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应用文书 > 正文

    艺术字体图片_论赵本山的“忽悠”艺术

    时间:2019-02-06 04:35:1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对赵本山的“小品”艺术有毁有誉,见仁见智皆无可厚非。但艺术价值的高下,不在对具体艺术形象本身的社会属性的态度,“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而在于艺术形象揭示的问题深度及广度为何。赵本山的小品通过艺术形象提出“忽悠”问题,浓缩了社会现实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不论你对此是赞同、还是否定,是不屑一顾、还是不敢面对,它都是客观存在。赵本山的艺术留给社会去自我判断与取舍,这就是他的价值所在了。
      关键词:赵本山;忽悠;小品;曲艺;审美特征;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J827文献标识码:A
      
      赵本山是大陆“央视”“春晚”的“明星人物”。有人说,赵本山是“春晚”捧红的人物;也有人说,其实不然。实在是“春晚”本身“江郎才尽”,靠赵本山,“春晚”还能吸引不少观众。还有人说:在民间甚至有这么一句话,就是说春节晚会好不好,看赵本山的小品就知道。所以,“春晚”有点收视率,实在要感谢赵本山。赵本山本是东北一小城市的平民,也依托13亿人的一个“春晚”,成为家喻户晓的“腕儿”,其附加值,是他在演艺圈能够独立而大展鸿图,在“文化产业”界收获甚丰,毋庸置疑已经是“成功人士”。所以,赵本山也要感谢“春晚”。
      2009年的“春晚”,赵本山的演出节目一样成为议论焦点,不同的是,先是网络上出现评论,认为今年赵本山不能再独占鳌头,“小品王”的桂冠将“赵冠他戴”了,又有批评者认为他的“小品”缺乏“道德”了,还有议论以为从此“春晚”最受欢迎的不再是他的“小品”,将转为男、女二重唱了……且不论这些不同评论的利益背景是什么,只是待到真的“民调”公布,赵本山仍然是当年最受欢迎的“小品王”时,于是上述说法也就偃旗息鼓,只好留待明年“春晚”,再一决高低吧。
      演艺圈的互相捧场,或互相攻讦、屡进屡退的情况本属正常,但像赵本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没有媒体大佬、政经背景,来自东北辽宁这样一个在地图上都不易找到的铁岭民间艺术团的“地方演员”,闹到今天的名满天下、据说将移居加拿大,成为“加拿大国人”的中国“民间艺术家”,其“成功”原因,值得我们好好“比较”一番他的艺术价值在哪里。
      
      一、小品和电视剧的比较
      
      赵本山是以“小品演员”而为大家熟知的。他的小品人物都是他熟悉的农民,演起来得心应手。所谓“得心应手”,是指他表演时不吃力。虽然对南方城市观众而言,东北农民究竟是怎么回事,也并不清楚。但从观赏角度看,他演这一类角色倒也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没有局迫、吃力的感觉。
      赵本山在小品上获得成功,于是挟此成功之风,去为“二人转”正名,提升文化品质,在精力、财力上大投入,终使之“改邪归正”,不断亮相舞台,成为东北民间说唱艺术的代表;又乐此不疲的投身电视剧,在电视台“卫视”系统下,《马大帅》、《乡村爱情》、《关东大先生》也颇具收视率。
      当然,赵本山已经拥有一支创作团队,从编剧、演员到剧务,大概也早已齐备。小品也好、电视剧也罢,根本在剧本创作和导演构思。而赵本山在其中不但带有指导性成分,且演出时又有所发挥。因此,对他在小品与电视剧的表演艺术的比较,基本上可以涵盖对整个创作艺术的内容比较。就艺术表演的技巧言,其实,赵本山现在还算不上“影视表演家”,即如《马大帅》为例,范伟的表演还要胜出一筹。原因大概在赵本山并不适合表演剧中太过正面的角色。“太过正面”,就未免是浑身无一毛病、无一缺点,甚至个人的生活习惯都无暇疵可摘的理想人物。范伟的表演角色也是正面人物,但有缺点、有坏习惯,反而显得有血有肉,人物达到“艺术真实”。艺术人物的“缺点”、“坏习惯”往往是人物典型的细节,有细节,人物才造型丰满,才成功。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乡村爱情》中,最成功的形象不是赵本山、范伟扮演的“王氏父子”,而是“刘英”的父亲刘能扮演者王小力。
      赵本山扮的“王董事长”,作为企业家的形象,欠缺的正是“企业家”的“细节”;而范伟扮的“王经理”形象,却是“细节”过多。“过犹不及”,所以,这是两个失败的角色。
      相比之下,刘能的角色则有农民的朴实、狡黠的方方面面,虽然有的地方略有不够,但总体是“有戏”,可资回味。此外,两位主角青年也是形象苍白,不及饰演香秀、李大国、王天来三位青年多多。
      至于《关东大先生》,赵本山的表演实在又“过”了。诸如此类,不必一一细论。总之,比较起来,虽然赵本山在电视剧上下了大气力,但都还没有能达到一定艺术高度,他自已大概也知道,在影视表演上要能“找到感觉”,达到与演“小品”那种相均衡的水平,但又要在表演中不过“度”,尚须时日。
      “小品”表演和影视表演要求不同,首先是时间限定。有人说电视剧和电影的不同之一,是电视剧尽量在对白、台词上“加水份”、“拉长”时间;电影则是尽量“挤水份”、“精简”,不能超过一定时间。如果这种比较有道理的话,那么“小品”就要更“挤水分”,时间规定更严格了。
      由是观之,赵本山的长处优势,目前不在“影视”界,还在于“小品”领域,“小品王”桂冠还得非他莫属。
      “小品王”的评定标准,似乎是看“民调”的百分比。而“民调”百分比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值得思考。
      
