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应用文书 > 正文

    淮剧表演艺术家陈德林的艺术风格与成就:陈德林大悲调淮剧

    时间:2019-02-06 04:37:3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陈德林在戏曲艺术舞台上度过了50个春秋。他一生以艺术为生命,苦心孤诣地传承戏曲艺术传统,并积极探索创新,日积月累,经过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逐步形成了富有鲜明艺术个性、观众认可、专家首肯的淮剧陈派艺术,被誉为新时期淮剧自成流派的第一人。陈德林的演唱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字清、音准、板正、腔圆,显示了他扎实的艺术基本功。由于他自己创腔编曲,他可以既充分表现他对角色、剧情的准确把握,同时也充分展示自己的声音特质与演唱技巧,在用嗓、开口、行腔、落音、装饰等诸多环节上用足功夫。上世纪90年代初,陈德林声带动过手术之后,声音略显沙哑,演唱中他化短为长。使自己的唱腔更为苍劲、老到,被同行誉为。“淮剧麒派”。总结陈德林戏曲音乐创作和演唱的宝贵经验,对促进当今戏曲音乐、戏曲声乐的发展进步,是十分有意义的。
      关键词:淮剧;表演艺术家;陈德林;舞台艺术;艺术风格;成就
      中图分类号:J803 文献标识码:A
      
