孔子认识到人的重要性,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意思是不要把主观愿望强加于他人,要尊重他人。

    将“仁”的思想贯彻到政治主张中的典型代表是孟子,《孟子》中有,“天子不仁,不保四海;
    诸侯不仁,不保社稷;
    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
    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离娄上》),“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尽心下》),告诫统治阶级,要施行仁政,重视人民,特别是“无野人,莫养君子”(《滕文公上》),明确指出,如果没有下层的老百姓的供养,统治者就不能生存。这些主张对于当时社会来说有很大的进步意义,说明孟子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阶级矛盾是阶级社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

    对中国历史影响重大的另一家思想派系是道家,其代表人物老子倡导无为而治,认为统治者应少一些欲望,让百姓能够自然发展,《老子》中说:“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七十四章》)来说明统治者的贪婪暴敛是导致百姓起来反抗的主要原因;
    而庄子更是追求超脱的人性自由,从反面说明了当时社会百姓生活在统治阶级的剥削枷锁中的社会现实。

    秦王朝的迅速灭亡从现实的角度说明施行苛政,无视百姓对于统治阶级的毁灭性,对此后的汉唐的统治者起到了很大的警示作用,无论是文景时期采取的道家的休养生息的国策,还是汉武帝采取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策略,都反映出统治者采取了儒家和道家主张的重民的人本理念。唐太宗经常引用《荀子》中的一句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说明民众的力量,可以这么说,只有统治阶级意识到民众的重要性,才能出现大一统的繁盛时代。

    如果说之前的民本思想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自我调整的话,中国的民本思想发生质的转变是在明清以后,此时的民本思想与之前最大的不同是,他成为了新型的资产阶级用来改变封建专制的思想武器。

    短暂的戊戌变法是新型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大胆尝试,虽然失败,但是其宣扬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理念,对后世影响巨大,其中谭嗣同是在中国公开宣扬人道主义的先驱,他主张人性本善,应该按照仁的原则建立无战争,无贵贱,相亲相爱的大同社会。

    二、西方古典人本思想发展历程

    说到西方的人本思想,最早应该追溯到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格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放在当时的社会和学术背景中,他的本意是为了说明感觉的认识论,意思如柏拉图描述的: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但不可否认,他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到了人与其他存在物相比的特殊之处,说明在雅典社会繁荣发展的时期,人的地位在社会中日益突出。

    当我们说到真正对于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有深远影响的人文思想,或者说,可以无愧称之为人本主义的,还是应该着眼于14到17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从公元11世纪到14世纪的欧洲,处于封建统治的黑暗时期,教会和皇庭斗争激烈,教皇甚至一度集教权和皇权于一身。这一时期正是中古哲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经院哲学家宣称“哲学是神学的婢女”,人性被压抑在神的枷锁之中。但是,资本主义的萌芽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断成长,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博取更多自由的发展空间,要求将人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挣脱出来,于是从14世纪开始便掀起了一场肯定人性,追求人的价值的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运动。牟宗三先生在其《人文主义的完成》一书这样描述,“对于现实的人生,现实的自我,个性的自我,有一种春天之情的喜悦感,而且有一种现实的人间爱”。作为当时先进力量的资产阶级通过宣扬人性和现实,反对封建阶级和教会宣扬的君权神授,宣传了资产阶级的学说,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但丁,薄伽丘,马基雅维利等,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西方人本主义的成熟以及付诸于实践是在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封建势力和教会的专制主义明显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一大批优秀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如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也都形成了自己比较完整的人本思想学说,他们纷纷提出了明确的政治要求“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甚至为即将到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做了规划,如“法制,民主,权力分割”等,为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发生在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使西方人本主义的思想切实的实现了其存在的意义,蜕变成了现实的民主制度。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高度评价他为人类历史上“光辉灿烂的黎明”。

    作为西方哲学发展顶峰的德国古典哲学更是从本体论和伦理学的高度论述了人的意义,康德的名言“人是目的”,康德在其道德哲学领域共设的上帝的存在,其实质更是为了实现其目的伦理学上所要求的至善人格的人。尽管黑格尔哲学的最高目的是绝对精神,我们也把他的哲学归为客观唯心主义,但是,可以看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实现依赖于人的实践。此后,费尔巴哈他在《基督教的本质》和《宗教的本质》中,批判了神本思想,提出了“上帝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的观点,他指出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类本质。但是费尔巴哈在反对神学本体论的的基础上认为应该建立一种爱的宗教来维系人与人感情上的需要,并没有看到现实社会中人性束缚的原因是不合理的社会关系。