      二、“忽悠”现象和“阿Q精神”的比较
      
      赵本山的“小品”亮相“春晚”,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正因为“耳目一新”,所以各个“耳目”的主人议论不一:喜欢和厌恶、赞许和批评都有,只不过“喜欢”、“赞许”的人要多于后者,所以,赵本山的节目目前仍然是受欢迎的。因为受到普遍欢迎,“好评如潮”,也就十分正常。但从好评内容来看,其实好评者和恶评者一样,都是就赵本山饰演的具体形象发议论,恶评者甚至认为赵本山的“小品”缺乏“道德”,对“农民”欠尊重、有侮蔑、“低俗”之嫌;好评者也是纠缠在同样的“农民形象”,不过是另一种表达方式。新浪网2009年02月09日13:51《新闻中心•国内新闻•SMG深度105专题》“说旧闻:赵本山-小品传奇”上有朱大可“文化学者”者,认为赵本山饰演的角色都是:
      
      侉子或者是痞子。那么,他就是比较形象地代表这样的一类人,就是来自中国农村的、底层的、不务正业的、性格上有很多缺陷毛病的,同时那就是能力很弱,又想通过“忽悠”来实现人生价值的。
      
      可见,双方着眼点还不出“中国农村的、底层的”具体艺术形象范畴。我却觉得,对赵本山艺术的分析,不能苛求:他不是“道德家”,不必一定要发扬传统“成教化、助人伦”的艺术说教。他是表演艺术家,“创造快乐”就好。“创造快乐”至少有两个“力点”,一个是他的“演技”,另一个是通过其“技”表演给人们留下的思考空间有多大,并不在于他饰演的具体角色是农民、工人、官员、教师、痞子、流氓、还是正人君子。
      对前一个“力点”,我认为赵本山的“小品”最突出的艺术成就不在对具体人物塑造的水平。其实就具体人物形象来说,他的表演都有“过分”之处,尤其是早期的“小品”,表演模仿“春晚”的乡村老太太,以及后来的“黑土”、“白云”等等,都未臻化境。所以,他的艺术成就在于后一个“力点”,即通过表演,集中典型地再现一个社会现象:“忽悠”。在“快乐”之余,仔细想想,这个“忽悠”留下的思考空间实在太大,是因为这个“忽悠”现象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是“相当地”普遍存在。而且,这种“忽悠”现象的存在并非自今日始,早已有相当长时段了。但恰恰是被我们忽视了、甚至承认接受了。通过他的表演,又在提示我们:我们在承认接受某一种现象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思考一下它的价值、意义为何呢?
      有的人认为2001年,赵本山与搭档范伟、高秀敏合作表演小品《卖拐》,加上2002年的《卖车》与2003年的《心病》,赵本山在春晚上成功地推出了自己的“忽悠”三步曲,这三部小品堪称赵本山的经典之作,对现实生活中“忽悠”盛行的现象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其实,赵本山其他小品中,如《不差钱》中,也有“忽悠”的影子。“忽悠”才是赵本山表演艺术最有价值的成分。
      “忽悠”是一种社会现象,在《卖拐》、《卖车》和《心病》等小品的表演里,大致可以总结出这样几个“忽悠”者的特征:
      第一,“忽悠”者须有“专业形象”。“专业形象”在个人是打造外观,如一件白大褂、一个公文包,都是“专业形象”的主体辅助标志。在环境是打造场所,如办公室、环境陈设等等,则是“专业形象”的客体标志。
      第二,“忽悠”者须擅说“专业术语”,最好夹杂若干“外语”。
      第三,“忽悠”者要会自编谣言,并敢于坚持到永远。
      第四,“忽悠”者须有“托儿”,没有“托儿”时,也要会造出“托儿”。
      上述4大特征,并不是只有“侉子或者是痞子”才独有的,也不是只有“来自中国农村的、底层的、不务正业的”农民的“专利”。赵本山是把弥漫于社会的这股“风气”、散见于各社会层面的现象,通过“侉子或者是痞子”加以典型化,也就是“艺术化”了。
      试看第一特征的“专业形象”。赵本山用的是一件白大褂,就自有了一个“专业”的“形象”;换言之,这件“白大褂”,就如同证书、头衔、称号……在本质上可能已经失却了它应有的内容,而只成为一种外在标志而已。在一个正常环境里,一个证书、头衔、称号,都表示拥有者相应的内容,当然是专业的内容。但是,正如“范伟”的感慨:“这个社会怎么啦?”人们只看到这些“专业”的标志,不会去评价、思考其内在“专业”的真假为何,而无怀疑的投其怀抱。记得鲁迅曾有文说过在当时有一种“学者”,是你若见他不可全懂,也不可全不懂。全懂,他不高兴;全不懂,他又看不起你。所以,建议是要在“懂与不懂”之间。这就让人想到庄子对学生的教诲,是在“材与不材之间”去讨生活一样。真要做到这一点,恐怕也就“打通关”了。证书、头衔、称号是“名”,“名”、“实”关系的探讨,早在“玄学”时期已有过热烈争论,结论是不了了之。理想状态似是“名实相符”、“名实相称”,但现实似又不尽然。“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恐怕是常态。这种常态在一定比率下,也许能被认可、认同。但“这个社会怎么啦”?就是这个比率已经超出以往能被认可的底线,泛起来了,以至“假作真时真亦假”,才有了疑问。