      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陈德林在戏曲艺术舞台上度过了50个春秋。他一生以艺术为生命,苦心孤诣地传承戏曲艺术传统,并积极探索创新,日积月累,经过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逐步形成了富有鲜明艺术个性、观众认可和专家首肯的淮剧陈派艺术,被誉为新时期淮剧自成流派的第一人。
      在我国民族戏曲领域中能自成流派是十分了不起的艺术成就。考察我国民族戏曲的历史,可以看到我国民族戏曲产生、发展的基本形态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在不同地区的艺术土壤中孕育产生了风格迥异的戏曲声腔;一种戏曲声腔形成之后,在流传过程中,受各地方言语音、民间音乐舞蹈等因素的影响,又形成了若干分支,衍变为不同风格的剧种;在同一个剧种中,因艺术家创作个性使然,又可以形成不同的艺术流派。一般认为,艺术流派形成是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陈德林在淮剧艺术实践中自成流派,不仅是很高的艺术成就,也是对淮剧艺术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陈德林宝贵的艺术经验值得我们从实践到理论、全方位地进行探究。
      通常人们一提到戏曲的艺术流派首先想到的就是唱腔。的确,唱腔是艺术流派中最富特征、也最容易流传并产生广泛影响的艺术元素。陈德林对淮剧唱腔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一点本文后面将有专述。但戏曲毕竟是综合艺术,唱腔只是完成戏曲艺术的最高任务――创造角色、塑造舞台艺术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陈德林之所以能在淮剧艺术中自成流派,正是他在长期舞台艺术实践中潜心研习、创造性地运用戏曲诸多艺术手段,塑造了一个个形神兼备、富有独特艺术个性、鲜活生动的舞台艺术形象而逐步形成的。在上世纪80年代,陈德林主演经过整理改变的传统剧目《刘贵成私访》,努力张扬艺术创作个性,综合运用淮剧艺术手段,成功塑造了一个正义、机智、诙谐的骑毛驴私访、勇斗权奸的八省巡按刘贵成的舞台艺术形象。该剧上演之后,马上受到广大淮剧观众热捧,“乡乡传唱刘贵成,满街都是小毛驴”,淮剧陈派艺术风靡可见一斑。
      我们可以从创造角色形象的角度探究陈德林的表演艺术。他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如《牙痕记》、《赵五娘》、《六国封相》、《团圆之后》和现代戏《爱情的审判》等剧目中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反映了陈德林表演艺术发展的轨迹。其中,排演《板桥应试》是陈德林艺术生涯中一次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实践。
      《板桥应试》排演于上世纪90年代。其时,陈德林的表演艺术已日趋成熟。但排演《板桥应试》对陈德林来说,仍然是一次十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第一,这台戏完全没有范本。演出“清装戏”,对陈德林是第一回,对淮剧也是第一回。郑板桥的艺术形象,在淮剧舞台上没有出现过,在其它剧种舞台上也几乎没有出现过。且郑板桥是清代扬州画派“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是一位诗画人品惊世骇俗的名士奇才,陈德林在排戏中碰到这样的角色的的确确是第一回。第二,这是一出以描写郑板桥是“应试为官”还是“归隐湖山”的内心冲突为主线的戏剧,没有剑拔弩张的戏剧冲突,甚至没有一个与郑板桥旗鼓相当的对立面人物,用行话说这是一出需要“人保戏”的戏。不过,陈德林也在这种挑战中看到了机遇,他以对淮剧艺术的执著追求,以对乡贤郑板桥的敬慕之情,怀着极大的兴趣,与他的艺术团队一起倾心尽力打造这台新戏。《板桥应试》排出来之后,在江苏省淮剧艺术节上一炮打响。首演当晚,剧场过道上都挤满了观众。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愿离去。