    三、中西人本主义发展不同的原因

    第一,从历史背景看,中国向来是一个比较注重集体的民族,尤其是古代认为,为了群体的利益时常要求牺牲个体利益,“义,大利也。”在传统的中国观念中,国家的建立是为了保卫群体的利益。我认为,这点与中国的地理位置和民族众多也有一定关系,从地理环境上说,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自然灾害频发,而且民族众多,民族战争,融合频发,使得个人必须依靠于群体而生存,久而久之,集体观念深入人心。因此,我们一直着重于强调个体对于群体的服从性。而这点与西方社会不同,从人文主义萌芽的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人认为社会契约的建立是为了保护个体人的利益免受各种侵害,这样,他们就强调国家是为了保卫个人利益不受侵害的产物。这是中国的民本思想没有很快成为民主的原因之一。

    第二,从主张目的看,中国的民本思想的真正倡导者是统治阶级,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而为自身的出谋划策,是自身内部的“自我调节”,即使在农民阶级内部有反抗的要求,他们的目的也只是用农民革命的方式,建立另外一个封建统治的朝代;
    而西方则不同,西方倡导人本的思想家,他们作为新兴的资产阶级,作为封建专制的掘墓人,拿着用人反对神的思想武器,并将这一政治理念付诸于实践,他们用资产阶级革命使自己的理论或要求彻底的成为建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原则。

    第三,从阶级立场看,中国古代有根深蒂固的君权神授观念,统治阶级是对上天负责的,是天之子;
    所以,他的权利是来自于上天,天子的权利是上天赋予的,维护天的利益即是维护好自己的利益,这种理论基础产生的封建专制权力是没有现实的制约者的;
    在西方社会,从文艺复兴开始,这个时期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也是人权反对神权的开始时期,从神权中解脱出来的君主权力的来源是人民,所以,他要对让渡给他们权力的人民负责,人民是现实客观的,权力是有监督的,而且是对立面的监督。因此,西方的人本思想更能应用于社会成为民主制度。

    四、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对中国的影响

    当然,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西方人本思想還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哲学家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人本学思想的批判和继承,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人本理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高度肯定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他运用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思想对国民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揭示了掩盖在工资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人被视为劳动工具的异化现象,并且指出劳动的异化导致了人的本质的异化,他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一章中指出:“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人的对象活着成为对象性的人的时候,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对象中丧失自身。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社会的对象,人本身对自己来说成为社会的存在物,而社会在这个对象中对人来说成为人的本质的时候,这种情况才是可能的”,“共产主义本身不是人的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的社会形式。”按照他的观点,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就是按照应有的类本质而存在的人,不是市民社会和现代社会所称的“工人”。《神圣家族》中,马克思从批判鲍威尔“工人什么都没有创造”对立了群众和历史的观点,论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工人创造了一切”。并且得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壮大工人的队伍。”《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抽象性和孤立性,明确指出来了“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一方面两千年封建专制统治已经到了风烛残年,阶级矛盾尖锐;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列强入侵,晚清政府无力抵抗,一味妥协。但是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还不成熟,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无力推翻封建统治,而且农民阶级数目庞大,他们又是无产阶级天然的同盟军。马克思曾经说过:真正的哲学不在于认识这个世界,而在于改变这个世界。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国情下传入中国,他所宣扬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符合中国社会的状况,很快被许多进步知识分子和处在多重压迫下的农民阶级接受,成为他们联合起来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五、“以人为本”是对中外民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应该说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提倡的民主革命思想更多的来自于西方人本主义,“人以为本”则汲取了中国和西方的民本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于执政六十年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广大无产阶级的代表,坚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与以往中国任何时代的民本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因为这样的民本思想属于作为统治阶级的广大无产阶级,是我们进行革命建设的思想武器。

    共产主义的本质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建立以人民大会制度为根本的民主政治制度,这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良好途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民主制度还有不完善之处,这需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借鉴中外先进民主制度的精华,使中国民主制度更加健全。

    参考文献:

    [1]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相关热词搜索: 中西方 人本 以人为本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