      第二特征须擅说专业术语。
      《卖拐》中的“末梢神经”之类词句,皆够“专业”。再言之凿凿地加上一连串推论,丰厚着“专业形象”的“含金量”。只是这里的“推论”,正是“忽悠”的具体化。换言之,在其他各行业中,那些有“科学”根据的“专业”“忽悠”几乎包围我们的生活环境,随手捡来一张“高科技”的商品说明书,卖的是一种叫作“纳米制水器”的杯子,说此杯子盛的水,具有八大特点:“弱碱性”、“远红外”、“负电位”、“高纯含氧量”、“小分子团”、“弱磁”、“负离子”、“微量元素及矿物质”。它能“将普通的水制成弱碱性、负电位、小分子团、含适量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超能活水。”具有4大功能:“溶解血脂、排酸毒、清除自由基;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粘、降血糖;清烟毒、解酒毒、养心护脑、强肝健肾;减肥、通便、美容、防治男性前列腺炎”和“抗衰老”、“长寿”等等。这种集泌尿、心脑血管、肝肾专科和美容于一炉的“高科技产品”,其功能既无试验统计数据,也无国家卫生部、药监局规定的临床试验数据。它的监制单位:某某高科技的技术研究院。
      不知道这个“研究院”的上级主管部门是哪个部局?但自称是国际性学术机构,云集了一大批中外技术运用的专家。这且不论,再看它的词句:从“弱碱性”、“远红外”到“自由基”……无一不显出“专业”、“高科技”的“含金量”。看它制作精美的“包装系列设计”,叫人联想到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院士”正在台上侃侃而谈,用赵本山的艺术语言,就是“忽悠”。再放开眼界看,在各种“讲坛”台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忽悠”。历史人物的评价,其主要标准是:是否促使社会文明(精神与物质)的进步,开启民智;还是使文明退步、民智窒息?使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文明的时期,正是那些推行极端个人专制的明清大皇帝,这点历史常识也能被穿着各种“白大褂”者“忽悠”为“英明”无比、推动历史进步的人物。若有不同意见,立马“忽悠”成:学术观点不同。于是“皇上圣明”、“奴才不敢”、“�”……未免沾沾自喜,“面有得色”。
      第三,“忽悠”者要会自编谣言,并敢于坚持到永远。
      赵本山的“忽悠”表演中,常有“高秀敏”中途对他所论提出疑惑,此时的“赵本山”必强化“忽悠”的表演,也就是把“谣言进行到底”的一种形式。他的这一表演,令我们不禁会闪念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真实片断:即如在“普法”的今天,仍然就有人会就某具体事案去编谣言、做伪证。做伪证,是对法律的“忽悠”。试想,如果面对法律都敢去“忽悠”、做伪证的人,就是我们的朋友、同事、熟人……我们又该怎么办呢?再如上述那个几乎可以“申请”诺贝尔医药发明奖的杯子,所有高科技的“专业”内容,就“专业概念”说,都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专家”才说得出的话,但就因此说他的杯子就具有泌尿外科、心脑血管病的医疗功能,在无任何数据前提下,那是百分百的谣言。在这时候,“谣言”是不是会成为“真理”呢?从理性上讲,“谣言”不会成为“真理”,但在“忽悠”者“理直气壮”的坚持到永远的情况下,有时也就很难讲,“伪证”会战胜“法律”,“谣言”会成为“真理”。所以才会不断有“范伟”出现。其实能够做到当面造谣也不会脸红心跳,那是要有过一番历练的:这个历练就是不断为自己的“利益”鄙弃一切道义,做到这一步,就是“你太有才了。”
      第四,是要有“托儿”。
      在赵本山小品中,“�秀敏”就是一个“托儿”。不过,“高秀敏”的“托儿”是“被动”的,她的角色还是有良知的善良之辈。不过“赵本山”的角色太厉害了,常常能把她出于善意的言词,移花接木过来,变成自己的“托儿”。因为有了“托儿”,加速了被“忽悠”者的上当受骗。在现实中,最典型的是“医托儿”了,这一点相信许多人耳熟能详,不必例举了。如果我们愿意把眼界放大一点看社会,其实也不是不能找到其他层面的“托儿”,“卖拐”中“高秀敏”是“赵本山”老伴,这是亲属成“托儿”。同样,朋友、同事、熟人、合伙人都可以成为“托儿”,只是“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罢了。