人们赞誉这出新戏“格调高雅,赏心悦目”。由于在淮剧艺术人物画廊中成功添加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郑板桥的艺术形象,这出戏演遍大江南北,广为流传,获得相当的成功。陈德林也以此剧荣获戏剧“白玉兰奖”。《板桥应试》的排演,是淮剧陈派艺术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主演《板桥应试》,成功塑造郑板桥的舞台艺术形象,充分显示了陈德林的艺术功力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一、表现人物的气质,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说到创造角色、塑造舞台艺术形象,可能有人会首先想到如何进行人物造型,以及怎样在舞台上以唱、做、念、打等戏曲程式把剧本所描写的人物树起来。陈德林凭多年的艺术经验,感到这些固然重要,但塑造人物形象的第一任务还是要认识和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体验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表现,把握了人物的“神”,才能刻画好人物的“貌”。《板桥应试》是一出以展示郑板桥内心冲突为主线的戏剧,尤其要抓住这一关键。
      陈德林与主创人员认真研究剧本与相关资料,深入观察郑板桥的内心世界,寻找人物心理发展轨迹,确定了在此剧中郑板桥到底是“应试为官”,还是“归隐湖山”的内心冲突发展变化的三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是围绕“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展开的。在第一场《投店》中,郑板桥是带着内心矛盾冲突上场的。“十年已把功名傲,山水之间本清高”,“而今万里功名考,悠悠一寸陷无聊”。投店之后,当遇到聪敏伶俐:心直口快的裱画店老板的妹妹饶小妹以“昨日之郑板桥”醒“今日之板桥”的时候,激起了郑板桥的心底波澜,他自惭,自悲,自嘲,自悔,“恨不能弃考飘然去,高山流水与白云”。但是尘世和人生的现实。还是让郑板桥选择走“应试为官”之道。“二十年要做陶渊明,桃园仙路终难寻。哪有高人白云隐?唯有人世历艰辛。既然来之则安之,志在必得上青云!”
      第二个回合是围绕“考得好,考得不好”展开的。及至进得考场之后,郑板桥秉性难移,“今日下笔最有神,字字珠玑言论真。作画题诗把文衬,一片丹心写赤诚!”他由着性子在考卷上作画题诗。当郑板桥得知犯了考试规矩、得罪了主考大人,裱画店老板金贵又批评他是书呆子的时候,郑板桥不由得悲从中来,叹息“世间穷达,叶底荣枯”不遂人愿。他借酒浇愁愁更愁,想起父母妻儿,自疚,自责,引得大病一场。谁知峰回路转,皇上钦点他为进士,郑板桥悲喜交加, 踌躇满志:“天生我才必有用,从此一条大路通。”“古今将相起蒿蓬,时来运转破牢笼!”“报效朝廷知遇重,此身为国要建功!”
      第三个回合是围绕“跑官去”与“归去也”展开的。郑板桥虽被钦点进士,但“官路”不通,不得授官,郑板桥困顿京师。此时他的“圆滑仕途”的学生许文江授意,由金贵撺掇郑板桥去吏部官僚家拉关系、跑官买官,这触到了郑板桥的道德底线,他不禁拍案而起:“千里做官只为钱,圣贤书上无此言。究竟世道人心浅,还是圣贤言不全?…‘不得其道不处也,穷困不取万户侯!”如果说前两个回合的内心冲突是“应试为官”占了上风的话,在第三个回合中,郑板桥仕途的梦想彻底破灾,这反而激发了他的书生意气,他如释重负,决意“归去也”,“忙中看破闲中算,不如趁早把家还。扁舟来往无牵绊,只觉回头天地宽。”从此以后“牛一条,纸半卷,耕田作画伴青山。天下虽少我一官,多画兰竹美人间!”
      把握住人物的心理节奏,也就把握住了全剧的节奏,一出以人物内心冲突为主线的戏也被演绎得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掌握了人物的心理特征,人物的化装造型,人物的唱、做、念、打,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应对,表演艺术的各个方面都找到了依据,一个可以说服观众、可以征服观众、活脱脱的郑板桥的艺术形象就在舞台上树起来了。
      
      二、在戏剧的规定情境下,活用戏曲程式塑造人物
      
      我国民族戏曲是运用程式化的艺术语言塑造人物、表现生活的。戏曲创造角色,最终在舞台上是要用程式表现出来的。戏曲程式技术性很强。演员要花很大的功夫研习程式技巧,锻炼自己的声音、形体和基本功。陈德林习艺,科班出身,又拜淮剧名家筱文艳为师,有长期的艺术积累,对戏曲的“四功五法”有深厚的功力。但有这样的功力也不一定就能创造好角色,只有把握住人物的“神”,才能创造好人物的“形”。没有“神”的统帅,程式技巧再好,也只能是一堆没有生命的“零件”。陈德林和导演在创排《板桥应试》的过程中,首先在把握郑板桥的精、气、神上下功夫,在此基础上,充分分析每场每段人物所处的规定情境,精心设计安排角色的唱段、念白、身段、动作等一招一式。这样,才有了舞台人物形象的形神兼备、准确生动,也才有了一场场戏的精彩纷呈。
      以《板桥应试》第四场《考回》为例,剖析一下陈德林表演艺术的特色。
      《考回》这一场,是郑板桥心理最复杂、内心矛盾冲突最强烈的一场。围绕“考得好”、“考得不好”,他自信、自悲;想起亲人,他自疚、自责。这一场,郑板桥的情态也最多样,他醉、他哭、他笑、他怪、他卧,情绪大起大落。在表演难度相当大的这样一场中,陈德林以扎实的艺术功力与精湛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节奏,以恰到好处的艺术语言,把郑板桥似醉非醉、似醒非醒、又似聪明、又似糊涂的艺术形象演绎得真切生动、淋漓尽致。
      在这场戏中,陈德林表演的郑板桥醉得合理,哭得动情,笑在好处,怪有深义,整出戏使观众感情激荡,同时又得到美的享受。
      1.醉。在这场戏中,郑板桥起先自己认为考得很好,但当他听说因为在考卷题诗作画“坏了考试规矩”而得罪了主考大人,明摆着“考砸了”以后。一下子勾起了满腹心事。他借酒浇愁愁更愁,酒后倾诉了自己的真情,诉说了自己的忧伤,剖白了自己的心迹。陈德林在表演中十分注意把握“醉”的分寸,准确、生动地表现郑板桥醉后的情态。他用踉跄的台步,站立不稳的转身,略带变调的念白,表现郑板桥确实醉了。但他的唱,却表现了郑板桥的清醒。这段戏,选用了委婉、凄怆的【淮调】,诉说了郑板桥的感慨、忧伤与烦恼。如果说在这场戏开始时观众还会觉得郑板桥“醉得突兀”的话,随着戏的发展观众就会看清醉得合理了。当金贵、小妹问郑板桥在考卷上到底写了什么时,郑板桥略带醉态地示意金贵与小妹把书案移前,然后铺纸、执笔,一边自如挥洒、一边高声念诵:“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这是表现郑板桥本来性情的神来之笔。设想如果这段戏改成一般应答性的叙述,那就不是郑板桥的“醉”了。
      2.哭。戏中郑板桥由“考不中了”,想起亲人对他的期盼,想起亲人悲惨的命运,满腔悲情,喷涌而出。这段戏选用淮剧【大红花调】,扮演郑板桥的陈德林连以三个叫板开唱,一哭父母大人,二哭亡妻,三哭夭折的儿郎。为了区别层次,哭父母时他跪着演唱,哭亡妻时则倚案站立而唱,哭儿郎时则是坐着唱。当哭诉到五岁娇儿、贫病交加、啼饥号寒时,不禁捶胸顿足、泪流满面。这段戏哭得动情,也更加重了郑板桥内心冲突的分量。为了打破这段悲情戏的沉闷,郑板桥在哭诉时,始终让十分关切郑板桥命运与身世的饶氏兄妹在旁听他哭诉。这时,用“三插花”的舞台调度,让金贵与小妹时时在郑板桥左右扶持、劝慰。三人配合呼应、层层推进,把这段悲情戏,也演绎得波澜起伏,好听好看。
      3.笑。戏中当郑板桥倾诉满腹心事、仍然难释无尽烦恼的时候,金贵的一声批评“你真糊涂”,却点拨了他,让他联想起自己平日品评五味人生的“难得糊涂”的心得时,不由得豁然开朗、如释重负。此时,陈德林以一串舒心爽朗的大笑,恰当地表现了郑板桥的情绪突转,表现了郑板桥的忽然有悟。这一笑,笑得恰到好处,使戏剧发展跌宕起伏、节奏分明。
      4.怪。陈德林表现郑板桥的情绪突转,在一声大笑之后开唱“难得糊涂歌”。“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这是郑板桥历尽五味人生、观遍炎凉世态而得出的人生哲理。“难得糊涂”这一唱段,陈德林与作曲别具匠心地选用淮剧【马派自由调】创编。整个唱段28句,节奏明快、抑扬顿挫,一气呵成。当中大段数板,如竹筒倒豆,快而不乱,字字清楚,句句扎实,显示了陈德林过硬的“嘴皮功夫”。也生动地表现了郑板桥彻悟以后的快意和他名流高士的“怪”味。唱完最后一句“聪明难得是糊涂”之后,郑板桥舒心地打了一个哈欠,和衣醉卧案桌之上。这时借用昆剧表演身段,来了个“罗汉打睡”的造型既表现了郑板桥的名士风流,也表现了郑板桥在大风大雨洗礼之后的内心升华和归于平静。
      这场戏是陈德林努力使“体验”和“表现”归于统一、创造舞台艺术形象“这一个”的典型例证。看了这场戏、看完整台戏,观众被陈德林塑造的郑板桥的艺术形象深深打动了。观众明明知道这是一位淮剧表演艺术家的艺术加工和艺术虚构,但是观众认同并赞赏陈德林对郑板桥的“这一种”解释和表现。专家同行则透过这种表现,看到了陈德林对历史人物郑板桥的深刻认识与体验。陈德林有一句艺术名言:创造角色、塑造人物要返璞归真。笔者认为,这就是一种可贵的“率真”的艺术精神。我们在陈德林创造的许多舞台艺术形象身上看到这种率真的艺术精神。我们也在许多艺术表演名家身上看到这种率真的艺术精神。这种率真,其实就是深刻理解和把握人物,产生一种共鸣,把我化为人物,再把人物化为我,以自己 的“真性情”,演绎人物的“真性情”。要实现这种体验与表现的统一,是要具有相当的艺术修养与功力才能做到的。
      