      简言之,赵本山的“忽悠”,是他小品艺术最成功的地方,因为他揭示了当下社会一个并不值得张扬,但又很流行的现象。这让我们联想到70年前鲁迅《阿Q正传》的“阿Q精神”。
      两相比较,“阿Q精神”是由“阿Q”这个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忽悠”这个社会现象是由赵本山的“小品”揭示出来的。当年《阿Q正传》发表后,引起不少中国人自动“对号入座”,人们在“阿Q”的艺术形象上能感受到自身存在的“阿Q”影子,因而多少有些不自在、不舒服。赵本山“小品”揭示的“忽悠”社会现象,给今天中国人带来是“欢笑”、“快乐”,却不会令今天中国人有“知耻者近乎勇”的自省。非但如此,更有从实用角度对“忽悠”赋于更靓丽的光环。有一位营销业者“黄诗翔”,他的“博客”对此有精辟的“活学活用”,己达到“立竿见影”的境界。他用辨证的眼光看《卖拐》,“认为‘赵本山’卖拐深得营销之精髓,其运用之妙,值得我们营销人借鉴和学习。”他总结出“忽悠营销法”的7式,第一式叫“创造需求”:第二式叫“深刻把握消费心理”;第三式叫“引导和激发”;第四式叫“一对一情感营销”;第五式叫“注重细节和节奏控制”;第六式叫“善借势”;第七式叫“及时成交”。
      作者再三强调,这种“忽悠营销”法,“是建立在对消费心理的深刻把握和尊重上的,而不是恶意欺诈。”作者最后申明:“当然‘赵本山’在‘卖拐’中的‘忽悠’我们应该批判,甚至愤怒。笔者今天所说的‘忽悠营销’绝不是对‘赵本山’式‘忽悠’的赞同,而只是在营销方法上的一个探讨,一个提炼,仅此而已。” 由此可见,“阿Q”的时代已经过去,与之衔结的“忽悠”时代己经开始:赵本山揭示的“忽悠”现象,其本身“无价值”,但其“形式”却可以为大家所用,他一针见血指出,所有“忽悠”的目的,只是一个,就是“及时成交”。这就“化腐朽为神奇”,足以体现“忽悠”的现实价值。而赵本山“忽悠”艺术,既可延伸为“忽悠营销法”,当然也能扩展而为“忽悠营销学”。再加延伸,“忽悠”之“忽悠”,“忽悠”何其多,如此才使赵本山的“忽悠”艺术,足以提升为“忽悠”艺术学。
      “忽悠”艺术于学科建设、营运构思、市场操作……功莫大焉。(责任编辑:陈娟娟)�
      
      参考文献:
      [1]刘道广.艺术学:莫后退――论艺术学研究的学科构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71-76.
      [2]刘道广.艺术学:莫后退[J].艺术百家,2007,(01):102-105.
      [3]刘道广.莫兜圈,艺术学[J].艺术百家,2009,(04):70-74.�
      On ZHAO Ben-shan"s "Luring" Art
      LIU Dao-guang
      (School of Arts,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18)
      Abstract:There are different opinions on ZHAO Ben-shan"s "short act" art and it is natural that different critics have different ideas. But the value of art does not lie in the attitude towards the social belonging of a particular character, but in the depth and width of the problems exposed by the character. ZHAO Ben-shan"s short act presents the "luring" problem through artistic characters and condensed phenomena that universally exist in the social reality. Whether you agree or not, whether you are contemptuous or dare not face it, it is objective existence. ZHAO Ben-shan"s art enables the society to judge by itself; this is where his value lies.
      Key Words:ZHAO Ben-shan; luring; short act; artistic value

    相关热词搜索: 忽悠 艺术 赵本山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