      三、充分发挥淮剧“唱”的优长。塑造人物,抒发感情
      
      淮剧产生初期,曾是以唱为主的戏剧。后来发展丰富以后,唱仍然是淮剧表演艺术的主要手段。淮剧唱腔极富地方特色,粗犷而有韵味,或刚劲、或委婉,擅长于抒情。唱词通俗易懂,平仄上口。句式、板式富于变化,流畅动听。大凡淮剧著名演员,十有八九都是以唱取胜。演唱也是陈德林的艺术强项,以优美唱腔抒发人物胸怀,是陈德林创造角色、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艺术手段,也是淮剧陈派艺术的主要特色之一。
      陈德林是创腔编曲的行家里手。由于我国民族戏曲声腔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相对稳定的、渐进的、不断积累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我国民族戏曲音乐有特殊的创作方式。它不像西方歌剧和现代一般歌曲的音乐创作,总是先确定新的主题、新的旋律,然后根据音乐的逻辑展开、变化,结构新的乐曲。我国民族戏曲的音乐创作要依据某一声腔剧种的特有规范和特有风格――戏曲音乐的程式,去研创编写新的曲调。这种创作既是“旧曲沿用”,又要发展变化、新颖独特。其中难度是相当大的。在很长一段发展时期中,民族戏曲的音乐创作任务大多是由具有丰富艺术经验和专深的艺术功力的著名演员、著名琴师等人完成的,在这里一度、二度创作是合二为一的。在戏曲音乐创作已经相当“专业化”的今天,陈德林凭长期的艺术经验,仍然把创腔编曲视为自己应该担当的责任。在锲而不舍的长期艺术实践中,他成了创腔编曲的行家里手。
      凭自己的艺术功力和艺术积累,陈德林对淮剧音乐规范的传统吃得是非常透的。在创编新曲调的过程中,他能熟练自如地运用本剧种传统音乐程式――唱腔、曲牌、板式、锣鼓点等艺术语言,并且用自己对其它剧种音乐和民间音乐的涉猎,来丰富这种语言,同时根据新创剧目创造角色、塑造人物、展开戏剧冲突的需要,对淮剧唱腔发展变化创新。观众赞扬陈德林的唱腔既守淮剧规范,又能自由发展变化。如他选用【淮调】编创的唱段,既保有【淮调】唱腔的典型特色,又加进许多变化自由、柔和婉转的花腔,增强了【淮调】的抒情性。为了创造角色、表现剧情的需要,陈德林还在淮剧生行唱腔中引进了旦行唱腔的【大悲调】,进行拓展、变化,丰富了淮剧的生行唱腔。运用大段唱腔抒发剧中人物感情,是淮剧的一大特色,也是陈德林的绝活。在《板桥应试》一剧最后一场《归去》中,陈德林用四十四句的《归去也》唱段,把郑板桥在强烈的内心冲突中战胜自我、归隐湖山,向往渔樵耕读、寄情琴棋书画的情怀抒发得酣畅淋漓,形成了全剧的高潮。
      陈德林的演唱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字清、音准、板正、腔圆,显示了他扎实的艺术基本功。由于他自己创腔编曲,他可以既充分表现他对角色、剧情的准确把握,同时也充分展示自己的声音特质与演唱技巧,在用嗓、开口、行腔、落音、装饰等诸多环节上用足功夫,形成了很鲜明的陈派唱腔特色。上世纪90年代初,陈德林在声带动过手术之后,声音略显沙哑。以后在演唱中,他化短为长,使自己的唱腔更为苍劲、老到,被同行誉为“淮剧麒派”。由于鲜明的艺术特色,陈派唱腔受到观众和戏迷的热捧并广为传唱。
      总之,总结陈德林戏曲音乐创作和演唱的宝贵经验。对促进当今戏曲音乐、戏曲声乐的发展进步,是十分有意义的。
      
      责任编辑:郭妍琳

    相关热词搜索: 淮剧 表演艺术家 艺术风格 成就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